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质量管理论文
时间:2022-05-25 10:10:00
导语:教育教学质量管理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也是一个非常纵深的领域,在具体质量管理监控的过程又有不可确定的变数,学校的每位校长也有自己的一套管理策略支配着自己的思想,但在千头万绪的学校管理中学校始终离不开对人的管理,教育管理的重点是以人为对象的管理,它的最高境界绝不是约束和规范,更不是居高临下的控制和干预,而应该是发现和肯定。成功的管理应该是“三分管、七分理”,把学校的方方面面管理得井井有序,从严确立办学规则,建立现代教育理念和有序的质量管理平台,不断提高办学水准,创立学校品牌,形成高效能的治校风格,只有这样才能快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预定目标。
下面谈点自己所思考的几个问题:
一、注重学校的忠诚管理
忠诚管理在学校这层面上的就是校长要引导教师、学生、社区、家长乃至教育行政部门认同自己、认同学校,更主要的是培养他们对学校的价值主张、办学理念、教育目标、发展规划的忠诚,使各方力量形成一股管理合力。从实践中,我们不难体会到一所学校没有忠诚的教师会就没有忠诚的学生与家长,缺乏忠诚的学生与家长,学校也就无法留住忠诚的教师,而学校一旦失去教师、学生、家长的忠诚,学校就没有基础,就失去发展的后劲。所以学校的忠诚管理就是要从确保教师的忠诚出发,凝聚各种要素的忠诚力量,为学校管理服务,形成一种管理的良性循环,那么它的管理效应也是显而易见的。
1、人力资本效应
教师,尤其是骨干教师对每一所学校来说都是最主要的人力资本。如果骨干老师认同学校的核心价值理念,他们就会在教学过程中勤勤恳恳,不折不扣地执行并丰富学校办学策略。因此,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引发他们的忠诚是至关重要的。学校如果形成了浓厚的忠诚氛围,就会产生巨大的吸引作用,不但能保持并巩固学校固有的人力资本,而且会吸引外面的优秀教师慕名而来。
2、学校形象与组织氛围的效应
学校形象是学校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办学条件、校容、校貌在公众心目中的综合反映,它与学校的组织氛围是密切相关的,有什么样的学校组织氛围,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学校形象。一所学校如果形成了浓厚的忠诚氛围,就会有工作的动力,就会有“言传身教”,就会带出一支好的队伍,带出一个好的校风,就会在工作中有所创造、有所成就、不断前进,那么它的形象也将是充满活力而欣欣向荣。
3、教育教学质量效应
学校一旦获得教师的忠诚,教师就会认同校长及其办学思想,就会忠于学校的核心价值观,这会大大激发每位教师的潜能与积极性,使教师工作目标与学校的愿景融为一体,每位教师自觉和不自觉地将自己当前的阵地视为拓展自己事业的阵地,视教学为自己的立身之本,他们会努力学习,千方百计地改正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这样,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肯定会快速提高,学校的声望也会随之获得提升,教师就会获得一种成就感,会进一步强化他们对学校的忠诚态度。从而赢得广大家长学生的信赖和忠诚,这样就会达到学校、社会、家长教育合力、促进校内外的教育有教之功,提升学校的办学的品质。
二、注重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的研究
1、更新教育观念,探索创新管理
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主要是后天发展的结果,一些不尽合理、不够科学,甚至违背科学的教育观念、方法,会严重限制和束缚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应不断探索、不断改正自己的教育观念。作为校长,我们还要不断帮助教师树立改革意识和创新意识,确立新颖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引导教师爱教、乐教、善教,不是消极被动地应付,而是按照目标主动地自己管理自己。
2、强化过程管理,提高课堂生活质量
较高的教学质量是我们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所期待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但高质量的获得,关键在于教学的过程管理,在于教学进行时不断反思和教学行为的调查。为此,作为校长,在学校教学质量管理过程中要尊重科学、遵循教育规律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向,及时掌握教学一线信息,对过程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分析调控,引导教师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高超的教学艺术和高效的教学效果。要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教师必须关注单位时间内课堂教学效率,真正做到求实求活,努力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形式,以立体式的现代教学形式出现在教学活动中,建立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相互质疑问题,教学相长平台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3、接受社会评价,提高办学活动
学校办学在通过自我评价和教育主管部门的评价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学校自身若能更好地引进社会对学校的评价,我想定能进一步激活学校的办学活力。社会评价虽然不能决定学校的发展,但能唤醒正沉睡着的学校发展的内驱力,一旦这种内驱力被激活,学校会沿着自己所希望的道路更好地前行。那么社会力量又如何评价学校呢?这社会力量当然不是社会中的个人或几个人,也不是社会中一般的群众团体,而是一个能代表广大师生意愿的有组织的群体,如家长委员会、社区等,让他们参与学校管理,对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和效益、学校管理水平、学生的质量、师资力量、办学声誉等作出合理的评价,提出更好的办学建议,供学校决策。我想,这样可以更好地引进社会各界对学校的关心,参与教育评价工作,关心、支持学校教育的发展,有利于学校自身不断拓宽办学渠道,增强学校的开放程度,促进学校稳步健康地发展。
