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后成因转化管理论文

时间:2022-05-25 04:17:00

导语:化学后成因转化管理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化学后成因转化管理论文

在现有的班级授课制的情况下,教师面对的是全班同学,同学之间参差不齐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其中不乏一些所谓“后进生”。如何尽快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中的“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已成为教育界亟待深入研究的课题,如何转化“后进生”,也是教师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如何帮助“后进生”走出学习中困境,对他们学习心理加以分析、研究采取切实可行的防范和转化措施,能收到良好效果。

一、化学“后进生”的形成原因

初三学生学习化学的分化一般随着化学概念的增多,物质间反应规律复杂而日趋严重,开始学生的基础差异并不大,但经过一段时间后,有些学生成绩会直线下降,甚至有些学生经受不住“成绩差”的挫折,而丧失学习信心形成恶性循环,成为“后进生”,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缺乏应有的兴趣和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多对化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他们课前能认真预习,课堂中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活跃,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课后也能及时巩固复习,视学习化学为一种乐趣。而另一些由于对学习没紧迫感,把学习任务看作是家长和教师“要我学”,把化学视作枯燥无味的学科,即使老师做了有趣的化学实验,他们仅仅凑凑热闹而已,并不能对他们引起真正的学习化学的兴趣,即使有也是稍纵即逝。对所学知识感知肤浅,应用已有知识意识不强,观察、分析、抽象、判断推理、计算、想象等思维活动不细致,主体作用发挥不够,获得的知识不完整,久而久之,便形成基础知识差或基本能力差的明显特点,这些学生上课情绪低落,表情无奈,最怕被教师当堂“提问”,作业马虎拖沓,甚至“抄袭”。学习上处处显得被动。

(二)课堂中教与学的动态不平衡

课堂教学是由教师教的动态与学生学的动态过程共同组成的,实现两动态过程的平衡,即实现了教与学的同步展开,也便达到理想的境界。课堂教学中教师总是把有最好的愿望——教好每个学生,尽最大努力来提高课堂效率,但由于教师课堂教学任务、目的、内容有一定的要求,教学就必须有一定的密度和速度,教师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教材中心,教师中心,而忽略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结构,使学生在摸索教师思路的思维中活动,形成教师授课方式与学生接受方法,教授心理与学生接受心理的不协调,形成教师积极思维、滔滔不绝,学生被动接受而昏昏欲睡,教师主角又主导,学生配角又被动的课堂教学氛围,形成学生只会听课、作业、考试而不会自觉自主地学习的不良习惯,久而久之形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一些思维敏捷的学生尚能合上教师教的“拍”,而一些基础不扎实的学生则跟不上“趟”,在第一环节上出现误差1,第二环节上便有误差1+2,随着概念增多,知识联系复杂,逐步累积,日积月累便成了“后进生”。如教材“化合价”一节,为学生先前没有对化学式有一些感性认识,教师先前不为学生作一些铺垫,学生很难一下子从化合价会写正确的化学式,从而形成分化点。

(三)知识结构与认知结构的矛盾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一个人在某一领域的原有知识水平是预测他在这一领域的未来学习成绩的可靠的指标,如果不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继续学习将十分困难,甚至无法进行,可以设想,如果一个学生对元素符号化学式正确书写都发生困难,如何能学好化学?初三化学整本书作为一个体系,其结构严谨、环环扣紧,后面章节知识掌握建立在对前面章节知识的同化上,每章每节都有重难点,对于某些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要求学生直接理解掌握颇为困难,往往“欲速则不达”,此时教师应设计相应的“先行组织者”,分解重点、化解难点,把它们分别设置于不同台阶上,然后由易及难,层层递进,例如在讲“实验室制取CO2时”先展示制H2、O2两套装置,然后提出:

1、两套装置有何异同点?

2、对于象制O2这种用“固体和固体反应需加热”用何装置制取,对于象制H2这样用“固体和液体反应不需加热”又用何装置?

3、对于制CO2时,反应物状态及反应条件是什么?可用何装置制取?

4、对于制H2S用“硫和亚铁(FeS)固体和盐酸且在常温下进行的反应”可选用何种装置?

如果不通过原有知识结构来改变认知结构来产生新的知识结构,来提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定会造成学习上障碍,学生会对知识感到可望不可及,形成恶性循环是形成后进生又一重要原因。

(四)学生学习活动的超限度负担

现代教学表明,学生之间能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差异应该是构成各具风采、各具鲜明个性特色的条件。而在当今升学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差异成了弱点。初三学生学习科目多,门门都重要,每周课程多,堂堂有作业,这本身就给学生很大负担,如果教师搞一刀切,不能面对能力弱,基础薄弱的学生实际,再超量布置一些作业,则这部分学生会因复习功课、巩固知识与完成作业的矛盾而苦恼,因忙于应付作业而困惑,成为做作业的机器,产生厌学心理,倦意重重,疲惫不堪,逐渐变成了“后进生”。

一旦成为后进生,他们所表现出的不仅仅是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偏差,更表现出各种基本能力的欠缺,例如对题目的判断性、准确性、敏锐性、灵活性较差,做题往往答非所问,老师批改时啼笑皆非,概念勉强能背得出,要作出判断比登天还难。这类学生往往是自暴自弃,意志消沉,最后干脆破罐子破甩,成为学习上的逃兵。

二、化学“后进生”的转化策略

化学“后进生”的转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特征、特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积极因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力作用,促进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另一方面要根据学科特色,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的方法和规律,让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得到成就的快乐,在此应实施以下转化策略。

