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1-04 07:40:0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教育改革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教育改革论文

体育教师教育改革论文

[论文摘要]分析了我国政府部门、高校、用人单位、毕业生在建设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作用和对他们的要求,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整合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四个主体,提出完善高校就业市场的安心论文摘要:以社会转型期革新视角下的体育教师教育为研究对象,回顾中国体育教师教育改革的历史,查找体育教师教育方面的优势与不足,提出在体育教师教育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论文关键词:新时期;体育教师教育;改革审视;理论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的师范教育已有百年历史,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社会进步与教育的进步奠基在中国师范教育的发展基础之上。体育教师教育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国,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体育教师教育的研究体育教师教育作为教师教育的下级纲目,是指对体育教师培养和培训的统称,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即在对体育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在职研修通盘考虑,整体设计,体现了对体育教师的教育是连续的、可发展的、一体化的我国于1980年至今,先后出台了5套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课程改革的总体特征是:培养目标得到扩展,更适应社会需求;课程结构进一步优化,各类课程的结构趋于合理,特别是选修课程和学科类课程得到加强,教材得到更新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与以往颁布的《课程方案》相比,体现了21世纪普通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改革的时代特征几年来,其运行的效果如何,有哪些经验与不足,这是研究的初衷,也是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体育教师教育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比较分析等多种科研方法进行研究。

查看全文

统计教育改革分析论文

摘要:要培养出新型的21世纪的人才,统计教育必须高瞻远瞩。本文从统计学的发展趋势谈了统计教育急需改革的几个方面。

关键词:统计学;发展趋势;统计教育改革

随着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统计创新工程已经提上议事日程,统计创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统计实践的创新;二是统计教育的创新。创新的基础在于教育,没有统计教育的创新,就谈不上统计实践的创新。准确把握统计学的发展方向与发展形势,培养适应新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是统计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从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谈一谈统计教育急需改革的几个方面。

一、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

纵观统计学的发展状况,与整个科学的发展趋势相似,统计学也在走与其他科学结合交融的发展道路。归纳起来,有两个基本结合趋势。

(一)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结合的趋势

查看全文

统计教育改革论文

一、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

纵观统计学的发展状况,与整个科学的发展趋势相似,统计学也在走与其他科学结合交融的发展道路。归纳起来,有两个基本结合趋势。

(一)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结合的趋势

统计学是一门通用方法论的科学,是一种定量认识问题的工具。但作为一种工具,它必须有其用武之地。否则,统计方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用之器。统计方法只有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能够发挥出其强大的数量分析功效。并且,从统计方法的形成历史看,现代统计方法基本上来自于一些实质性学科的研究活动,例如,最小平方法与正态分布理论源于天文观察误差分析,相关与回归源于生物学研究,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源于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研究。抽样调查方法源于政府统计调查资料的搜集。历史上一些著名的统计学家同时也是生物学家或经济学家等。同时,有不少生物学家、天文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人口学家、教育学家等都在从事统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他们在应用过程中对统计方法进行创新与改进。另外,从学科体系看,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之间的关系绝对不是并列的,而是相交的,如果将实质性学科看作是纵向的学科,那么统计学就是一门横向的学科,统计方法与相应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产生了相应的统计学分支,如统计学与经济学相结合产生了经济统计,与教育学相结合产生了教育统计,与生物学相结合产生了生物统计等,而这些分支学科都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是统计学的分支,另一方面也是相应实质性学科的分支,所以经济统计学、经济计量学不仅属于统计学,同时属于经济学,生物统计学不仅是统计学的分支,也是生物学的分支等。这些分支学科的存在主要不是为了发展统计方法,而是为了解决实质性学科研究中的有关定量分析问题,统计方法是在这一应用过程中得以完善与发展的。因此,统计学与各门实质性学科的紧密结合,不仅是历史的传统更是统计学发展的必然模式。实质性学科为统计学的应用提供了基地,为统计学的发展提供了契机。21世纪的统计学依然会采取这种发展模式,且更加注重应用研究。

这个趋势说明:统计方法的学习必须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知识学习相结合。必须以实质性学科为依据,因此,财经类统计专业的学生必须学好有关经济类与管理类的课程,只有这样,所学的统计方法才有用武之地。统计的工具属性才能够得以充分体现。

