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制下的高校就业思政教育
时间:2022-12-24 09:35:42
导语:学分制下的高校就业思政教育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1.就业指导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效果不明显学分制作为“教学管理模式”,自上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高校以来,许多高校把学分制作为重要的工作来抓,首先围绕教学与管理展开,如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学生学籍管理规定的重新制定、选课制的实施、导师制的实施等,然而,由于认识上的偏差或学分制宣传不到位等原因,学分制实施后,与学校人才培养密切相关的就业指导工作却没引起学校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就业指导工作相对滞后于改革的步伐,就业指导工作显得较为薄弱,指导效果甚微。此外,高校在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由于没有充分认识学分制个性化教育的特点,仍然采取同一种教育方式,就业指导工作缺乏个性化、针对性等,对学生价值引导和就业指导缺乏有效兼顾。
2.学生心理问题较为突出学分制自由、自主、灵活等特点导致了学生在选时间、选专业、选老师过程中的盲目和随意;选课不当,造成学习压力大;成绩不理想影响毕业,影响就业,使得学生心理压力过大,心理问题较为突出。此外,学分制管理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课表,许多学生虽然在同一个教室上课却彼此不认识,同学之间的影响淡化;同学间的交往频率和广度受到限制,他们转向利用网络、游戏、通讯等方式进行社会交往,而现实中缺乏情感的交流和沟通,产生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
二、学分制背景下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与实施策略
1.树立“以人为本,立足学生发展”的教育思想学分制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主要目标是学生全面发展,而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是指学生,“发展”指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两者在目标上的高度统一性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加强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在实行个性化教育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在内容上,不仅要加强学生自我管理教育,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教育,塑造学生高尚的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进而促使他们成功就业,还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2.加强毕业生自我管理教育,积极探索与学分制改革配套的学生管理模式学分制体现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强调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学分制推进后班级概念逐渐淡化,原来以班级为单位建立的党团组织、班委会、班主任等不复存在,学生管理失去工作载体。为此,学校要积极配合并不断探索与学分制改革相适应的学生管理模式,尝试在学生公寓建立一个党政负责人领导,校团委、校(院)学生处、校(院)就业指导部门共同参与并组成的学生管理机构,下设文体活动中心、三自管理中心、学习辅导中心、信息咨询中心四个部门。高校可用其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在大学生公寓开展学生自我管理教育、就业指导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与此同时,学生在选课、选专业等方面遇到的问题,或毕业时出现学习上的困惑和就业过程中面临的各种压力,都可通过上述中心获得相应帮助。
3.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教育,建立基层就业指导体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高校要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努力解决大学生实际问题,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和就业信息服务系统,提供高效优质的就业创业服务。高校要在充分认识学分制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教学改革,通过建立以院(系)领导为抓手,就业指导辅导员和导师为主体的基层就业指导体系,不断加强导师指导和就业指导有机结合,解决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切实把理论教育和解决实际问题有效结合起来。
4.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导师指导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强调:“学校的目的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应当把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放在首位。”这将意味着学生毕业时应该首先是一个身心健康的人。由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具体的工作中要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一是创建更多的人际交往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交往活动。如利用节日、纪念日等开展主题活动。加强各种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二是加强导师指导,为学生搭建心灵沟通的港湾。促使导师不仅要关心学生四年的专业学习、生活和就业,还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刻苦学习的精神和严谨治学的态度。
作者:江安凤单位:南京晓庄学院教务处
- 上一篇:探究文科数学立体教学
- 下一篇:扩大自主办学工作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