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业继续教育课程设计探析

时间:2022-08-13 09:33:12

导语:出版业继续教育课程设计探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出版业继续教育课程设计探析

出版是一个知识密集型行业,也是一个人力资源投入较大的行业。出版行业继续教育的目的是提升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如何让继续教育起到实实在在的作用而不流于形式是管理部门、出版单位和从业人员应密切关注和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继续教育各主体的需求和面临的问题

出版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工作涉及范围极为广泛,包括管理部门、出版单位、学员个人以及课程内容设计等。出版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管理部门是国家宣传部门,管理部门的主要目的是保证出版的正确宣传导向,促进出版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保证出版行业健康持续发展。出版单位和管理部门在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方面的目标是一致的,但出版单位在转企后承担着巨大的经营压力,往往会影响出版单位对员工继续教育的支持力度。出版从业人员对自己的职业成长有强烈的需求,也需要有管理部门的资格认证,所以培训的意愿是有的,但面临单位利润考核的压力,培训是否“物有所值”是其最大的考量。可见,继续教育培训的各主体有着共同的目标和方向,如何做到“物有所值”是培训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所在。而这“值”则主要体现在课程内容和模式的设计上。

二、关于继续教育“产学研”模式的几点思考

成功设计继续教育的内容和模式,需要对被培训者进行分析和分类[1],根据他们不同的需求进行合理设计。出版行业是一个技术行业,出版业的主要岗位都需要知识和经验的积累,而技术行业人员素质的提高一定是和“产学研”三个环节紧密结合的,本文结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的相关实践,尝试提出“产学研”模式来解决出版从业人员继续教育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一)继续教育“产学研”模式设想。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自身的专业背景、知识结构、成长环境、工作状态各不相同,如果不加区分地都安排到一个班进行培训,势必难以取得较好的效果。所谓继续教育“产学研”模式,就是对培训对象进行细分,在各个层次的培训课程设计中充分考虑产、学、研在该阶段所占的比重,有针对性地对课程进行设计,从而达到“以人为本、按需施教”的目的,实现继续教育工作的计划性、组织性、可行性和科学性。(二)初级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课程设计。初级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刚刚步入出版行业,针对这一阶段的继续教育主要应以学习为主,以达到逐步进入“产”的目标,“研”基本谈不上。初出茅庐的他们对于出版行业的茫然和对于出版工作的不知所措,决定了“启蒙式”的课程设计才是最合适的选择。在课程设计时,图书基础知识、校对、选题策划、编辑出版、出版法律法规、国家政策、编辑素养、媒介发展等可以作为主要课程内容;为了避免此类课程过于枯燥,宜用更多的实例来讲述和呈现。开设“职业规划”一类的课程可以起到为初级人员“点亮前程”的作用,另外要鼓励、引导他们充分地参与讨论,提出在实际工作中产生的困惑和遇到的问题,由专家给予解答。因此,这一阶段课程设计的目标就是帮助培训人员打牢基础,引导他们勤学好问,鼓励他们拥有好奇之心,培养他们不计得失的工作态度;帮助他们尽快转变角色、增强综合素质及提高编辑业务能力,最终的考核以通过中级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并达到中级编辑从业能力为标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对于初级编辑的培养以“学”为主,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为期一年的校对训练(包括岗前培训和相关部门轮岗),第二阶段是为期一年的文字编辑能力培养,第三阶段是为期一到两年的相关编辑室选题策划能力实践。这三四年的时间主要以促进新进编辑专业成长和发展为宗旨,以激发新进编辑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为前提,以多部门有效合作、共同参与为保障,以最终达到中级编辑工作能力为目的。整个过程实行“导师制”,从业人员要有“匠人”精神,“师傅带徒弟”是一种成熟而现实的做法。首先是校对阶段,这一阶段实际包含了岗前培训、轮岗和独立校对三个过程。岗前培训为期1~2个月,培训的主要内容涉及企业文化、规章制度及行为规范、校对的基本知识、文字编辑加工知识等,主要以专题讲座和经验交流会的形式实施,由社领导及部门主任进行讲授或主持。轮岗时间一般为2个月,部门包括办公室、发行部、出版部、排版中心以及财务部,一是让新进编辑尽快了解出版工作的全流程,二是体会出版是一项系统工程,三是熟悉出版社同事并形成良好的互动。在这两个过程中也会尝试让他们进行一般稿件的校对,通过成熟校对和编辑的指导,自己的学习和对比别人的校样,熟悉校对的方法、技巧。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的校对管理是放在文字编辑室(编校中心)的,在整个校对训练期间,新进员工都是在室主任、指定成熟编辑、成熟校对指导下工作的,他们的校对稿也要求相关编辑给予评价和指导。通过一年的培养,新进员工基本都能通过出版专业初级职业资格的考试,并熟悉校对工作的流程和技巧,可以独立完成一般书稿的校对工作了。