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教育改革新思考和突破

时间:2022-11-30 09:32:00

导语:中等职业教育改革新思考和突破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中等职业教育改革新思考和突破

摘要:当前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措施层出不穷,效果却不尽人意。本文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出发点,对当前职业教育的四个方面进行深层次反思,分析了影响职业教育改革的几个主要因素,包含学校、学生、社会和家庭等各个方面的因素。进行大胆创新,突破过去的思路提出了针对性的改革理念。

关键词:中职教育改革;深层次原因;就业政策导向;强化素质教育;课程设置改革;师资队伍建设

近几年来,职业教育领域的改革高招迭出。从最初的理实一体化教改,到后来的项目式教学、情景式教学,现在进入到微课、慕课等等。改革的初衷是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真正学到本领,让企业乐意接受毕业生。然而,改革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现实情况是学生越来越厌学,教师感到越来越困惑,企业为了提升竞争力,急需大量的新生代毕业生充实到一线岗位,但当前中职毕业生的科学和人文素质达不到企业的预期。大多数教师忙于各种教学比赛,为职称竞争时加分,这种现象带有一定的普遍性。职业教育似乎进入了发展的瓶颈期和迷茫期,中职生的整体素质呈下降趋势,这对我国的长远发展将会带来负面影响。所以,必须找出深层次的原因,调整改革思路,才能实现教育质量的突破。

一中等职业教育质量下滑的深层次原因分析

(一)就业导向政策的模糊让学生感到“学习与找工作无关”。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是每个学生第一追求。目前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的招工门槛都比较低。有一定社会关系就有工作。所以学生觉得学不学无所谓。这样的学生依靠社会关系进入企业,怎么可能为企业创造价值?部分学生成为无业游民,浪迹社会,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二)教育目标缺乏科学性使得学生素质与企业的需求不相符。首先,课程设置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忽视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从学生的成长规律分析,中职学生都是初中毕业生,大多数是所谓“后进生”。好多课程知识是他们这个年龄层次难以接受的。初中毕业生的年龄都在15岁左右,正是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普通高中的文科类课程的教学对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然而,现实中职业学校基本不开设政治、历史、法律等课程,更没有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恰恰是这些课程教学的缺失,使得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基础就像松软的路基一样,不能承受重量。[1]再来分析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企业需要的不是掌握全面专业知识的学生,而是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一定专业能力的劳动者。这里所说的综合素质包括积极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良好的习惯、纪律观念、协作精神等等。而现在的职业学校绝大多数忽视了这方面的教育,重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专业技能的掌握。另外,企业要求员工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以适应岗位培训。而目前中职教育忽视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没有持续发展的后劲。(三)家庭和社会在孩子教育上存在的误区,加重了教育的负担。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初、高中阶段是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教育是相当关键的,需要家庭、社会和学校等各方面配合,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然而现实是中职学生的教育基本完全依赖学校,家庭成了提供“粮草”的驿站,社会环境和体制也为学生的“学坏”“提供”了充分的依据。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每个孩子都得到了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在家长的呵护下,他们不会受到外界的不良影响;到了高中阶段,情况就会出现很大的差异。如果孩子考上了普通高中,甚至是重点高中,家长对他(她)的关怀和关注将一如既往,因为他们的希望是孩子考上大学。如果孩子没能进入普高,家长的信心将会遭受严重的打击,希望好像瞬间破灭。此时让孩子进入职中只是他们无奈的选择,目的是“养养大”,基本要求是“不出事”,至于其它的一切都由学校“看着办”了。[2]显然家长已经将孩子的教育完全交给了学校,出了问题都是学校的责任,这是学校无法承担的;另外社会上各种非主流的文化思潮、物质诱惑对学生的世界观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冲击,所以职业教育的负担之重可想而知。(四)现有教师队伍的管理政策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首先,教师考核机制的科学性和严肃性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研究。各学校的考核办法不尽相同,缺乏科学性和统一性,具体操作过程中存在较大的漏洞,间接地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其次,职称的重要性对于一个教师来说是不言而喻的,它不仅象征教师的地位,更重要的是决定了收入的高低。从科学的角度说,职称的晋升应该是随着教学阅历的增加、教学成果的积累,循序渐进的,水到渠成的。但是现如今情况是论文、比赛决定了职称。一旦职称晋升成功,有些教师就开始松懈了,失去了过去的热情,进入“混日子”模式,国家的大量投入没有换来教学质量的提高,反而助长了学术风气的腐败。

