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研究论文7篇

时间:2022-08-01 08:24:22

导语: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研究论文7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研究论文7篇

第一篇:高校教师继续教育问题及对策

一、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高校对教师继续教育的整体性规划不力。教师继续教育问题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中一项比较系统和复杂的工作,这需要各部门之间的配合。因此,协调各部门在教师继续教育中持续发力的关键就在于高校对这项工作的整体规划和协调。将各种优势资源有计划有步骤地投入到教师继续教育的工作当中。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高校对教师继续教育的整体性规划还存在一些不足。没有做好全员动员和参与工作,整体性的计划纲领也存在缺位现象。更严重的是继续教育中没有实现差异化教育,即对所有的教师采取一种教学大纲,教师无论素质高低,专业知识背景如何,以及工作能力如何,都参加一种形式的继续教育。这种教育模式大大降低了继续教育的良好的效果,也违背了继续教育的初衷。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高校对这项工作的整体性规划不足。

2.忽视教师继续教育不同需求。这一点不足与上文所述高校在实施继续教育过程中对差异化的忽视。教师由于个人具体情况不同,对继续教育的需求也存在很大差异。继续教育工作只有满足了这种差异,才能被视为有效的教育,才能真正在教师素质提升过程中发挥出更加重要的作用。但是就这方面的工作来说,高校并没有满足所有教师对继续教育的不同之处。甚至大部分教师的教育需求都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在笔者开展的一次小型调查中的结果就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一点,在被访问的125名高校教师中,有45.6%的教师表示他们参加的继续教育都是为了拿到学历,实际学习内容并不是他们真正需求的。这种现象的背后就说明当前高校所开展的继续教育工作还没有更加具体的针对教师的教育需求开展。

3.高校尚没有建立完善的继续教育机制。教师继续教育工作需要高校对其做出权威性指导,首先应当建立一个有效的机制。机制应当涉及对于参加继续教育的人员的选拔,继续教育内容的设计安排,继续教育定期开展的时间设置,以及教育效果的评估考核等工作应当形成一套科学的、适合高校具体情况的制度体系。在这方面,高校一直在不断地探索成功的道路,继续教育制度在各大高校工作中也在不断地完善,但是,当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教师的时间问题,继续教育都是统一安排时间,无论教师教学任务繁重与否,一旦参加继续教育,就要自己想办法调整时间,配合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这种教学安排使得教师在教学与培训之间面临两难选择。很多教师不得不忍痛放弃继续教育的机会或者教学任务。这样,继续教育工作虽然开展了,但是由于机制的不科学,开展的效果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

二、高校教师继续教育问题原因分析

1.教师自身方面存在的原因。教师自身方面存在的原因主要表现为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教师对继续教育的意义认知不深刻。没有结合教育发展大势和自身实际情况进行综合的比较分析。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日新月异,知识更新速度更是超乎人们的想象。在这种时代环境下我们要想保持与时代步伐发展的一致就必须不断地加强学习,吸收新知识,接受新理念。继续学习不仅是整个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还是教师在自身建设中的不可回避的一个现实问题。但是,当前高校教师在对个人发展的规划中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争先进、晋职称、涨工资、增加收入上,而对继续教育、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方面给予的重视程度不足。这也就导致他们在这项工作中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

2.政策环境方面的原因。我国政府教育部门为提升高校建设速度和发展质量对高校建设提出具体的指导意见,教育部《关于新时期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对高校教师的学历文凭做出了具体设置,要求科研型高校教师队伍中研究生文凭的教师比例应当达到80%,一般本科院校教师研究生学历者要达到60%。这一要求对于高校教师队伍来说具有一定的距离。当前,我国高校建设速度惊人,尤其是随着高校扩招的十几年工作的影响,一些高校是由原来的高职改制而来,相当数量的教师不具备研究生学历。而为了完成教育部的规划目标,他们不得不通过参加继续教育来完成这一目标。因此,这成为他们参加继续教育的根本动力。动机不纯也就影响了继续教育的质量和实际意义。

