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知识产权教育改革论文
时间:2022-07-24 04:40:44
导语:高校知识产权教育改革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伴随“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持续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蓬勃发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知识产权教育密切相关,但当前二者的发展步调不相协调。高校知识产权教育在教育体系、师资力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仍然存在现实困境,难以适应创新创业实践对知识产权人才的需求。高校知识产权教育的改革,应以服务于创新创业为导向,借鉴美国高校知识产权教育的经验。从精英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的角度完善教育体系;从跨学科教学团队与兼职教师相结合的角度完善师资建设;从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的角度完善课程设置;从课堂讲授法与案例教学法相结合的角度完善教学方法。
关键词:创新创业;高校知识产权教育;改革路径
随着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与知识经济的纵深发展,创新创业成为我国创新驱动发展、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在此背景下,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广泛开展。特别是伴随“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力推行,国务院提出加快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要求①。教育部更是明确要求,自2016年起,所有高校都须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对全体学生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②。创新创业是基于创新成果和知识产权保护的活动,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同时,应配套开展知识产权教育。然而,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蓬勃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教育的发展步调难以跟进,面临教育体系、师资力量、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现实困境。以教育体系为例,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教育以精英教育为主,缺乏通识教育,不利于提高创新创业者的知识产权意识。如何推进高校知识产权教育的改革,更好地服务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伟大实践,是高校知识产权教育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面向创新创业的高校知识产权教育改革的理论基础
(一)创新创业与知识产权的契合性。从创新创业的内涵而言,“创新”并非单纯的理论创新,其后面是加了“创业”二字,表明“创新”是以“创业”为导向的,是具有应用属性的创新活动。而“创业”亦非资源依赖型、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创业,其前面加了“创新”二字,表明“创业”是以“创新”为基础的,是具有知识属性的高层次创业。故创新创业并非“创新”和“创业”的简单相加,它强调创新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创业的创新性和高层次性[1]。恰如创业教育之父杰弗里•蒂蒙斯所言:“如果把创业比作美国经济的发动机,那么创新就是此发动机的气缸,它带动了许多重要的新发明和新技术的诞生。”[2]这样,创新创业必然形成诸多智力活动成果,包括新作品、新产品、新材料、新方法、新商业模式,等等。这些智力活动成果具有无形性,只有及时转化为知识产权,才能获得法律保护并积累市场竞争优势。可见,知识产权是创新创业的基本前提,二者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创新创业与知识产权的契合性,还可以从知识产权作为全球贸易规则的角度进行理解。知识产权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相关知识产权仅能在特定国家范围内获得该国法律的保护,超过这个国家范围,就无法获得该国法律的保护[3]。为了克服知识产权的地域性给全球贸易带来的障碍,各国通过缔结知识产权国际公约的方式,协调了各自的知识产权保护规则。1883年缔结的《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对专利、商标以及制止不正当竞争的保护规则作了规定。1886年缔结的《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对著作权的保护规则作了规定。1961年缔结的《保护表演者、录音制品制作者和广播组织罗马公约》对领接权的保护规则作了规定。1993年缔结的世界贸易组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又在上述公约的基础上,提高了知识产权的保护标准,并将商业秘密纳入保护范围。