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学历继续教育改革路径分析
时间:2022-11-27 10:18:31
导语:新时代学历继续教育改革路径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新时代,继续教育改革的根本命题是“办好人民满意的继续教育”,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继续教育在开展的过程当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也正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新时代继续教育改革应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继续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精神,加快构建新的“继续教育国家制度”为目标,先行突破普通高校学历继续教育体制机制改革,通过完善组织领导、进度安排、项目抓手、工作经费等保障措施,为继续教育改革的有效持续推进创造有利条件。
关键词:新时代;继续教育;教育改革;方略
1新时代学历继续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近年来在新形势下,我国不断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新常态,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凭借日益发达的互联网技术促进继续教育在新时代环境下的发展。与此同时,我国教育整体发展面对新形势也呈现出了新的机遇,特别是终身学习理念已经深深渗透到了每一个人心中。新的时代特点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模式、教育形态与教育理念,这便需要加强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建设学习型社会,加快现代教育体系构建,提高教育发展为经济社会服务的能力。
2新时代学历继续教育改革的路径
2.1以供给侧结构改革导向,制订具有职业特色的培养计划。特别是在近些年来,我国在全国范围之内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而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要调整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结构。一方面,新型就业劳动力要想和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有机融合,要对人才培养方向做出调整;二是为给企业发展和产业升级转型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应加强对新就业劳动力的入职培训和在职员工的职业转型升级培训;三是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改革应对供给服务方向和质量标准做出相应的调整,突破“普教化”的教育框架限制,拓展学历继续教育的功能,调整培养计划,为社会培养一批综合素质水平较高的专业人才队伍。2.1.1明确目标定位,树立开放式培养理念。正是因为绝大多数接受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因此其教学需求不同于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其更体现出一种多样性和差异性。考虑到在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所以那些接受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学生也很难在理论和学术能力培养方面与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学生达到同质水平,但就实践经验和应用能力来说,接受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学生又具备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学生所缺乏的优势和特长[1]。因此,我们需要变更考核认定的评价内容和标准,使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质量内涵和评价指标与学历层次相对应,在专业设置和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方面,都要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学历继续教育的基本职能要求,致力于不断提升学校的服务能力,积极响应国家的有关政策号召,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提供多种多样的机会,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进而不断升级社会人力资源结构。2.1.2改革学习制度,建立多元化课程结构。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是科学、规范、灵活的学习制度,改革学习制度可以在真正意义上推动高等院校的可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是能够避免学历继续教育人才培养规格与普通高等教育简单同质或标准有所降低的情况发生。[2]要想确保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就必须要建立科学完备的生态保障体系,社会各界要充分认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建设导向性体系和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氛围,使个人认识到参与学历继续教育是实现其终生发展的基本要求。对于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质量的评价,绝不能移植和照搬普通高等教育的评价体系,而应制定与之相配套的学习制度,提出其独特的能力结构要求。在充分考虑成人学生的职业特点、层次类型、对象形式等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兼顾其学习特点、学习基础和学习条件的差异,协调发展其知识、能力和素质等综合素养,从而将继续教育顺利植入学习者的当前状态,使其学习效果自然有效地产生,进而不断实现预期目的。2.2以建设智慧教育体系为主线,创建适应成人学习特点的培养模式。科学技术的进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推进经济的发展,当然也可以推进教育的改革进行。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石,我国所开展的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程在多方面和多领域实现了持续创新,例如在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建设、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资源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果,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可以满足学生在多模态环境下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同时又很好地满足了其多元化的学习需求,为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改革培养模式和建设信息化教学体系起到了良好的引领示范作用[3]。