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文化教育思考管理论文

时间:2022-05-25 04:44:00

导语:创造性文化教育思考管理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创造性文化教育思考管理论文

传统的教育认为:“学生有缺点,需要加以改正,错与对、好与差是唯一的一把标尺”;现代教育认为:“无论错与对,你都“verysmart”,注重学生的长处和潜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习者”。因此,长期的不同教育模式下培育出不同的个性:一方面是“我需要回答的只是教师要我回答的问题”而另一方面恰恰是“敏锐的发现问题!”是固守原有还是由发现问题到创造性突破?

建国以来,我国教育经历了1948年的“新型正规化”、1953年全面学习苏联“正规化”、1958年教育大调整、1961-1963年调整、1966-1976”年“无产阶级教育革命化”、1976年以后“拨乱反正”,期间又历经大小的五次教育改革,可以看出,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同社会的发展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而创造性教育是人本主义教育的浓缩和再创造,给我们另一点启示就是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授之以渔。

综观前几年流行的素质教育、愉快教育、自主教育、应试教育等等教育现象,教育似乎又回归了自然,以人为本,因为人类的开始之初便源于“创造”。目前的二期课改旨在回归自然,让课程适应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当在中西方文化的视野中反思中国教育时,我们发现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中国的基础教育最强,小学高年级段的数学远远超过了国外同龄段的学生、国际奥林匹克屡屡摘取桂冠,国外的教育同仁们也在反过来研究中国的基础教育;而另一个事实也不得不正视:国外学生的创造力却超过了中国学生。尽管世人预测:二十一世纪是亚洲的世纪、中国的世纪,这本身就是对中国人创造力的肯定,那么为什么不能在中国雄厚的基础教育领域,东方“橙色的太阳周边”,学生们能大手笔地添加想象力、创造力?难道我们的民族缺乏创造力,“否”!难道我们的教育所依托的环境存在着障碍。答案是不容怀疑的。那就是文化―心理因素、文化―心理品质等诸多文化现象形成的人格特征。例如:姚明现象。“张扬与谦逊”就是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教育模式下的个体在群体竞技场上进行着的交流。再例如“穷爸爸”“富爸爸”一书的热购,使我们确实需要再次反思我们的教育。教育与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与经济,富爸爸的财商和幽默使我们深思处于工业时代的“教师们”无论如何也无法体会信息时代、流星花雨般的莘莘学子们,“追星族”、“韩日族”无处不在。我们教改的契机成熟,反思有效教育的载体、机制与教育环境的相互相成、相互促进的各种因素势在必行。

思考之一:文化情结与创造性教育。

我感叹二十一世纪的教师最难当。“Beingateacherisbeingpresentatthecreation,Whentheclaybeginstobreath”.这句话的含义是非常深刻的,“当一名教师意味着是创造的见证人,他目睹人体开始呼吸,开始了生命。”我选择教书这一职业,是因为教学是建立在“变”这一基础上的职业,即使教材还是原样,但我自身却变了——更重要的是,我的学生在变。我身边的国际OM老师就是创导“时时在创造,天天在变化,人是创造之人”的楷模,但是他的主持项目中孕育着文化,在“古典---人工奇观”中参赛队自创的建造人工奇观的建造原因和可能性的建造原因,其中某些必须是从历史观点看可以接受的原因,最引人注目的是被接受的建造原因,须出具文献证明。最世界的必须是最文化的。最民族的才是最国际的。没有一种文化反对创造,也没有一种文化故意扼杀创造,反对和扼杀创造等于毁灭民族自身。泱泱五千年的文明就是创造性的累累硕果,只是信息时代的创造,不在于解决人类的温饱问题,而在于解决社会问题时所体现的创造性、处理人际关系时的建设性,在社会群体的交流协作中体现自身价值。因此“创造性”应当是一个提高主体素质的概念。这种“全面素质”的造就才是教育的重要目标,避免高分低能,避免心胸狭隘、偏激。创造性教育的提出旨在直接培养创造力的发挥,而呼吁整个民族的创新精神、与时具进的豁达姿态。