3.高校方面的原因。上文对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机制不健全、整体规划不力等问题做了相关的分析描述。造成这些不足之处的主体都是高校,高校要么不重视,要么即使重视也没有太大的精力和力度改革这些现状和要求。其中最直接的一个原因就是高校在继续教育工作中的经费紧张和师资存量不足。当前,经费紧张是制约高校发展的一个很大的障碍,一些高校领导人一直在向社会发出声音,高校经费紧张影响这样、那样的发展。因此,教师继续教育问题的不断显现也受到经费紧张的不同程度的影响。继续教育的场所、设备、教职人员等资源的筹备都需要大量的经费。而对于正在建设时期的高校来说,他们拿不出更多的资源投入在这些方面。即使他们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也没有实力和精力完成这项工作。

三、完善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对策

1.教师自身应当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无论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无论教育发展到哪个阶段,每一个人都应当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才能保证自身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保持一致,才能保证自身的知识结构永不落伍。在知识经济时代,教师尤其要重视终身学习在自身素质提升中的重要作用。树立终身教育的先进理念首先依赖于教师对这项工作的重视,但是仅靠教师个人的自觉性还不能在高校教师队伍中形成一种风气。为此,高校引导在调动、激发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的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激发教师自觉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的必要之举就是加强对教师的培训。通过对先进理念和科学技术的介绍,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科前沿理论动态。组织专家学者帮助教师分析个人现状与先进理念和技术存在的巨大差距。从横向来看,教师的个人知识储备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形势,他们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差距正在逐步扩大。这种现状长期得不到改善,甚至连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都不能完整地回答。从纵向分析来看,教师以往的知识储备与现在的知识储备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但是社会知识的发展变化速度确实异常迅猛。高校应当对教师个人的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之后得出相关的理论结果,促使教师自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2.注重需求分析,构建多元化模式。正如上文所说,教师的需求不能得到有效的满足是当前继续教育工作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高校对教师进行差异化的分析和归类。如果在实际工作中践行这一原则,就要加强对教师个人情况的调查和分析。例如,有的教师长期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具备一定的理论优势[4],但是实践经验不足,对于学科理论在经济社会中的应用情况不是很清楚。因此,针对这样的教师在继续教育中就应当侧重于实践技能和相关知识的教育,使他们在保持理论优势的同时,还能不断地增强实践经验。这对他们的教学和个人素质的提升能够起到更加有效的作用。教师对继续教育的需求是不同的,高校应当在具体分析他们情况的基础上建立更加有针对性的继续教育。

3.整合协调校内资源,增强继续教育的有效性。高校内部学科林立、资源丰富。整合内部资源实施教师继续教育不但有利于高校资源优势的发挥,而且更加有利于继续教育的灵活性。整合这些资源优势需要高校做出统一的计划安排指导。高校教务部门应当出面协调这些教育资源,建立一个教师内部继续教育的平台,而且在课时安排上还可以更加充分地考虑教师个人时间设置的特点。而对于那些对学科内部理论知识有更高需求的教师应当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时间保证他们到更高层次的部门或者其他教科研组织中学习新知识。整合校内资源,考虑教师的实际情况是增强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

作者:辛丹 单位:齐齐哈尔医学院

第二篇:地方高校继续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路径探讨

我国当前有普通高校2443所,按照一般的分类共识,除了教育部及其他部委所属院校114所之外,其他的高校皆为地方政府主管,为地方高校,其数量占中国高校总数的95%以上,是我国高等教育名副其实的主力军。一直以来,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凭借其联系地方的优势,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的智力支持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探寻建立地方高校继续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径是极为必要的。

一、地方高校继续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

区域经济社会是个相对性的概念,大到一国或几国,小到一县一镇。本文所指的区域经济社会,指的是地级市(包括州、地区、盟)所辖行政区域的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综合体。从联系程度上看,地方高校与其所在区域有着天然的联系,其所在区域是其生存、发展的基础,其服务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也是必然的。故此,地方高校推进继续教育的发展,是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要求。

