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教育督导结果现状及展望

时间:2022-12-20 11:01:40

导语:中小学校教育督导结果现状及展望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中小学校教育督导结果现状及展望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督导体制机制的深入改革,如何有效地运用学校的教育督导结果成为了下一步亟待重点研究的问题。本文基于激励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对教育督导结果的解释、教育督导结果的反馈、教育督导结果的应用三大环节进行梳理与分析,指出中小学校教育督导结果运用过程中的现存问题,并提出:扩大督导结果的通报范围、加大教育工作的政府支持、健全教育督导的回访制度和压实督导结果的问责制度四大展望

关键词:教育督导;结果;运用

教育督导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教育制度,也是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的强大推动力。而教育督导结果作为教育督导评估活动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组成部分,其被有效运用的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育督导评估活动价值实现的高度。鉴于此,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和激励理论,从教育督导结果的解释、教育督导结果的反馈、教育督导结果的应用三个环节,对当前中小学校教育督导评估结果的运用状况进行梳理,指出现存问题,并做出展望。

一.教育督导结果的概念内涵与相关理论基础

(一)教育督导结果的概念内涵。教育督导结果,是指教育督导人员按照相关的评估方案和相应的评估指标,结合多种评估工具和评估方法,而采集到的关于被评估学校的评估信息,以及对其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后所得到的内容。[1]教育督导结果的本质,即是对被评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质量的一种主观价值判断的最终呈现。一般地,这种最终呈现的方式即教育督导评估报告。(二)教育督导结果运用的理论基础1.利益相关者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产生于20世纪中期的西方国家。在理论界,有关利益相关者概念的表述有很多。其中,我国学者贾生华、陈宏辉等人,通过综合国外学者费里曼(Freeman)和拉克拉森(Clarkson)的两类经典观点,提出:“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在企业中进行了一定的专用性投资,并承担了一定风险的个体和群体,其活动能够影响该企业目标的实现,或者受到该企业实现其目标过程的影响。”[2]学校教育系统的利益相关者,具体地:上可至社会、国家、政府等,下可达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等。学校的教育督导结果,一方面需要及时地反馈给上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地方教育局及被评估学校等,另一方面,还应该适当地发送给各学生家长、学校所在社区等,以做到尽力地保障各利益相关者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2.激励理论。激励被认为是通过高水平的努力实现组织的意愿,而这种努力以能够满足个体某些需要和动机为条件。[3]激励理论正是关于如何满足人的各种需要、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原则和方法的概括总结。激励理论认为,工作效率和劳动效率与职工的工作态度有直接关系,而工作态度则取决于需要的满足程度和激励因素。依据学校的教育督导结果,对办学相对优异、进步较大的学校或单位予以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一定意义上来说,这既能勉励优秀学校或单位继续前行,也能激励相对落后的学校或单位以优秀学校或单位为榜样,赶超先进。激励机制的有效实施,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校或相关单位人员的工作热情,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并最终实现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教育督导结果的运用现状

现阶段,我国中小学校教育督导结果的运用,按照时间顺序,主要可分为三大环节:教育督导结果的解释环节、教育督导结果的反馈环节、教育督导结果的应用环节。(一)教育督导结果的解释环节。教育督导结果的解释,即是对学校评估结果进行深度分析、恰当描述以及阐释说明,并最终形成督导评估总报告的一个过程。首先,学校督导小组成员在学校现场评估活动结束后的第一时间内,会召开内部信息交流会,以便对评估过程中采集到的各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并形成统一意见;接着,负责撰写评估报告的督导人员根据信息交流会上达成的情况,按照相关要求,完成学校督导评估总报告初稿的撰写工作。学校督导的评估总报告包含了被评估学校的基本概况、主要成绩与办学经验、主要问题与对应建议。(二)教育督导结果的反馈环节。教育督导评估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校教育工作的改进,提高学校教育教学的质量,而要达成这一目的,就需要及时地进行督导结果的反馈。我国教育督导人员完成的学校督导评估总报告初稿,会先反馈给上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上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将正式的书面报告发送给各被评估学校。倘若学校对评估报告中提及的内容存在疑问,也可以通过相关渠道向上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进行申辩与复议。(三)教育督导结果的应用环节。教育督导结果的应用,是学校评估结果运用的核心环节。根据反馈的督导评估结果,不同的应用主体,其应用目的是不同的。我国的教育督导结果应用主体暂且包括上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被评估学校。在上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层面,一方面进行先前教育决策与教育计划的反思,另一方面对被评估学校施以对应的奖励、惩罚与问责;在被评估学校层面,需要针对指出的现存问题制订出相应的整改行动方案并予以落实。

