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教育改革下新高校蓝图设计

时间:2022-12-24 09:03:32

导语:研究教育改革下新高校蓝图设计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研究教育改革下新高校蓝图设计

一、坚持权力下放,建立委员会领导体制,理顺院校两级管理制度

新学校的管理制度中将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理顺学校和学院两级教学管理体制。从执行体制来看,实行校、院两级,以院为基础的体制。使学院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教育实体,将教学管理的重心真正下移至院(系)。学院的机构基本上可以与校部对口,并且赋予学院用人权、财政权和业务指挥权,把原本集中在学校及其职能部门的权利下发,彻底改变“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院长成了“大秘书”的局面。从领导体制来看,校级的领导体制实行以校务委员会为最高权力机构的大学内部委员会领导体制,除设置校务委员会外,还设置科研委员会、教学委员会、大学生活委员会等作为咨询机构,以保证大学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其中校务委员会由本校重要学科的教182013年第34期授、副教授、学生代表和政府代表和地方企业负责人组成,就学校总体战略规划和教学研究做出决策;科研委员会是就科研政策的方向和科技资料工作以及科研经费的分配提出建议的咨询机构;教学委员会将对教学评估、学生学业等方面提出意见;大学生活委员则是对学生日常生活、学生管理等方面提出意见的咨询机构。大学校长由几个委员会全体成员选举产生,兼任校务委员会的执行主席。校长任期四年,可连任一次,享有对学校行政管理、财政预算和人事任免的决策权,是全校行政和业务管理的总负责人,有较高的行政权威和学术权威。大学的管理要通过校长的决定、校务委员会的决议,科研委员会、教学委员会、大学生活委员会等委员会共同提出的建议和意见得以实现。

二、探索多样化招考选拔机制,完善学生就业和创业指导工作

新学校在招生制度方面也将做出改革和创新,以高考为依托,提高自主招生考试的比例,探索多样化的招考选拔机制。在高考之后,学校将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组织高中毕业生入校考试,最后根据高考成绩、高中阶段教育学业水平、综合素质评价、职业倾向测试等方面综合考查考生的素质,做出是否录取的决定。高中期间的体育体能成绩、会考结业成绩、每学期的期末成绩以及高考前模拟成绩都会按一定的权重比计算到大学录取的最后成绩中。高中的班主任、任课教师对学生的意见也将被考虑到录取当中。另外,学校还会及时调整每届的招生情况,根据产业结构的变动及劳动力市场变化调整规模和内部结构(包括招生数量、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等)。部分专业如果未能在规定时间内在教学、科研、就业等方面取得成果,将减少或停止该专业的招生,以加强专业间的竞争。最重要的一点是,新学校将对拟招取的贫困学生进行补助和辅导,包括免学费、提供助学金、报考辅导等等,最大限度减少贫困学生读大学的压力和困惑,政府也应根据学校助学情况给予相应的监督、鼓励和支持。针对毕业生就业工作,学校将建立完备的毕业生就业和创业指导体系,切实为毕业生提供完备的就业和创业服务工作。首先,重视就业指导和服务。通过学校与政府和企业间的合作,为学生提供相对准确的就业信息以及用人需求,同时推出一系列的职业发展规划项目,针对学生的具体问题,进行就业指导。另外,还会定期向企业雇主推荐学生就业,举办校园招聘会,为学生和用人单位间搭建沟通的桥梁。要丰富就业指导和服务的内容和形式。内容要涉及职业性质、发展前途、经济收入、就业的难易程度、学生职业兴趣的测定与调查、择业准则和技巧等多方面内容。形式也扩展到讲座、报告、咨询服务、模拟实验、心理测试等,并且利用计算机来收集整理并提供信息。最重要的是,所提供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具有延续性,在学生毕业两年之后还可以为他们提供这些服务。其次,学校要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开设创业课程,成立创业项目,建立一个有利于创业人才成长的校园文化氛围,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并从校方的角度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指导,包括开设创业课程,聘请创业指导教师,完善创业园地硬件设施等,让学校的创业活动真正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驱动力。最后,将加强校企合作,重视实践经验的培养,开设实习课程和实习活动项目,让学生更早接触社会,培养他们社会交往的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多实习锻炼的机会。

三、合理设置学科专业与课程,提高教学质量与考试效率

1.在学科专业设置上,满足自主性和规律性新学校的学科专业设置在学校自主办学的基础上实施,因此学校掌握绝对的主动性和自主设置权。在学科专业的设置上,要满足学科专业设置的一般规律,以“三个需求”为准则。一是回应社会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高校已经成为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独立办学法人实体,只有培养出适应时代需求的专业人才,抓住并满足社会需求,高校才可以立足和生存。因此新学校的学科专业设置将力图满足社会对不同领域和岗位的专业人才需求,完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同时也将主动、前瞻性去定位和预测社会需求,以考虑前瞻性的学科专业设置。二是满足学生需要。学生是学校的主体,由于学生的背景和需求呈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学科专业的设置将以学生个体发展为服务对象,彰显个体发展的价值,满足学生日益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三是符合学科发展需求。因为学科专业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新学校将本着学科发展的一般规律,通过学科交融来培养更多的跨学科人才。新学校对学科专业还会进行定期的评估,评估信息向社会公众开放,未通过评估或评估成绩不理想的专业将萎缩或取消,以切实满足社会、学生和学科发展需要。

