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育改革论文

时间:2022-08-13 10:36:01

导语:高校体育教育改革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校体育教育改革论文

一、女性主义教育学相关理论

女性主义教育学的教学主张和特点:一是权力和赋权,它是女性主义教育学的核心理念,体现着对控制关系的权力传统含义的重新认识和批判。女性主义在“赋权”中的“权”是使学生发挥能量、能力和潜能,而不是教师的控制权力。权力,在女性主义课堂观中是获得自主性和选择性以及实现目的的途径。二是经验分享,女性主义教育学强调教学是平等分享和交流个体化和个性化的知识和经验的过程,特别重视在传统的教学中被忽略了的群体的声音和经验。长期以来,传统教学内容的所谓真理性、权威性和客观性,是忽略和挫伤了许多类群体尤其是女性群体的知识和经验,女性作为边缘群体在历史上各个领域的感受和判断是被完全忽略掉的。因此女性主义教育学的就是使被迫的女性发出不同的声音,谈出女性独特的视角、经验、感受和体会。因而在学校和课堂上,女性主义教育学特别重视女性学生和教师的经验和感受。而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中,最通常的表现是忽略学生个性,压抑和歧视处境不利的学生的经验和感受,女性主义教育学主张就是在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总之女性主义教育学并不是要建立另一个与男权对立的知识权力结构,而是要赋予那些被传统权力结构所排除的群体以发言权和影响力。尽管在众多的教育理论派别中,女性主义教育学是一种批判的、激进的甚至是偏激的教育理论,但是在今天我国的教育改革中,它仍然是非常有借鉴价值的,主要表现在:一是关注弱势人群的声音;二是有助于我国以教育公平为目标的改革;三是有利于消除性别歧视、促进男女儿童平等发展。

二、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高校体育教育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一)体育教学内容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我们体育教材的设计到体育教学内容的选取主要是由男性主导和规定的,是以男性为中心的价值体系构建的,注重的是男性所关注的领域和议题,涉及女性及与女性相关的内容往往较少。体育课程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体现了体育是一门男性的科学。在形式上,各种技术示范插图几乎都是男性形象,女性很少,一般只出现在健美操、体育舞蹈等画面上。在内容上更是反映了男性化的特征,如田径、篮球、足球等较多强调的是参与者的力量、速度、对抗与竞争性。再加上在这些项目上缺乏女性形象和女性榜样,极易导致女生不自觉中对这些项目的疏远与回避,无形中也增加了女生学习这些项目的难度,更加强化了女生运动技能接受差的刻板化印象。教材中男女两性形象比例的不均衡性、运动项目上的性别刻板印象,都是对女性经验和感受的一种忽视,都在有意无意地向人们传递这样的信息:体育是男人的世界,因此无形中造成了女生对体育的认知、情感和价值判断的边缘化。当前普通高校大一公共体育教学大多以发展学生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和协调的身体素质为主,但教师在课堂组织上倾向于选择更吸引男生和更符合男生的兴趣和学习特点的内容。如我们课堂教学所用的器材大多是篮球、足球和排球,而羽毛球、乒乓球、跳绳、呼啦圈、毽子等深受女生喜欢的器材却较少,因而当男生们在运动场上尽情享受运动的乐趣时,绝大多女生只能坐在树荫下聊天、听音乐、玩手机等,这无形中也迎合了女生“好静懒动”的刻板化观念。而且现行的学校体育教学提倡的是更适合男生的教学方式———竞争的方式。有研究表明,女生在提倡合作互动的课堂气氛中感觉更舒服、表现得更好[2]。可见无论是从教学内容的选取还是教学方式的选择上,女生在体育学习上的劣势和弱势是可想而知的。因此从女性主义的视角来看,从教材的设计到教学内容的选取都是对女性的一种忽视,女生在享受与使用体育教学资源的权利以及在获取与自身发展的条件与机会上是不公平的,男女两性应该享有相同的学习机会以及享受适合自己特点的教学内容。