三.教育督导结果运用的现存问题及未来展望

(一)扩大督导结果的通报范围,发挥社会公众的监督功能。随着国内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要求将教育督导结果通过公报、杂志、网络等多媒体方式呈现在社会公众眼前的呼声越来越高。视具体情况,将教育督导结果全面或部分地公布在教育系统之外,一方面,可以获得公众对学校教育的理解与支持;另一方面,也有效地督促了学校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然而,当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学校教育督导评估报告的反馈主体依旧还仅限于上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被评估学校,学生家长和社区作为学校教育的利益相关者还不能享有学校的教育督导评估报告。尽管我国也早有文件规定了教育督导结果必须向社会公开公示,但是可以发现其在评估结果的公开方式和公开程度等方面却并没有详细的说明。[4]教育督导评估结果被封闭,致使教育督导评估活动的透明度和可信度连连受到社会的质疑。因此,我国政府部门当尽快出台具体文件,以建立健全教育督导结果的公开披露制度。(二)加大教育工作的政府支持,提升学校层面的整改意识。教育督导评估活动的宗旨就是为了帮助学校走向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针对教育督导评估报告中指出的现存问题与针对性的改进建议,被评估学校需要制订出自我整改的行动方案并且加以落实。整改行动方案的制订和落实是学校形成“以评促建”意识、重视教育督导结果的重要表现,也是学校自主发展、自主完善的重要标志。然而,当前被评估学校在制订自我整改的行动方案过程中,由于缺乏上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在资金上的支持、专业人员在技术上的指导等,致使被评估学校的整改意愿下降、整改计划不具有针对性。上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大对学校教育工作的支持,并督促被评估学校牢固树立“问题必整改,整改必到位”的责任意识,以切实维护教育督导评估活动的威信力。根据被评估学校的实际情况,一方面,给予其一定的教育拨款;另一方面,指派专业人员驻校予以帮助。(三)健全教育督导的回访制度,实现督导结果的有效落实。回访工作是在教育督导结果反馈给被评估学校之后展开的。教育督导人员根据被评估学校的自我整改行动方案,选择恰当的时间,以正式和非正式相结合的访问方式,对被评估学校的整改工作情况进行督查、指导与支持。教育督导的回访工作,既能有效地提升上一轮学校督导评估活动的价值,也能为下一轮学校督导评估活动的展开提供相关依据,具有重要意义。但在我国现行的教育督导评估活动中,这一过程往往容易被轻视,或者直接被忽略,或者敷衍了事,最终导致学校的教育督导变成了“有督无导”的尴尬局面。学校的教育督导评估活动成了“走过场”。各级教育督导机构对本行政区域内的被评估学校应建立健全“回头看”机制,针对评估报告中指出的问题,及时地对其整改情况进行监察,了解情况,予以帮助与指导,以防止问题反弹。(四)压实督导结果的问责制度,树立督导评估的权威形象。依据教育督导结果,对办学行为不规范、教育教学质量下降以及对现存的问题整改不力的学校施以教育性的问责,能使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保障。美国俄亥俄州的绩效问责制度就涉及到了包括警告、降级、重组队伍、允许学生转学、剥夺管理权、关校等措施。[5]而我国当前还没有建成相对成熟的教育督导问责制度,未来可主要朝着约谈、通报、问责等三大方向发展。首先,督导人员对被评估学校的相关负责人员进行见面约谈,对学校目前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原因进行详细地了解;其次,督导人员对整改工作落实不到位的学校向上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进行通报与批评,并对相关负责人做出取消评优评级资格或不予提拔晋升等的严厉处罚;最后,对于情节严重者,直接依法吊销办学许可证或追究刑事责任等。激励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为中小学校教育督导结果运用机制问题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总地来说,从对教育督导结果的解释、教育督导结果的反馈、教育督导结果的应用等三大环节的梳理与分析可知,当前我国的教育督导运用过程之中,尚还存在督导结果的通报范围狭小、学校整改工作意识的薄弱、教育督导回访制度的不全、督导结果问责制度的不实等系列问题。如何高效地利用教育督导的结果,进而推动我国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是需要在后续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中持续加以关注和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薇.学校评价结果的解释模型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6.

[2]陈宏辉,贾生华.利益相关者理论与企业伦理管理的新发展[J].社会科学,2002(06):53-57.

[3]王雅楠.激励理论综述及启示[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03):204-206.

[4]高政.督导体制改革四大难题待解[N].中国教育报,2013-05-23(005).

[5]王薇.奖励•问责•改进:让学校评价促进学校发展[J].中小学管理,2017(03):51-53.

作者:邹瑶瑶 单位: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