新一代信息技术如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将互联网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创建了一系列“互联网+”新业态,极大地促进了企业效率的提升和组织变革。2.2.1应用现代化教学理念,创新教学实施模式。技术为教育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技术是变革学习的强有力工具。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程的实施和推进,采用了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创造性地提出了远程直播教学的实施模式。新兴网络技术与翻转课堂教学、联通主义、建构主义教学理念的结合,极大地丰富了媒体资源表现形式,拓展了教学空间覆盖范围,完善了教学支持服务和人才培养体系,推动了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新教学理念的普及。2.2.2采用适应性教学手段,满足多元化学习需求当前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高等院校构建智慧教育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大数据分析所具备的高效全面的功能,能够整合各种学习资源,实现非实时课程教学,科学的大数据分析系统以及多种多样的媒体表现形式从而在不同的学习条件下,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供“精准”教学;同时,智能制造、智能信息处理等技术的发展,可以对学生进行符合岗位需求的职业技能实训。此外,借助技术赋权,网络教学模式还弥补了面授辅导的不足,同时也使得教学系统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满足学生学习的自由性和灵活性,构建了升级版的数字化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助益学校教育系统的可持续发展。2.3以专业认证为抓手,构建完善的运行保障体系。高等学历继续教育领域由于主管部门众多、办学类型多样,行业规范指导文件和认证标准不健全,其出台的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和人才培养方案,更需要专业认证。外部质量的检查从本质上来讲就是为了提高高校项目的质量安全水平,但是专业认证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推动专业规范建设的发展,高等教育机构的专门性认证通常是由专业的第三方认证机构来进行的,在我国主要在工程教育类专业开展,而对于一些其他形式的教育专业设置的认证和规范则需要运用质量抽检、重点工程以及事后评改等一系列方式来进行[4]。对于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专业设置与自学考试开考专业的管理已经被纳入新的专业设置管理方案,该方案在保持传统管理办法优势与特色的基础之上,还增添了专业设置的基本条件,然而这些条例仅仅是通过普通高等教育对专业设置进行了简单的限定,并没有从根本上对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进行深入改革,无法发挥其实质性作用。所以现阶段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改革必须要深刻意识到这个问题,制定相对应的解决方案和认证标准,与此同时,还应该建立科学规范的准入和淘汰机制来努力提升办学质量水平。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专业认证因以其培养规格和质量标准是否适用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制定标准,以科学的认证标准和规范的认证管理办法为前提,尽最大可能地突出学历继续教育原有的优势与特色。另一方面,在有关思想的指导之下,专业认证标准的制定不仅仅要满足行业的基本需求,更为重要的是要有机融合梯度分级认证以及分享办学授权这两个模块,最终实现认证把关准入的目标。建设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一直以来都是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然而问题在于,大多数高校对此重视力度往往不够,相关的教师团队专业素质能力较低,大多数都是身兼多职,缺乏专业化的管理机制体系,即便拥有学历继续教育的专职教师,其纳入学校正式编制的难度系数也在逐年提升。仅仅考察专职教师的学历和年龄等特征无法在真正意义上体现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优势与特色,同时也无法推动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有必要对其构成特点确立具有保障和导向效应的可操作性认证指标。众所周知,新时代之下的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呈现出多种多样的特征,例如资源建设的系统性和学生群体的广泛性等等,与此同时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教师角色的转换也要主动适应时展的要求。
3结语
在新时期,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和关键点是专业建设,而要实现专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则要对各类学历继续教育平台进行形式整合,加强专业教育平台建设和生态体系建设,服务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这个全局。经过以上的阐述相信大家对于国内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的发展都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同时对于其发展过程当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也有一个基本的认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和时代性特征,形式不同其发展管理也不尽相同。在新时期,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必将以专业建设为核心,逐步统一教育内涵、形式和标准,遵从相关模式、计划、教育运行保障体系来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机制进行不断完善和更新,为之后的发展奠定有利基础,进而推进我国高等学历教育的发展迈向新台阶。
参考文献
[1]王法新,包华影,刘远霞,等.关于北京高校学历继续教育功能定位的思考[J].中国远程教育,2017(7):48-53,80.
[2]李建斌.转型背景下公办普通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发展路径思考[J].当代继续教育,2017,35(1):9-13,22.
[3]包华影,王法新,刘远霞,等.高校学历继续教育课程学分认定及转换规则的思考[J].中国远程教育,2016(9):48-52,80.
[4]张艳超.普通高校继续教育改革趋势:跨界、融合与创新[J].教育发展研究,2014,34(3):66-73.
作者:陈则飞 单位: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 上一篇:农村留守儿童生物科学素养研究
- 下一篇:二级建造师继续教育现状与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