(二)统计学与计算机科学结合的趋势

查看全文

武术教育改革论文

1古近代学校武术的历史沿革

1.1“为政尚武、武人专政”的“重武轻文”时期至

“既重文事、又重武备”的“文武兼备”时期,军事武艺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大约在五帝时期,我国原始社会进入了部落联盟与军事民主制阶段,私有制进一步发展,阶级分化日益加深,原始社会逐渐解体,社会的政治、经济出现了巨大的变革,推动着教育的变革,使存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过程中的原始教育,逐渐从“母体”中分化出来,出现了萌芽形态的学校[2]。公元前2070年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建立[3],中国由原始社会进入了奴隶社会阶段,在奴隶社会,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成为了社会的统治者,奴隶主阶级为了将本阶级的年青人培养成为社会的统治者,需要进行特殊的教育训练,教育开始成为独立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便是这种社会活动的主要形式。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奴隶主既要镇压本部族奴隶的反抗,又需要不断的进行征伐、战争,军队起到绝对的作用,因此,夏朝时期呈现“为政尚武”“武人专政”的社会特征。为了满足奴隶主的需要,夏朝的学校教育目的是培养贵族子弟成为能射善战的武士,征伐、战争中用到的“军事武艺”成为学校的主要教育内容。商朝沿袭了夏的教育,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学校的教学增加了“思想政治”“礼乐”等内容,但军事教育仍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验证了“古代之士,皆武士”的社会结构[3]。奴隶主们为了检验学校教学的效果,时常进行军事武艺比赛及演习。西周是中国奴隶制的鼎盛时期,弓箭是战场的主要武器。《周易》说:“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统治阶级为了巩固政权,非常重视射箭,希望贵族子弟成为“执干戈以卫社稷”的武士。所以,西周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就是练兵习武,特别是射箭的习练。为了提高贵族子弟的射箭水平,周天子定期在辟雍举行祭祀大典,除了演习祭祀礼仪外,主要是进行射箭比赛,为国家选拔武士,大学生也必须参加,学生如射法不中程式,要得到相应的惩罚[3]。西周继承了夏商的学校制度,在文化教育上仍然是“学在官府”,呈现“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的特征[4]。西周教育的主要标志是六艺教育,体现出西周时期既重视文事,又重武备的教育特点。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出现“学术下移,私学兴起”的特点,诸子在教育人、培养人的方法上不同,但在学校体育教育与实践中的“文武兼备、文武兼能、文武俱行”等思想倾向则较为一致。礼中的射礼,乐中的武舞,再加上剑术、御术等,都是儒士健身习武的娱乐活动项目。根据《论语•宪问》记载:武士必有文备,儒士应有武备,这样“亦可以为成人矣”[4]。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校武术教育内容中,射箭仍占有重要的地位。据《孔子家语》引《乡射》曰:孔子“与门人习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焉”,反映孔子带领弟子参加射箭比赛的热烈场面[4]。墨子在教学中,也同样重视“射”的教育,据说,墨子弟子300余人,都是优秀的手工业者和能赴汤蹈火的武士[5]。3代时期,代表公有制的奴隶主控制生产资料,为了加强自身的统治,力争培养本阶级子弟成为能争善战的武士,实行“学在官府、重武轻文”的教育方针。当代表私有制的地主阶级兴起时候,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学术下移、私学兴起”,学术上出现“百家争鸣”的盛况,学校除了教授军事武艺,文化教育也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呈现“文武兼备”的学校教育思想。

1.2“去武行文、废力尚德”的思想导致“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形成,学校武艺教育遭遇冷落

