学校教育内在意蕴论文

时间:2022-09-17 06:36:00

导语:学校教育内在意蕴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学校教育内在意蕴论文

[摘要]学校教育回归生活是基础教育研究的新视角,它涉及到教育在主体上回归谁的生活、在时间上回归到何时的生活这两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已有研究重在教育回归学生的生活、回归学生现在的生活,把教师的生活排除在外,把教师与学生的过去与未来的生活排除在外。教育回归生活就是要回归到教师与学生的生活,回归到教师与学生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生活。

[关键词]学校教育;回归生活;人的发展

近年来,教育改革实践逐步推进,素质教育观念深入人心。但有些改革仍然存在着浓重的书本知识取向,回避学生现在的生活,仅仅面向学生的未来。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需要转换视角,关注学生的生活层面,探索教育与生活结合的途径与方式。

一、教育:为了生活

基础教育侧重于书本知识的倾向背离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为了突出经验的价值,拓展知识领域,促进师生交流与沟通,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有机结合,实践知识成为新的研究视角。然而,它在实践上仍然偏重于知识层面,把学生作为“知识人”看待。鲁洁教授指出:“‘知识人’的世界仍然是应试教育范畴,它造成了一个价值缺失、人生意义旁落的世界,这也正是应试教育的危机,是教育备受批判的根源。”尽管一些试验区已经有了较好的改革尝试,但部分地区教育教学实践目前并没有大的改观,还存在许多缺陷。

书本知识是学生发展的基础,是未来生活的宝贵财富,但书本知识不能代表人的发展的全部,无法等价于人的生命整体性。为了破解基础教育发展中的诸多难题,我们不妨把敬畏人的生命作为改革的切入点,将视角转向追问人的生活价值。教育的终极理想要求学校必须关注教师与学生的感受,丰富教师与学生当下的生活。但是,教育回归生活不是回归自然环境下的生活,而是回归到有价值、有意义的生活,这是由学校自身的特殊性所决定。学校是知识日益复杂多样的产物,是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手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学校自产生之日起就以育人为己任,教人求真,使人向善,发挥着其他机构无法替代的功用。

学校教育内容有着严格的筛选过程,以使优秀文化得以保留与传承。“随着社会变得更加开明,学校认识到它的责任不在把社会全部成就传递下去,保存起来,而只是把有助于未来更美好的社会的部分传递和保存起来。”学校选择性教育功能易于导向固定的思维取向,即把学校作为外在于人的社会机构,强化学校的社会职能,淡化学校对于教师与学生发展的内在意义。但是,每一所学校的发展都离不开相对稳定的教师与学生群体。如果管理者遗忘了教师与学生,尽管学校教育仍然延续着,但对于这些教师与学生而言,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作为教师与学生共同生活的集合体,学校存在的意义是由教师与学生所决定。只有通过联结教师与学生的发展过程,学校才能丰富他们的生命色彩,体现共同体的生命意义。

二、为了教师与学生的共同生活

学校教育功能决定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生活无法分离,是一个生活共同体。教育不仅要促进学生的发展,也应考虑广大教师的生存状况,不能无限度地增加教师的工作负荷使教师不堪重负;不能以学生发展为借口,随意提高教学难度,使教师生活在不稳实的氛围中。

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已有研究提出了不少有益的对策与建议。例如,通过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借鉴国外PDS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实施校本教研等途径,提升教师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这些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提高教师素养促进学生的发展,但却较少关注教师职业发展的情感体验。有的研究分析了教师职业发展阶段,并着力研究了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力求改善教师职业生存状况。但这些研究忽视了教师与学生共同的生活场景,人为地把教师从真实的教学场景中分离出来,研究的假设与结论之间的矛盾就在所难免。其实,在教师、学生与教材三者关系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第一位的。教师与学生是一个生活共同体,如果把课堂区分为学生生活与教师生活,离开了共同体视角,就不利于教师与学生形成主体间性关系。正如海德格尔所言:“世界向来是我和他人的共同分享的世界。在‘在之中’就是与他人共同存在,此在的本质是共在。”

为了形成教师与学生的生活共同体,提高生活质量,需要做到:第一,管理者要重塑教育理念。管理者要从关心教师与学生共同生活角度,考虑教师与学生共同的生存状况,结合共同体的心理感受,制订与推行教育政策,为生活共同体的形成保驾护航。第二,教师要改善教学环境。教师要从生活历程出发,关心学生的生活与体验,以和谐课堂为主渠道,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留足自主发展的空间。同时,返身追问,深思自身的发展目标与工作状况,促进生活理解,增进情感体验,提高生活质量。第三,学生要拓展视野。学生要增强主体认同,关注自己的发展权益,通过人及自身的努力,主张合理的生活诉求,在主体间性的立场上,发展师生关系与生生关系,构建和谐共同体。

三、为了教师与学生的完整生活

教育与生活相结合不是把生活中的经验作为背景与陪衬,也不是把过去、现在与未来隔离开来,而是为了沟通教师与学生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体现生活过程的连续性与完整性。(一)为了未来的生活

