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人文教育渗透路径探讨3篇

时间:2022-05-08 06:14:50

导语:高职人文教育渗透路径探讨3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职人文教育渗透路径探讨3篇

第一篇

一、人文教育内涵

“人文教育”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修养的教育。其目标是培养人高尚的道德品质、积极的人生态度、明确的社会责任感、人际交往中的容忍、宽容与合作的精神,使之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简言之,所谓的人文教育就是指使人成为人的教育,充分尊重人性,培养全面发展的“完整之人”的教育。

二、高职英语教学在人文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语言教学是一门艺术,达到艺术境界的外语教学,不论教学内容还是教学过程本身都应给人以美的享受从而感化学生人格和品行。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是以社会分工形成的职业需求为价值取向的教育。但是,部分高职院校在突出技术性、专业性、针对性,强调技术教育的过程中,却放松了对学生进行人文方面的教育,这不仅影响了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而且也削弱了学校育人的终极功能,培养出来的仅是只会简单操作的“工具人”,而非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人”。据笔者对X高职院校2012级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开设情况的调查了解,公共必修课程及选修课程的学分仅占总修学分的29%,专业课程的学分占了总数的71%。从数据可以看出,人文通识课程仅占了很小的比例。当然,开设足够的专业课程可以为学生技能的训练与水平提升提供保障,但另一方面,却淡化了人文教育。而多数高职生本生自主学习能力欠缺,意志力薄弱,价值观模糊,心理承受能力差等原因导致的弃学、厌学、退学的显现屡见不鲜,个别学生甚至以自杀的方式了结生命。最近X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一名学生因感情困惑而跳楼身亡就是一个极端典型的例子。可见,在高职院校普及人文教育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关键是如何在高职院校普及人文教育?受职业教育特殊性的限制,高职院校不可能像本科院校那样开设较多的人文教育课程,而在各学科课程教学中融合人文教育是一项确实可行的措施。而英语课程相对于其他学科课程相比有着独特的优势。

(一)高职英语教材内容包罗万象,广泛地涉及文学、艺术、音乐、体育、政治、军事、宗教、历史等领域。为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二)任何一门语言都兼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英语作为一门国际性的语言,我们不仅可以用它来进行交际,更重要的是英语语言本身承载这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可以通过它去了解异国文化,通过对比本土文化与异国文化提升鉴别能力。吸收人类文化中的美好的东西,摒弃糟粕,弘扬中国本土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兼容并蓄,融贯中西,博采众长,才会让我们走得更远。

三、高职英语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困境

(一)以应试为导向,人文素质教育缺乏

教育部颁布的《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中明确规定:“高职英语课程应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英语能力为目标,侧重职场环境下的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逐步提高用英语进行沟通与交流的能力。同时,高职英语课程要使学生掌握有效地学习方法与策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和跨文化交流意识,为提升的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及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此要求除了规定了英语能力目标外,还明确了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文化素质培养要求。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很多高职院校将英语A/B级过级率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部分院校将A/B级证书与毕业资格直接挂钩,将A/B级的过级率与教师的工资挂钩,导致了高职的英语教学以A/B级为重心。个别学校甚至取消了英语口语教学,将英语课堂变成了纯粹的A/B级专项训练课堂。这样的做法不仅达不到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甚至要求规定的能力目标也很难以实现,这样的结果是与开设英语课程的初衷相违背的。

(二)受功利主义影响,学校及部分英语教师对于人文教育意识淡薄

据笔者了解,很多高职院校普遍将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与技能训练放在首位,人文课程的安排及课时的分配都要给专业课程及专业实训让路,导致人文课程的开设数目及课时一减再减。部分英语教师课堂上教学的重点都放在了训练学生的语言技能上,而忽视了人文教育的渗透。带有人文色彩的英语课上成了英语培训课。加之部分英语教师本身的人文知识储备不足,人文素质还未达到一定的高度,因而在英语课堂上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就成了空话。

