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院校药理学教学质量研究论文

时间:2022-09-10 06:21:00

导语:中医药院校药理学教学质量研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中医药院校药理学教学质量研究论文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以及医学与药学的桥梁,在我国的高等中医药院校普遍开设药理学这门课程。然而与西医药院校相比,我国的中医药院校招生专业多、规模大、数量多。如:中医学专业分七年制和五年制,有传统中医方向、中医骨伤方向、中医针灸方向、中医外科方向、中医推拿保健方向、中医运动医学方向等,此外,还有中西医结合医学七年制和五年制、对外中医方向、护理学等专业方向,中药学招生专业有传统的中药学、中药炮制学、中药栽培学、中药资源与开发等,有的高等中医药院校还招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及卫生事业管理、检验、影像及药学、药物制剂学、制药工程、食品卫生与工程等专业。药理学是以基础医学中的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为基础,为防治疾病、合理用药提供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以上不少中医、中药专业的学生除要学习中医学、中药学的主干课程外,还要学习不少的西医、西药课程,他们的西医基础知识没有西医院校西医、西药专业那么扎实,而且专业多、基础参差不齐,给药理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带来很多困难。提高药理学教学质量的办法有很多种,其中把握好药理学教学的基本规律,是提高药理学教学质量的根本。因此只有认真抓好药理学教学的基本规律才能提高高等中医药院校药理学的教学质量。以下笔者将其在药理学教学实践中总结、发现的基本教学规律列举出来,希望能给药理学教学同仁一些启发。

1药理学教学中的“点”和“线”

药理学教学中的“点”和“线”贯穿在整个的药理学教学中。在教学中要明示,以使学生首先能抓住药理学教材的主旋律。如整本药理学教材紧紧围绕药效学和药动学两条线展开。在总论一章中,药效学和药动学及其相关的基本概念(如药物剂量与效应、不良反应、首关消除、半衰期、生物利用度等)就是主要的讲授点。大多数的药物是与受体结合后才起作用的,根据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与内在活性的不同,药物又分为激动药、部分激动药、拮抗药(阻断药或阻滞药)三类,药理学教材中的的大多数药物主要属于激动药和拮抗药范畴,属部分激动药的药物是很少的。因此受体、激动药和拮抗药又是总论中的讲授点。在传出神经系统总论及相关的药物教学中,要紧紧围绕:胆碱能神经-乙酰胆碱-胆碱受体-胆碱受体激动药和拮抗药(阻断药或阻滞药)、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受体-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和拮抗药(阻断药或阻滞药)两条线展开。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中大多数是中枢抑制药,如:镇静催眠药、抗癫痫和抗惊厥药、抗精神失常药、镇痛药等都是中枢抑制药,因此中枢抑制药的概念及不同类药物的作用机制为讲授点。作用于心血管系统的药物庞大而复杂,学生学起来比较困难,常常张冠李戴,容易混淆。其中又以β受体阻断药和钙拮抗药的药理作用最相似,β受体阻断药是通过阻断β受体起作用的,而钙拮抗药是通过阻滞钙通道起作用,因此在作用于心血管系统的药物中β受体阻断药和钙拮抗药的作用机制是主要的讲授点。在抗菌药物一章中涉及多种病原微生物,学生学习时感到很吃力。实际上抗菌药物针对的主要是两菌(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四体(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因此哪些抗菌药物主要作用于革兰氏阳性菌、哪些药物主要作用于革兰氏阴性菌、哪些药物可用于四体感染是这一章的讲授重点。等等。

