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教学观念改变研究论文

时间:2022-05-25 03:19:00

导语:传统教学观念改变研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传统教学观念改变研究论文

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强调的是教师教给学生完整的知识结构,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为适应新世纪的教学形式,必须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研究和创新,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改变以往教师教,学生学的死板模式,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数学教学的重头戏,才能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下面就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几点体会。

一、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师在教学过程的作用是引和导,“给学生以思维的阶梯”,逐层铺垫,适时加以引导和点拨,使学生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要使学生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必须注意以下两方面。

1.鼓励引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对问题进行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每个学生都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自行探索和解决问题,给学生一条经过努力可以攀登的台阶,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例如在教授切线长定理时,课本知识给出两个结论:(1)切线长相等。即PA=PB。(2)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即∠1=∠2。(如图)教师可以进一步提出:

(1)∠3=∠4吗?

(2)连结AB,PO是AB的垂直平分线吗?持之以恒

地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2.充分利用数学中的“一题多解”现象,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对有“一题多解”现象的题目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侧面对问题进行观察、思考和分析,激发学生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思维活动。

例:在半径为6的⊙O中,两直径AB和CD互相垂直,弦CE=9,CE交AB于点F,求AF(如图)

解法一:可设OF=X,则CF=,AF=6-X,BF=6+X,

然后利用相交弦定理列出方程即可解出。

解法二:连结ED,则可知CosC====,可求出CF,在Rt△COF中利用勾股定理求出OF,则可求出AF。

通过长期引导,经常运用“一题多解”的题目,可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自觉性。

二、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爱因斯坦说过:“要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都需要有创新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想像。教学中可经常提出一些有新意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不断激发学生去观察,思考和学习,激活学生创新的思路。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对学生的创新行为作出肯定的评价,强化学生的想象意识,另一方面要对一些事例进行分析,使学生的思想沉浸在好奇中,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

2.设置疑难,促使学生想象。数学的许多问题都是互相联系着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所以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多应用变式训练等手段,引导学生想象问题的内外联系。

三、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引导学生进行猜想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造性的思维,而创造性思维是一种以新颖独特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说,创造思维的发展需要学生自己大胆设想和猜想。

例如在教授一元二次方程中根与系数关系时,若教师把结论先告诉学生,然后再证明这个定理,对学生来说,这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如果教师先给出一组具体的一元二次方程,让学生计算两根和,两根积后再提出问题启发学生主动猜测结论,最后让学生自己写出另一组方程来验证这个猜测。教学的效果就明显提高了。

猜想结论是学生积极思考后把他观察到的一些事实,技巧和解决方法的共同性质加以概括,并得出一般性结论。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经常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设想和猜想,这样可以避免学生思维的模式固定化,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能保证素质教育的目标得到全面落实。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改变以往忽视学生个性、过分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善于挖掘和鼓励学生的创新能力,启发诱导学生勇于创新,取得创造性成绩。这样才能培养出有创造力和开拓精神的人才,适应社会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