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人性化个性化教学论文
时间:2022-05-25 11:53:00
导语:作文人性化个性化教学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时下的中学生作文存在着一种材料虚浮,表达粗糙,千人一面的现象.为进一步落实新课程标准,作文教学应注重人性化与个性化的融合,加强人文精神的熏陶,确立以人为本的写作理念,以积极健康充满真诚的心态关注社会,拥抱人生,努力实现自身的存在价值.在向传统学习的同时放眼未来,张扬个性,提高自己的认识和表达能力,关注身边的热点难点以及细微的事情,以独特的视角,独特的感受抒真情,说真话.
关键词:人性化、个性化、相辅相成
一
语文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是个性化的教学,它倡导个性化的阅读,倡导真情作文,个性作文。但因为应试教育的影响,作文教学存在模式化倾向,教学重套路,绕着“写什么”和“怎么写”的圈子走,而我们的学生也习惯于写虚情假意,矫饰浮躁,千人一面的作文。近十年的母语教学,大多数学生很难得心应手地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很难拿出一篇得意之作。碰到作文课,老师写下水文的毕竟少数,布置题目,无非是立意谋篇讲了一翻,学生依然是大眼瞪小眼,俯身咬笔头,仰首翻白眼,无从下笔,无米可下锅;或参照作文选,东挪西凑,堆积资料,写起来的文章没有自己,失去自己。这是在学生作文中体现出来的浮虚的不着边际现象。
无庸讳言,在一个科技突飞猛进,信息漫天飞舞的社会里,太多眩目的东西,太多昙花一现的精彩,太多意乱情迷的物象无情地冲击着当今的中学生,或诱惑,或吸引,或欺诈,或戏弄……我们的中学生显得蠢蠢欲动,又显得不知所措,一片茫然。他们很难静下心来,阅读经典,感受民族文化精华的魅力,他们驿动的心无法储存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古诗词歌赋。他们从网络中下载粗俗搞笑的语言材料,以显示出一副玩世而又时尚的气派,在他们的作文中,语言的表达显得粗糙,浅薄。
人口学研究表明,“我国青少年越来越“早熟”。20世纪100年间,每25年少男少女的性成熟提前一年。上个世纪初性成熟发生在十六七岁,世纪末已经提前到十二三岁。”①这就决定了中学生的感情丰富了,自我意识和性意识增强了,强烈的自尊心促使他们过分地强调自己,表现自己,往往不协调地看待自我与社会、家庭和周围的人的关系。体现在作文上是盲目的崇拜,盲目的自尊,缺乏人文的意蕴。那些善良,真诚,亲情,尊重他人存在等等美好的东西如凤毛麟角,那份发自内心的感动很难寻觅。
二
正如一个学生的作文中写到的那样:外面的世界总是充斥着浮躁、功利、冷漠与自私,淹没在滚滚红尘中,我们越来越感到,这世界怎么会如此陌生与粗糙?②在成人的世界里,拜金主义旗帜高扬,急功近利的思潮汹涌澎湃。人们匆匆忙忙,殚精竭虑,朝朝暮暮,为钱而忙,为钱而活。我们的中学生目睹了种种为钱而导演出来的闹剧,悲剧,难道他们不能无动于衷吗?