公元前221年,秦一统六国,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6]。秦始皇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下令“严禁私学”,收缴天下兵器,民间禁武,并采取烧书的手段。在“焚书”的第二年,又进行了更为残暴的“坑儒”事件[4],对学校武术教育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百家争鸣”的的社会风气也从此结束。秦王朝建立不久,农民起义推翻了秦朝统治,建立了汉朝。汉初统治者总结了秦朝灭亡的经验教训,在教育方面与秦采取截然不同的政策,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允许开办私学,废除“挟书律”等措施,这个时期致使诸子百家之学开始复苏。但此时,“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逐渐形成,军事武艺也不再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据《左传•襄公九年》中记载:“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君子勤礼,小人尽力”[7]。这些记载阐述了君子与小人的贵贱之分及劳心与劳力的高下之分,先秦时期“文武兼备”的教育思想开始受到冲击,并逐渐走向没落。《怀南子•汜论训》中说:“今世之为武者,则非文也;为文者,则非武也。”故而文人儒士极力倡导“去武行文,废力尚德”[7],在儒家学士的大力提倡“去武、废力”的思想下,三代时期的“尚武、崇武的教育思想发生改变,学校体育教育中军事武艺的成分遭受冷落。据《礼记•王制》记载,“作淫声、异服、奇技、奇器以疑众,杀之语[7]。可见当时儒家学士把技击、强力之事贬低到何种地步。到了东汉时期,社会中”重文轻武“思想越演越重,对学校武术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汉代的学校教学中虽然也包含了“射、御”的内容,但教育内容中关于军事武技的成分明显减少。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长期处于分裂与战乱的时代,影响了学校的正常秩序。总的趋势是官学时兴时废,教育事业的延续主要依靠私学、家学。魏晋时期受各种思潮的冲击日渐衰落,东汉时期传入国内的佛学,汇合儒、道的玄学进入了大发展时期。虽然在相关的文献中能够找到关于学校“礼射”的记载,但当时儒生的习射已非“兵射”,活动量小,健身价值不大。以致北周出现“自文武之途分,而千万世之儒,皆为妇人”的说法[5]。秦王朝建立,为了使自身的统治长久不衰,采取“焚书坑儒”、“民间禁武”的策略,严重影响了学校武术教育的发展。虽然到了东汉时期允许兴办私学,重视文备,但文人儒士极力倡导“去武行文,废力尚德”,形成了“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到了南北朝“重文轻武”越演越烈,学校的军事武艺遭受到冷落。

1.3设“武举”、办“武学”,古代学校武术教育走向复兴,但“文武分途、以文抑武”的社会环境

查看全文

任职教育改革论文

一、任职教育的特点

(一)目的性

任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任职教育要求学员必须满足军事岗位职业需要,强调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实践性,使教育紧密结合岗位工作的实际需要。确保培养的人才能够快速适应部队任职岗位需要,适应作战训练需要和部队武器装备的发展变化。因此,这也要求任职教育院校必须坚持“能打仗、打胜仗”需求和岗位需要为导向,构建教学课程体系,全面提高学员岗位任职的能力。

(二)针对性

任职教育的培养内容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它贴近部队、贴近作战和岗位实践的需求,突出新技术、新装备、新战法、新训法和新理论。这要求任职教育院校必须把好任职教育的“脉点”,针对学员岗位需求和部队发展需要,提供“定单式”课程和“量体裁衣”的教学内容,使教育教学内容具有针对性。

(三)实用性

查看全文

统计教育改革论文

摘要:要培养出新型的21世纪的人才,统计教育必须高瞻远瞩。本文从统计学的发展趋势谈了统计教育急需改革的几个方面。

随着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统计创新工程已经提上议事日程,统计创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统计实践的创新;二是统计教育的创新。创新的基础在于教育,没有统计教育的创新,就谈不上统计实践的创新。准确把握统计学的发展方向与发展形势,培养适应新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是统计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从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谈一谈统计教育急需改革的几个方面。

一、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

纵观统计学的发展状况,与整个科学的发展趋势相似,统计学也在走与其他科学结合交融的发展道路。归纳起来,有两个基本结合趋势。

(一)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结合的趋势

统计学是一门通用方法论的科学,是一种定量认识问题的工具。但作为一种工具,它必须有其用武之地。否则,统计方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用之器。统计方法只有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能够发挥出其强大的数量分析功效。并且,从统计方法的形成历史看,现代统计方法基本上来自于一些实质性学科的研究活动,例如,最小平方法与正态分布理论源于天文观察误差分析,相关与回归源于生物学研究,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源于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研究。抽样调查方法源于政府统计调查资料的搜集。历史上一些著名的统计学家同时也是生物学家或经济学家等。同时,有不少生物学家、天文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人口学家、教育学家等都在从事统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他们在应用过程中对统计方法进行创新与改进。另外,从学科体系看,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之间的关系绝对不是并列的,而是相交的,如果将实质性学科看作是纵向的学科,那么统计学就是一门横向的学科,统计方法与相应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产生了相应的统计学分支,如统计学与经济学相结合产生了经济统计,与教育学相结合产生了教育统计,与生物学相结合产生了生物统计等,而这些分支学科都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是统计学的分支,另一方面也是相应实质性学科的分支,所以经济统计学、经济计量学不仅属于统计学,同时属于经济学,生物统计学不仅是统计学的分支,也是生物学的分支等。这些分支学科的存在主要不是为了发展统计方法,而是为了解决实质性学科研究中的有关定量分析问题,统计方法是在这一应用过程中得以完善与发展的。因此,统计学与各门实质性学科的紧密结合,不仅是历史的传统更是统计学发展的必然模式。实质性学科为统计学的应用提供了基地,为统计学的发展提供了契机。21世纪的统计学依然会采取这种发展模式,且更加注重应用研究。

