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背景情感教育管理论文

时间:2022-05-25 11:52:00

导语:课程背景情感教育管理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课程背景情感教育管理论文

【摘要】情感教育指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教育教学要求,通过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促使学生情感领域发生积极的变化。语文和其他学科比较有其鲜明的特色:内容丰富优美、结构精巧多姿、情理融会贯通。但在教学中有不少教师太注重理性分析和追求知识灌输,忽略了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因素,致使语文教学枯燥无味。本文试从培养学生志趣、利用文本情感因素、发挥学生主体性和注重教师情感演绎四个方面浅谈新课程改革下如何进行情感的教育。

【关键词】情感新课程情感教育

语文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应是师生间情感交流的立体流程,只有这样,知识信息交流、思想交流、思维活动才能找到其载体,充分展现其生机活力。列宁曾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热情能抓住一个人,因此它是一个巨大的力量”,有一定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要求,才会有相应的智力及非智力活动,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产生情感,才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情感体验,才能准确理解课文思想感情和写法,才能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出情文并茂的文章来。由此可见,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一、情感教育是由新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要求所决定的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在传统的“双基”基础上重视各种能力培养的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根据学生情况灵活处理的语文课堂教学,它营造出的师生间的关系是朋友般平等、融洽的。让学生融入作品的情感氛围中大胆质疑,师生间热烈讨论,教师随机应变地灵活驾驭,就在学生间、师生间的交流、争论中,完成一个个的教学重点、难点。主动权在学生手里,一切围绕学生的问题转。这样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情感氛围,这样的师生关系,学生们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学得有趣味,学得有成就感。以学生为中心,这是课堂教学的目的,这是课堂教学顺应学生发展的必然,也是新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而要适应这一发展趋势是离不开情感因素的作用的。

二、激发学生的志趣,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教学中穿插讲故事,说典故,谈轶事,读美文,纵横几万里,上下几千年,用丰富新颖的内容吸引学生,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打动学生,把学生引入语文天地。课前采用情境导入,悬念激活,朗读激情、联想引发、感情渲染、气氛烘托等方法,扣住学生心弦,引发学生的探求热情,使学生“想知”、“乐知”,全身心地投入语文学习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法,增强教学的艺术性,讲出形象,讲出趣味,讲出感情,吸引学生,打动学生,使学生置身于课文所展示的境界中。在此基础上,渗透思想教育内容,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把”兴趣”变为”爱好”,并进一步转化为”志趣”------对语文的无比热爱,做为学好语文的持久动力。

三、利用文本的情感因素,引发学生的情感认可

语文教材中,情景交融的诗歌,富有诗意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剧本,占相当比例,都蕴含着浓郁的感情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有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形成崇高的人格。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采用朗读引发、研读体味、情景再现、情境体验、背景穿插、烘托渲染等教学方法,激起学生内心的感情波澜,引发学生的情感,使之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而理解课文、发展情感。注意的是导时要围绕理解课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进行。同时还要适时,要在学生情感思维出现障碍时加以导引,并要设法上升为理性思维。如的《沁园春?长沙》一文,可采用朗读引发先声夺人,再补充人物及背景材料,进而体会作品的情感因素。

四、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形成融洽的情感氛围

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转变自身的形象,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关注学生主体,提升学生的主体性,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有意义地学习知识和技能。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体验,探索,感悟,尽情地展示自己!

在我的课堂上,有许许多多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都是学生自己通过课外书、网络、家长等多种途径搜集来的。学生往往期待着能将自己的成果展现给大家,这样,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他们都表现得十分积极,而且极大丰富了知识的储备量。

教学《我有一个梦想》时,课前本人也要学生查找一些关于马丁路德的有关资料。上课时由谈论学生的梦想而引出话题,让学生畅谈自己的梦想,接着让学生交流他们自己的资料,结合作者的生平说说作者马丁路德的梦想。这样文本的解读在学生的对话过程中基本解决了,也增强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形成了一个融洽的情感氛围。

五、注重教师情感演绎,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一堂好课我想它更注重的是教师自身的情感演绎。这将充分调动教师的文学根底,调动教师对作品的深入透彻的理解和感知,调动教师对学生的一腔热爱,调动能渲染情景、烘托情感的辅助手段,从而使作品得以带有强烈主观情感色彩的生动再现,体现出作品艺术的语言之美、音韵之美、结构之美,体现作品内容的意境之美、意蕴之美、情感之美,从而把教学内容提升到作家作品与师生这个创作者与接受者共同对作品的情感体会的再创作,共同完成艺术鉴赏这一最高境界。而在情感教学中,教师带着自身对文本的情感体验进行朗读和泛读,往往是课堂教学最令人期待,最爽心悦目、最激动人心的时刻。进入角色的朗读,抑扬顿挫的节奏,声情并茂,富有魅力;时而澎湃激越,直抒胸臆,时而低沉咽郁,蕴意浑长;时而明丽舒畅,惬意入情,这样的朗读,学生就会借娓娓动听的声音气息,进入情境。

当学生为教师所范读演绎的作品的情感而受到猛烈的冲击、强烈的震撼、深深的感动时,学生会不知不觉随教师走进作品,与作家的心一起跳跃。这时课堂上弥漫的是作品所激发的喜怒哀乐之情感气氛,师生共同进入相应的情感体验,达到情感交流的至高境界。

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充分发挥语言的激情作用。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具有激发性和感染力,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之火,要讲究轻重缓急的节奏,丰富多彩的内容,抑扬顿挫的语调,富于变化的语气,引人入胜的语境。要富于美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配合适当的体态语言,以激昂的情绪,饱满的精神,奕奕的眼神,把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结合为主体语言,声情并茂,“一石激起千重浪”,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相沟通。这样既有助于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情感发展。

总之,忽视情感教育的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只有充分重视培养健康完善的情感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并切实地把它落实教学工作之中,我们的教育才能培养出真正具有高素质的一代人才,我们的社会才能不断走向文明。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将有利于学生晓之于理,动之于情,陶冶情操,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语文组郑琳峥

参考文献:

1、刁培萼,教育文化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2、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2001

3、新浪网:《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情感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