多数的中学生年龄在13~18岁,这是一个令人相对尴尬,心理冲突异常强烈的年龄阶段,这一时期学生生理机能的成长速度超过了心理发展的速度,造成了生理和心理发展的不协调,由于内在和外在(家庭、学校、社会)的压力,会使他们很自然地采取其它一些方式和途径来满足心理需要,加之他们生活阅历少,社会经验少,求知欲和好奇心又强,他们一方面想表现自己,倾诉自己,言说自己,另一方面又逼迫于自身存在的世界,因而显得茫然,满怀想冲破樊籬,但又不知如何安排自己,定位自己,因而矛盾的心理便可想而知。表现在自己的作文中往往是强调自我,缺乏尊重,注重自身的情感抒泄,缺乏人文关怀的意蕴。
遇到挫折或不顺心的事,我们的中学生往往缺乏自省意识,很少从自身上寻找原因,往往是埋怨责备多于自责,甚至对周围产生仇视心理,久而久之,养成唯我独尊,我行我素的不良行为。表现在作文中是无所顾忌,否定一切,不给别人以宽容,苛求于周围,生活的天地一下子狭小起来。
三
在明确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情感意向的同时,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就应很好地找到切入点,找出作文教学的有效途径,塑造中学生健康的人格,从根本上提高中学生的作文能力。
一、人文精神的浸润
教育是人类群体对每个个体所施行的文化行为要求。他从人本身出发,在基本尊重人性的前提下,帮助每一个人认识宇宙是怎样的,地球是怎样的,人类文化和经验是怎样的,从而使每个人尽可能成为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最广阔的精神自由的人。在拥有这样丰富的精神空间之后,一个人才可能按照自己的意愿为自己的生命赋予意义。帮助每一个人最完整地实现自己生命赋予的意义的权利,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叶圣陶先生精辟地说:“语文这一门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教会学生运用母语,指导通过语言实践形成的运用语言的能力。具体而言,即是让学生在听说读写中感受语言,积累语言,领悟语言,形成语感,进而形成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③
(一)确立以人为本的写作理念
语文教育的目的决定了作文教学中必须向学生灌输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人们又赋予素质教育以新的内涵,浸润人文精神,实质上这是一种世界观与人生观的教育,完善心智,净化灵魂,理解人生的目的和意义,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以人为本的人文教育其特点是它的理想主义,也就是说在任何一种形式的人文教育,都应当以理想主义为基本气质,如果一种人文教育最后体现出来的不是理想主义,而是技术至上,实用为主,那这样的教育,我认为是失败的。”④人,这种政治动物,常常为了自己的理想而战。红军长征,用光脚板走了二万五千里,靠吃草皮和口号生活之后,还能保持旺盛的意志。红军战士在参军时就预料到会死的,他们不是想保全生命,而是如何想尽一切办法赢得胜利。红军始终英勇地为解放人类大多数人的伟业而不断作出光辉和宝贵的贡献,这是不朽的理想战胜肉体,证明人类的精神是不可摧毁的。理想,就是他们活着的力量,就是红军战士为之奋斗不惜捐身的信念。今天的中学生,他们远去了刀光剑影,消散了战火硝烟,一个个闪耀着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光芒的名字对他们显得何其陌生,何其苍白。作为教育者,就应明确人文精神体现人性的本质,带有内隐性,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因此需要教育者去深入挖掘,确定目标。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找准切入点。譬如,学雷锋活动是每年德育的必要内容,可是每年大都是组织学生走上街头,社区敬老院等,做几件好人好事而已,效果不明显,我们应赋予雷锋精神时代的新内涵。首先,雷锋是一个很自强的人,他深知现在的“甜”和过去的“苦”密不可分,因此,他把为人民服务当作了自己的工作,并从中获得了快乐。其次,雷锋酷爱学习,有强烈的进取精神,享受到快乐学习,因此,我们要向雷锋同志学习,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享受学习的快乐,这样的切入点,可能比出去做几件好事的效果要好。虽然我们远离战争岁月,但我们要记住,战争的阴云依然笼罩在我们的周围。理想主义,英雄主义与我们的经济大发展的时代完全不背离。作为一个中学生,身负祖国和人民的重托,他们的面前,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他们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地完善自我,净化灵魂,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做一个有益于祖国和社会的人。通过刻苦学习,认真实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这样,他们写出来的文章,才能焕发出人性化的光彩。
为了达到这一效果,我经常组织学习看有关战争年代的电影如《》、《刘胡兰》、《钢铁是怎么炼成的》等。阅读经典名著,让学生进一步地感受到古典文化的熏陶,参观有关禁毒宣传展览,认清黄赌毒的危害性,增强拒腐的能力,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具有健康人格的人。
(二)关注社会人生,探寻自我的存在价值
卢梭在《去爱人类》一文中曾经这样教导人们:“不要让你的学生常常因他们的荣华而藐视不幸的人的痛苦和可怜的人的劳碌,如果他认为这些人同他不相干的话,你就别想把他教育得对他们表示同情了。要使他们十分懂得,那些可怜人的命运,也可能就是他的命运,他们的种种痛苦说不定他马上就会遭遇,随时都有许多意料不到和不可避免的事情可以使他陷入他们那种境地。”卢梭的话,表明了“育人”无疑要从培养学生的同情心、责任感开始,要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发生的不幸,可能都将与自己有关,进而学会关心,学会尊重,使自己的心灵不断提升,思想不断健康,人格不断完善。⑤在我们周围的世界,每时每刻都演绎着悲欢离合,爱恨情仇,每时每刻都变幻着新生和幻灭,在这个五彩缤纷的舞台上,我们要让学生以一颗同情心、善念心地体察,去品味,去感悟。真正用心地拥抱社会,关注人生。曾看到几个初中生逃学到一个山旮旯抽烟,一个聋哑中年妇女见状,在几个学生面前极力地比划着,嘴不停地蠕动,聋哑人是用无声的动作传递着爱与关怀,而这几个学生却起哄,戏弄聋哑人……体格健全的人反而要残疾人来关怀,反而不领情,瞎起哄,这是令人揪心的一幕。如果我们的学生缺乏一颗爱心,同情心,你还能指望在他们的作文里有一丝人文的气息吗?还能指望他们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吗?