四、高职英语教学与人文教育融合策略

(一)加强人文教育理念,创设人文教育环境

基于高职院校所面临的人文教育危机,高职院校的领导应该充分重视人文教育,取消将A/B级考试成绩与毕业证书挂钩的做法,取消将学生的AB级过级率与教师工资挂钩的做法,引导教师结合所教的课程进行人文教育渗透。其次,学校要极力营造人文教育氛围。可多开设一些人文社科类的选修课,如英美文学赏析,中外影视鉴赏,大学生心理健康等课程,还可以举办人文社科类的讲座,如中西文化差异,中美价值观透析等。再者,可举办一些英语活动,如英语角,英语演讲比赛,英文歌曲大赛,英语剧表演等。通过与英语相关的课程开设及英语讲座,英语秀等活动,充分激发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体验英语语言的魅力。高职教师尤其是英语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树立人文教育理念,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更要懂得通过英语语言本身所负载的人文内涵去启发学生。此外,教师本身就是很好的人文素材。教师是学生的典范,也是最有力的影响者。教师应积极扩充人文知识,加强自身的人文素养,涵养人文精神,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教育学生。

(二)创新英语教学模式,实现个性化教学

教师在教授英语的过程中要改变一言堂,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倡导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育教学模式。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前提下进行启发式,探究式,任务驱动式等多种方式的教学。多开展小组讨论,辩论,以培养学生的竞争合作意识及与人的交流沟通的能力。教师还应创新运用现代技术手段,优化并丰富课程资源,为学生搭建更为广阔的自主型学习平台,以真正地实现个性化教学。此外,教师在课堂上还应注意培养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充分尊重关爱每一位学生,要懂得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切忌用过激的言辞挖苦学生,诋毁学生的人格,这是对学生心灵莫大的伤害。一句真心鼓励的话语胜过苦口婆心的说教。(本文来自于《湖北函授大学学报》杂志。《湖北函授大学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三)在听、说、读、写、译中渗透人文教育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一门语言都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征,因此,教师可在教授语言的同时进行人文教育渗透。

1.在“听、说”训练中渗透人文教育

“听”是培养学生语言技能的手段之一,但也是一种很好的人文教育手段。教师可充分挖掘听力材料中的人文素材,如在“饮食”单元,教师可围绕本单元的听力内容,拓展性地向学生介绍西方的餐桌礼仪,鼓励学生将中西方餐桌礼仪进行对比,了解其差异的根源,以降低或消除与西方人相处时所产生的焦虑。并鼓励学生学习西方人的绅士风度,以及国人的慷慨热情,并强调“己不欲,勿施于人,己欲,也勿随便施于人。”其次,教师可在课堂的前几分钟时间播放经典的英文歌曲,英文诗歌,英语美文及英语演讲等音频素材。优美的旋律,欢快、沉稳或激昂等富有变化的节奏韵律,丰富的思想内涵,会让学生受到全身心的陶冶。教师还可以借助网络课程平台,将一些好的英语视频,音频素材上传至网站,供学生自主学习使用。教师也可以在英语口语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比如在学习“问候”单元的口语环节,教师应鼓励学生创设交际情景,分组分角色会话,让后让学生走上讲台进行表演。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要给予点评,好的地方要给予表扬,不恰当的地方要给予指导。比如有的学生会用中国式的问候“Didyoueat?”“Whereareyougoing”,对于类似这样不得体的表达,教师应给与矫正,教会学生正确表达,借此向学生说明中西方人见面问候的不同,包括握手礼及吻面礼。此外,教师还可针对一些社会现象及国内外发生的时事,让学生进行相应的准备后进行讨论,或进行辩论,以明辨是非,去恶扬善,增长才识和智慧。