2.在教学制度确立上,突出质量和骨干力量为了保证新学校的学术性,教学质量和教学制度是关键。新学校将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切实加强教师对教学工作的投入力度,包括时间与精力,将各类资源整合聚集为教学服务和为人才服务。从学校教学制度层面做起,推动和保障教师教学工作的足时足量和有效性,以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师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力量,因此在教学制度方面,离不开一套完整的教师职称晋升制度和评聘制度,以鼓励和激励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质量。在教学质量上通过监督和考核的方式督促教师改变教学动力不足和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努力适应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满足社会和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新学校将关注青年队伍,破格聘用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青年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拿出固定经费来鼓励创新,培养拔尖人才。同时将加大学校教师的培训力度,推动学校、企业和社会共同开展教师培养培训项目,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培养计划,是新学校教师培训的重中之重。

3.在考试制度建立上,重视反馈性和实用性考试制度对于新学校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人才培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检查教学质量的一种主要手段。教师通过考试来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通过考试改进教学方法,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培养出高素质人才。具体来说,首先,新学校将端正考试目的,树立现代考试观。意在将考试视为一种检查教育是否满足基本学习的需要,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素质的有效手段,是检查教学效果,检查教学目标实现程度,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的有效途径。其次,新学校将建立考试反馈信息机制。将期末考试安排在课程结束前几课时进行,在期末考试结束后,并不意味着课程的结束,教师将认真地分析试卷质量,分析考试的难度、信度、效度和区分度,根据考试结果来反馈信息,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补救,及时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看其是否掌握相应的能力与技巧。然后,再利用这门课程的后面几节课对考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让学生进一步提高。在最后几课时的讲解之后,采用简单灵活的测试方式,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也发挥考试的反馈功能。第三,考试内容将得到充实,理论联系实际。考试内容以教学大纲为依据,试题将有一定的开放性,充分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适当地多一些考查学生平时知识积累和运用的主观综合题、案例分析题,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灵活应用知识,重视能力培养,鼓励其学习兴趣和信心,尽可能减少死记硬背的记忆成分,使考试从知识测试转向素质测试,以求全面反映学生综合能力和真实水平。最后,新学校将灵活运用考试形式的多样化,以适应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根据不同的专业、不同课程的特点和检查评价的需要,灵活运用笔试、口试、操作、撰写论文等形式。例如让学生结合教学内容和研究专题撰写论文,可以使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扩大知识面,拓展视野,培养获取信息、调查研究的能力,将知识与实践应用结合起来,并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从而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或者可以采用口试的考试形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也有助于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4.在课程制度设立上,强调信息化和多样化在当今新经济时代,网络技术快速发展及普及,催生了网络课程。在未来的学校课程设置上,网络技术将被广泛应用到其中。新学校将大量运用互联网,计算机以及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搭建虚拟实验室,将传统的面对面的教学方式打破,允许学生随时随地自主学习。网络课程的学科和课程种类也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免费网络课程包括计算机科学、数学、艺术、医疗等多个学科领域,并且可以与国内外各知名高校的名师课程进行共享,极大地延伸教师所能触及到的范围,解决了传统教育仅对少部分学生开放的问题。每节网络课程的时间可以缩短到10分钟,打破传统的45分钟课时模式,让学生进行“碎片化”学习,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被分割开来,可以充分利用等车、吃饭等零碎时间,让学生的学习时间变得更加灵活和可控,学习内容也更具针对性和趣味性,学习效率也会有所提高。学生还可以通过社会化媒体与同学和老师进行线上交流,及时解决学习中的困惑,做到随时随地沟通和交流。新学校的课程主要由通识课程、外国语课程、体育课程和专业课程四类组成。除了专业课程占的比重较大以外,学校将重视通识课程的教学。通识课程以选修通识课程、参加通识教育讲座、参与通识教育讨论、参加通识教育活动为主,教学方式以激发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兴趣为主,重视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新学校的通识课程模式多样,涉及到的学科领域广泛,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生命科学、艺术、职业发展等多学科领域,增加学生的选课弹性,减少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选修通识课的阻碍。尤其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通识课可以有效帮助其了解自身兴趣点,对于专业的选择有极大的帮助。体育课程对于新学校而言也是一个重要的课程构成,由于当代大学生普遍身体素质和体能较差,因此体育课程是保障学生身心健康、顺利完成学业的基础,是学校将要重点发展的部分。只有将学生身体素质全面提高,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可用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才。

随着国际化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国际化视野和国际化水平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新学校将大力发展外国语课程,除英语外,极力推广其他小语种和外国文化、宗教、艺术、历史的通识课程,力图打开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尤其是对于专业课的双语教学将格外重视,不仅将要求在职的教师都具备双语授课的能力,并能够开设双语授课的课程,同时还将聘请一部分外籍教师与国内本土教师合作,共同发展学科建设。综上所述,新学校将以改革创新为出发点,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坚持办学独立和财政透明,加强科学管理和有效监督,完善招生制度和就业指导,突出课程设置的信息化和学科专业的多样化,打破一成不变的教育体制,转变高校不正当的学习风气,改进高校管理存在的问题,满足经济建设的人才需求。目前高校改革仍存在很多争议,高校不改革创新,就意味着停滞不前甚至退步,因此只有在改革中不断尝试,不断创新,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

作者:周爽姜良杰单位:华北电力大学国际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