(二)课堂互动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体育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不平等的互动,以及性别隔离与资源分配不公平的现象,通过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中表现出来。笔者通过深入体育课堂进行观察,发现教师们与不同性别学生的互动机会是不均衡的,对男女学生的关注、教学内容的选取以及给予指导时间是有性别倾向的:他们更喜欢上男生的课,与男生的情感距离更容易拉近;给予男生指导的时间、注意力以及关注程度较多;会经常让男生示范动作,要求也更严格,且也更可能表扬、批评或纠正他们的动作。而对于女生,教师们与其交流互动是有限的,也是容易被忽视的。因为教师们普遍认为女生文静柔弱、身体素质较差,女生怕苦、怕累、怕脏,不爱运动,接受和领悟动作能力较差,女生体育课不好上以及女生麻烦等作为与女生关注并互动较少的原因。很多女生反映“教师喜欢和男生交流,女生得不到教师的关心和重视”。教师这种对女生体育学习、体育经验以及体育情感的忽视和错误评价不自觉中增加了女生掌握体育技能的难度,也使她们为自己不爱运动找到合理的借口:女生天生体育就差。我们的教师对女生动作掌握不好往往不是认为其身体素质较差,就是认为其训练不努力,很少认真反思其他原因,这显然不利于女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和运动技能的掌握,从而影响其学习效果。从女性主义的视角来看,教师们这种有性别偏见的互动往往使女生获得的关注、期望、学习与表现机会不如男生,最终导致男女两性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的不平等以及享受体育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平。女性主义者认为,女人和男人应当享有平等的民主和权利,课堂是构建男女平等的社会基础,但正是因为性别偏见的存在导致了女性在体育教育中处于了不利地位。另外生生互动也表现出一定的性别偏见。生生互动指的是课堂中学生之间的交往。在体育课堂生生互动中,男女生自愿选择性别隔离现象比较普遍。例如我们常常会看到体育课上男生参加的是踢足球、打篮球等运动,在树荫下聊天、跳绳、踢毽子、打羽毛球等的主要是女生,健美操、瑜伽课上基本是女生。男女生在项目的性别隔离,使人们普遍认同篮球和足球是所谓的“男性项目”,健美操、瑜伽是“女性项目”,表面上看,男生和女生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完全是一个自我选择的过程。但从社会现实来看,女性主导的运动项目在体育教学中普遍处于弱势地位,不是因为师资原因就是场地设施的限制,因而这种自我选择的结果从女性主义视角来看却是女生在体育教育中遭遇性别歧视的反映,女生在体育教育资源分配以及在获得与自身发展的条件和机会上的是不公平的。

(三)校园体育文化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不仅使学生养成好的锻练习惯和体育意识及掌握科学的锻练方法,更能使学生形成乐观开朗的性格、培养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以及塑造健全的人格品质。我国学者将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划分为校园体育物质文化、校园体育精神文化、校园体育制度文化和校园体育行为文化4个指标体系[3]。本文将重点从校园物质和行为文化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校园体育文化作为隐形课程的重要部分,这里往往容易受忽视,但正是因为容易被忽视以及又是同时面向所有的学生,应该是不会存有性别不公平现象,但从女性主义的视角来看,却存在着极大的性别不平等。

1.体育物质文化

女性主义认为,教育资源分配中存在着性别偏见,在教育资源公平分配的表象下存在着严重的、广泛的不平等[4]。校园体育物质文化体现了校园丰富多样的体育教育资源,它包括校园内的各种体育设施和器材、体育图书和体育宣传栏等各种体育教育资源。我们看到几乎所有的学校修建的运动场所都是田径场和三大球场,学校的体育杂志图书和体育宣传栏面向的是所有的学生,满足的是全体学生的锻练需要,体现的应该是体育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但从女性主义视角看我国高校的校园体育教育资源却存在着广泛的不平等。众所周知在学校教育费用有限的情况下,学校对体育活动费用的投资如修建篮球场、足球场和田径场,却是以男生关注的领域为主,而形体房、健美操房、艺体房的配备却很少,也很少向非体育专业学生开放。笔者通过与所教健美操公选课的女生了解到,她们平时很想跳健美操,但是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地方只好放弃,有些女生因担心考试过不了关只好选择在宿舍或走廊上练习,但因为空间太窄而坚持不久,很难形成锻练的习惯。因此她们迫切地希望学校能为她们配备一间健美操房,供平时上课和课余时间使用。另外女生比较喜欢的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但往往离宿舍较远且场地较少而影响锻练的积极性与持久性。而很多高校学生宿舍区没能很好地被利用起来,如能修建一些简易球台或活动区,就能很好满足学生尤其是女生就近就便开展体育活动的需要,以此吸引和带动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可见在校园中,校园的体育设施配备不能很好地照顾女生的体育特殊需求,男生占用了大部分运动场地,女生在校园里体育活动范围较小,加重了女生在体育教育中的不利处境。学校管理层在对校园体育设施决策布局时由于缺少女性视角而忽视了女性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和制约了女生体育活动的空间和使用机会,从而造成了女生获取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的不平等。还有学校体育图书的配备情况。在推进体育的普及与发展过程中,体育报纸杂志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人们通过报纸杂志了解体育,热爱体育,参与体育。但是学校图书馆的体育报纸杂志的种类主要是《拳击与格斗》、《扣篮》、《足球俱乐部》、《搏击》、《足球世界》、《篮球》、《武魂》等,这些杂志在版面编排上明显以男性形象为主,强调的是肌肉与力量,充满了对抗与竞争,往往很少能引起女生的关注和喜欢。而偶有以女性为主角的新闻画面中,对女性形体美的关注却远远超过了其新闻价值本身。可见在体育传媒中女性地位完全是从属的,女子运动是被忽略的。另外体育宣传栏作为学校固有的体育文化载体,对体育文化的宣传起着重要的作用,笔者从进校两年多的时间里注意到学校针对宣传女子运动卫生知识、女性参加各种体育活动的图片以及女性体育明星的宣传较少或几乎是一片空白。这种对女性的性别忽视现象尽管大多不是有意行为,但传递着这样的信息:即男性体育的重要程度高于女性,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女生对体育的兴趣,削弱着女生对体育的关注和重视程度,束缚着女生的体育价值观念和意识。