2.在“读、写”中渗透人文教育

“阅读与写作”是学生自主获取人文知识,提升人文素养,涵养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径。教师可借助高职英语教材中的阅读素材,充分挖掘其中的人文内涵,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如新编大学英语教程中的UnitOne中介绍了美国大学体制。教师可引导学生将中国的大学体制与美国的大学体质进行比较,找出各自的优劣,以便相互借鉴。教师还可让学生分组就中国当代的大学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课后就讨论的主题进行自由写作并上交。又如在学习第三单元‘ThanksgivingDay”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可利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授课前让学生分组对西方传统的节日进行一一介绍,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将西方的传统节日与中国的传统节日进行比较。并针对当今西方节日大受追捧,而传统节日备受冷落的现状,教育学生要重视中国的传统文化,学会保护和弘扬本土文化。对于西方文化要了解,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但不要盲目地崇洋媚外,要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教师还可围绕“感恩节”这一主题,让学生用英语向辛苦哺育自己的父母,向给予自己关爱的亲人,朋友,向辛勤耕耘的老师表达感谢。课后可让学生给自己的父母,老师或朋友写一封感谢信。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手段教育学生要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并学会如何感恩。其次,教师可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阅读一些西方经典作品,在学期末举办一个读书心得交流会,之后上交读书报告。让学生养成在读书中思考的习惯。

3.在“英汉互译”中渗透人文教育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信息交流与交换的活动,其本质是传播。(吕俊,1997)众所周知,语言不仅是信息的载体,也是文化的载体,它像一镜子反映着一个民族的全部文化,又像一个窗口揭示着该文化的一切内容,而文化又是语言赖以生存的基础,是语言新陈代谢的生命源泉。因而,要想精通一种语言,就必须深谙该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信息。语言的翻译实质上是文化的翻译。因此教师可借助翻译技能讲解向学生传递人文知识,了解两种语言转换过程中所涉及的文化差异。如“望子成龙”这个短语的翻译,学生很可能译为“toexpectone’schildtobeadragon”,显然是不得体的。这时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区分“龙”这个词在中西文化中的不同含义。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灵异神物,亦乃万兽之首。它是中国封建时代帝王的象征,有尊贵、显赫之意。望子成龙的含义是父母希望子女有出息,飞黄腾达,出人头地。应译为“toexpectone’schildtobebril-liant.”,而西方人眼中的“龙”却带有邪恶之意。再如,英译汉的句子“Shehasbeenblessedwithbeauty.”,其中的“bless”一词的解释为祝福,保佑,赞美,赐福。学生可能会译为“上帝赐予她美丽的外表。”殊不知,在中国文化中没有上帝这个概念,因此对中国人来说是比较难理解的。中国人心中虽没有“上帝”却有”上天“这个概念,因此这句话翻译为“她天生丽质。”则更为恰当。总之,教师在翻译教学过程中要努力为两种文化之间传播与融合搭起一座桥梁。

五、结语

高职教育的长期稳定发展有赖于人文教育,高职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培养技能型人才,更重要的是要培养拥有健全人格和高尚情操的技能人才。而高职英语课程作为一门人文课程有着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英语教师应利用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渗透,以实现培养“完整人”的目的。

作者:余敏工作单位:河源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

1高职院校体育教学需求的三维导向

1.1社会需求导向

教师向学生所传授的知识与内容就是人类在漫长社会发展中所形成的社会文化,因此,学教育的课程也属于社会文化的一种。另外,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校课程内容。在社会的组成中,学校属于其中一个部分,因此学生是同时生活在校园中与社会中。学生在经过社会的历练以后才能真正成长起来,学生个人自身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总体状况的联系是千丝万缕的。因此,高职院校在设置体育教学的内容时,需要跟目前社会体育的需求来确定,即为体育课程内容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教学是在校园内完成的,在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怎样实现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之间的成功转化,怎样让学生在离开校园生活、进入社会生活后,拥有终身体育意识,坚持体育锻炼,最终达到终身体育培养的目的,这是目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所面临的一项挑战。为迎接与战胜这一挑战,高职院校在体育教学中要加强培养学生的体育情感,高职体育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要让学生在学校期间参与体育锻炼、提高自身健康体质,还要让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得到一定的提高。因此,在社会体育新的要求之下,高职体育教育需要有新的发展,需要构建全新的、适应发展需求的体育课程体系。