人生在世,为什么而活?怎么才能活得有价值?这是一个令不同时代的人苦苦探寻的话题。正如诗人臧克家诗作《有的人》中写到: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又如保尔•柯察金的名言:不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作为教育者,在指导学生进行作文训练的时候,应时刻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自己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是一个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社会人,他必须时刻把握时代的脉搏,与祖国人民同呼吸,时刻准备着,为社会作出应有的努力,让自己的生命更有价值。
我让学生收看中央电视台一套《今日说法》看后谈谈自己的感受,并就此写成作文,要求学生每周从报刊杂志网络中挑选一篇时文,认真阅读,细心感悟,真正做到“文合时而作”。
(三)传统文化的熏陶,忧患意识的培养
每一个人都从昨天走来,背负着传统姗姗而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汉语言文字是中国精神的灵魂,蕴涵着民族优秀的传统和思想。“文以载道”、“师以传道”,语文教学就是要大张旗鼓、理直气壮地引导学生学习传统的经史子集,学习民族的诗词歌赋及其他经典作品,传承“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共生共处之道,“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个人与社会健康互动之道,“天地之大德曰生”、“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的创生尊生,与时俱进之道,使学生形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尚品格和精神,让学生在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土壤上汲取其养分。又如韩文公所说的:“养其根希其实,希其实兮膏其光”。苏辙所说的:“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学生通过古文化精华的滋养,人文的底蕴,文化的积淀必定深厚,写起来的文章自然就能感动人心,发人深思了。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人类所守望的家园变得面目全非,人类的精神家园愈来愈荒芜了,人类的未来会怎样,失却美好事物的人类能找回自信吗?这都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作为中学生,思考人类的未来显得是不自量力,但是环境恶化,生态失衡,战火频仍,天灾人祸无时无刻地困扰人类,因此,我们应让学生具有忧患意识,正是这种忧患意识,才使人类自强不息,薪火相传。于是我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杞人忧天,《一千年后的人类》、《地球最后的一只鸟》都是学生内心真情实感的流露和抒发。
(四)养成健康良好的心态和顽强的意志力
“马加爵事件”给中国教育敲响了警钟。一个学习成绩优秀的大学生一连杀死四个同窗同伴。我们的教育是不是该检讨,追求分数的应试教育把意志薄弱者推向危险的境地。在作文教学中关注学生心态显得很重要。学生对语文材料、生活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课堂学习活动,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性情,涵养学生的情趣,积淀学生的情怀,提升学生的情操,体验人生的美好和尊严,开阔其视野,豁达其胸襟,养成其败不馁胜不骄的心态,在困难面前永不言败,敢于挑战,百折不挠。这样,在写作中,教师要善于点拨,让学生发现自我,解读自我,严于解剖自己,更新自己,让心中的块垒一吐为快,让心灵之泉灵动流淌,活泼快乐。
二、个性化张扬
新课标认为:只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才能实现写作的个性化。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例如:由自然界的冬天引出人生的“冬天”,你有这方面的构思吗?可以试一试,这就是对学生思维的一种启示,它拓展了学生的思路,却没有限制学生的思考。学生将会对不同的思路、构思进行比较分析,选择自己最有兴趣,最合适的写法,长期坚持,一定会形成独特的写作个性,写出有特色的文章来。
(一)认识与表达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要写好文章,就必须具备正确认识和准确表达客观事物的能力,而认识能力的高低对于文章的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加强学生认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作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叶圣陶先生说:通过写作关,大概须在思想认识上下功夫。思想认识是文章的质料。有质料是首要的,没有质料如何写?质料有了,还要求其好,不好的质料当然写不好文章。”。