(一)能够进一步落实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深入,知识经济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由此使得其对高校的继续教育有着更大程度的依赖。从国家的政策上看亦是如此,高校的继续教育在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挖掘人力资源发展潜力及构建终身学习型社会中发挥主导性的作用。国家已经充分认知到继续教育的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在推进社会创新、建设终身教育体系、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等各项任务的时候均离不开继续教育的发展。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以普通高校为主体,成人高校及军队高校为补充的多层次、全方位继续教育体系的办学格局,而普通高校是继续教育发展的主导力量。而地方高校是我国普通高校的主体,其数量众多、区域辐射面广,与区域经济社会有着紧密的联系,能够充分发挥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信息等优势,大力推进其继续教育的发展,必定能够落实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各项目标。

(二)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共识,是一种人与自然、资源、经济协调发展的新型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而教育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竞争,本质是人才的竞争,也是教育的竞争。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需要的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均离不开教育的支持,尤其是继续教育的支持。一方面,地方高校的继续教育有依托地方的区域优势,很多专业及学科的设置是立足于本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能够推动其教育资源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对接,从而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在人才培养方式上也应该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继续教育的发展方向要适应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要求,将应用型、职业型、技术型作为人才培养定位,并在此融入人文精神,重塑产业工人的“价值理性”,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能够促使地方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

当前中国社会面临传统向现代、外延到内涵等整体转型,涉及经济社会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社会结构体系等多个方面,同样,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也亟待转型。教育部的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普通高校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规模达到246万人,继续非学历教育的注册人数达到453万人次,由此表明,经济社会的发展及转型对继续教育有着更大的依赖和需要,继续教育已经成为人们终身学习的一种方式。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市场化的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已然来临,我国作为一个后发国家,必须加快融入全球一体化,通过提高劳动力素质来面对全球性的竞争。因此,要求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必须发挥其立足地方的优势,满足其所在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素质提升的继续教育需求,以提升区域内劳动力素质及在岗职业人员的岗位适应能力为己任,大力推进非学历的继续教育培训,使得地方高校继续教育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科技创新的驱动力,促进其在发展中转型。

二、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服务意识较为欠缺

继续教育是在学校教育的前提下,对社会劳动者实施的一种知识更新、技能提升及综合素质提高的补充教育。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具有与区域经济社会联系之优势,可谓推进继续教育服务社会的主导者。但从实际发展看,继续教育在高校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较弱,尤其是在地方高校,学校管理层将继续教育视为一种单纯的学历补充教育,没有将其视为与研究生教育、本科生教育一样的教育模式。此外,地方高校在继续教育发展中缺乏长远规划,继续教育的专业及项目设置比较随意,没有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只是随意将继续教育定位为学校的副业或是创收的工具。地方高校继续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不强,基本处于自我封闭状态,无法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联系。因此,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应该主动适应、积极融入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努力提升自身的服务意识。

(二)服务途径较为狭窄

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从本义上看,其继续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比如按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为其培养各类实用型人才;开展提升劳动力技能为目的的各种形式、层次的教育培训;提升区域内社会成员的能力、素质、视野等方面的竞争力教育培训等。但现实上却难以如意,因为各地方高校继续教育服务意识不强,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联系不紧,基本上只重视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的短期培训大为滞后,继续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途径单一,无法发挥其优势。近些年,国家教育规划及教育政策多次要求扩大我国的继续教育规模,到2020年实现在职在岗人员的继续教育参与率达到50%以上,年均继续教育规模达到3.5亿人次。在这些巨大的市场需求中,大部分的继续教育要求是非学历的短期培训,而不是学历教育。地方高校作为继续教育的主导力量,必须抓住这个巨大的市场机遇,在稳定其继续学历教育优势的同时,应该努力拓宽继续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途径。

(三)服务内涵较为单一

近几年,持续性的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造成很大的冲击,对我国而言,经济增速也明显放缓。为此,国家提出扩大内需、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与转型、提高人力资源开发力度等措施。中央政府这些经济措施与高校继续教育的社会价值与功能是不谋而合的,地方高校应该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提升其继续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内涵。但从实践看,地方高校继续教育还仍在从事低层次的学历提升教育,其培养出来的人才难以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社会认可度并不高。在非学历的继续教育培训项目上,校企合作及社区教育也是举步维艰。因此,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地方高校应该抛弃继续教育服务社会的单一内涵,扩大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范围,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产业结构升级、人力资源开发等作为继续教育服务的目标,充分研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扩展继续教育的服务内涵。

