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问题解决论文
时间:2022-05-25 09:40:00
导语:课堂教学问题解决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对于质疑问难的教学研究,我国自古就有优良的传统,《论语·为政》中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宋人张斌则曰:“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明代张洪等云:“大疑则大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的确,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学生的质疑过程,是一个积极创新的思维过程。叶老也曾说过:“尝谓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他的话表明,教师只有善于抓住学生疑,进行“相机诱导”,学生才会兴趣大增,熟读精思,热心研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阅读教学中,有些教师总是先布置几个问题,在问题的解决中实施教学目标。这对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的确是一种革命,但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推进和创新教育的要求,上述教学又明显露出许多局限性。学生思考的问题都是教师根据教师的理解和自己确定的教学目标、方法而设计的,不一定符合学生的学习水平、思维方式和内心需求。它似一只无形的手,控制着学生的思维方向,限制着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阻碍着学生思维、个性的健康发展。同时,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极为不利,离开了教师,学生不能自主确定学什么,不懂得怎样深入思考,提不出值得深思的问题。对此,我认为学生也应成为课堂的提问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爱因斯坦不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如何才能让学生积极、有效地提出问题呢?
一、消除心理障碍,使学生“敢”问
三至六岁的儿童对外界事物有着极大的兴趣,经常要打破沙锅问到底,而我们的学生却经常是没有问题可问,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不敢问、不会问,有的怕老师和同学笑话,对提问有恐惧心理;有的学生自我否定意识较强,造成认为自己根本提不出问题的自卑心理;也有的同学认为在课堂上只靠老师讲解,做作业照套例题,没什么可问的,形成了懒于提问的依赖心理。怎样帮助学生消除以上的心理障碍,使他们在课堂上敢于提出问题呢?
1、营造好氛围,培养勇气
陶行知先生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应创设教学中良好的师生关系。”为此,师生双方相对平等,相互尊重,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与个性,不在学生中人为地划分等级。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创造真正自由的空间,构建对话的师生关系,不以先知先觉自居,不盛气凌人,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言语表扬,而且还要用微笑、注视、点头、肯定手势以及关怀性的接触等方式进行鼓励。同时,教学中,充分爱护学生的问题意识,消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紧张感和焦虑感,使他们敢于提出问题。
2、保护积极性,增强能力
教师应引导学生敢于大胆思考,敢想、敢说、敢问。当学生提出问题时,虚心地聆听,当学生提问成功时,热情地赞扬;当学生提问受挫时,亲切地鼓励。总之,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做到“两正确、一鼓励”,即正确对待学生提出的稀奇古怪的问题;正确处理学生在提问中的错误,鼓励学生敢于提出标新立异的问题,逐步使学生由不敢提问、不懂提问转化为敢于提问、乐于提问、善于提问。
3、举行竞赛活动,形成习惯
经常举行以小组为单位的提问题竞赛活动,通过比提问题的数量与质量,评定小组或个人的竞赛成绩,学生将会在竞赛的氛围中,消除各种心理障碍,形成大胆质疑的习惯。
二、创设情境,使学生爱“问”
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们越少感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要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教师应利用语言。设备环境、活动等各种手段,制造一种符合需要的情境,依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积极、主动创新地进行学习。
1、创设趣味式情境,使学生“趣”中“问”
问题情境趣味化,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情感因素、认知内需,为学生提供新颖有趣的情境,激活探究欲望、唤起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
例如在教学《写启事》时,师故意一脸愁色地走进教室,告诉学生,自己今天把平日不离手的一块手表弄丢了,现在四处寻找,还找不到。让学生帮老师想想办法,从而引导学生产生兴趣、主动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会针对启事的写法及格式提一些不懂的地方,便于更好地学习。
2、创设悬念式情境,使学生“奇”中“问”
