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教育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
时间:2022-02-05 03:17:50
导语:继续教育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既是中国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是服务全民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需要。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社会服务工作中存在社会服务供给不足、服务质量不高的问题。对继续教育的定位存在偏差、管理机制缺乏活力、社会服务的方法途径有限是制约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要提升继续教育社会服务能力,高职院校需要通过科学合理的定位,明确社会服务的方向;通过完善机制建设,保障社会服务的功效;通过优化课程教学,拓展社会服务途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社会服务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全球人力和智力资源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和大调整时期,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势不可当。社会现代化呼唤教育现代化。中共中央、国务院2019年2月出台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推动我国成为学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的目标,把建成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作为面向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之一,明确提出要强化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的继续教育社会培训服务功能,开展多类型多形式的职工继续教育。2019年12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没有职业教育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强调落实职业院校实施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的法定职责,按照育训结合、长短结合、内外结合的要求,面向在校学生和全体社会成员开展职业培训。”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国办发〔2019〕24号)提出的目标任务是“2019—2021年持续开展职业能力提升行动,提高培训针对性实效性,全面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强调对职工等重点群体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同时支持职业院校开展补贴性培训,扩大面向职工、就业重点群体和贫困劳动力的培训规模。相关政策文件都高度重视高职院校的继续教育社会服务工作,不仅从教育现代化的高度将高职院校的继续教育纳入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还为高职院校的继续教育指出了服务社会的实施路径。因此,研究分析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社会服务工作的现状,探寻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路径,对实现职业教育的现代化乃至教育的现代化都很有意义。
1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社会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
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的教育活动,特别是成人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续教育的兴起和发展不仅符合终身学习理念和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需求,也是适应当前社会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当前,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就业产生重大影响,我国三大产业就业人口比重发生明显变化,第一、二产业的就业人口比重逐渐下降,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口比重逐渐上升。根据麦肯锡的预测,中国到2030年预计约有1亿人需重新就业,需要通过继续教育掌握新的就业技能。[1]目前,继续教育已成为高职院校实现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通过继续教育的形式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但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社会服务工作起步晚、发展慢,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2]1)社会服务供给不足。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目前主要包括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两大类,学历教育相对于本科院校缺乏竞争优势,但在非学历教育方面可以大有作为,如技能培训、考证培训、大学生创业培训、政府培训、企业员工培训、失业人员培训、大学生再就业培训和师资培训等。现实中,多数高职院校并没有对继续教育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这主要体现在继续教育学院的建制和人员资金安排上。从事继续教育的专职教师很少,专职管理人员一般也只有几个。管理人员多是学院的教师,而培训项目的设计开发需要了解社会需求,符合市场运行规律,这对长期在校园里工作的教师而言是个不小的挑战。与全日制学校教育不同,继续教育具有学员身份社会化、学习时间业余化、学员来源分散化的特点。在管理头绪繁多的项目时,管理人员需要协调校内外不同的资源以满足不同领域学员的不同需求,常常也会有些力不从心。从事继续教育的培训老师多从学校二级学院和社会聘请,一般都需要在完成自身本职工作的前提下才能参与培训工作,很难全身心投入继续教育工作。诸多因素的限制使得高职院校继续教育能提供的社会服务还比较有限。2)社会服务质量不高。随着技术、工艺的不断推陈出新,企业对员工的知识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传统的师带徒形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对员工进行继续教育和技能培训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为避免被社会淘汰,企业员工也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技能。目前,虽然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持续开展,校企合作深入推进,但不能否认的是高职院校对企业的新技术、新设备的了解相对滞后,对企业、社会的培训需求把握不当等情况仍然存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质量标准不明确、质量控制不严格、质量评估不规范等现象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些因素导致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社会服务质量不高,降低了社会、企业对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社会服务能力的认可度。
2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的制约因素