由于上述国际公约的成员几乎涵盖世界上所有国家,缔约方必须按照其所缔结的国际公约的要求,调整各自的国内法,进而达到国际公约的最低要求。这样,通过知识产权国际条约的协调,知识产权就成为国际通行的贸易规则。市场主体无论是开展国内贸易,还是开展国际贸易,都必须遵循知识产权的法律规定。尤其是以知识产权的创造和运用为内容的创新创业者,不仅应熟悉知识产权的获得规则,及时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知识产权,还应熟悉知识产权的保护规则,明确知识产权的权利范围和侵权标准,适时寻求知识产权许可,避免知识产权侵权。(二)创新创业教育与知识产权教育的共生性。“创新创业教育”的表述,来源于2010年教育部的《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该意见指出,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并要求高校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将此前的“创业教育”改为“创新创业教育”,说明“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具有双生性[4]。我们不仅要开展创新教育,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以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速创新成果的积累;同时也要推进创业教育,尊重和培育企业家精神,加速创新成果的生产力转化。显然,创新创业与知识产权的契合性,决定了创新创业教育与知识产权教育具有相伴而生的联系,二者都是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5]。知识产权制度的本质是鼓励创新的,不鼓励模仿与复制,反对仿、靠、冒、盗[6]。在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同时,推进知识产权教育,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产权意识,使创新成果及时形成知识产权。事实上,无论是在创业的初期,还是在创业的发展期,抑或是创业的成熟期,都存在诸多知识产权风险[7]。例如,专利权的获得应满足新颖性要件,如果创业者在没有申请专利的情况下,就冒然将相关创新产品推向市场,或者作为科研成果而公开发表,均会拱手将其创新成果送入公有领域,进而丧失新颖性。可见,在开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同时,有必要推进高校知识产权教育,实现同频共振。正是由此出发,《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明确提出:“在高等学校开设知识产权相关课程,将知识产权教育纳入高校学生素质教育体系。”
二、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教育的实践与不足
(一)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教育的发展历程。相对于欧美等发达国家而言,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教育起步较晚。但伴随我国知识产权法律体系的迅速建立,特别是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相继实施,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教育亦得到较快发展。1.知识产权教育机构。自1993年北京大学成立知识产权学院与1994年上海大学成立知识产权学院以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高校的知识产权学院或研究院迅速增长。相关统计显示,截止2018年4月,我国已设立知识产权(法学)本科专业的高校有76所,成立知识产权学院(系)的高校有35所①。高校知识产权学院的兴起,极大地推动了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教育事业的发展。2.知识产权学科地位。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教育起初并非独立的专业教育,而是以知识产权方向的模式,被置于民商法学、经济法学等法学二级学科之下,或者置于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其他学科之下[8]。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知识产权的学科地位迅速提升。在研究生教育层面,知识产权已经上升为法学、管理学下的二级学科。在本科教育层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等高校,知识产权甚至上升为与法学并列的本科专业[9]。学科地位的迅速提升,亦表明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教育的迅速发展。3.知识产权教育内容。自1999年教育部将知识产权法纳入法学本科专业14门核心课程以来,法学院开设的知识产权课程主要是知识产权法。随着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相继实施,我国知识产权事业的迅速发展,我国高校开设的知识产权课程的种类日益丰富。以北京大学知识产权学院为例,其针对知识产权法学硕士(法律硕士)开设了“知识产权理论基础”“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知识产权国际保护专题”等必修课程,同时还开设了“专利文献分析与检索”“知识产权案例分析”“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等选修课程①。