2.体育行为文化

校园体育行为文化是校园体育文化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指标体系,包括学校举办的体育文化节、运动竞赛、体育社团以及学生的各种体育参与行为等。在笔者的问卷调查中,从“课余时间每周参加体育锻练的次数”来看,男大学生情况明显好于女大学生,在“从未锻练”的选项上女生为20.6%,而男生只有9.1%。在与部分女生访谈了解到,女生不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或体育社团的原因之一就是没有自己喜欢的项目,希望能成立女子体育健身社团,多开展一些女生喜欢的体育社团活动,如女子防身术、体育舞蹈、形体练习、瑜伽等时尚健身类项目。在“您平时经常参加的体育项目”中男生主要集中在跑步、篮球、足球、乒乓球等,女生主要是跑步、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等。在“您喜欢参加的体育项目”中,篮球、足球、乒乓球等项目男生选择的较多,健美操、形体练习、体育舞蹈、瑜伽等选择的大多是女生。由于女生比较喜欢的项目需要专门的艺体房以及专业的教师指导,而大多数普通院校因场馆设施和专业教师的限制而无法普及,因此大多数学校女生主导的运动项目处于明显弱势。在“影响您参加体育锻练的客观因素”的调查发现,56.2%的女生认为缺少场地器材,39.7%的女生认为学校运动氛围不浓,另外还有33.5%的女生认为缺乏技术指导,25.8%的女生表示没有适合自己的项目,18.3%的女生认为学习压力大,没时间锻练。“学习压力大、没时间锻练”也是影响女生锻练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这是因为现代社会对于女性就业多少还存在着一些隐性歧视,这显然会给女大学生带来不小的压力和负面影响,女生只好在学校课余期间忙于参加各种培训,忙于拿到各种证书,因此无形中挤压了女生课余参与体育锻练的时间。另外还有一些用人单位针对女性提高了就业“门槛”,增加了一些额外的附加条件,如身高、相貌、身材等方面的要求,使得部分女大学生为了将来的就业很想选择一些能塑形美体的项目如健美操、形体练习、瑜伽等。为了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学校每年会定期开展一些社团比赛和单项运动比赛。但体育类社团和单项运动比赛主要是田径、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和羽毛球等赛事,竞技性较强,技术技能要求较高。从访谈了解到多数女生对开展的运动会不太感兴趣,觉得竞技性太强,比较感兴趣的是一些时尚健身类项目:健美操、拉丁舞、搏击操、街舞、体育舞蹈、形体舞等,喜欢参加一些娱乐性、趣味性较浓的体育文化活动如踢毽子、跳绳、游艺活动、趣味竞赛等。因此我们经常会看到,在很多体育比赛中,几乎都是男生参加,女生更多的是作为拉拉队员或旁观者。学校体育行为文化是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吸引学生尤其是女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练具有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学校决策者和管理者在组织活动中的性别盲点,在教育经费、活动空间、教学设备、师资配备等资源因素上忽视了体育锻练中处于弱势群体的女生的体育需求,因而造成了女生运动资源的占有与使用机会明显低于男生,因此男女学生在校园体育行为文化中表现出性别的不平等。

三、推进两性平等的体育教育的改革措施

性别平等的教育并不是为所有的学生提供相同的机会,施以相同的对待,这其实并不是真正意义的教育平等。真正的性别平等是一种有差异的平等,是重视人的自然属性的差异的教育平等。因此今天的教育在给予学生均等的待遇和机会的同时还必须根据学生性别的差异性和不足采取一定的补偿措施,以使男女学生在一个较好的环境中实现平等的教育。[5]