二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新思路

改革和创新是当今社会的主旋律,中职教育质量的提升同样必须通过创新改革思路,寻求方法突破方能成功。针对上述四个方面的弊端,本文提出以下观点。首先,国家和地方应出台有利于中职学生的就业导向政策,明确企业的用工原则。各地人力资源部门尝试建立本地“中职人才资源库”,本地的合格中职毕业生都纳入管理范围。企业招工必须在人力资源部门备案,从“中职人才资源库”中招聘人才,这样便于人力资源部门适时掌握本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和家长的思想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这里特别强调毕业生的“合格”性,如果学生由于自身原因而没有毕业,就是不合格的,就不能进入“中职学生资源库”,这就迫使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安心学习。其次,科学设置各专业课程,强化素质教育。公民应具有的素质是指与国家法律制度、政治制度相适应的品德、知识、机能、情感。通过素质教育,使学生具有强烈的爱国心和社会责任感;对道德具有充分的理解和尊重;自觉遵守文明礼仪;对法律具有敬畏感,从而自觉规范个人行为,具有良好的纪律观念、习惯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强烈的进取心和创新意识。课程设置的科学性还体现在要将素质教育有机融合到教学过程中。以三年制中职教育为例,在所有课程中,素质教育的课程应该占有二分之一以上的比例,教育的持续性应该是贯穿三年的时间。[3]另外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同样也能体现素质教育,打破素质教育主要依赖班主任的现状,让所有的教师都成为素质教育实践者。让我们的学生时刻都在接受素质教育,享受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责任不光是学校的,社会和每个家庭都应该负起应有的责任。我们的社会应该为学生筑起一道“防火墙”,使学生进入社会免于各种不良思想、物质和精神的诱惑。同时打开一个素质教育的“绿色通道”,让学生接受法制、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学校应该与学生家庭建立畅通和制度化的沟通,让家长积极参与到学生的素质教育中来,让学生感到与普通高中学生具有同样的待遇,得到同样的关怀,这有助于学生恢复信心,重新树立远大的理想。再其次,对现有教学模式的改革还要进一步深化。要切合学生的实际能力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当前几乎所有的教学“阵地”不是教室,就是实验实训室,学生对枯燥的理论不感兴趣,实训室学到的技能大多数不是企业所需要的,毕竟学校的实训设备不同于工厂的制造设备,教师的能力大多数也达不到企业工程师的水平。所以改革应该让学生走进企业,让学生接触生产实际,接受最新、最先进的知识和技能训练;同时让企业的能工巧匠和技能大师走进教室,传播先进的知识、理念,传授实用的技能,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中做”和“做中学”,使学生享受学习,享受劳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兴趣。最后,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改革现有的教师评价机制也是事关教育改革成败的重要因素。改革的措施要有利于教师的自身发展需要,有利于促使教师安心、潜心与教育教学工作,而不是追逐各种比赛所带来的个人荣誉,并借助其增加职称晋升的筹码。学校要有教师发展规划,教育主管部门要重视教师发展问题,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和素质,以适应教学要求。要改革考核机制,使教师队伍朝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

总之,教育的改革事关国家的未来,职业教育的改革更是刻不容缓。我们应该具有不怕困难的精神和大胆创新的理念,科学规划,全员参与,把中职教育的改革推向一个全新的高度。

作者:周建平 单位:江苏省泰兴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1]刘建同.中等职业教育: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突破口[J].求是,2010(01):56-58.

[2]王先亮,易金生.研究生教育收费改革的新思考[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2(z1):135-136.

[3]茶金学,鲁强.新世纪高校教育改革的新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01(10):176-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