查看全文

统计教育改革论文

要:要培养出新型的21世纪的人才,统计教育必须高瞻远瞩。本文从统计学的发展趋势谈了统计教育急需改革的几个方面。

关键词:统计学;发展趋势;统计教育改革

随着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统计创新工程已经提上议事日程,统计创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统计实践的创新;二是统计教育的创新。创新的基础在于教育,没有统计教育的创新,就谈不上统计实践的创新。准确把握统计学的发展方向与发展形势,培养适应新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是统计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从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谈一谈统计教育急需改革的几个方面。

一、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

纵观统计学的发展状况,与整个科学的发展趋势相似,统计学也在走与其他科学结合交融的发展道路。归纳起来,有两个基本结合趋势。

(一)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结合的趋势

查看全文

教育改革研究论文

[摘要]2007年6月底至今,英国新政府致力于教育改革,成立了儿童、学校和家庭部;教育蓝皮书《儿童计划》;斥资资助弱势群体;以“个性化教学”促进教育公平;以学校合作促进社会和谐。这给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带来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启示。

[关键词]英国;新政府;基础教育改革

一、英国新政府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

2007年6月27日,英国新首相戈登·布朗上任。布朗施政理念方面相对是保守的,但理念的保守并不失于思维的创新。

英国的民主制度有其鲜明特点,具体表现为“虚”“实”结合的立宪君主制和以两党制衡为核心的议会内阁制,理性精神与实用主义相结合产生的渐进主义行为方式是英国政治文化的基本特点。

英国新政府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致力于提高国际竞争力。国际竞争力可归于四个主要因素:经济表现、政府效率、企业效率和基础设施。各国政府都把发展经济作为头等重要的任务,从全球发展趋势看,以商业竞争代替军备竞赛的格局正在逐步形成。然而,全球性的经济竞争是以科技为中心展开的,现在已经可以看到,21世纪世界经济肯定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天下。而科技发展中人才培养是关键。2007年6月28日,布朗上任第二天,英国教育和技能部(DeartmentforEducationandSkills,简称DFES)一分为二,成立儿童、学校和家庭部(DepartmentforChildren,SchoolsandFamilies,简称DCSF),大学、技能和创新部(DepartmentforInnovation,UniversitiesandSkills,简称DIUS)。爱德·鲍尔斯被任命为新的儿童、学校和家庭部秘书长。[1]

查看全文

民族教育改革论文

一、民族教育改革须从族群和地域两个方面把握改革的特殊性

“民族教育改革”作为一个总体性概念,因裹挟着“民族”、“民族教育”等诸多概念,使得本已十分复杂的“教育改革”因为“民族”的特殊性变得更加艰难。“民族教育改革”推进和突破的重心甚至不在具有普遍意义的“教育改革”问题上,而落脚在“民族教育”以及“民族”问题上。因此,在一定意义上,“民族教育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首先取决于对“民族”以及其赋予“民族教育”特殊性的认识。“民族教育”的特殊性可以藉由“民族教育”概念本身的内涵来解析。民族教育在我国“是指各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也就是说,少数民族的教育和民族地区的教育应该是民族教育的两个主要构成部分。显然,少数民族教育和民族地区教育的特点主要源于少数族群的特殊性和民族地区的特殊性。因此,“民族教育”特殊性的解析,“族群”和“地域”是两个不可或缺的抓手。“族群是在较大的文化和社会体系中具有自身文化特质以及体制特征的一种群体,其中最显著的特质就是这一群体的宗教、语言、其成员所具有的对共同起源的信仰以及共同的群体身份感”。

据此解释可知,一个族群可以定义为维持一个习得文化传统的群体,族群的延续是一种文化传统的延续。族群特殊性的重要特征首先就是族群文化的特质。既然“民族教育”的特殊性主要源于少数“族群”的特殊性,而“族群”的特殊性又主要凝结在族群文化,因此可以说,“民族教育”的特殊性主要源于“族群文化”对教育提出的要求。

