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论文
时间:2022-04-18 03:02:05
导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企业需要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人才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人才,企业的发展需要一支稳定的人才队伍。然而从目前的情况看,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人才队伍不稳定严重困扰企业的健康发展。面对人才的随意跳槽和频繁流动给企业造成的机密外泄、客户流失和没有值得信任放心的人才可用的状况,引发了企业对所需要人才的新界定和新要求。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从日本松下公司的代表性观点来看,企业所需要的人才至少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素质:第一,脚踏实地而积极上进。愿意从平凡的工作岗位做起;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能吃苦耐劳,不多抱怨;积极追求进步,但不好高骛远;做事善始善终,不“虎头蛇尾”。第二,诚实正直而忠于职守。为人做事诚实正直,不贪不腐、不欺不骗;爱护公司,忠诚于企业;勇于承担责任,在自己的岗位上竭尽全力。第三,坚持原则又懂得变通。大原则上能是非分明、不犯糊涂,关键利益、关键时刻能坚守本性,法纪规章自觉遵守,但小节上懂得退让,方式方法手段灵活,注重与人沟通交流,听得进别人的建议意见而不固执。第四,有较好的团队协作精神。能在同事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工作关系和人际关系;能与集体中的其他人友好配合,并能热心帮助别人;懂得尊重别人和赢得别人尊重;能团结大家,协调合作,共同进步。第五,富有主动性、创造性。肯动脑筋,富有创意;能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善于用新的方法、思路解决问题,实现工作目标。第六,愿意学习和善于学习。虚心好学,有自知之明,能了解自己的不足,愿意向长者及同事学习;经常总结自己和他人的经验教训,不断推陈出新、取长补短;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文化、新技术,不断给自己“充电”,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第七,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上岗就能很快适应环境和工作,了解工作性质和要求,能独当一面开展工作。从以上可以看出,对企业而言,从某种角度来说,雇主在选择员工时,人的品质与能力比专业知识更重要。从人才市场的调查也发现,那些容易找到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往往自身的素质与能力都很强,具备目标企业所需要的岗位能力和职业操守。可见,从企业用人的视角,适应企业用人要求的转变,及时调整和改革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是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关键所在。
二、当前大学生企业就业竞争力存在的问题分析
从企业就业的角度看,当前大学生的素质、心理状况存在许多突出问题,与企业的需求有较大差距,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期望值过高
传统的就业观念对大学生及其家长的就业期望和择业取向仍然有很大的影响,产生一些就业误区。比如:都想当国家干部、捧“铁饭碗”,不想当工人、下企业;都想坐办公室当白领,不想到生产一线干“脏、累、苦”的活;都想到大城市、大企业、大机关、大单位就业,不愿到小企业、县乡村基层就业;都想到跨国公司、外企做职员,不愿到民营私企就业;都想高薪就业做现成的工作,不想自己去艰苦创业接受磨练等,缺乏对自我的客观、科学认识,常高估自己的能力,追求眼前的享受。
(二)缺乏责任感
许多大学生从小在家庭和学校的庇护下成长,习惯于他人的关心、爱护和帮助,并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因此不懂得珍惜别人的恩惠,不懂得感恩,也不懂得要为别人着想,没想到要去主动关心帮助别人,依赖他人,随意随性,对家庭、对集体、对他人、对社会缺乏责任感,不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和集体活动,做什么事情都不认真、无所谓,甚至不负责任,缺乏足够的责任担当意识与能力。
(三)缺乏诚信
在市场经济社会中,诚信是人们一切行为都要遵守的准则。然而,许多大学生对企业缺乏忠诚,“这山望着那山高”,频繁的单方毁约“跳槽”,无疑给求贤若渴的企业家泼了一盆凉水,企业一腔热情换来的往往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的无奈。有的毕业生还伪造简历、证书,蒙蔽雇主,让许多企业家发出“不招应届大学生”的气话。