1.2学科需求导向

在高职体育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与内容就是教师想学生传授体育学生的相关知识,教授内容的大部分体育知识都是球类、健美操等竞技类运动项目的技战术及竞赛规则等,并且多数的体育教师也认为以上的竞技运动的内容就是体育教学的唯一内容与目标。若在教学目标确定的情况下,那么这一目标就成为体育课程知识内容的基础,体育课程的知识内容将会受到限制,这是一种传统课程模式,即为学科中心课程。此教学课程的目标明确,有自己确定的培养目标,但是它存在诸多弊端。对于学科专家关于高职体育教学的课程目标及教学内容的建议,高职院校在采用他们的建议时,需要厘清以下几个问题:将来从事体育研究专业的学生很少,对于不从事这一研究的学生来说,专家们制订的教学目标与内容,它们的学习价值是什么?它们对于学生今后的社会生活有哪些影响?通常情况下,学科专家是将学生看做今后会在体育专业从事工作与研究来进行教学内容与目标的设置,在此基础上来培养人才,并不是将体育课程作为普通教育来看待,在看待高职院校体育专业上,体育运动训练的目标与体育教育的目标专家们容易将它们混淆,即是说,专家们是以培养专业运动员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将体育课程等同于了体育专业的训练。

1.3学生需求导向

“健康第一”与“以人为本”是体育教育最基本的思想,最主要的目的是促使学生身心健康水平提高,使学生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通常学科专家对于以前体育课程安排一般采取常模策略,就是指将学生作为理想常模,但是这样做出现的误差较大,再根据这些来确定教学内容、制订教学目标将会背离体育教育的基本思想。现代的体育课程学科专家认识到了学生的需求在课程内容与目标制订中起主导作用,他们也认识到体育课程的设置要与学生的认知发展和他们的情感需求相符合,体育课程的重点是要让学生的个性与体育素养都得到培养与发展。另外,专家们也指出,大学生应享有自主选择权。现代体育课程专家对于体育课程研究新的理论,更加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全国素质教育工作开展之下,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的改革也在不断进行,让体育教学课程更能满足学生心理需求,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大学阶段学生无论是思想还是心理都已经逐渐成熟,他doi:10.3969/j.issn.1674-151x.2013.11.034理论与方法探索体育教育们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念与对生活的态度,拥有了一定的创造能力。因此,体育教学课程内容与目标的设置要层次化、多元化,要以符合大学生心理特点为基础。在大学阶段的校园生活中,要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满足学生对体育健身、体育基本知识、健美以及体育娱乐等方面的需求,如此才能让学生对体育锻炼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高,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良好发展。

2高职体育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内涵

在整个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将学生作为实践活动的主体就是“以人为本”理论的体现,体育教学活动就是要不断发展学生的潜能与个性。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来认识教学的目标,要注重学生的创造性,发展学生的个性;用“以人为本”的学习观来选择课程内容,要注重学生更好地获得直接经验;用“以人为本”的学习观来确定教学方法,要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与主要地位,让学生自主进行选择和发现,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营造良好师生氛围。要在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首先,就要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前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兴趣、认知特点、知识储备、技能水平等;第二,还要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因为学生的学习风格是学生具有个人特征学习方式的体现,是学生所一贯使用的。高职体育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要实施与遵守“以人为本”的要求。在高职体育教学课程中进行人文主义项目教学时,要依据学生自己的学习风格来构建富有人文特点的学习环境、选择学习内容、确定教学方法。如此才能更有效地开展高职体育教学,将高职体育教学中的人本主义价值观更好地体现出来。

3高职体育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的价值

3.1高职人文教育的内涵

人文主要是指在人类社会中客观存在的各种文化现象,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当今社会所指的人文或人文主义精神,主要是指在人类漫长的历史文化发展中所存留下来的精华与核心,它是人类先进价值观及完善规范的综合体现。人文主义精神体现出的思想是和谐、仁爱与科学,人类社会要想实现可持续需发展就需要以人文教育思想为基础,无论什么样历史形态的民族发展都要以人文精神为依靠、支持。高职院校是培养时代人才的场所,是传播人类文化的场所,因此需要更加注重构建人文教育环境,以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来广泛、深刻地影响高职院校的学生们,在高职体育教育中,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与发展。学校也要注重学生的人文教育,充分挖掘学科课程的人文价值,充分展示人文内涵的价值。