三、注重教育教学质量管理诸因素的和谐
1、教师发展与学校发展――实现和谐统一
教师发展与学校发展是紧紧相连的,学校发展是教师发展的动力和保证,只有当学校发展时,才会有教师充分、主动地发展的空间,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主体,教师的发展会进一步推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校长应充分认识到两者在互动中和谐统一的关系,应该创造条件,营造氛围,使学校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成为教师观念更新,素质优化、专业成长的过程。教师在充满生机的校园里辛勤工作,不断充实自我,发展自我,必定会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教育成果来推动学校不断地发展。
2、教学竞争与协调――矛盾的统一
竞争是推动现代社会发展的动力,合作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形式,也是个体与群体成员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同心协力,产生一致行动的过程。就学校而言,校际之间、班际之间、学科与学科、同学科之间无不存在竞争,有竞争就有进步。但是竞争过趋激烈偏离目标,偏离轨道,就会产生负面效应,降低凝聚力,形成知识私有,各自为政,使整体合力削弱,产生1+1<2的效应,因此校长必须十分注重有效地调控,创设竞争氛围,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使竞争成为学校发展的助动器,成为一种无形的激励,将这对矛盾有机地分解并和谐地统一,使良好的竞争与合作在学校管理活动,教学活动中形成,从而达到学校系统管理中1+1>2的效应。
3、教学质量――教风、学风、校风共同推进的结果
一所学校的精神面貌无疑会影响学生人格品质的形成,优良的校风必然会使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我认为今天的教育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而是教育者的理念,就教育教学质量管辖而言,我们必须狠抓教风、学风,建立良好的校风。因为有了好的教风,教师就会严格要求,关爱学生,自觉担负起主体责任,就会去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精神氛围,感染影响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形成教风和学风的和谐统一,培植良好的校风,促进教学质量的快速提高。
四、注重学校内在素养培植的实效性
1、树立现代“学校形象”意识
学校形象犹如一面鲜红的战旗,具有鲜明的指向性、感召力,它能促使师生员工对学校奋斗目标和办学准则达成共识,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内聚力。面对空前激烈的办学竞争,现代教育发展对学校提出的更高要求,更使我觉得,学校形象是学校的生命之本,是学校的生命立足之点,作为校长应努力构建良好的学校形象,引导学校各种力量,自觉、主动、积极地把学校形象作为学校的生命来抓,象珍惜自己的眼睛一样,珍惜学校形象。
2、增强“科教兴校”意识
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都遇到过许多实践问题和理论问题,为避免盲目性或少走弯路,我们必须加强教育研究和学科教研工作,实实在在地走科教兴校之路,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科研成果的大小,教育科研的深度和广度,也是衡量一所学校品位的重要标志。
学校要形成科研网络,定期开展教科研培训及实践活动,以增强教师群体的科研意识,提高其科研能力。并积极开展教学与科研一体化改革,以科研促教改,积极探索科学的教育方法,让教师把教学中遇到的困惑、疑难问题整理出来,形成专题,让同学科教师共同研究,集各人智慧,形成共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使教育质量得到全面提高。
3、培养办现代化学校的思想
二十一世纪是竞争的世纪,这种竞争是人才和人口素养的竞争,尤其是本世纪中叶我们国家能不能进入中等发达国家之列的问题,更需要我们学校培养高规格的建设人才。因此,我们作为学校管理者务必要树立办现代化学校的理念,不能满足现状,安于旧貌,要有超前意识,以现代化学校的标准来指导自己的工作,引领学校向教育现代化迈进,尽力做到学生的高质量、师资的高品位,办学条件的高标准、科学管理的高水平。同时,要在师生员工中不断灌输,培养办现代化学校的思想和理念,让教师产生一种新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用现代教育理念武装自己,把学校教育现代化置于社会现代化发展中,在加强课堂教学同时,引导学生走向社会,接受活生生的现代化教育,在社会活动中学会交往,增长才干,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培育丰厚的现代知识和生活根基,为迈出校门奠定发展基础。
总之,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也是一个极为现实的活动。对于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有效性的追求,并不存在万灵药,它需要我们这些学校管理者勇于探索、敢于实践,创造出符合本校实际的具有现代气息的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机制。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使命,把学校办得更出色。
- 上一篇:市委书记科学发展观转段动员讲话
- 下一篇:学生言语交际能力培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