三、地方高校继续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路径

(一)准确定位

地方高校继续教育能否很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需要根据其自身的继续教育办学特色及其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来进行准确定位,明确其继续教育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具体角色。当前,继续教育在地方高校的地位普遍比较边缘,多是补充学历教育或是创收工具。因此,必须改变目前这一不当定位,为此,第一,地方高校应该从思想层面予以重视,将继续教育作为学校常规教育体系之一纳入到学校发展中,成立继续教育发展领导小组,制定学校继续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目标及工作分工。第二,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学院作为地方高校继续教育服务的主导机构,应该主动把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抛弃过去的计划思维,积极主动改革其管理及办学体制,创新办学模式及课程体系,主动接近市场,通过服务提高继续教育的质量与效率。第三,地方高校的主管部门应该在发展空间给予支持,尤其是对地方高校继续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给予一定政策优化空间,完善地方高校继续教育服务社会的途径及内涵。

(二)有效教学

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区域性人才,这种人才要求必须具备一定的理论功底,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满足生产、服务、建设等一线的需求。由此可以看到,其本质上是应用型、实践型及技能型的复合体。这就要求,地方高校在继续教育的教学上进行改革,而有效教学理论可以成为其改革的方向。有效教学理论起源于20世纪中叶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对继续教育而言,就是要求继续教育能够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在设定预期教学目标中完成教学任务。将有效教学理论运用到地方高校继续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具体而言,第一,在有效分析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通过问题导向来设置相关的专业及学科,着力体现专业的应用性及实践性。第二,注重教学方法的革新,要依据成人继续学习的特点,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交叉,满足学员个性化、定制化、创新化的学习需求。第三,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坚持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建立规范化、灵活化的继续教育管理服务体系,如学分制、弹性选课制、学分互认制等,为成人者的学习提供强有力的服务支持。

(三)紧扣社会需求

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人才是关键,无论是专业人才还是普通劳动者对提升自身素质、技能有着迫切的要求。面对这些需求,不仅要求普通学历教育的支持,还要依赖于继续教育的发展。因此,地方高校在继续教育发展中,要突出问题意识和目标导向,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转型为重点,充分发挥继续教育的“短平快”等优势,大力推进各类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具体而言,第一,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各类高层次的专门人才,如党政管理、企业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员、农村实用人才、高技术工人、社会管理人才等门类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欠缺的人才。地方高校在继续教育发展中要主动靠近市场,按照区域经济社会转型的要求,通过设置多样化的培训项目来实现这一教育目标。第二,对于普通的劳动者,要以知识更新、技能培训及综合素质提升为内容,围绕区域内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转型及劳动力转移为目标开展各类教育培训工作,尤其是要重视在生产一线的熟练劳动者的技能提升培训。这类培训项目应该突出其非学历性、实用性、创新性及职业性特点,重点提升普通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创新创业技能、再就业能力等。第三,在继续教育发展中,地方高校要力争品牌建设。品牌是地方高校继续教育核心竞争力,也是其教育教学优势的体现,是在继续教育市场竞争中的筹码。因此,地方高校要善于利用学校的优势专业与学科,利用自身的办学特色,通过教育培训拓展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空间,体现高校继续教育的区域特色,从而更好地贴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之需求。(四)校地互动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大部分均起步较晚,办学历史较短,特色专业及优势学科不明显。在当今信息化、知识化的时代,地方高校继续教育要在市场竞争中崛起,必须利用其联系地方的地缘优势,强化其与所在区域的互动合作,构建起坚实的校地互动共同体,才能实现其继续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目标。具体而言,第一,加大与机关、事业单位的合作力度。机关事业单位对继续教育有着强烈的需求,尤其是对机关事业单位的干部培训项目的支持,已经成为双方合作的主题。地方高校应该发挥其理论优势,采取多元化、灵活化的合作方式,为提升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与公共行政能力为目标开展培训,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此外,对于由地方政府主导的各类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等政策性项目,地方继续教育也应予以关注,积极探寻合作途径。第二,推进校企合作,建立校企合作联盟。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企业、行业等领域的发展,企业、行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信息、资源等优势,既能够为高校科研孵化提供条件,也能够为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方向与导向。因此,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应该主动对接企业、行业的要求,通过订单式教育培训项目,为企业、行业的科技创新、结构升级、人力资源开发提供教育服务,加大其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第三,结合社区教育,推进继续教育深入社区。社区教育作为一种教育体系与模式,其可以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相结合。同时,社区教育需求量大,开展起来简便易行,与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合作有着广阔的前景。因此,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应该把握社区发展需求,把握社区民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主动将继续教育融入社区教育,与社区共享教育资源,为社区民众精神、物质生活提供需求,逐步推进地方高校继续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协同化。、