3.2人本主义学生观的树立

高职体育教育要开展人文主义教育,需要将学生作为教育的中心地位与主体地位,对于需要满足个别学生的需求,很适合这一教学。在实践人文主义教育理论时,将学生放到主体地位实际就是根据学生发展的特点来针对性地进行教学,采取的教学方法要与学生特点相符合,能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以此来完成教学。将学生作为教育主体地位进行教学的特点主要是:相比于教师的“教”要更加注重学生“学”的程度,它要求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学习的内容会划成各个单元来开展,为每一个学习单元和总的学习内容都制定的目标与规定,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进度、结合自身学习特点来进行学习。

4人文视角下的高职体育教育教学

在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与教学评价开展的时,要注重学生的发展,注重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体育教师在安排体育教学内容的时,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当学生在接受体育教育时激发学生主观学习的积极性,将“健康第一”作为体育教育的理念与指导思想,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要以此为目的来确定教学目的、安排教学内容及任务,让学生能够掌握更多运动知识与技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课程要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为最终目的,注重体育教学对学生的价值,实现学生今后生活中的体育价值。对学生进行引导与启发,满足学生对体育的需求,营造良好的人文体育教学环境,开展群体性的学生体育活动。在体育人文视野下,构建各种体育运动及人文探索,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其中,感受教学。

5高职体育教学中人文项目增加的措施与途径

5.1将学生作为主体,贯彻人文主义教学观

在高职体育教学中,要将学生作为其中的主体,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来营造学习环境、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和手段。这样才能彻底贯彻执行人文主义教学观,才能更好地将高职体育教育中的人本主义思想及其价值体现出来。在高职体育教学中,将学生作为中心与主体,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认知特征、兴趣爱好、体育知识及技能的储备水平等;其次教师还需要了解与掌握学生的学习风格,学生所坚持的一贯风格是学生学习方式、个性特征的一种体现,是学习策略、学习倾向的集中体现。高职体育教育在构建人文主义教学环境时,要积极引导学校基础设施、制度管理、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建设,以便为高职体育教育及体育人文教育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5.2使人文主义教学的内容充实,拓宽学生的人文视野

在确定高职体育教育的教学目标时,要结合每个学生最初的体育能力、对体育的兴趣程度、体育运动技能水平来综合考虑,在确定人文主义教学内容与策略时,要将学生初始体育能力与高职体育教育课程的特点结合各起来作为参考。在高职体育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学生的人文主义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在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之前,对于体育人文的内涵、价值与实例等相关内容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学生所具有的体育人文素养与高职体育人文教育中的人文价值观念之间是有差距的,因此学校与教师要从体育教育的主体——学生的需求出发,构建良好的体育教育人文环境。

5.3注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丰富充实教学教学内容

高职体育教育的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特点有充分地了解。在此基础上,采取各种教学手段与方法提升学生的人文主义意识,指导学生的学习策略与实践,扩展学生选择体育学习策略的范围,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培养学生自我提高的意识与扩展的能力,在构建人文主义教学时要将学生的学习策略与教师的教学技巧融入其中,使学生的体育人文修养得到导体育人文教育的教学内容。

5.4从体育各方面实施人文主义教育

在高职体育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积极引领学生认知与领会所要学习的体育知识与体育技能,学生要对相关的体育知识与健康、正确的体育生活方式有一定的了解与掌握,在此基础上教会学生更多的本领,在进行人文主义教育时,要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合作意识与创新意识,要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同人文主义教育观相结合,按计划、按步骤地开展高职体育人文教育教学工作,总结人文教学实施效果。

6结语

在高职体育素质教育中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需要学校创造与提供相应条件来实现人文教育的价值。高职体育教学中的“以人为本”,就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的教育行为,主要包括关怀学生的身心健康,使学生的个性、情感与意识得到健康成长。在高职体育教育中落实人文教育,能够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升,培养更多的人才提供给社会与国家。