叶老先生的这段话,对于我们研究作文训练的合理途径,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在作文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运用辨证思维的方法,进行多角度思考,丰富的联想,拓展延伸,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旁征博引,左右逢源,他们或客观记叙,或虚拟编述,或分类说明,或立论求证,或类比推理,或抒发感情,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相对限制的范围内,在相对集中的主题下,尽情发挥特长,大胆张扬个性,充分展示才情。在写作中,学生往往由于深刻的认识而为表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也往往由于要运用语言来表达认识所得而促使认识更加深化,写作过程成为认识与表达有相结合、相互促进的过程。
例如:有一位老师上话题作文——绳,先给出与绳有关的画面,启发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学生由绳联想到抗洪抢险的力量、互动、童趣、绳之以法、以法治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竞争、杂乱无章……这堂课初步教会了学生联想与想象的大致方法,将话题化为具体的人、事、物,再以小见大,从具体的描写中去表现情理美。
(二)从生活的细微之处阐发大义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丽莎修女认为,爱是表现于为他人设想,善待他人,与别人分享喜悦,爱通过日常细微的事表达彼此间深切的爱;也许是嫣然一笑,也许只为对方提一桶水,也许只是在席间多为对方着想,这等微小微小的事。
同样,一篇作文要能感动别人,警醒别人,就应该于细微之处见精神,力求达到微言大义的境界。著名散文家毕淑敏在她的一篇短文《暴风雨是一个筛子》⑥写到一次上夜大,因为暴风雨的降临,3000名学生只有作者一个人去上学,悟到了“我是3000名学生中最有胆识和毅力的人”。一场暴风雨是多么普通平凡啊,然而作者却认识到它如一个筛子,将胆怯懦弱者淘汰,留下的是最有胆识和最不怕吃苦的人。真是振聋发聘,发人深思。
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深入生活,细心体察,对那些习以为常的,熟视无睹的事物多长点心眼,多花点心思,挖掘其深层的含义,如一位学生在一篇习作写道:一次,妈妈炖了一碗花生米,甜香扑鼻而来,我直咽口涎,妈妈一端上来,我用勺子一舀,用嘴吹一吹,就往嘴里送。谁知这甜汤花生米虽未冒气,一进嘴可真烫。刚一进嘴,烫得口舌灼疼。这件小事告诉我看问题不能只看表面,而要看到实质。这些都能从平凡的生活中挖掘深意。
(三)鼓励学生在作文中要勇于创新
创造,实现着人类一切希望和梦想。一篇作文,既要内容充实,又要生动感人,就必须有它的创新之处:在文体的选择上,角度的切入上,章法的安排上,材料的运用上,都要别具一格,与众不同。如写战斗英雄麦贤得的先进事迹的文章可谓数不胜数,要想写得不落俗套,非得费一番心思,有一番创意不可。我的一位学生林素贞以《海水哺育了英雄》为题,从英雄与海的关系上切入,写出大海赋予英雄的博大胸襟和顽强意志,大海展示壮丽的人生一幕。该文获潮州市文化馆举办的“学英雄、颂英雄”征文赛一等奖。这与该文立足点新,切入点新不无关系。要想让作文脱颖而出,充满鲜明的个性,除了写作的技法外,如果没有自己独特的体验,敏锐的感受,充满个性的创意,那也是不可能的事。因为创新要体现原创性,要言人所未言,想人所未想,它是作文成功的最高境界。这就需要教师在引导学生作文时,鼓励创新,激发创新,让学生放开思路,抛开成见,独辟蹊径,展示“真我”风采。
四、结论
作文教学的人性化和个性化是一体两翼的,它应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人性化就是着眼于人们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来思考问题,坚持从时代和社会的需要来考虑教学目标和方法,所追求的是如何更多地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终极关怀;个性化是让一个个鲜活的拥有健康心态人格的生命个体以独特的感受,真切的体验倾诉言说他们对于自然、社会人生以及自我的见闻感受,见解主张,态度情感等,一个充满着热爱生活,拥抱理想人生的人,他的心灵的言说定然是充满真情善良的。因此,人性化和个性化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大有裨益,对于培养和提高他们的作文能力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①《家庭》2004年12月下半月版,P36家庭杂志出版社出版
②《课外阅读》2005年第二期,扉页华夏出版社出版
③王秉荣《语文课改呼唤语言训练》2004年第5期《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陕西师大杂志社出版
④谢泳《语文教师的文化视野》2001年第3期《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陕西师大杂志社出版
⑤何伟相《感悟人生——〈项链〉教学启示》2002年第3期《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陕西师大杂志社出版
⑥2005年第1期《课外阅读》。P17华夏出版社出版
- 上一篇:城市雕塑建设管理制度
- 下一篇:文化教育事业建设费征收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