(四)以个人为中心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社会的关怀、家庭的溺爱,使很多学生形成孤僻、不合群、个人主义的不良心理,缺乏团队意识,协作能力较差。比如:考虑问题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做事情不以企业的利益为重,而以个人利益至上;跟着心情走,没礼貌,不顾忌他人的利益和感受;看法片面、极端、偏激,个性蛮横骄纵,难以接受他人意见;工作生活懒惰、任性、不爱思考、不思创新;不关心国家大事,对于社会与政治问题持疏离态度,不置可否;容易受到一些不良现象的浸染,如沉迷网络、抽烟酗酒等。
(五)缺乏实干、吃苦精神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期,从人才市场的供求情况来看,“白领”需求少而挤破了头,“蓝领”需求多却少有问津,尤其企业紧缺的一线基层生产岗位往往因为比较艰苦而招不到毕业生。许多大学生不想吃苦、不能吃苦,只想享受、只想成功,不能接受磨练、不能承受挫折,想得多、要求高、做得少,对求职中和就业后的艰苦、挫折既缺乏估计也缺乏承受能力,不能很好调节自己的心态,不能正确面对现实。
(六)动手能力弱
企业看重的是员工的动手能力,而且是马上就能上岗独自开展工作的能力。因此,有实际工作经验、具备上岗操作能力的同学在寻找工作时更受欢迎,就业后也更容易得到提拔重用。很多学校出于安全、管理、师资、设备等等考虑取消或减少了企业实践环节,导致学生虽然在理论上具备了较高的水平,但实践却非常缺乏,成了纸上谈兵的高手。许多文科学生一般的公文都写不好,工科学生一般的图纸都看不懂,“高分低能”现象十分普遍。
(七)社会经验缺乏
一些社会调查显示,大学生就业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缺乏社会经验”。中国式的应试教育迫使许多学生为了应付高考“两耳不闻窗外事”地专心学习,到了大学面对“严进宽出”的宽松环境反而不再主动学习,停留在应付考试状态,把精力放在恋爱、上网、游玩上,对市场变化、社会变化的关心度较低,对职业目标相对模糊,虽然经过大学数年的学习,但对现实社会的了解仍然是十分有限。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与企业需求脱节的现象
一味指责学生素质低是不公平的,重要的是要从学生的成长环境中寻找原因。从大学生职业素养缺陷反思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承认,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近年来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实效性依然不高,一直没有脱离应试教育的模式,存在许多与企业需求脱节的现象。
(一)与专业教育的脱节
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主要是思想政治课教师和辅导员,大量的专业课教师游离于思想教育之外,他们只注意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专业教育中职业道德的养成,造成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两条线、不交叉,各走各的,甚至互相排斥、争抢课时。而学生缺少劳动锻炼,缺少职业体验,也没有拿出一定的精力和时间去研讨、分析人才市场需求信息,把握自身专业领域的企业与岗位需求状况,自然也就不了解专业领域的职业道德要求,很容易出现恃才而骄、有才无德的现象。
(二)与学生思想的脱节
比起专业课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往往被忽视,课时不断被压缩、师资培养和提高不受重视、社会实践和科研机会不多、师生教学积极性不高。特别是师生比的配置问题,大多数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都是实行大班教学,一位老师面对一两百个学生,根本无法与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无法真正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教师站在课堂上讲完一节课往往首先想到的是自己有没有完成教学进度,未能做到与职业领域结合,未能体现对学生就业的有用性,其自身的实效性也就很成问题。大部分学生仍然是被动地接受说教,缺乏对事物的探索与分析能力,缺乏质疑和批判精神,缺乏对科学方法论的掌握运用,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分析能力弱,看问题片面偏激。
(三)与社会的脱节
如今的高校已经不是过去十分单纯的“象牙塔”,各种社会影响日渐渗透进校园,但是,学校的教育与管理基本上还是在一个封闭的校园环境下进行。传统的社会实践活动,校内多数仅限于文体活动,校外无非是义务献血、社区服务、环境保护、寒暑假调研等,形式和内容都十分单一,极少涉及社会热点问题。出于安全考虑,许多学校都尽量不组织校外活动,即使有,也只是组织极少数学生参加,这实质上是学校的一种在合法理由下的不作为。同时,出于“维稳”的考虑,一些学校面对那些比较敏感的社会热点问题或事件,要么进行校园网隔离,要么千方百计阻止学生接触到事情真相。而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十分强烈,越是围堵,他们越是想了解事实真相,并加强了对学校教育方式的厌烦心理。学生的政治热情往往没有适当的方式和途径得以表达,他们所受到的教育就是“认真读书就是最大的爱国主义”,从而使许多学生丧失了对国家命运、人民疾苦的关注,沦为只关心自己利益得失的彻底的功利主义者和实用主义者。
(四)与企业的脱节
