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教育模式研究

时间:2022-05-23 03:06:24

导语:精准扶贫教育模式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精准扶贫教育模式研究

一、渝东南民族地区教育现状

(一)教育扶贫投入不足,教育资源配置匮乏。对渝东南民族地区教育支出调查发现,相对于重庆市整体经济而言,渝东南民族地区经济水平相对较低,教育投入水平也有一定的差距,教育支出不足。政府需重视教育扶贫在渝东南民族地区扶贫中的地位,教育扶贫是基础。精准扶贫供给与教育产出之间存在一定的错位。由于教育扶贫投入资金分配制度缺失,教学设备和互联网教学资源落后,校级实验室和实训室建设未得到重视。渝东南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学设备急需更新换代,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缺乏,是人才培养的阻力之一,教育扶贫资金不到位,影响了国家扶贫的效果。(二)教育的发展赶不上经济发展速度。渝东南地区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高,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但旅游人才稀缺。渝东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迅速,近几年以10%的速度增长,同比其他地区差距缩小。渝东南民族地区教育体系初步建立,教育经费不足,办学条件差。教育发展落后于人才的需求,旅游人才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校企合作数量少,学生就业能力不够。渝东南民族地区人才流失严重,经济较快发展的同时,人力资源的待遇低,岗位职员幸福感低。(三)教育扶贫管理体制不健全,扶贫开发效率低。渝东南地区居民住宅楼修建较好,学校设施简陋,扶贫资金不到位,学生数量少,教育落后,出现了“民富校穷”的现象。“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忽视了以镇、村为单位的学校教育,降低了镇、村教育责任意识和升学率。教育经费管理混乱,资金使用情况不够透明,经费监督机制缺乏。扶贫开发缺乏统一管理,村、镇乡村中小学人数不能组建班级,农村教育扶贫力度较小,效率较低。

二、渝东南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模式的构建

(一)扶贫投入增长机制建设。针对渝东南民族地区教育资金不足的问题,应打破传统的资金链条,逐步建立起由社会帮扶资金、财政资金等多元支撑的教育扶贫资金机制,使教育扶贫步入规范化、市场化和可持续化的道路。善于利用国家资金扶助的教育项目,使教育扶贫攻坚项目建设真正落到实处。设立教育扶贫基金,在使用方面重点支持留守儿童学校扩建教学、生活设施。(二)构建民族文化教育教学机制。精准扶贫资金需增加民族文化保护板块,优化民族文化课堂教学机制,将课堂多样化教学方式与民族文化传播相结合。建立民族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如黔江区民族博物馆、修缮花灯博物馆等,提升民族教育的知识性。营造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进一步挖掘、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教育扶贫需带动民族文化教育发展,促进经济与民族文化教育的良性互动。

三、深化教育模式措施

(一)增加教育扶贫攻坚资金,拓宽资金渠道。要改变渝东南民族地区的教育基础,需有充足的资金保障。按照精准识别分类施策的原则,对渝东南地区贫困家庭建立精准扶贫学生档案库,录入全国学生资助信息管理系统,并且实行动态管理。增加教学仪器设备和互联网投入,实现贫困学校通网络,逐步实现教育现代化。(二)加快教育发展速度,增强多元化教师队伍建设。教育的发展需跟随经济发展脚步,人才的培养需顺应市场的要求。教师作为教育环节的重要部分,是保证渝东南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健康的关键。精准扶贫政策下,应加大对教师外出学习的扶贫力度,鼓励教师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开展多元化教学方式,增加教学实践能力;加强师风师德教育;提高教师待遇,改善基本工作条件,增加福利等,以稳定教师队伍,减少教师流失比例。(三)关注少数民族留守儿童教育。渝东南地区外出打工中青年较多,家长应选择合适监护人,学校教师也应给予关心和帮助,学校尽可能地成立专门负责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咨询和教育中心,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氛围。当地政府应严厉打击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禁止未成年人进入。家庭教育与学习教育相结合,扶贫帮扶应重点关注留守儿童家庭。学校与家长不定时多沟通,共同提高学生学习和生活状况。对留守儿童的隔代监护人进行有效培训,对留守儿童进行积极的心理引导,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总之,渝东南民族地区教育模式还需不断探索,政府、学者以及家长需共同努力,在现有扶贫政策下,找出合适的办学模式和扶贫机制,提高渝东南民族地区教育水平。

作者:贺海 单位:重庆文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