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教师可将文章的结尾或故事的结果提前出示,充分展示其特色及魅力,创设新奇的悬念式情境,以诱发学生揭秘的问题意识。如在教学《夏明翰英勇就义》时,先让学生朗读夏明翰就义前这首气贯长虹、气壮山河的绝笔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自有后来人”,再谈谈理解和体会。这时,学生非常迫切地提出自己的问题:(1)这首诗是谁写的?(2)这首诗是什么情况下写的?……带着这些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会自主探究、学习。
3、创设冲突式情境,使学生“悱”中“问”
学生的生活认识与新生认识之间的矛盾冲突,可以激发学生认知兴趣和探索愿望。教师应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意识中矛盾激化,在问题情境中产生对新知的需求。例如教《幸福是什么》时,由于现代学生的生活条件提高、生活环境改善,过的是吃得好,穿得靓,用得爽的生活,于是,便有学生认为“有钱就是幸福”。对此,我没有加以是非判断,而是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分组组织讨论,探索研究,自己寻找答案,从而把学生的思维积极性真正调动起来。
三、指导质疑问难,使学生“会”问
平常的语文课堂中,有时学生非常热烈地质疑,敢字当头,但是质疑的水平却一般。为什么学生仅仅停留在“这个词语我不懂”、“那个句子不明白”这样低层次的质疑水平呢?为什么有的学生提一些明知故问的问题呢?这些都说明了只让学生敢质疑还不够,还得教学生会质疑。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还需采用新颖的教学策略,由扶到放的使学生掌握提问的技能,感受提问成功的乐趣。
(一)做好“问”的示范
乔治·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说道:“重要的一点是可以而且应该使教师问的问题学生自己也可能提出。”学生问“问题”是从模仿开始的,所以教师要做好问“问题”的言传身教,做好问“问题”的示范,要站在学生角度去问“问题”。如在教学《鲸》一文时,我先提出了两个问题做示范:1、为什么说鲸鱼是哺乳动物而不是鱼?2、假如你是一位渔民,你怎样判断鲸的种类和大小?接着,我就让学生模仿我的问题,紧扣课文内容,深入思考,力求使学生能提一些带有思考性的问题。有一位学生接着就问:“鲸睡觉时为什么要几头聚在一起,而且要头朝里,尾朝外,这与什么有关?”学生提的这个问题寓有思考性,假如长期这样训练下去,在老师的熏陶下,学生所提的问题自然不会表面化、肤浅化。实践证明:其不失为快捷有效的教学策略。
(二)抓住“问”的时机
问的时机很多,有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有对标题进行质疑;有在矛盾处进行质疑;有于不疑处质疑……总之,教师要用心灵的“火眼金睛”,抓住问的时机进行思维的开发训练。先来谈谈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在初读阶段,可引导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句,而在精读课文时,则要求学生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尤其是那些与中心紧密相关的词句。在教学《少年闺土》一文的第一自然段时,其中有这样一句话“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碴用力地刺去。”有一个学生读后,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项带银圈’用‘带’而不用‘戴’?是不是鲁迅写错字了?”虽然是一个不起眼的“带”字,但是学生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充分说明他对课文的深研读。我先让四人小组讨论,再由学生各持己见。有的说:“是错别字”。又有的说:“鲁迅那个年代,这个字可能就是这样写。”当双方相持不下时,我适当进行点拔:“鲁迅作品的语言正处于由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过渡的阶段,不少词语的用法跟现在是不同的。‘带’字就是其中之一”。通过这样的学习,不仅使学生学会提问题,还调动了其他同学学习的兴趣,而且对理解后面课文的一些古今字词带来了方便。
但有些课文的文字浅显易懂,大多同学都以为自己什么都懂了,没什么要问。这时,老师就要引导学生“无中生有”地发现问题,多想想:“为什么这样写?”“能不能这样写?”“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等等,让学生在看似明白的地方,发现耐人寻味的问题来。
(三)提问“问”的艺术
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敢问、爱问,但往往存在这样一个问题,部分学生提问题时,不加思索地乱问,为提问而提问,造成问的质量不高。因此,要进一步训练学生善问,而且“问”要有所创新。如在学生提问后,可将各个问题一一列出,让学生展开讨论,比较哪些问题更有价值。学生从优秀问题的选择中提高提问的水平,从中认识以不能一有疑就问,应在深入思考后,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方可提出。提问的语言应简洁、清楚,内容应有助于对文章的深入思考。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全方位地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条件,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而不断努力,从而为教学注入新鲜血液,激活课堂!
- 上一篇:家庭形象雕塑技术管理论文
- 下一篇:科学与劳技教育思考论文
精品范文
10课堂常规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