目前我国大学教育还属于知识型教育,高校和企业联系不够紧密,教学过程缺少企业的参与,社会实践不足导致知识转化率低。学生到企业实习的机会少,未来工作中所需要的实际操作能力达不到工作岗位的要求。学校缺乏企业的环境和氛围,从校门到厂门还有一段距离。学校和家庭为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创造了优越的条件,学生衣食无忧。而一旦进入企业,每天由上6节课变成上8小时班,晚自习变成夜加班,吃饭磨磨蹭蹭变为匆匆忙忙,上课迟到大摇大摆进教室变为慌慌张张赶着去上班,作业没完成被老师批评还不高兴变成任务完不成要被企业扣工资,由父母供钱上学变为凭能力进厂、凭本事赚钱,由学校的一切为了学生变为企业的一切为了效益……这种角色的转换许多人不能适应。
(五)与人的职业发展脱节
学生像温室里的花朵,学习、生活都由家长、学校安排得好好的,基本不需要自己去考虑。从生存能力来说,家庭提供了生存的基本甚至优越的条件,学校承担了太多的责任,管得太多、太宽,大大束缚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及自我管理能力,使学生变成一种缺乏主动性、创造性的被动的人,一旦离开学校熟悉的环境,进入复杂的社会便无所适从,心理和实际承受能力低下。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路径与运作策略
面对企业的需求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缺陷,必须加快推进企业就业视阈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核心就是要把“以人为本”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尊重学生的思想感情,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注重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坚持面向市场、面向企业,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用性和有效性,着力培养具备“执著的信念、优良的品德、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的人才。
(一)切实把教书育人真正落到实处人的素质培养和行为养成是一个全方位的过程,绝不是几堂政治课、几场报告会、几次活动所能解决的。所以,要真正把应试教
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就要变“小思政”为“大思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上升到学校层面,由党委直接抓、重点管。不仅思想政治课老师、辅导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还要动员组织全体老师共同参与,将各个教育环节都统一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这一目标上来,变重成绩为重综合素质,既教书又育人。尤其是在专业理论与技能的教学中,也要强调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品德熏陶,最终拥有厚实的专业基础和较高的职业素养,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比如:在理工科的专业教学中,应该增加工程伦理和职业道德的有关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伦理观、职业道德观,正确处理雇主利益和大众利益、经济效益与法律规定、个人得失与社会责任等等关系,做一名“有良心的技术人”;农林类的专业,应当增加生态文明的内容,教育学生尊重生命、爱护自然,建设绿色家园;即使是被学生认为最枯燥的大学数学,也蕴含着丰富的微观辩证思维,“从无限到有限,再从有限(近似)到无限(精确),这一微观辩证思维在高等数学与微积分的教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通过这种教学也可以培养与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性创新学习的能力。
(二)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
要把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法改变为参与式教学法。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法中过于强调老师的主导作用,而把学生看作是被教育者和被纠正的对象,势必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削弱教学效果。参与式教学更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而把老师当作辅助者,注重启发和诱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善于总结、研讨创新,在教学实践中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学校领导应高度重视思想政治课师资队伍建设,尽可能实行小班化教学,创造参与式教学的条件。老师应当勇于转变观念开拓创新,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努力做到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做主,让学生畅所欲言,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和批判精神。此外,还要充分利用好校园网,给学生提供培养高尚情操的合适平台。目前许多高校的校园网主页只注重学校建设成果的展示、学校情况的查询服务,能吸引学生的栏目不多。学校完全可以利用校园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敢于直面各种社会问题,如实报导相关新闻,并以网评、编者按、同学来信、专家解读、读者反馈等形式进行正面的引导,答疑解惑,保证舆论的正确导向。对学生的政治热情、过激情绪,宜疏不宜堵,要相信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学校的管控能力,对一些比较重大、敏感的事件或社会热点问题,应该在校内组织一些研讨会、辩论会、演讲会,让学生的诉求有一个表达的平台。
