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继续教育的互动发展

时间:2022-11-22 09:24:29

导语: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继续教育的互动发展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继续教育的互动发展

摘要:新型城镇化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产业现代化、拉动经济发展动能的综合载体,继续教育作为特殊教育形式,为城镇化的发展培养着大批优秀的高素质劳动力。文章以新型城镇化和继续教育的内涵现状为基点,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以期为实现继续教育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良性互动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继续教育;发展;农村转移人口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实现农村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化的发展过程。劳动力的改革必然引发居民生活方式、生产手段的一系列变化。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水平极速推进,农村居民生活标准有了一定提高。但同时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间的矛盾却不断加剧,农村产业结构变革不断对劳动力从业水平提出挑战,新兴企业对人力资源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更加重视农村从业者的文化素质及劳动技能,传统的劳动力素质已无法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因此,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将是实现对农村劳动力再培训、提高劳动力文化素质与操作技能及为该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依托。

一、继续教育与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现状

1.继续教育发展及功能

继续教育是指在正规教育后进行的广范围教育,目的是增强成人对于有关自身专业知识技能的了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继续教育不仅只是学历补偿教育,而是学校教育之后的所有社会成员的教育活动,继续教育更多的目的在于满足人才创新培养需要。目前,我国继续教育分为继续教育学历教育和非学历继续教育,其中学历教育包括成人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和网络教育等,非学历教育包括非学历研究生教育、职业资质培训教育、业务培训教育和业余培训教育等。教育部于2015年八月的《201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所示,2014年全国共有成人高中在校生14.9万人;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总计619.76,比2013年少55万人;成人高等教育本专科共招生265.60万人;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历教育报考人数为707.37万人次;全国接受各种非学历高等教育的学生736.66万人次,接受各种非学历中等教育的学生达4613.67万人次;全国职业技术培训机构10.51万所,教2013年减少0.72万所;全国扫除文盲人数也比2013年有了小幅的减少。[2]基于上述数据,我们不难看出,我国的继续教育市场份额近年来呈现缩减趋势。然而,继续教育所发挥的独有功能却是不容否定的,它有着普通学校教育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其功能表现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知识补偿功能。继续教育的知识补偿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补偿个体在校受教育不足。学习型社会对于现代人的要求是一生中随时随地学习,在校时间所接受的教育毕竟是有限的,只是个人一生中所接受全部教育中的一小部分,继续教育发挥了在校教育所无法涉及的教育部分,让脱离学校教育的个体有更多的机会继续学习。其次,社会发展的趋势是使劳动力密集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专业转变,目前的社会分工却来越细致,传统的体力劳动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的要求,以核心技术为主要竞争力越来越成为企业的目标,以智力劳动为主的生产占据了大多数市场,这就要求从业者需要改变传统的认知观念,不断的继续学习相关专业知识。二是提升劳动生产力功能。继续教育对生产力的提升功能主要表现如下。首先,完善劳动个体的自身素质。如今,企事业单位对于劳动者的技术培养重视度不断增加,定期的劳动者培训班也被提上了单位的日程,通过继续教育能够向被培训者传授最新的行业技术信息,使得劳动者提高具有现代技术水平的生产力。其次,发展生产力。当劳动力的素质得到提升,无形中会将最新的科学技术水平应用于自身的工作岗位,这就能将潜在的劳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劳动生产力,实现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三是维持社会稳定功能。继续教育对于社会安全的维持和稳定功能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来论述。其一,教育,是对人的培养,这种培养不仅包括对生产生活能力的培养,也包含了对政治思想上的培养。通过继续教育向个体传授正能量的新知识和新信息、树立艰苦奋斗,志向远大的精神,能够更好地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劳动者。其二,通过继续教育向因种种原因而未能很好学习道德教育的个体进行知识宣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个体的道德标准,使得各行各业的劳动者都能在工作岗位和为人处事方面保持较高的道德规范,有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其三,利用继续教育宣传普及法律知识,对劳动者进行法律常识的传授,能够更好地维护社会治安和生产秩序,减少犯罪行为。继续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现代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无法离开继续教育对于人才培养方面所作出的贡献。虽然,继续教育所具有的早期任务,例如扫盲教育,已基本完成,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继续教育在社会建设方面的其他功能作用仍然有存在的必要。