在这个意义上,“民族教育改革”思考的重心就聚焦在“民族教育”如何能够更好地完成少数“族群”赋予的文化使命。“民族教育改革”的任务也就是尽量消除制约“民族教育”文化功能发挥的因素,使得“民族教育”在促进“族群文化”发展方面发挥功能。具体来说,“民族教育改革”主要关注以下的问题:教育与民族文化符号,教育与民族文学,教育与民俗,教育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与民族禁忌,教育与民族宗教,教育与民族心理,教育与民族性格,教育与民族身份与认同,教育与民族意识或精神,等等。这些在“族群文化”层面的问题应该是“民族教育改革”需着力解决的问题,也是决定“民族教育”特殊性的核心问题。除“族群”及其拥有的文化特质外,“地域”是影响“民族教育”特殊性的另外一个关键要素。这是与我国少数族群的分布特点紧密相关的。由于历史和生产方式等原因,我国少数族群主要分布在重要的边疆地区和边远地区,特别在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内地以及沿海的经济发达地区。另外,这些地区地域广阔、人口稀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族群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这种“地广人稀、经济落后”的地域特征成为影响本地区教育发展的突出因素,也是“民族教育改革”必须考虑的出发点。“民族地区”的地域特征一方面制约了“民族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还对“民族教育”的发展提出了特殊任务。“民族教育”必须从民族地区特征出发,为民族地区的发展服务。

因此,“民族教育改革”的目标就是摒除一切脱离民族地区特点的思想、制度等因素,使得民族教育能够培养出促进本地区发展的民族人才,使民族教育成为民族地区发展的正能量。具体来说,“民族教育改革”主要关注以下问题:教育与民族经济,教育与民族地区人才,教育与流动儿童,教育与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与民族地区政治稳定,教育与民族地区公民政治素养,妇女与少数民族教育,教育与人口因素,等等。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民族教育改革要突出“民族”因素。“民族”因素应涵盖少数“族群”和民族“地域”或地区因素。少数族群的文化特质以及少数族群生活的特殊地域是从根本上决定民族教育异于其他教育的关键点,是影响民族教育改革推进的问题点,更是民族教育改革的突破点。民族教育改革成功与否,取决于“民族自觉”的程度。所谓“民族自觉”,就是“民族教育”对自身特殊性的一种觉知和认识。“民族自觉”的程度也就是一种对“民族教育”特殊性即民族教育改革“从哪里出发”这一问题的认知程度。

二、民族教育应基于叠合认同协调自身改革与主流及现代改革的关系

查看全文

统计教育改革研究论文

摘要:要培养出新型的21世纪的人才,统计教育必须高瞻远瞩。本文从统计学的发展趋势谈了统计教育急需改革的几个方面。

随着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统计创新工程已经提上议事日程,统计创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统计实践的创新;二是统计教育的创新。创新的基础在于教育,没有统计教育的创新,就谈不上统计实践的创新。准确把握统计学的发展方向与发展形势,培养适应新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是统计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从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谈一谈统计教育急需改革的几个方面。

一、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

纵观统计学的发展状况,与整个科学的发展趋势相似,统计学也在走与其他科学结合交融的发展道路。归纳起来,有两个基本结合趋势。

(一)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结合的趋势

统计学是一门通用方法论的科学,是一种定量认识问题的工具。但作为一种工具,它必须有其用武之地。否则,统计方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用之器。统计方法只有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能够发挥出其强大的数量分析功效。并且,从统计方法的形成历史看,现代统计方法基本上来自于一些实质性学科的研究活动,例如,最小平方法与正态分布理论源于天文观察误差分析,相关与回归源于生物学研究,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源于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研究。抽样调查方法源于政府统计调查资料的搜集。历史上一些著名的统计学家同时也是生物学家或经济学家等。同时,有不少生物学家、天文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人口学家、教育学家等都在从事统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他们在应用过程中对统计方法进行创新与改进。另外,从学科体系看,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之间的关系绝对不是并列的,而是相交的,如果将实质性学科看作是纵向的学科,那么统计学就是一门横向的学科,统计方法与相应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产生了相应的统计学分支,如统计学与经济学相结合产生了经济统计,与教育学相结合产生了教育统计,与生物学相结合产生了生物统计等,而这些分支学科都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是统计学的分支,另一方面也是相应实质性学科的分支,所以经济统计学、经济计量学不仅属于统计学,同时属于经济学,生物统计学不仅是统计学的分支,也是生物学的分支等。这些分支学科的存在主要不是为了发展统计方法,而是为了解决实质性学科研究中的有关定量分析问题,统计方法是在这一应用过程中得以完善与发展的。因此,统计学与各门实质性学科的紧密结合,不仅是历史的传统更是统计学发展的必然模式。实质性学科为统计学的应用提供了基地,为统计学的发展提供了契机。21世纪的统计学依然会采取这种发展模式,且更加注重应用研究。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