教学内容的多样化,表明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教育的日益成熟。(二)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教育的现实困境。在国家持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仍然难以适应创新创业实践的现实需要。1.以精英教育为主,通识教育较为缺乏。自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教育起步以来,主要实行研究生培养模式,加之知识产权教育并未纳入高校通识教育,导致高校知识产权教育以法学专业教育为主,大量非法学专业的学生难以接受系统的知识产权教育。即使就法学专业的学生而言,亦主要是法学研究生方能接受系统的知识产权教育。尽管法学本科开设有知识产权法课程,但往往由于课时的限制,事实上难以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这样,我国高校知识产权人才主要包括硕士生、博士生,我国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层次结构呈现倒三角形,与社会需求的金字塔形恰恰相反[10]。事实上,我国高校知识产权通识教育的缺乏,与其教育定位密切相关。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教育定位于培养高学历人才,甚至兼具理工科、管理、外语等背景的复合型知识产权专业人才,这必然导向知识产权的精英教育。而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对高端知识产权人才,众多中小企业事实上并没有那么强烈的需求,具备知识产权法律基本知识也许就足够胜任相关岗位。2.师资结构单一,兼职教师缺乏。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教育主要由法学院承担,由此决定了师资力量主要是法学教师。即便是在知识产权学院,其师资亦主要是法学教师。由此,知识产权教育仍然以法学教育为主,不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国际视野。事实上,知识产权法学知识并非创新创业实践的全部需求,管理类、经济类、技术类知识均与创新创业实践密切相关。此外,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教育的师资往往理论功底扎实,但普遍缺乏知识产权的实务经验。而能够弥补教师知识产权实务经验不足的兼职教师,又往往难以进行持续、系统的教学而流于形式,导致知识产权教学难以能够取得理想效果。尤其是对于专利法的教学,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如果缺乏专利的实践经验,恐怕难以将专利的权利要求书、等同侵权等问题讲授清楚。3.以理论课程为主,实践课程较为缺乏。受上述师资结构的限制,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教育普遍存在重理论而轻实践的问题。相关知识产权课程主要包括“知识产权法总论”“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等理论课程,较少开设知识产权案例分析、知识产权经营管理、专利信息检索分析、专利等实践课程。虽然理论课程是我国知识产权司法实践的基础,但在倡导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与管理的时代,偏离实践能力培养的知识产权教育,势必难以适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现实需求。4.以课堂讲授为主,案例教学法缺乏。我国属于大陆法系国家,法学教育主要采用课堂讲授法。课堂讲授法有利于学习和掌握基本的法学知识和法学原理,是整个法学教育的基础[11]6。但该教学方法也存在缺乏互动、缺乏讨论等不足,难以调动学生的思考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法学思维。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教育同样面临上述问题。法律规则,包括知识产权规则往往带有抽象性。只有回到具体的司法案例,才能更好地理解法律规则的本意和价值追求。案例教学法能够较好地实现上述目的,其特点是将典型的司法案例引入课堂,调动学生思考和讨论的积极性。尽管案例教学法在我国得到一定尝试,但在高校知识产权教育中并未得到广泛运用。
三、美国高校知识产权教育的实践经验
美国知识产权的司法实践相当发达,诞生了众多著名的知识产权法官。美国亦拥有诸多世界知名的高等学府,聚集了大量世界知名的知识产权学者。在此背景下,美国高校的知识产权教育比较发达。(一)学生来源:多学科背景与普及教育。美国法学教育采取的是研究生教育模式,而知识产权教育以法学院为主,以工学院研究知识产权的创造和管理学院研究知识产权的管理和运用为辅助[12]119。申请学习知识产权专业的学生,至少需要获得学士学位,再通过严格的法律入学考试,才能进入法学院学习。这样,知识产权专业的学生均具有多学科背景,可以根据自己的学科背景选择知识产权法律方向与职业目标。例如,具有理工科背景的学生,往往会选择学习专利法,进而从事专利服务工作,因为专利与技术密切相关;而具有文科背景的学生,往往会选择学习版权法或者商标法。需要指出的是,虽然美国高校知识产权人才采用研究生培养模式,但并不意味着美国高校知识产权教育并不面向本科生。相反,美国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将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本科教育。事实上,美国之所以能够保持科技领先的地位,与其在教育层面注重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实行激励创新的知识产权制度密不可分。