此后他们进入文字编辑室,接受编辑业务的系统培训,开始文字编辑工作,同时会安排他们参加选题编辑室的一些活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在编辑管理上实行“文策分离”,即文字编辑和策划编辑分开,在这一阶段安排文字编辑部主任以及其他指定的成熟文字编辑作为初级编辑的主要导师,辅以其他选题编辑部主任导师,对新进编辑的具体书稿编辑工作进行指导。在新编辑完成校对和文字编辑的工作训练后,我们会要求他们通过出版专业中级职业资格考试,并独立进行一般稿件的编辑加工;然后根据本人意愿和选题室用人意愿将他们分配到各个选题部门,当然也可以选择继续留在文字编辑室做文字编辑。在下一阶段,他们将开始有关选题工作的学习或者向着成熟的文字编辑前进,进入“产”的环节。通过对初级编辑的培训管理,这些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的新编辑流动率明显下降,工作能力得以稳定提升。(三)中级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课程设计。成为中级编辑,拥有了发稿权,也就成为出版社编辑工作的主力军,要独立承担书稿的编辑加工及选题组稿的责任,完成相应岗位的基本工作量。文字编辑每年会有基本的文字加工任务,而选题编辑则会有利润要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的新编辑刚进入选题部门有两年保护期,所谓的“产学研”过程是交叉的而不是泾渭分明的。通过参与生产来带动学习和研究,“实践出真知”,在“产”的过程中编辑会更明显地体会到自身的不足,因为这一过程更多是个人的努力与担当,“产学”相长才是更好工作的“法门”。对于中级编辑而言,业绩有了要求,工作中也会遇到更多的问题,甚至出现差错;我们经常提醒他们要保持一颗“好奇”的心,在别人出现问题时,要及时关注,以便自己在遇到相似情况时有所警醒。一本书的整个出版过程是繁杂的,中级编辑(责任编辑)就是这本书的出品人、导演甚至是演员,所以要关注各个环节,要提升自身各方面的素质,要有责任意识。拿到刚出版的新书时会带来成功的喜悦,只是这一过程是周而复始的,似乎没有尽头,自然容易出现懈怠的心理。如何在“产”的过程中始终保持愉快的心情和高昂的斗志,是值得出版人探讨的一个问题。成为中级编辑,掌握了一定的出版和编辑基本技能,有了一些实践经验,知道了应该怎么做;“产”是这一阶段最重要的工作,如何提高“产”的技能和效率是培训者最关注和最想得到的。他们希望和要求继续教育培训有更多的实践性内容,而不是夸夸其谈的理论。这一阶段的课程设计也是最困难的,因为编辑的细分也在这一阶段明显地体现出来,大家的工作内容是有差别的,不同的学科背景,不同的图书类型,不同的出版理念,不同的出版流程……实务类的编辑出版知识、系统的编辑出版理论、版权知识、数字出版案例以及与编辑相关的专业学科知识(如医学等)、编辑业务论文写作等是合适的课程选择,主要侧重于能力的提升和新政策、新技术、新方法的掌握[2]。通过培训使中级人员能够博采众长,对自己平时的工作适时地做些反思,在提高“产”的能力同时也形成了“研”的氛围。另一个可行的方案就是加强各部门中级编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外出培训、参展也是可以提升编辑“书感”的,有了一定研究问题的需求,“研”也并非遥不可及了。事实证明,在“产”中表现优异的中级编辑往往有着更大的成长动力和空间;“产而优则研”,有着扎实的实践基础,对于“研”来说,是有较大优势的。在这一阶段,出版单位不能仅仅把目光定位在眼前的“利润”上,应该主动引导、帮助和支持中级编辑进入“研”的状态,让他们在快速前进的过程中,有机会停一停,思考一下、沉淀一下、积累一下;既为他们下一阶段的工作充足蓄能,也促进他们完成职业提升。这一系列的课程设计和实践也带来明显效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在省内的图书质量检查中始终排名靠前,出版的图书也得到了作者和读者的认可,效益不断上升。(四)高级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课程设计。高级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已是业内的专家了,基础培训学习显然已不能适应他们工作的需求。他们有着多年的学习和工作经验,更应该在“研”的道路上大步迈进。要怎样设计“研”的课程呢?我们认为“研”是对某一种工作技巧进行学习、分析、总结、研究,并再运用于“产”的过程。可以设计某项出版工作来作为继续教育的课程,比如策划某一类型的重大选题,对重要书稿进行严格的审读,实施某一重点项目,发表特定出版领域的专业论文,等等,这样既达到了继续教育的目的,又可以结合实际工作解决问题,让自身的编辑境界得到提升。“研”的课程设计主要在于培训编辑勇于创新、由博而专、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精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的主要做法是通过项目带动“研”。出版行业每年都会有许多国家级、省级的项目申报,我们会要求编辑根据自己的策划方向、特长和兴趣,策划一批、申报一批、储备一批重点出版项目,鼓励、支持他们在这一过程中主动钻研、积极思考、高效行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和结题时要有成果出现,并通过研究成果反过来指导工作实践。我们鼓励高级编辑在项目整个过程中带领和指导更多的中级编辑,甚至初级编辑,成立人员构成更广泛的项目组。重点项目申报、实施、结题的过程是最锻炼编辑能力的,通过“出书”达到“出人”的目的和效果。鼓励中级编辑敢想、敢干,主动思考和策划,积极参与重点项目的出版过程;鼓励编辑跨学科参与项目,可以提供更多的思路和可能性。从出版社管理制度层面,要求高级编辑承担必要的培训和指导中级、初级编辑的任务。定期召开编辑业务研讨会,开展学术讲座,成立项目课题研究组。在这一系列举措下,出版社编辑成长迅速,为出版社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充实的人才储备,同时也在社内构建起“学、比、赶、超”的良好氛围。

