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会“减负”看基础教育改革
时间:2022-08-14 02:54:27
导语:从两会“减负”看基础教育改革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减负”作为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措施之一,是今年两会的热议话题,为保证此项法令的落实,国家相继出台了多个与“减负”相关的政策、文件。这些“减负”的政策、文件所体现的精神内涵反映了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呈现的三大特征:首先,基础教育改革更加尊重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其次,基础教育改革更加注重提升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最后,基础教育改革更加注重提高教育质量。
关键词:两会;减负;基础教育改革
长期以来,“减负”就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大命题,自国家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以来,全国各地纷纷掀起减负热潮,但由于各方面对“减负”的意义、内容等缺乏全面深刻的了解以及配套设施不齐全,“减负”工作收效甚微。2018年两会前后,中央下发了一系列政策文件,确保“减负”工作扎实推进。首先,教育部等四部门于2018年2月底联合印发了被称为“史上最严减负令”的《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严禁校外培训机构组织中小学生等级考试及竞赛。随后,在两会期间,“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问题”被正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8年3月21日,教育部又《关于规范管理面向基础教育领域的竞赛挂牌命名表彰等活动的公告》,全面清理规范面向基础教育领域的竞赛挂牌命名表彰等活动。这一系列文件的出台,表明了政府切实打好“减负”攻坚战的态度和决心,同时也表明基础教育改革以“减负”为措施之一,更加尊重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更加注重提升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更加注重提高教育质量。
1基础教育更加尊重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学生的身心发展遵循一定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其认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学也有一定的规律性。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万不能揠苗助长,也不能搞“一刀切”。只有充分尊重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才能真正地塑造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否则只能适得其反。近年来,随着中小学减负工作的推行,小学放学时间普遍都提前到了三点半左右,这本是为了减负,却给家庭造成额外压力,让孩子陷入各种名目繁多的竞赛和课外培训中,造成“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局面。很多培训机构利用家长期盼孩子“金榜题名”的心理,在教学内容上对孩子进行“超纲教学”,在教学方法上无法做到因材施教,搞“一刀切”,教给孩子机械答题的“套路”。这样一来,不仅把本该还给孩子发展个性的时间占据了,加重了学业负担,更不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与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培养目标相悖。这些不规范的课外辅导机构和名目众多的活动赛事,一方面在“量”上犹如大山一般压得孩子喘不过气,另一方面在“质”上用不恰当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压制着孩子的求知探索能力和创造力。两会“减负”提出清理和规范课外培训机构和中小学竞赛、挂牌命名等活动,将学生从繁重、不合理的竞赛和培训中解放出来,使其不再被揠苗助长,从而减轻思想上和学习上的压力,使基础教育顺应学生的本性,促成人的内在觉醒和人性的完善。这是一项基于促进教育自身可持续发展和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建设性策略,充分体现了基础教育改革尊重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2基础教育改革更加注重提升教师的素质和能力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而学校教育的发挥主要是通过教育者即教师与学生主体的双向互动而实现的,只有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提升了,才可能提高课堂效率进而实现“减负”,因此,基础教育改革对教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也将在“减负”的呼声中不断提高。两会对于“减负”问题的狠抓落实,对于教师来说,既是一次考验、挑战,也是一次发展自身的契机。我国中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表现之一就是“学习乃至整个学校生活过于单调、枯燥、无趣和压抑,如大量重复性和多少有些无聊的作业、陈旧落后和僵化的教学内容、呆板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令人胆怯和窒息课堂氛围、紧张的师生关系等等”。为学生“减负”,意味着不仅要减少不合理的学科课时数、枯燥、乏味的课堂讲授时间以及大量的课后作业,还要减轻消极的课堂氛围和紧张的师生关系所造成的心理负担。因此,教师必须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下功夫,“教师要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压缩课堂讲授时间,精讲精练,及时反馈矫正,每节课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当堂完成作业,以减少课下家庭作业的时间。同时,要根据记忆规律,深化复习课教学研究,及时查缺补漏,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形成一种积极良性的课堂氛围和师生关系,为学生“心理减压”。这些都要求教师努力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严格把控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从备课、上课到作业的布置和批改,都要做到游刃有余。只有这样,才可以在保证课堂效率的同时把学生“减压”落到实处,即教师“教学的经验和水平不高,学习负担就重而教育质量不高;反之,教学的经验和水平很高,学习负担就不重而教育质量很高”。两会将“减负”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表明基础教育改革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越来越看重教师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对教师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3基础教育改革更加注重提高教育质量
当今世界,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和教育的竞争,而人才和教育的竞争主要依赖于教育质量的提高。在任何时候,都要把提高教育质量放在第一位,提高教育质量不仅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动力,也是教育自身存在和发展的条件。提高教育质量至关重要,但如果以加重学习负担为代价来提高教育质量,从而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那么到头来反而毫无质量可言;相反,如果“减负”导致教育质量降低,那就失去了它原本的目的和意义。因此,我们所提倡的“减负”一定要紧紧围绕着提高教育质量这一中心点而展开,切实做到既为学生“减负”,又提高教育质量。当前“减负”存在诸多误区,其中一个就是认为“减负”即“拒负”,认为学生要彻底减掉学业负担,甚至弱化和忽视书本知识的作用,把教育的重心放在学生多方面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上。这种做法太过简单化、片面化,会造成教育质量严重下降。在这方面,我们不妨借鉴苏联的例子作为警醒。20世纪20年代,苏联在教育上掀起一股轻视甚至否定科学知识的热潮,废除教科书、取消之前各级各类学校代之以劳动学校,严重降低了教育质量,到了30年代,不得不重新审视教育领域的问题和弊端,进行整改,自那以后,他们的教育质量之高举世公认,可见,任何教育改革都不能以牺牲教育质量为代价。两会发出大力整治校外培训机构和全面清理中小学竞赛、挂牌命名等活动,不仅为学生减轻了许多违背教学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的课外负担,也体现了基础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和要求。我们要认清“减负”与提高教育质量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减负”的呼声越高,提高教育质量的诉求越强烈,越是提倡“减负”,就越应该重视教育质量,而只有教育质量得到真正的提高,学生才有望实现“减负”。在今后的基础教育改革中,提高教育质量将会越来越受到重视并且发挥着目标性的导向作用。两会将“减负”问题摆在了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并制定了详细的方案和措施保证落实,体现了基础教育改革三大特征。首先基础教育改革更加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学生“减负”,表明在教育中顺应学生天性、尊重人性将得到越来越明显的重视;其次,基础教育改革更加注重教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这既是“减负”对教师提出的直接要求,也是教师自身应对改革浪潮所做的必然选择;最后,基础教育改革更加注重提升教育质量,这作为“减负”的初衷和目的,同时也是整个基础教育改革所追寻的最终目标。广大教育者应该在正确的理论和政策的引导下,坚守基础教育改革的初衷,顺应基础教育改革的特征和趋势,多方开拓,努力探索,创造基础教育改革的新局面。
作者:江露 单位:西南大学
- 上一篇:史料知识在初中历史教学的应用
- 下一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