二期课改注重人本与教育中知识、技能的整体获得、强调体验的过程与能力的培养,以及态度与价值观、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整体教育,对社会强烈的责任感,实际上就“achievementcultureandbehaviourculture”的相互运作的过程,即一个民族的大文化与行为文化的相互渗透。

二期课改强调培养社会人、现代人、特别是需要一批符合地域背景要求的人。就此而言,现实教育中,文化情结对学生的影响是长久而深远的,人们的行为无不受到有关文化的影响,人们的言行受到诸如年龄、性别、社会阶层、居住环境等可变因素的影响,教师更要在教育中充实心灵的教育,培养丰富的人性。

文化情结对创造性教育及创造力发挥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我在小学、中学时代遇到了优秀的语文教师,积累了我的文化底蕴,长期的阅读使我受益非浅。我的小学老师爱古文,“逼”我通读了“古文观止”;我的中学教师爱冰心、朱光潜,更爱雪莱、拜伦、莱蒙托夫和前俄罗斯文学;他们使我在东西方文化中接受着熏陶。这使我对二期教育改革产生了文化性思考。现在处在教育一线的骨干教师大多数是工业时代的产物,他们自己就是因为努力学习、成绩优秀而深受老师的喜欢,于是他们喜欢的学生也是那种乖巧、驯服的学生,这就是一代文化造就的文化影响,因此在日常的授课过程中往往扼杀了一些好问、所谓的胡搅蛮缠的“新新文化类”;当今的教育形势要求教师本身的习惯思维要改变,必须去鼓励或造就学生的创造力,在这相互牵制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互为接受双向改革的同时,一种文化结构、文化情结又总是窒息着学生的创造精神。大文化必须整改。诸如中国足球的失败反映了足球文化的底蕴,而这次国足选择外籍教练“哈恩”,并非他是名教练,而是他的足球“个体与整体”的理念。一流的水准,需要一流的观念、思维,更需要符合文化背景的一把打开心灵的钥匙。五年塑造基础教育,十年整和思维方式,十五年协调人际关系,“人”是本。培养独立的个体是改造国民性的需要。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对国民性格的最大影响,就是训练了一批唯上的顺民与愚民。而历史上有反抗精神、敢于造反的人,却有趣地被赞誉为“英雄”。在学校教育中,几十年一贯坚持的“三好”学生的标准也是“这孩子听话”、成绩好。这种模式,如果说在小农经济占绝对优势、封建社会还有可行性的话,那么,在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他是绝对不行的。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是:没有创造力就没有生命力。中国古老的文化造就了中华民族的内敛与谦逊、勤劳与勇敢,没有极强的支配欲、侵占欲;出生于二十世纪的孩子们是理解不了“南京大屠杀”,一大批中国人会甘愿被驱往江边?!这使一个泱泱大国忍辱负重,缺失了他的大国之气,因此创造性文化必然要求在一个长时期内加大外力催化剂作用,外力推动内因,一种长期的文化作为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课改是社会对教育的需要。

思考之二是创造性教育与人本主义教育的融合与超越。

古典人本主义教育的起源最早可追溯至古希腊时期的苏格拉底、柏拉图的教育思想,经文艺复兴以后,从十七世纪的夸美纽斯到十八世纪的卢梭、狄德罗再到康德等人,直到费希特和赫尔巴特,古典人本主义教育完成了终结,达到了顶峰。在他们看来,人具有潜在的善性,应该设计一种理想的社会,通过教育使人格得到健全发展。二期课改正是在此基础上强调最人性化教育,教育应该是满足人与环境和谐发展需要的发展,理想的社会模式既是人文环境,又是溶入创造性教育中“研究性学习”与“基础性学习”的基本渠道。创造性教育是相对于应试教育而言的,是人们从人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提出的一种理想的教育模式。他的目的是在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并使其得到发展和优化、超越自我。