2.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及作用

城镇化是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非农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农村人口不断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农村地域向城镇地域转化、城镇数量增加和规模不断扩大、城镇生产生活方式和城镇文明不断向农村传播扩散的历史过程。[3]新型城镇化遵循“四化同步、统筹城乡”的原则,城镇化的重点在于人的城镇化,在于给予个体足够的迁移自由,个体通过劳动的方式选择定居城市和居住环境,最大限度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新型城镇化能够有效的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优化城乡资源配置,使得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有机结合。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进程加快,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不断深化,《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公布数据显示,1978年-2013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从1.7亿人增至7.3亿人,城镇化率也提升了35.8%,另外,城市数量和建制镇数量也分别增长了465个及17940个。这表示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已经进入到了飞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作用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新型城镇化能全面统筹协调“三化”发展即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从促进新型农业现代化来看,城镇化的发展驱使了越来越多的农民涌入城市地区,一方面农民工进城务工所获得的经济报酬多于农村,其经济收入水平有了大幅上升。另一方面农村人口的减少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农村的人地矛盾,为大规模的农业生产提供了基础保障,有利于带动农产品进入集约化、产业化的链条式发展,对农产品的经营结构挑战、产业升级转型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从新型工业化发展方面来说,农村人口大量转移至城市地区,能够有效的减少农村地区建设资源,转向投资于城市地区,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地区资源紧缺的约束。同时新型城镇化建设能够加强企业间的竞争机制,促进产业内部的分工更加细化。当然,大量居民涌入城市地区也将辐射带动服务行业建设规划,有效带动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第二,新型城镇化能够有效缓解“三农”问题。新型城镇化对于“三农”问题促进作用。首先,社会的长期发展,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已不足以使得农民满足于现状,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使得工业可以更好的带动农业,将农业引导向集约化和产业化的道路,能够更好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扩大农产品产量,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从而更好的提高农民的收入现状,一定程度上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其次,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为城市地区的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前提,更多的服务业岗位等待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去应征上岗,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服务业成为了农村劳动力除农业外的其他经济来源之一。最后,除了物质生活的提升,城镇化还将引导农村人口转移为城市人口,更好的感受城市的精神文明,提高了农村人口的生活质量。新型城镇化发展对于我国社会经济文化方面带来的有利影响是无可争论的。但在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中也存在了一些不合理的矛盾,如片面追求城镇化发展速度和经济,牺牲环境和子孙利益、农村人口向城市的快速转移导致城市地区无法负荷庞大的人口压力等,都成为了阻碍我国城镇化优化发展的因素。如何更好的提高我国新型城镇化水平成为了城镇化建设者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继续教育良性互动的可行性分析

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继续教育之间存在着内在依存关系,一方面,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依托继续教育来培养高素质的建设者。另一方面,继续教育的培养方向及定位也应该切合保障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利用继续教育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反向促进继续教育发展,能够有效的实现继续教育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良性互动。

1.继续教育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为了满足企业对于劳动力素质的要求,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水平,继续教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对城镇化建设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促进农村人口市民化、开发人力资源、丰富市民精神文明、加强城市生态保护等方面。(1)促进农村人口市民化。农村人口市民化可以分为思想意识的市民化和行为的市民化。一方面,初次到城市的农村转移人口大都无法很快的融入城市生活节奏,观念仍然保持着传统思维方式,难以完全适应城市精神文明。继续教育能够通过多种教育方式向农村转移城市人口系统地传播城市居民的文化和价值观,有效的转变农村人口的思维模式,促进其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增加其归属感和认同感。另一方面,在行为上,农村转移人口在日常生活上仍然保持着农村的方式,很多外来务工人员将父母接来城市居住,但是这些老人并不具有城市生活的基本知识技能,例如:家中的电脑不会操作使用、不会乘坐地铁等交通工具。继续教育可以利用社区教育的形式向这些缺乏城市生活经验的农村转移群体提供城市必须的生存技能教学,帮助个体更好的在行为上适应和融入城市生活。(2)开发人力资源。上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在现代经济发展中,教育不再是一种消费性质的投入而是一种投资,人力投资的作用大于物力投资的作用。农村转移的劳动力作为人力资源对城市地区产业发展升级优化有所贡献,然而,农村人口因为观念保守、文化素质偏低、职业操作水平差等劳动素质的不足,转移至城市后经常面临着失业或低收入的“窘境”,这也在一方面成为了阻碍城市经济发展的因素。继续教育可以依靠多种办学形式对农村转移人口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加强其基本文化素养的培养,最终达到优化农村劳动力素质的目的,推动城镇经济发展。(3)丰富精神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发展”,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不能只满足个体物质需求,个体的发展应该自由和谐,因此,在继续教育课程中融入正确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加强关于个体精神文明方面的建设,使得农村转移人口在日常生活中能更好的享受生活,提升幸福感。(4)加强生态保护。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各地政府为了加速城镇化发展速度,在建设经济的过程中往往未能考虑到长远的发展观,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牺牲环境,许多城镇化在建设的过程中面临着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也威胁到了当地的居民健康状况。因此,树立环保长远的发展意识对于城镇化的推动者们是必要的,通过继续教育可以有效的向个体宣传绿色生态发展观,提升民众环保意识,激发个体对于环境的责任感,提升个体对于保护环境的自觉性,走绿色发展观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2.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继续教育发展