2药理学教学中“温故而知新”法

教师在药理学教学课堂中有目的的给学生讲授(复习)相关内容,对要讲授的新内容大有帮助,不少教师担心教学时间不够不重视复习,学生对所教的新内容常常一知半解,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久而产生厌学情绪,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很不利。例如很多学生反映抗心律失常药物一章不易懂、很难学。在讲授心律失常一章时,有必要先讲授(复习)快反应细胞、慢反应细胞、心肌动作电位和离子流、快速型心律失常、缓慢型心律失常等相关知识及β受体阻断药和钙拮抗药的药理作用。有了这些知识背景,学生学习抗心律失常药物一章就不难了。在讲授抗癫痫药物、抗惊厥药物、抗精神失常药物时首先要讲授(复习)癫痫、惊厥、精神失常等相关疾病(症状)的概念,讲授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抗心绞痛药、抗动脉粥样硬化药、抗高血压药时首先要讲授(复习)充血性心力衰竭、心绞痛、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病等基本概念及相关病理生理知识,学生对所要学的新内容就能充分理解,易学易记,常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讲授β受体阻断药前先复习β受体激动时对心脏、肾脏、支气管平滑肌、血管平滑肌等器官组织产生的效应,讲授钙拮抗药前先复习钙离子对心肌动作电位、心脏起搏细胞、心肌收缩性、心率、心肌传导性等的影响,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和骨骼肌细胞的收缩性的影响等均有助于学生对β受体阻断药和钙拮抗药的深入和透彻的理解。讲授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和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断药时,最好先复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功能,尤其要让学生先明白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和血管紧张素II的生理和病理作用。在讲授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抗心绞痛药、抗高血压药时先简要讲授已学习过的内容如利尿药、β受体阻断药、钙拮抗药的药理作用,对这几章的学习就轻而易举了。先简要讲授(复习)什么是革兰氏阳性菌、什么是革兰氏阴性菌、哪些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可感染人体而致病,对于后续各抗菌药物的抗菌机制、抗菌谱、临床用途等的讲授将大有帮助。等等。

3药理学的教学实践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方法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终身受用无穷。”从这个意义上讲,重视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比传授知识与技能更重要。因此在药理学的教学实践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方法。创新性思维一般包括联想思维、演绎思维、归纳思维、发散思维、因果思维、辨证思维等。教师要善于并灵活地将这些创新性思维运用到药理学教学实践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养成良好思维的习惯,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如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的结构很相似,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都可激动α受体,但去甲肾上腺素主要作用于α受体、对β受体的激动作用很弱,肾上腺素对α受体和β受体的激动作用都很强,而异丙肾上腺素主要选择性地激动β受体,因而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和异丙肾上腺素的药理作用和临床用途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各有自己的特点。β受体阻断药和钙拮抗药对心脏都有抑制作用,都能使心率减慢、心肌收缩性减弱、传导减慢,但β受体阻断药是通过阻断β受体起作用的,主要阻断儿茶酚胺类激素或药物、交感神经兴奋对心脏的兴奋或激动作用,钙拮抗药是通过阻滞钙通道,影响钙离子内流,使心肌细胞内的钙离子减少而抑制心脏的,因此β受体阻断药适用于治疗与交感神经兴奋及儿茶酚胺类过多诱发的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高血压病、心绞痛(稳定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不能用于冠脉痉挛引起的变异型心绞痛)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而钙拮抗药适用于治疗与钙离子相关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高血压病、心绞痛(稳定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尤其适用于冠脉痉挛引起的变异型心绞痛)、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外周血管痉挛性疾病,因为对心脏的抑制作用、不影响交感神经及儿茶酚胺类物质,一般不能用于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东莨菪碱、镇静催眠药、抗癫痫药、抗精神失常药、镇痛药、H1受体阻断药等对中枢都有抑制作用,但它们的作用机制不同,对中枢的抑制效应也不同。青霉素、第1代头孢菌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四环素、磺胺类等抗菌药物对革兰氏阳性细菌都有杀灭或抑制作用,但青霉素和第1代头孢菌素是杀菌性抗菌药,对革兰氏阳性细菌的作用最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四环素类、磺胺类等抗菌药物是抑菌性抗菌药,对革兰氏阳性细菌它们的作用较弱,但它们对衣原体感染有效,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四环素类抗菌药是治疗支原体感染的首选药,四环素类抗菌药是治疗立克次体感染的首选药,但青霉素和第1代头孢菌素对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无效,此外青霉素是治疗螺旋体感染的首选药,主要的严重不良反应是过敏性休克,第1代头孢菌素有肾毒性,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可引起胃肠道不良反应,四环素类药物可引起四环素牙和二重感染,磺胺类药物有肾毒性。事物都是矛盾、辨证的统一体,如药物可治疗疾病又可导致不良反应,在一定范围类药物的效应与剂量成正比(量变),但达到最大效应时,再增加剂量并不能增加药物效应,反而会带来毒性反应(质变)。等等。以上内容包括联想思维、演绎思维、归纳思维、发散思维、因果思维、辨证思维等中的一种、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创新性思维,若能将这些教学内容良好的融合在药理学的教学实践中,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学生学以致用,将终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