创造性教育与人本主义教育二者相互融合,都强调了充分尊重个体、开发个体的潜能。人具有与生俱来的内在潜能,有一句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换一句近似的话:你学习什么,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句话的更深一层的含义是:你得注意你要学习的内容,因为你的精神力量非常强大,你学到了什么,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从教育的双向性而言,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是:在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模式上有所突破;给予学生的内容是什么、学生得到的是什么;求真,求实的探究态度;敢于质疑,创新的精神,我们更要给予学生体验科学的过程,感悟科学的方法。其次,二者意在尊重个体的同时培养完整的人格。我认为,只有学会对自己负责,才会学会尊重别人。诚然学生作为社会的主体应当在文化中寻找创造的支撑点,我们作为从事校外长期教育的教师更能创设各个层面的全市性广泛性、深远性的活动课程、竞赛台阶,在放松的情境下,让学生得到潜能的充分发挥,在活动、竞赛中与人交流、协作,培养完整的人格。人本主义教育与创造性教育应该相得益彰。有些教师和家长一昧感叹,“他”自己要学习就好了。从人本主义观点出发,自发的学习是最持久的、也是最深入的。教师应当知其所以然而后行,我所崇拜的刘京海校长曾经语重心长地对我们教师说:“教师是学生的心理保姆。”当我现在站在另一个层面、作为一名校外教育的工作者时,我想对他说:“我永远记得你所说的话,而且我不会把我的学生看作是一个储藏室,而是一个美妙无比的加工厂,他的头脑永远存在着各种奇思妙想、无比的潜能有待于精耕细作。”有思想、更有反思,只有当教师了解了学生,才能构建目前二期课改精神。作为校外机制,我们更应该把握学习、探索、思考、研究和实践每一个环节,把最后一道关做好、做足各层面。创造性教育、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必须走出文化上怨天尤人的误区。中国学生具有创造性教育与创造力的开发的可性行。我们的二期课程改革正是一种建构,一种探索、一种创造。我们的生活更多地反映了我们固有文化下的习俗陋习,我们要冲出文化带来的束缚,战胜姚明和足球中的人格怪区。

思考之三是文化带动的对金钱、权力的重新思考。

上天赐予我们每个人两样伟大的礼物:头脑和情感。与之相似的一组词是:思想和时间。现在是轮到你运用这两样礼物去做你愿意、你决定的事情了。中国的教育家,从前的“臭老九”,对钱羞于启齿,这是一种落后。我们的先辈马克思早就就物质生产资料决定一切下了定论,我们春天的伟大设计师邓小平,也早就殷殷希望人民的生活过好,我们的江总书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那么我们作为现代的教育者就没有理由回避这个问题。闭口不谈,反而是一种心理疾病。今天,即使只是为了生存下去我们也需要提高自己的财商。提高财商可以用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基本问题。我们现行的教育应当让孩子们接受财务训练、了解资本在社会中的运作规律。人们在财务困境中挣扎的主要原因是:他们在学校里学习多年,却没有学到任何关于金钱方面的知识。其结果只能是,人们只知道为金钱而工作,而不知道让金钱为自己工作、创造的资金流又重新服务于这个社会。钱是一种力量,但更有力量的是有关理财的教育。我对我的父辈们说:“钱,不是靠节省能来的;是靠劳力、才智赚来的;”而我希望我的儿女辈们将来说:钱能生钱,把一生中最好的年华用来为钱而工作,却不愿去弄明白工作到底是为了什么,是可悲的。

我们都拥有巨大的潜能,都产生过对权力的欲望,问题是我们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某种自我怀疑,从而阻碍了自身的发展,那破仑说:“不愿当元帅的不是好兵。”我们没有权利告诉我们的受教育者,权力是不可取的,我们前进的障碍很少是由于缺乏能力,更多的是由于缺乏自信。我们应当还给孩子们蓝蓝的天,自由的竞争,只有在权力的竞争中,你才会具备“魄力”、“勇气”、“毅力”、“大胆”、“气势”、“精明”、“勇敢”、“坚强”、“才华横溢”;一个努力向上、勇于争取的人才会拥有权力!我们的文化需要张弛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