(二)师资力量:跨学科教学团队与兼职教师。美国高校采取教学团队的方式进行知识产权教育。教学团队并非单一的法学或者管理学教师,其典型特点是跨学科性。即教学团队往往由工商管理博士、法学博士、科技学科博士三个领域的教师组成,因为这三个领域是美国知识产权职业的集中区。跨学科背景的教学团队,能够为学生带来知识产权职业领域的不同知识,有利于使知识产权教学贴近实践,满足知识产权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求。美国高校知识产权教育的师资包括全职教师与兼职教师。其中的全职教师通常毕业于名校,在经济学、社会科学领域获得较高的学位,同时具有担任著名法官助理的经历,具备较高的教学与科研水平。而兼职教师则来源于法官、律师等不同的法律职业领域。这些兼职教师往往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结合具体案例讲授相关法律规定或法律原则。而学生在这些富有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的指导之下,能够将所学的知识产权理论知识与具体的司法实践相结合,避免理论与实践相脱离[13]。(三)课程体系: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美国高校法学院的课程体系分为法学基础课程和高级课程,学生只有学完基础课程之后,才能学习高级课程。美国高校法学院的基础课程大体相同,包括宪法、合同法、诉讼法、刑法、侵权法、法律写作、律师执业道德[14]。知识产权课程属于法学院的高级课程,包括“知识产权概论”“版权法”“专利法”“商业秘密”“商标法”“知识产权专题研讨会”“知识产权许可”“知识产权诉讼”“技术转移法”“国际知识产权法”,等等[12]120。应该说,上述知识产权理论课程具有多样化,有利于培养扎实的知识产权理论功底和国际视野。除知识产权理论课程之外,美国高校知识产权教育还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开设了大量面向知识产权实践的课程。例如,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就开设了知识产权与创业、知识产权实习、专利申请实务等课程。介绍如何将知识产权战略与商业战略进行结合,如何运用专利法知识创业和开办公司,并在执业律师的指导下,开展实际的创业操作。以实际的专利申请案为样本,对专利申请流程进行演练,提高专利申请的技能[15]。(四)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的广泛运用。美国高校知识产权教育面向实践的特点,决定了其教学方法亦具有实践性。美国高校知识产权教育常用的教学方法有三种:讨论式教学法(Seminarmethod);案例教学法(Casemethod);诊所式教学法(ClinicalProgram)。其中,案例教学法是运用最为广泛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将案例作为法律规则的载体,通过案例分析提炼出相应的法律规则,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11]6法律规范只有在具体的司法实务中才能彰显其强大的生命力,通过将典型案例进入课堂,使得抽象的法律规定有了便于理解的载体,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法律规定,而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独立思考能力。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案例教学法,学生还可以学到律师执业必备的法律思维能力和法律观察能力。需要说明的是,美国属于英美法系国家,其司法判例具有法律效力,特别是美国最高法院和各巡回上诉法院的判决,往往会得到广泛援引,用以说明相关法律原则或法律精神。美国知识产权司法实践积累了大量典型案例,其判决不仅思路清晰、逻辑严密、论证充分,而且兼顾历史、现实与未来,被誉为法律、现实和艺术的完美结合[16]。正是由此出发,案例教学法在美国高校知识产权法教育中得到广泛运用。
四、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教育的改革路径
创新创业的背景下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教育的改革,可积极借鉴美国经验,从教育体系、师资建设、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方法四个方面推进。(一)教育体系:精英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教育应改革单纯的精英教育,推行通识教育。换句话说,我们不仅需要培养知识产权专门人才,更需要结合创新创业的人才需求,面向学生的未来职业领域开展知识产权的通识教育。既要加强知识产权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又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运用知识产权制度能力的提高[17]。1.精英教育方面。应根据大型企业、跨国公司的高端知识产权人才需求,在完善知识产权法律人才培养的同时,大力培养知识产权管理人才,以及具备法律、科技、外语背景的知识产权复合型人才[18],拓宽高校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培养体系,不断满足创新创业实践持续增长的人才需求。2.通识教育方面。应结合中小企业的普通知识产权人才需求,着重开展高校知识产权的通识教育,将知识产权课程普及为高校的公共必修课。知识产权公共必修课的教学内容应包括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知识产权战略、知识产权管理、知识产权运用等,使学生掌握基础的知识产权法律知识和管理知识。