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规则意识培养论文
时间:2022-05-25 10:24:00
导语:合作学习规则意识培养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有人在火场中发现了一窝被大火团团围住的蚂蚁,他想:它们一定活不了。可是蚂蚁显然不这样想。它们不断地聚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大球,然后,这个大球开始向火线滚动。在火中,外围的蚂蚁不断地被烤焦脱落,但,最终蚂蚁成功穿越火线。蚂蚁是世界上合作意识最强的生命之一,因此它们虽如此弱小,却能够战胜比自己强大得多的对手。对我们人类而言,合作同样重要。因此,开展合作学习,让孩子在活动、探索中获得知识远比手把手教会他们"是什么"要重要。但开展合作学习之后所引起的一系列问题,更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
学生在做什么?
当老师不再是面对全班几十位同学,而是要面对一个个合作小组时,老师们最感到不放心的就是:小组活动时,这些孩子究竟在干什么?其实,合作学习开展之初,老师会感到不适应,而学生同样也会有不适应的感觉。
我们将24名学生分成6组进行了一次小实验。
在实验的初始阶段,几乎所有的合作小组都没能如我们所设想的那样开展合作学习。当老师给同学们提供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后,学生的第一反应是手足无措,很显然,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合作。第二步,我们告知一、二、三、四组合作的规则,而不告诉五、六组同学。这时,前四组虽然知道规则,但活动效果与后两组相比并无明显优势。第三步,我们对一、二两组进行指导,强化合作规则,而后四组则自己摸索。这时,差别已经很明显了,一、二两组已经能够初步进行合作,而五、六两组则基本上没能合作,为了完成任务;第五小组中的较优秀的学生几乎包办了所有任务,而能力较弱的学生则依赖别人,几乎没有发言权;而第六小组的成员则各自为政,互相之间几乎没有什么交流、合作。
教师该做什么?
相信上面的这个小实验已经很清楚地说明在合作学习时,老师应该做什么了。
组织的实质是复杂系统内各自独立的简单要素之间按一定规则发生自组织、自适应的过程。在人为事物的组织或者人工生命的模拟实验中,规则可以由人来制定,这里的"一定规则"是个关键。在组织合作学习中,
教师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制订规则。组织教育活动的规则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简洁越好。
那么,合作学习中我们需要制订哪些规则呢?
1、分组的规则
目的:合作学习需要学生通过与他人合作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样的合作,规模要小一些,便于学生进行交流,保证每一位学生在自己的小组里能够占有足够的表现空间。
建议:小组人数不宜太多,一般在4-6人,同时可以在小组内设立2人的小小组,便于合作的深入,交流的细化。
2、独立思考的规则
目的:合作学习是为了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的空间,使学生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组内的交流、探讨,了解别人的思路、观点,同时也使没有考虑好的同学得到启发。但是,这些成立的基础就是: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不是自己不用动脑筋,大家一块儿解决问题,学生应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参与小组学习,获得最大的发展。
建议:让习惯于吃"大锅饭"的孩子独立思考,最难的是第一步"从何想起"。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思路、思考方法的指导,从扶到放,和学生一起分析思考的方向,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
3、分工合作的规则
目的:合作学习不再是一种个人的学习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为,这需要学生有足够的团队意识。世界上,团队意识最强的应属日本人,国际评价说:"一个日本人是条虫,但三个日本人就是一条龙。"那么中国呢?很遗憾,正好相反。因此,合作学习要想成功开展,建立分工合作的意识是必不可少的。
建议:
第一是分工,例如统计一课中,在统计盒子里图形的数量时,需要有人报图形,也需要有人记录,这时就需要大家先分工,决定谁来报、谁来记,然后才能合作。分工,也就是让组内每个同学各司其职,可这并不容易,因为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所以分工的方式也不同,在小组建立之初这个问题尤为突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在小组内要建立民主协商的氛围,教师可以进行引导和榜样暗示,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二是合作,合作意识的培养应该从合作氛围的营造开始。例如在认物体时,每个小组有一个袋子,里面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让一个学生按小组其他同学的要求从袋中摸出一个物体。这个活动就使得他们必须合作才能完成,为合作意识的培养提供了物质环境。
4、交流的规则
目的:交流是在合作学习中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交流而展现自我、探索真理;交流的过程亦即个体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它带来视界的敞亮。交流由于具有平等性、无拘无束和非强制性,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民主平等的精神的发展,也使得学生个体思考通过交流成为集体智慧。
建议:
(1)表达自己的见解
表达自己的见解,就是"说",就是将自己的观点通过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让别人理解。这种"说"的能力包括: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组织能力等等,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甚至生活中不断地提供练习的机会。
(2)尊重别人的发言
尊重别人的发言,就是"听",就是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听"是一种涵养,也是一种学习的技巧。不仅要让学生肯听,更要让学生会听,能够听出别人说的重点、问题。
(3)小声交流
小声交流的目的是给大家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避免互相干扰。
教师要做的第二步:引导、监督规则的落实。
1、引导
在教育活动中,教活动与学活动是同步进行,相辅相成的,教与学的关系并不是两条平行线,它们是互动的。当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教师的引导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教师在组织教育活动之前必须理解教育目标,认识教育对象,钻研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设计教育程序,提供教育情境;(2)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必须把具主体性的学生组织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积极、能动的主体性因素,并协调多种因素之间的关系,保证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保证教育任务的完成和教育目标的实现;(3)教师是教育活动过程中的主导者,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全程参与,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还要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境、状态、方式、结果,根据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困惑和质疑,矫正自己的教育方法,引导学生向着有利于教育任务完成、教育目标实现的方向发展。
2、监督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既要把教材、教法、教育环境、教育因素作为自己的认识客体,又要把具有主体性的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状况、主体性的发展程度纳入自己的视野,全程监控。也就是说,合作学习中,教师必须参与到活动中,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将所有学习小组的活动情况纳入自己的监控范围,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在教育中,合作是一个有目的的活动过程,它是师生之间或是生生之间为了协调、沟通达成共识、联合力量去达成某一个目的而进行的相互作用。
在教育中,合作学习对学生学会理解、尊重同伴,平等地接纳他人,宽容差异,对于促进社会知觉的发展、交往技能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以及克服自我中心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因此,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保证合作学习的顺利发展,对于学生的发展意义重大。
- 上一篇:建委科学发展观转段动员会讲话
- 下一篇:总公司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转段动员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