(三)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实行开放式教育
学校、老师对学生的教育都是正面的教育,但在信息社会条件下,学生从社交媒体上看到、听到的大多是外部社会的消极现象。这种理论与现实的极大反差、冲突,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原因。所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当走出封闭的校园,走向广阔的社会,实行开放式教育。可以精心组织、设计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下乡、进村、进企业、到社区调查访问、挂职锻炼、科技服务,让学生多接触社会、多了解生活,积累足够的生活体验和社会认知,形成科学的社会判断、社会思考,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可以搭建学生与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的沟通平台,邀请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深入高等学校给学生开讲座,推荐一批廉洁奉公、才华横溢的领导干部给大学生担任导师,树立领导干部新形象。还可以聘请一大批成功企业家、校友,担任学生的就业导师,与学生交朋友,用他们的人生经历,教育、启发学生脚踏实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路。
(四)注重把理论转化为实践行动
理论只有转化为行动,才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大学生的良好品德,不仅仅是在理论教学中形成的,也是在活生生的实践活动中逐步养成的。国外许多著名大学都把学生课外时间做什么作为判断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的标准,这值得我们借鉴。在课外活动中,可以组织学生围绕社会热点问题开展调查研究;组织学生围绕当地经济发展规划设立课题、献计献策;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实践内容要由敬老服务、卫生打扫、义务献血、爱心助学等浅层次活动,扩展至社区居民的文化教育、技能培训、社区管理……通过这些活动,给他们接触社会、表现和锻炼自我的机会,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追求;可以让学生在亲身参与社会活动、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况下,感受社会、认识社会,提高他们对社会现象的判断能力,达到自我教育、自我升华的目的;可以让学生在利用自己所学所长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过程中,体会和增强社会责任感。如前段时期,一些地方的群众对“PX项目”建设有误解,清华大学化工系学生就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宣传“PX低毒属性,毒性与乙醇相当”,在社会上广泛传播,收到了较好的宣传效果。
(五)致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性
大学生是成年人,具有完全行为能力。但是,一方面他们的“独立”意识非常强烈,希望他人把他们当成“大人”看待;另一方面,老师、家长出于爱护,甚至溺爱,始终把他们当成“孩子”看待,严格管控他们的言行。这种矛盾对学生的成长十分不利,往往会限制甚至扼杀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一切要听老师、家长的,使他们没有独立自主的机会,也丧失了独立判断的能力,使他们养成什么都无所谓、不问是非、不负责任的生活态度,最终模糊或迷失了道德人格的标准和底线。我们应该相信,当代青年经过十几年的教育,基本素质还是好的,品质是可塑的。不能因为担心学生安全而因噎废食,把学生局限在宿舍—教室—食堂—操场,不让他们接触到真实的社会。学校要建立学生勤工俭学管理中心,鼓励、组织学生利用节日和寒暑假,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培养自食其力的能力和热爱劳动的习惯。要组织学生深入社会、企业,了解各专业的就业情况以及企业需要的人才类型,关注各类就业动向,寻找就业机会,明确自身正确的就业方向与奋斗目标。只有大胆放手让学生学会自己走路,独自去接受社会的锻炼和考验,他们才能真正长大,也才能真正符合企业的用人要求。
作者:何小青单位:漳州职业技术学院
- 上一篇:高师院校本科教学教育改革论文
- 下一篇:地方医学院校医学教育改革论文
精品范文
10高校网络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