作者:王忠工作单位:咸宁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

一、目标与路径

加强人文教育是高职教育自我完善的措施,可以为破解高职教育许多发展问题和困惑提供思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人文教育,要围绕实现以下重点目标逐层展开。

1.培育高职生的现代人文素养。培养高职生如何做人、如何生活,如何处理人与人、自然、社会及自身关系的品质和潜能。引导学生崇尚理想信念、精神追求、道德自觉和人格恪守,有公民意识、社会责任、爱国情怀、尚德精神、健康心理和和谐思维。

2.促进技能素质和职业发展能力的提升。重视人文素养与技能素质相互促进导引的联系,引导高职生克服自卑心理,正确处理自身理性、情感、意志方面的矛盾,培养自强不息的意识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增强学习力、适应性和职业转换能力,实现“做人”与“做事”、求善求美与求技求真的完美融合。

3.保持人文教育与技能教育的平衡。使人文教育成为高职教育的应有之义,引导高职院校弘扬大学精神,承担社会人文责任,把发展方式转移到以提高质量、凝炼特色为主要内容的内涵式道路上来。围绕上述目标,需要以“以人为本”为价值导向,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建立完整的人文教学体系。在教学目标上,确立人文教育与技能教育并重的教学目标,把对学生态度、情感、价值观等人文素质要求纳入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在课程体系上,调整公共课和技能课的结构比,提高人文课在公共课和课程体系里的比重,且分布在三个学年开设。在课程设置上,根据人文课程覆盖面广,而高职学制短、学时少的特点,加强课程整合,抓住核心领域,开设一些主要的通识课程。在课程标准里,着重引导学生重视理想、信念、道德、人格、情感与价值的追求,重视对生存意义和终极价值的反思。在考核考查上,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必修和选修、考试和考查相结合的方式,保持层次性和可选择性。在质量控制上,坚持重量又重质,以质量弥补数量的不足。在教学方法上,着眼于为学生创设能够自由发挥的学习环境,增强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现代感,讲究深入浅出、喜闻乐见、融入生活,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

2.强化技能课和人文课的相互渗透。技能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是单纯的人文课程无法替代的,应转变人文教育是社科教师职责的观念,技能课教学要强调知识、技术生成的人文背景和社会价值,挖掘技术技能中蕴涵的丰富的人文精神,把对真善美的追求渗透于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融合于职业技能教育的始终。人文课教学除了服务于学生“成人”和“做人”的需求,还要服务于“成才”、“做事”的需求,“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精神”[1],围绕技能培养,多开设文化、环境、资源、生态等概论课程,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与人、社会、自然及自身的关系。

3.提升教育实践活动的层次。人文教育实践活动应提升到“心灵净化”和“道德力量”等较高层次。娱乐活动要力求届次化、品牌化,讲究思想性、艺术性和审美性。心理辅导活动要运用积极心理学,组织拓展训练、团体辅导和朋辈互助。社团活动要扩大人文类社团的数量和比例,鼓励学生在志同道合、沟通协作中学会做事、做人和生活。讲座活动要让学生体会专家、名人的大家风采、治学之道和为人之要。

4.营造校园生活的人文氛围。学校的管理理念、价值指向和行为模式应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管理的人性化、文化的凝聚力。学校的文化环境应宽容而又有挑战,体现对多元智能和性向的尊重,对合作沟通、主动探索的激励,对大学精神和人文价值的追求。改善校园的管理和服务,加强对学生恋爱、交友、消费等校园生活的引导。提高后勤事务和学生事务人性化管理水平,给学生创造归属感、安全感、满意感。结合学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背景,精心设计和营造优美校园,丰富其文化价值和审美功能。

5.建立开放式学校教育。应开拓学校与家庭、社会的互动渠道,吸纳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资源,建立面向家庭和社会的开放式教育,构建立体环境与全面载体。通过开放式教育,使学生能够体会和感恩家庭、社会的关怀与温暖。