斯宾塞认为,教育是为了学生的未来作准备。尽管这一观点受到了杜威等人的强烈批判,但从学生的未成熟状态来看,学生在知识、技能与能力等方面还远未适应成人社会,需要通过学习积累知识,发展多种能力,为独立承担家庭义务、担负社会责任积蓄力量。人的发展既是状态,又是过程。作为过程,教育存在着一个面向未来的“成人化”目标。因而,无论学校教育怎样改革,都不能回避学生的未来发展,要不断地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政治素养与身心素质等方面得到充实与完善。

教育既要为了学生的未来,也要考虑到教师的未来发展。鉴于教师职业的社会功用、教师组织的健全与学术制度的发展,随着教师教育体系不断完善,教师职业发展已逐步由半专业化转向专业化。1996年,日内瓦劳工统计专业技能组织通过的《国际标准职业分类》中,各级各类教师被列入了“专家、技术人员和有关工作人者”这一大类。在学习化社会,教师专业化不再是一劳永逸的学习与发展阶段,而是一个持续的发展过程。职前教育阶段必须考虑到职后的专业需求,教师的生存现状同时包含着未来的发展基础,教师始终要带着梦想开辟未来发展的道路。

面向教师与学生的未来,要求在教育政策层面,分析国际教育发展趋向,结合当下经济社会与人的发展需要,规划教育教学改革。改革既要考虑到国家长期发展战略,培育与开发人力资源,又要提高人的生命意识与幸福追求。在教育实践层面,要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系统改革教育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注重教师职业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明确不同阶段教师专业发展重心,形成持续改进的动力与能力,使教师与学生共享未来美好生活。

(二)为了现在的生活

在杜威看来,教育并不在其本身之外附加什么目的,使教育成为这种外在目的的附属物,学生现在的生活本身就蕴含着目的。“一个人怎样生活,就会成为怎样的人。日常生活的质量是生命质量的保证。我们如若要培养出理想的新人,就要从改变学校的日常实践活动做起。”因此,教师不能以为了学生的未来为借口,以传统的教育方式教学生,导致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考试书”。教师要牢牢把握住“现在”,把教学工作日常化,日常工作生活化。

对于教师而言,教师的职业“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体现”。在以往的观念中,教师专业发展是面向未来的,是为了实现未来完满的生活目的。其实,人的生命体现在历程中,人的生存与发展意义在过程中得以显现。教师工作过程就是职业能力与职业伦理展现的过程,是其生命意义张扬的过程。随着生命历程的不断展开,教师生存价值得以凸显,独特的教学风格逐渐形成,并上升为个性化的生存方式。可以说,“教育不是教师的一种角色扮演,而是它的一种个性存在”。

为了教师与学生现在的生活,教师与学生需要悦纳自己,珍惜在校的每时每刻,领悟存在的生命意义,把握发展机遇,提高生存智慧,把生命历程逐步向前推进。就教师而言,如果教师为了现在生活而工作,而不是为了某种未来的奖赏,教师就会产生很强的使命感、责任感与愉悦感。就学生而言,如果学生为了过好每一天而学习,而不是为了遥不可及的目标而努力,学生就能体会学习的乐趣,在学习中成长。因此,学校不能变相延长教学时间,不能仅以升学率与竞赛成绩作为激励教师与学生的手段,不能使教师与学生失去愉快的生活体验。

(三)为了过去的生活

教师和学生是站在过去的起点上向前迈进。过去的已经逝去,无法重新复演,但是人们可以透过已有的事件找到后续发展的基本线索,通过反思过去,梳理成功经验,总结失败教训。教育是不断生长、不断发展的过程,因而需要不断回顾与总结,积累继续生长的财富,贮备继续发展的经验。

为了教师的现在与未来,人们提出了将反思性实践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施瓦布是“实践性知识”研究的鼻祖,他提出了“实践性样式”的术语。其特征就是以多元观点深入思考一件事物的技法和在作出实际决策时综合多样的理论与方法的技法。舍恩通过对学校校长的研究,提出了“反思性实践者”的概念,认为实践者存在两种反思方式:“对行动反思”和“在行动中反思”。舍恩认为:“当一个实践者进行这种反思过程时,他就会成为实际情景中的研究者,并在这种过程中获得正式的和严谨的专业知识。”这些研究启发我们,教师需要增强自我反思能力,从过去的成败得失中获得发展的启示与动力。

相比而言,学校对学生过去的生活重视不够,没有把提高学生反思学习能力作为重要内容。从人的生命价值及其实现途径来看,“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基石,生命是教育学思考的原点。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关注人的生命,就必须关注人的生命历程,揭示生命过程的意义与价值,生命经历不应被遗忘。教师要把学生的过去作为教育的起点,学生自身也要把过去作为发展的基石。如同重视教师过去经历一样,提高对学生以往生活的关注,促进学生对自身经历的反思,是推动学生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