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层次愈来愈高,传统的学历教育很难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个人素养全面提升的需求。[3]尽管目前非学历教育培训办学的主体日趋多元化,但高职院校在教育资源和办学经验方面有着天然优势,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克服一些制约因素的影响,为社会提供更多符合大众需求的高质量的继续教育培训服务,助力学习型社会建设。1)对继续教育的定位存在偏差。高职院校对继续教育的定位存在偏差,主要有两种表现:一是一些高职院校将继续教育视作学历教育的补充,主要为校内部分学生及社会相关人员提供学历教育服务。这种偏重学历的继续教育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管理,多沿用全日制教育的模式,没有将继续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充分彰显。二是一些高职院校因教学资金不足,将继续教育当成创收的途径。在创收思维的影响下,继续教育的生源数量被过度关注,质量管理或多或少被忽视。受社会“唯学历”观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学习者参加继续教育是出于对学历的追求而非对技能的追求,继续教育因而一定程度上演变为花钱买文凭,这对高职继续教育的持续开展产生了负面效应,制约了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社会服务功能的发挥。[4]2)管理机制缺乏活力。目前,大多高职院校通过继续教育学院来开展继续教育社会服务,但继续教育学院主要负责培训项目的开发和管理工作,不是独立教学单位,需要依靠二级学院的师资来完成教学培训任务,而二级学院教师都承担着学校规定的必须完成的工作量,能投入继续教育工作的时间和精力有限。这种管理机制使得继续教育学院服务工作的开展往往会受制于师资力量的供给。此外,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管理体制相对保守,对内缺乏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和管理评价机制,不能有效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质量意识,对外不能根据市场规律和社会要求及时调整服务项目,许多服务项目与市场脱节,不能满足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些因素都影响了高职院校继续教育服务社会的效能。3)社会服务的方法途径有限。多数高职院校的继续教育仍采用学历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以线下课堂授课为主,虽增加了网络教学等服务途径,但与时时可以学、处处能够学、人人皆可学的终身学习要求仍有较大距离。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适合大多数人的继续教育教学平台的开发应用还很不足,教学服务与社会大众喜欢使用的微信、QQ、淘宝、抖音等网络社交、工作、学习、娱乐平台的融合不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继续教育社会服务职能的发挥。此外,高职院校继续教育教学团队主要由各二级院(系)的教师组成,虽然高职院校一直致力于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但相当一部分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参与企业技术攻关和技术培训,能给企业提供的技术服务有限。
3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策略
国家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全面提高国民终身学习的能力,大幅提升国民综合素质和技能,全面建成学习型社会,确保中国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因此,提升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社会服务能力的关键就是以终身学习为目标,以育人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主线,开放、灵活、多元办学,建立正规、非正规、无定式学习相融合的教育服务体系。为实现这一目标,高职院校需要找准定位,做好顶层设计,优化服务的内容方式,拓宽服务的范围,拓展服务的途径。1)科学合理定位,明确社会服务方向。高职院校的继续教育应找准办学定位,以服务受教育者、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社会为目标,在搞好学历教育的同时,发挥自身的技术应用特长,搞好非学历教育培训。一方面,依托自身的办学资源和学科专业特色,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专业素质提升为重点,将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相结合,大力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5]另一方面,按照市场需求,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培训教育,在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同时,进一步拓展对外交流合作的渠道,扩大社会服务的范围。2)完善机制建设,保障社会服务功效。管理机制的建设和完善是继续教育能力提升的保障。首先学校层面要对继续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不仅要给继续教育学院配备充足的资金和人手,还要在学校整体制度架构下,在不违反相关规定的前提下,在管理上给予继续教育学院一定程度的自主空间,以充分发挥继续教育学院的潜能。[6]其次,继续教育学院不仅要制定符合继续教育特点和社会要求的高质量管理体系,还要建立与责权相匹配的奖惩制度,努力为社会、企业、学员提供质量上乘的教育服务,同时又让学校和工作人员都能满意,从而保障社会服务的功效,促进继续教育的良性发展。3)优化课程教学,拓展服务途径。①优化课程内容。课程内容设计针对性强不强是影响社会服务能力能否提升的关键要素。优化课程设计的关键是化整为零,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将课程内容分解为若干个项目或模块,每个项目和模块的教学时间要短,尽量控制在5分钟以内,以满足当代继续教育碎片化学习的需要。②优化教学手段。当前,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模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也日益彰显。2020年肺炎疫情使得现场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无法正常开展,在“停学不停培”的理念下,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显得尤为迫切。继续教育的对象多是在职人员,往往要在完成工作的前提之下才能投入学习,有限的时间、精力会使他们难免顾此失彼。结合线上和线下教学模式优势的混合式教学更能满足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需求。因此,高职院校应将互联网技术与继续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加快建设网络教育平台、开发网络教学资源,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服务体系。③开展校企合作。如今,一些企业为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会在内部开设培训部门,为本企业员工提供继续教育服务。在这种情形下,高职院校可以改变社会服务的理念和方式,采取校企合作的形式,根据企业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课程设计、师资配套等服务。在教育培训合作之外,可以进一步开发技术合作的项目。④开展国际化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发出以来,我国高职院校已与许多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办学机构、行业企业开展了合作,取得了一些成效。相关合作给高职院校继续教育服务走出国门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高职院校要抓住有利时机,克服自身的缺陷和不足,提升自身的服务水平,延伸服务的半径。
4结语
提升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社会服务能力是主动适应国家教育现代化建设目标的需要,是增强高职院校继续教育服务社会职能的必然选择。以市场为导向,与时俱进,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内容、方法等,不断改革创新,努力满足个人终身学习的需求,高职院校继续教育才能办出特色,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文琼.新形势下高职院校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定位与发展[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20(3):115-118.
[2]郭万春.信息时代提升高职高专院校继续教育服务社会能力的路径选择[J].福建茶叶,2020(4):262-263.
[3]王晶.“一带一路”视域下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国际化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9(7):81-83.
[4]黄宁生.高等学校继续教育服务社会功能论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1(4):6-7.
[5]彭金海,上官小娉.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高职继续教育创新发展模式研究[J].产业创新研究,2020,45(16):173-174.
[6]廖远兵.高职继续教育发展若干问题分析[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3):43-48.
作者:熊晓霞 单位: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 上一篇:继续教育工作问题及对策
- 下一篇:民族文化内涵“艺术”处理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