6.注重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信息化的发展消解了师生之间的身份差别,改变了传统教育单向传输信息的方式,使得教师不再有知识数量和储备速度上的绝对优势,它颠覆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带来了许多新的理念。但是,它又有信息难以甄别、过程难以控制的特性。加强人文教育,要重视和防止信息化发展对人的异化,同时,要更新教育理念,学会利用信息化提供的教育手段,跟上学生的兴趣点和兴奋点,加强价值引导和平等沟通,为信息化时代人文精神的重建和扩展提供有文化意义的支撑。

二、机制与保障

强化人文教育并不是对技能教育已有空间和资源简单的再分割,而是再拓展、再挖掘、再重组、再渗透、再融合。这就需要探索使两者协调并进的实施机制和保证措施。高职人文教育的实施机制应包括四个层面的“有机结合”: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其它工作的有机结合;教学工作中技能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学生工作中教育管理与素质拓展的有机结合;学校、家庭、社会、网络教育的有机结合。实现四个“有机结合”,必须在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中找到共通点和结合点。学分是衡量技能教育和人文教育效果共同的计算元素。学生在校期间的授课时数、实验实训和实习时数、课外和校外的学习、实践以及其它的行为表现都可以折算成学分。以学分为纽带,可以打通和连接教学和教育、管理环节。以理工科专业为例(人文类专业在课程结构上略有差别),现有的高职培养模式规定三年学时总数一般为2400左右,折算总学分数为135,其中技能课学分为101,国家指令开设的公共课学分为30,其它人文课学分为4。现有的学分制主要是针对教学环节设计的,并不包含教育管理和素质拓展环节。新的机制构想是把教育管理和素质拓展要求纳入学分体系,配套实施必修选修制、弹性学制和主辅修制。学生毕业的总学分包括技能学分和人文学分两部分,总学分数可设计为180。其中,技能学分为100,人文学分包括公共课学分、教育管理学分和素质拓展学分,总学分为80。按新的构想,技能课学分与现有模式基本持平,其余80学分包括公共课学分45~50(含现有国家指令开设的公共课学分30)、教育管理学分和素质拓展学分共30~35。教育管理和素质拓展学分规定了学生在校期间必须接受的管理内容与人文课程之外的人文教育内容,主要不以课堂教学的方式展开。其主体框架包括学生的行为规范和基础文明,学生参与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各类竞赛和技能培训等。它既是底线要求,又是弹性策略。建立教育管理和素质拓展学分体系是把四个“有机结合”落到实处的刚性举措。加强人文教育是一个涵盖理念、机制、职能、资源、队伍、制度等管理要素的全息概念和全面改革,仅靠系部力量和局部创新难有成效,必须有强有力的保障措施,使人文教育入人心、入体系、入制度。

1.更新职教理念。人文教育的弱和强,关乎高职质量观、人才观和价值观在“能本位”和“人本位”上的考量,关乎物质与精神、肉与灵、技能与人文上的平衡[2],决定了高职教育是否真正“高层次”的职业教育。高职院校应加强对人文性流失并深度演化的现状和实践的反思,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以“以人为本”、“立德树人”作为价值取向和指导思想,把人文觉醒作为深化内涵建设和转变发展方式的先导。

2.强化顶层设计。应成立专门机构,建立一套指挥运作系统,以人文性与技能性并重为指导思想,提高人文教育的规划水平,并根据实际情况,整合资源,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建立评价机制,定期进行学生人文素质水平测试和学生诚信评价,开展院校人文教育水平评估和教职工人文素质水平测评。

3.重视资源建设。人文教育资源就是支撑人文教育所需的人、财、物。要像建设专业师资那样建设人文师资队伍,特别要发挥校内外有影响的教师的作用,提高学生工作队伍的理论素养和管理水平。保证人文教学所需的图书、信息化、实训等资源,提供人文教育所需的经费、场所和条件。(本文来自于《江苏高教》杂志。《江苏高教》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陈亚鸿工作单位:扬州环境资源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