(一)关心热爱“后进生”,增强自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一旦教师的真情被学生所接受,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就一定能化为学生的内在积极因素,产生有效的正迁移,变为学习的动力。

“后进生”由于成绩差,长期被自卑所困扰,教师应当更多地注入爱的甘醇,全面关心他们的思想,学习生活情况,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决不轻视和忽视他们,帮助他们分析落后的原因,鼓起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使他们都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心境,保持振奋的精神和心理平衡。使学生坚信正常人大脑发育,因遗传而形成的差异是不大的,决定性因素是后天努力和勤奋,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尤其他们学习受挫折发生困难时,要及时给他们学法指导和帮助,消除他们对学习化学的心理恐惧,使他们能坚持不懈而充满信心地继续学习。特别需要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有所进步,让他们总是生活在希望之中,“跳起来摘到苹果”。特别是化学是一门初三刚开设的新学科,树立每个同学都能学好的思想。化学又是一门以实验为依据的自然科学,也可通过一些有趣实验激起学生学习的短暂兴趣恢复学生学习自信。又如在批改作业时附加激励性评语,尽量采取面批方式,给予特殊的关照,一般性单元测验或考查,在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真实情况和诊断出学生在学习中存在问题基础上,适当放宽评分标准,少记不及格的分数以增强“后进生”学习的自信,适当设计一些难度较小的单元测验,多让他们尝试成功的滋味,从而感到战胜困难的意义和乐趣;同时抓住机会表扬和列举一些“后进生”勤奋好学,取得进步而富有感染力的事例,进一步激发“后进生”学习的热情。

(二)实施分层教学,把握好教学节奏

心理学家皮亚杰根据思维的运算特征,把认知发展分成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三个阶段,只有处于形式运算水平的思维所运用的语言和其它符号才能获得完全抽象概括的意义。学习化学既有具体运算又有形式运算要求的知识,学习困难的学生往往是形式运算发展不成熟。因此对他们要求要适当,在教学中尽可能实施分层教学,后进学生如果在某次化学考试中获得了显著进步,或在课堂上能回答出老师的提问会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同时产生更大进步的愿望,根据这一心理特点,对学生分层次教学,在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制订近期目标,以最基本的低点入手,使后进生循序前进学有所得,不断进步。给予“后进生”优惠政策,在课堂上提问,课后作业上对他们尽量降低难度和要求。同时教师在备课上多下功夫,授课时思路应清晰、言简意赅、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在教学进度允许情况下,重点难点尽可能讲慢些、浅些,使后进生也能愉快顺利地接受所授知识,同时通过课堂反馈练习,加强对“后进生”的课中辅导,及时点拨,尽量不留问题到课后,以防问题累积。

(三)把好学好化学用语教学关

化学用语的教学常常成为学生学习化学的一个“分化点”,致使一部分学生成绩滑坡。因为化学用语不过关就会影响到后面内容的学习,甚至整个初中化学学习。另一方面化学用语点多面广,比较繁杂,有的相似又相异,学生往往难以掌握,基础差的同学往往畏难而退,过不了关。教师应根据学生心理特点,科学地有计划地安排教学,分散难点、分散记忆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学生一天或一堂课不可能接受很多东西,消化吸收很多知识,只能靠日积月累,积少成多,并反复出现才能达到巩固,消化和吸收。例如从绪言课开始就可根据教材内容和需要出现一些化学符号和常用的化学式。学习有关重要物质性质和制备等知识时,可适时让学生记忆典型的化学方程式,一阶段后可就有关化学用语进行默写、竞赛,以便督查。有的可以根据化学用语的特点编成顺口溜或谜语或打油诗等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用语的兴趣。如:电解水时,学生对电源正负极产生气体混淆,可用“父亲发扬正气”这样一句话,意即“负极H2,O2正极”,学生记得很牢。同时要帮助学生抓住化学用语学习规律性,例如化学方程式书写时一要分清反应类型;二要注明反应条件及特征;三要配平化学方程式,即“三步曲”。这样可大大提高化学用语的识记效率,使杂乱无章的化学用语条理化,系统化,“后进生”如果过了化学用语这一关,就自然很难成为“后进生”了。

(四)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能力

学习过程本质是一种思维活动过程,学生思维是否活跃,方法是否科学、完整,需要教师指路引导,许多“后进生”可以说差在没有良好的思维习惯,缺乏应有的思维能力。作为教师应正视后进生现实展开教学活动。

1、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入手来展开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学会联想;

2、从设置问题悬念,挖掘“问题链”来开展变式训练,引导学生去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推理,促使学生转化;

3、从创设问题情景来开展探索式、发现式教学,引导学生去追根刨底去思考去探索;

4、从回顾知识形成过程来开展评价,引导学生分析对错原因,促使学生反思,使学生学会“思在知识转折点,思在问题疑难处,思在矛盾解决上,思在自己的思路上”,学生一旦悟出个中道理,学生自然其乐无穷,乐在其中了。但是后进生一般思维能力,认知策略,知识水平较低,故老师启发学生思维所设计问题必须难易适中,老师的误区主要在“过难”上,总埋怨这样的问题还不会。欲克服此倾向,就要求教师时刻站在后进生立场上,站在知识未知者立场上来想问题,设计问题,也就是要用足“稚化心理”,这样思维的训练才能有效进行。

“后进生”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同样转化“后进生”也非一招一式就能解决,“后进生”的产生转化一般都会出现反复,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教师只要怀着强烈的责任感,倾注自己的满腔热情,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力量,无论出现多少反复,转化是完全可能的,这正如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斯的新学生观所提出的“如果适当的学习条件,大多数学生在学习毅力、速度、进一步学习的动机方面都会变得十分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