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时间:2022-05-25 02:53:00
导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倡导的发现法,就是在教师的启迪下,让学生自行探究、自己独立、主动地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不但要让学生发现、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发现力、创造力为主要目标的科学方法。它体现主体发展的教学思想,追求的是一种师生互动、不断发现、有所创新的教学境界。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正是当今教育的热点。那么,如何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运用“发现法”教好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问题情境的创设,就是为了教会学生于无疑处生疑,有难而生疑。正如中国古代“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是很有见地的。其可贵之处不在于排难解困,而在于探理求源,继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如《海滨小城》第二段的教学,教师设计板书“庭院——(美),公园——(更美),街道——(也美)”,提问学生:“这样写有什么问题?”学生提出这样写不够具体,很多地方都是这样,显然缺少海滨小城自身的外形特点。此时,学生反过来问:“为什么不加上它们怎样美上去呢?”于是我把接到的这个“球”抛回给学生,“你们认为怎样加上去更好呢?”于是,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相互争论起来……至此,教师根据同学的争论,作了适当的概括、归纳。这样,学生既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又领悟到街道、庭院、公园的美丽所在。
在创设问题情境的同时,要强化学生问题意识,教师要善于设计一些对学生有问题启示作用的范例,使学生明白,只有善于发现问题的人,才能真正善于学习,并不断有所创新。
如教学《再见了,亲人》,可通过探究、体验志愿军战士同朝夕相处了八年的朝鲜人民告别时的依依深情,领悟到是鲜血凝结的伟大友谊。在运用“发现法”教学时,就要寻求学生的问题意识,创设问题情境:首先从课题切入,引导体会“亲人”之深情厚意。提出问题:“亲人,再见了”与“再见了,亲人”作比较,为什么要说“再见了,亲人”,使学生形成问题意识,去读课文,掌握内容。接着学习第一段,通过细读这一部分归纳总结学法,要求学生按教师提出的问题,用学习第一段的学法学习第二、三段。最后,教师要求学生在课文中找出中心句概括回答“深情厚谊”的意思,从而把提出问题的情境逐步向解决问题的情境推移。最后以解决问题为学习过程的结束,经过整理讨论得出中心思想。
由此可见,创设问题情境,要能揭示认知困难,能吸引学生积极地乃至独立地运用各种思维方式,凭借课本的语言文字作多角度、多层次的阅读实践,进行主动的探求,如此才能说明问题情境已形成,才能卓有成效地使问题得到最终的解决,才能培养能力。
二、沿着初探——深究——运用的轨迹去发现问题,培养创新能力。
初探阶段:重点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内容,进行初步的发现尝试。象《丰碑》一课的教学,学生从课题入手,以“碑”——“丰碑”——“谁是丰碑”——“为什么称丰碑”去初步的发现尝试,理解课文的内容。学生通过初读,读懂了课文内容,对课文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感知,知道了“军需处长”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
深究阶段:进一步感知课文,展开深入的发现活动,使学生得到情的感染,受到理的启迪,能力得到发展。在《可爱的草塘》教学中,紧扣“就像置身于大海”之中的发现点,引导学生边读边议,深入感受,抓住“浪花”、“欢笑”和“色彩”深入体会。像“绿得发光,绿得鲜亮”,虽然仅是一个“绿”字,但充满了生命的绚丽多彩。经过老师引导,学生还发现这种绿色的生命还体现在美妙无比的层次:“近处的是……,远处的是……,再远的是……”,学生在浅读低吟中,细细咀嚼,对鲜绿、翠绿、墨绿三种颜色的精确用词加深了体会。就这样,通过抓住关键词句,在读中思考求理解,再通过朗读训练促进思考求领会,逐步培养了学生的语感能力。同样,学生有了上面的方法,对后续的学习也极为有利,有利于各种能力的培养。
运用阶段:为了掌握、巩固某一知识并使转化成能力而作出形成性的训练。通过训练,深化学生原来的发现和认识。“再见了,亲人”教学在最后引导学生整理总结,让学生回想一下是怎样读懂这篇课文的。然后教师概要总结学习过程,并根据这一方法要求,安排自学同类型短文,让学生继续进行学习的实践。
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发现下,逐层逐层深入理解,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同时取得愉悦体验,创造能力得到发展。
三、激发动态活力,培养创新能力。
有学者认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为能动性,这样的学生他们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善于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他们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敢于冒险,不断超越自我从而反映出创造性。因此,教师则要激发好学生的活力,引导学生思维的火光,为他们的参与度提供一个理想的空间。
例如《第一场雪》中对雪后景象的描述,从整体到部分,由景物到人物,从静态到动态,有声、有色、有形。教师对那些表达情意比较深刻的词句,应充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去认真品味,发现美妙之处,进一步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并以此得到创新能力的发展。在教学第三段中,教师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学生自由朗读下,很快就有他们的见解,此时教师则作好引导,要求大家讨论、归纳,使体会到的感情更为深刻。
其次,教师还应强调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多向合作交流。教学过程成为大家信息传递的互动过程,也是大家情感交融、人际交往的过程,营造出课堂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在这气氛里,教师更多的是注重引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及时对学生的“发现”的反应作出疏导,使课堂具有真正的动态活力。
又如教学《田忌赛马》一课时,一开始教师安排学生进行用“智”字组词的游戏活动,接着轻声读课题,由组词游戏自然过渡到课文学习,含蓄地揭示了课文的主旨,并要求学生从课题去猜想课文内容。学生读题后,教师要求学生根据题目提出问题,然后经教师选择,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有代表性问题初读课文。经过初读,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理解。学到这里似乎已达到了原先的认定目标,但实际并未解决问题。再读,深入地引导探究: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那么,孙膑为什么不在第一次比赛前就提出这个办法,让田忌一举获胜呢?于是教师再次组积学生展开发现活动。大家经过思维的加工,筛选出“转败为胜”的根本原因在于孙膑善于观察和思考,“发现”到此还要深入“引导”:调换马的出场顺序,就一定能胜吗?如果齐威王也调换一下马的出场顺序呢?学生再从课文中找出根据,又一次发现孙膑从齐威王得意洋洋的神态中体现他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致使认知更加深刻,彻底解决了问题。
由此可见,教师凭借“导”的功能,积极地促进学生的“发现”和“发展”,把主动权真正归还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发现欲,才能有所创新。
- 上一篇:商务局实践科学发展观转段动员讲话(市)
- 下一篇:学院实践科学发展观转段动员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