新型城镇化较于传统的城镇化来说,“不仅仅是城乡结构和农村居民身份的转变,而且是由产业结构、空间结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以及思想观念的变化引起的城镇结构性和系统性变革。”[3]是将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过程。一方面,在这一过程中,教育承担着让个体“市民化”的重要任务,继续教育作为门槛较低、课程类型多样化的教育,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起关键效用。另一方面,新型城镇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继续教育的性质定位、转型方向、教育内容等起着一定的影响作用。(1)新型城镇化建设影响继续教育的性质定位。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人。然而随着时代背景的不同,当代的政治经济也将影响教育的任务和性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谈及城乡发展一体化建设的主要障碍就是城乡二元结构。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并将“以人为本”的思想贯彻到新兴城乡建设的过程中。当“人”被论及到国家重大决定的层面上,作为“培养人”的教育也应该相应的发生性质上的改变,如何更好的培养人来更好更快地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是目前教育应该关注的问题。然而传统学校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范围总是受到地域、人口的限制,许多人因为多重原因无法参与其中。因此,继续教育在培养人提高综合素质,适应城市化建设道路上的环境和角色变化的方面有着一定责任。(2)新型城镇化建设影响继续教育的转型方向。新型城镇化主要是实现人的转化,即将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移的过程。我国当前农村地区和城市地区的继续教育之间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城镇化的大趋势下,继续教育应该有所转型,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首先,继续教育应该调整其价值取向,即必须要体现出“一体三化”的价值观念,趋向于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其次,继续教育在今后的办学结构上,要体现出多样性,融合农村继续教育与城市继续教育的结构成分。(3)新型城镇化建设影响继续教育的教育内容。从经济政治对教育的影响性出发,新型城镇化对于人力资源的要求不断提高,高素质劳动力处于企业聘用选拔的优势地位,就职后再培训已经是现代社会对于从业个体基本要求,只有不断提高劳动力自身素质才能更好地完成岗位任务。因此,继续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应该切合岗位人才培养倾向,为个体提供提升劳动力素质的课程内容。新型城镇化发展建设带来了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多方面的同步协调发展,外部环境的变化为继续教育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方便继续教育更好的从知识补偿、提升劳动生产力素质及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其独有功能,从而使继续教育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起到促进农村人口市民化、开发人力资源、丰富精神文明建设和强化生态保护等有利作用,有利于新型城镇化建设道路的不断优化发展。而新型城镇化建设道路的良性发展又反向推动了继续教育的办学性质、转型方向、教育内容的观念革新。通过对新型城镇化的现状研究,分析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继续教育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动作用,并对新型城镇化对继续教育的有利影响加以阐述,有利于双向促动继续教育与新型城镇化建设。

作者:潘艾伦 单位:云南大学

参考文献:

[1]高文书.终身学习视角下的中国继续教育现实需求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09,(5).

[2]教育部.201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

[3]张占斌.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意义和改革难题[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3,(1).

[4]叶忠海张永等.新型城镇化与社区教育发展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