三、灵活的继续教育“产学研”模式探讨

子曰:“温故而知新。”温故的目的是要知新,但可以在形式上做到新鲜从而有利于更好地学习。在基本内容基础上扩大授课范围,将理论和工作实际进行紧密结合是继续教育“产学研”模式的核心思想。做一个好的出版者,一定要先学会做人、守规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和践行必不可少,如果可以和人生哲学的内容结合在一起授课,会更有趣、更好记,印象也更深刻些。出版从业人员多不是编辑出版专业出身,这是由行业特点决定的,正因为如此,专业和系统的出版知识普遍相对缺乏,在初级和中级阶段的学习中引入高校老师来讲授正规的专业课程不失为后天的一种有效补充。学习的目的是使用,继续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选拔优秀的出版从业人员作为授课者更有实践和示范意义,同时也是一种很好的激励方式。他们在工作中的体会、心得、经验与被培训者是相通的,这样的授课可实现零距离对接。当然这种方式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同时要找有经验的授课者指导,这也是学和研的一体化过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的实践证明项目组形式是适合出版继续教育的,因为这种形式包含了“产学研”的全过程。继续教育“产学研”模式并不只是一个细分的模式,在任一阶段都需要“产”“学”“研”同时起作用,既要学中做,又要做中学,真正地学以致用。每一个阶段都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初级培训者在学→产→思(研)的路径上不断成长;中级培训者在产→学→研的过程中不断成熟;高级培训者在研→学→产的进程中提高自己并“反哺”生产,也能更好地指导和影响年轻的出版从业人员。不论哪个层次,引入更多实践教学和互动讨论无疑都是切实可行的方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有学习的时间,要有思考的时间,要有研究的时间,要有实践的时间,这样的继续教育才能真正满足各方的需求。继续教育“产学研”模式的培训能够让学习者得到全方位的锻炼,有效地提高出版从业人员的职业敏感性和悟性,在练好内功的同时也练好外功,为读者多出精品力作。

作者:孔庆勇 张丽 胡硕丰 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