同时,邀请知识产权法官、行政执法者、律师、企业法律顾问进课堂,开展讲座交流,拓展知识产权职业领域的知识。(二)师资建设:跨学科教学团队与兼职教师相结合。知识产权是典型的交叉学科,与法学、管理学、经济学、理工科密切相关。针对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教育杨祝顺高校知识产权教育改革:服务创新创业的时代需要师资结构单一的问题,可以借鉴美国高校知识产权教育的经验,组建知识产权跨学科教学团队。跨学科教学团队的教学模式,能够使各学科教师充分发挥其教学专长,有利于拓宽知识产权的教学宽度与深度,提高教学质量。具体而言,由法学背景的教师开展知识产权法律课程的教学;由管理学背景的教师开展知识产权管理、知识产权运营、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等课程的教学;由经济学背景的教师开展知识产权贸易课程的教学;由理工科教师开展专利撰写、专利信息检索分析、专利布局挖掘等课程的教学。知识产权还是典型的实践学科,与市场竞争、国际贸易密切相关。针对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教师大多缺乏实务经验的问题,可以推行知识产权兼职教师的教学模式。由兼职教师参与知识产权教育,有利于弥补高校知识产权教育重理论而轻实践的问题,使知识产权教育与知识产权实践相结合。正是由此出发,美国高校知识产权教育非常重视兼职教师的作用。事实上,我国许多高校知识产权的研究生教育,已经在聘请法官、律师作为兼职导师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不仅提高了知识产权论文的撰写质量,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就业。当然,还可以鼓励高校知识产权教师从事律师、仲裁员、法律顾问等知识产权实务,为高校知识产权的实践教学培养师资力量[19]。(三)课程设置: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针对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教育重理论而轻实践的问题,可以借鉴美国高校知识产权教育的经验,实行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结构。1.精英教育的课程设置。在知识产权法总论、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国际知识产权法等理论课程的基础上,注重专利撰写实务、专利信息检索与分析、专利布局与挖掘、知识产权经营管理、知识产权贸易等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的知识产权实践能力。2.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在知识产权法律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大学生的专业背景,开设系列符合其未来职业需要的个性化课程。例如,针对理工科背景的学生,开设专利法、商业秘密法课程;针对文科背景的学生开设“著作权法”“商标法”课程,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产权法律知识,树立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知识产权法律人才并非社会对知识产权人才需求的全部,知识产权管理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20]。在此背景下,我国部分高校开设了较多的知识产权管理课程。笔者认为,应当正确认识知识产权法律课程与管理课程的关系。知识产权是法定权利,其权利类型、构成要件、权利范围、侵权标准均由法律明确规定。熟悉知识产权的法律规则是开展知识产权管理的前提,高校知识产权教育应当注重知识产权法律课程的基础地位。(四)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法与案例教学法相结合随着大陆法学和英美法系的不断融合,引入流行于英美法系国家的案例教学法成为我国法学教育的趋势。尤其是知识产权案例指导制度在我国的逐步推进,加之最高人民法院每年的知识产权十大典型案例,均为案例教学法在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教育中的广泛运用创造了条件。运用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保持阅读知识产权案例的习惯,寻找与知识产权相关原理对应的典型案例,及时摘录判决中关于相关法律问题的经典表述。特别是美国、欧盟的知识产权典型案例,其判决的撰写水平往往较高,对相关法律问题的论证说理亦较为透彻,是运用案例教学法不可忽视的教学材料。当然,虽然案例教学法具有诸多优势,但应当清楚地认识到,课堂讲授法仍然是我国知识产权教育的主要教学方法。引入案例教学法,目的在于说明或解释抽象的法律规则或法学原理,它仍然是为课堂讲授法服务的。“对于注重系统的法学理论知识传授的我国法学教育来说,案例教学法不可能成为主要的教学方法,只能作为辅助的教学方法。”[21]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教育应将课堂讲授法与案例教学法有机结合,通过课堂讲授法讲授知识产权法的基本原理和法律规范,再引入知识产权典型案例,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使学生加深对相关知识产权法原理和规则的理解。
作者:杨祝顺 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 上一篇:高校信息化教学管理论文
- 下一篇:高校音乐教育教学论文
精品范文
10高校网络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