(一)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体育教育决策主流的措施

为了推进妇女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北京行动纲领》提出: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1]259。我国政府在2001年通过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中明确指出:“在课堂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中,把社会性别意识纳入教师培训课程。”同时通过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中规定:“将性别平等意识纳入教育内容。”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体育教育决策主流,不仅要保证教育决策者拥有一定的性别意识,懂得相关的社会性别知识,更要对现行的体育教育政策法规进行审视,确保教育的社会性别公平。一是审视、清理和修订体育教育政策和法规中的性别盲点方面的内容,制定一些特殊可以细化的政策,如将性别平等的议题纳入课程纲要,并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二是在女性参与体育教育管理和进入学术机构方面,应该规定一定比例的女性,让更多的女性参与体育决策机构,拥有女性的视角和声音;三是要借助政府的特殊支持,对在体育教育中处于弱势的女生予以特殊的支持政策,如修建女生喜欢的健美操房和艺体房等,引进一些相关专业的教师以确保这一群体的体育需求。

(二)建立无性别歧视的体育教育教学模式

无性别歧视的体育教育教学模式应该是一项包括教材、教法、教师行为态度、教师培训、校园体育文化等一系列的变革内容的教育教学模式。第一,在教材和课本的改革方面,编写者和制定者要树立社会性别公平意识,用性别公平的视角编写和审查体育课程的标准、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有一定的女性形象;同时教材编审者应有一定的女性比例。第二,教师是课堂性别平等的主要建构者,因此在培养和训练教师的示范教育方面,要使教师了解和认同社会性别公平的理念,具备较好的性别意识,增强他们/她们的性别敏感能力。如了解男女生差异和差别形成的原因,了解课堂一般常见的性别角色活动,使教师能自觉地控制性别观念对男女学生的影响,特别在教学中多采取互助合作的课堂学习方式,减少竞争的学习模式。这种学习方式使得男女生尤其是对女生的学习兴趣产生积极作用。第三,在教师的教育教学态度和行为方面,要淡化性别的刻板观念,重视培养教师对自身教学行为进行的性别反思。如在语言的使用上,对女生应避免使用“女生不爱活动”、“女生体育课不好上”等之类的语言;在组织教学时尽可能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分组教学;在指导和评价学生时,也尽可能避免“女孩应该怎样”、“男孩应该怎样”的性别模式;在指导学生选择体育项目时,尽可能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兴趣加以指导,而不是以学生的性别为主要指导的依据,并给予女生及时的指导和帮助;同时鼓励男女学生去尝试认为是异性占优势的项目,例如多鼓励女生去选修篮球、足球等对抗类项目,鼓励男生参加健美操、瑜伽、体育舞蹈等方面的项目。第四,在学校体育教师的构成比例中,增加女性体育教师的比例;同时要在改革中充分发挥女性体育教师的影响力和榜样作用,并鼓励和支持女体育教师担任一定的行政职务,让女性体育教师把在课堂上获得的真知灼见应用于教育方针和政策的制定上。第五,在校园体育文化方面,分管学校体育工作的相关领导和管理者要有性别意识和性别敏感,如体育场馆的建设与设施的配备、体育师资的引进、体育课程的设置、各类体育比赛的开展、体育社团的组建以及体育文化节的举办等方面应重视女性的情感和体验。

(三)实现两性平等的体育教育教学策略

首先是选择无性别偏差的教材和课程内容。教材内容要降低技术要求,选取学生感兴趣的、集娱乐健身于一体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且富有时代性的项目,尤其还要根据女生求“美、新、娱、趣”的思想特点开设一些形体练习、体育舞蹈、瑜伽和女子防身术等项目。同时在教材中适当增加女性动作示范形象,为女性积极参与体育锻练树立榜样。其次是改善课堂环境。教师可以尝试的做法是:一是对任教项目中男女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客观(无性别刻板印象)的描述,公平提供学生成功、失败的经验,避免使用负面的语言,减少性别刻板化的思考。二是与其他教师相互做课堂观察以检视教学互动中的性别差异。三是从男女学生课堂参与的态度、数量和质量出发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整合体育教学资源,以利于男女学生平等地参与其中。四是教师必需设法给予男女学生同样的关注与期望,但应多考虑女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在情感的交流、教学方法的要求上应给予女生提供较多的关注,给予女生及时、恰当、个别的以及较多的练习指导和帮助。五是鼓励女生多多表现自己,纠正女生关于自己运动能力差的刻板化态度,并指导其进行正确的归因。最后是改变对男女生期待的刻板印象。教师应鼓励学生自由地发展,而不是拘泥于男生擅长篮球、足球类项目,女生适合学健美操的刻板印象,比如,体育教师应该关注女生的学习状况,尤其是体育态度,而不只是关心她们的体育技术技能的掌握程度。

作者:谭小春陈娟娟单位:凯里学院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