作者:张弘弢 单位:南京邮电大学

第三篇: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思考

伴随全球经济不断发展的新形势,国家与各地区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知识的更新速度进一步加快,建设创新型社会人才的需要不断提高,继续教育的发展更加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继续教育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好受教育和获得知识学习的帮助,有利于人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变革所带来的严峻挑战,增强人们适应社会各种变化的能力。河北继续教育的发展对地区综合竞争实力的提高和人们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构建河北继续教育的学习型社会新局面,对不断提高整个社会国民素质,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实现河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提高河北省高校教师综合竞争实力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不断深入,当前河北正处在推动科学发展、实现富民强省的关键时期,社会经济建设、政治文化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推进,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存质量将不断改善,同时也为河北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营造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河北新型城镇化、社会信息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区域间产业发展与人力资源综合竞争压力日益增强,培养河北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凸显。学校现行的教育模式是把人生划分为两部分,前部分在学校学习,后部分在社会工作,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促进继续教育的发展,全面适时了解社会前瞻性的先进科学技术文化,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的成人教育活动,是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各个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知识更新补充和专业技能提升的一种特殊教育形式。继续教育作为一个概念传入我国整个发展历史还较短,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在认识上存在着重普通教育轻继续教育的观念,社会用人看中的还是文凭和学历,忽视人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对继续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性、紧迫性缺乏足够认识,继续教育的良好发展环境在河北省还未很好的形成。传统的学校一次性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社会不断发展的变化需要,终身学习是现代社会从业人员工作中的有机组成部分,终身教育的思想传播已经为现代社会大多数人所接受,继续教育在社会发展变化中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发达国家的有关专家在国际教育研究报告中,明确提出终身教育体制是随着社会发展的社会学校教育,学习型社会的继续教育发展的基本观点。河北地处环京津和环渤海的区域,一方面京津冀在经济上属于同一区域体系,但在区域经济发展上却存在着巨大的梯度差异,这使得河北省继续教育的发展更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现代社会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区域经济的产业方向与知识总量快速增加,产业发展结构和技术结构发生变化周期缩短,迫使专业人员重新优化配置组合,形成具有较强的专业应变能力和更高的智能知识结构的劳动力。国家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要形成学习型社会教育发展目标,每一个个体、组织和国家要发展,首先必须要接受继续学习,终身学习已经不限于人们为了谋生的需要,而是成为文明社会的一种生活方式,继续教育的发展实践将扩大到人类生存的各个方面,扩大到各种专业技能和知识的每个领域,不断探索研究河北继续教育的发展,使其更好地适应河北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满足人民的受教育水平和改造各层次的专业人才结构的学习需要,增强人们克服困难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让人们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实现人们的自身社会价值。在当今世界上,国家与国家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无论其中哪一个方面实力的增强,教育都具有基础性的重要地位,继续教育对实现提升河北综合竞争实力和提高全民族素质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建设创新型社会,培养大批高素质的教师专业人才

建设创新型社会是把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作为河北省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推动河北省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万众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是河北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环节,培养高水平的社会创新型人才,增强河北的自主创新能力,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继续教育体制机制。国家和河北省“十三五发展规划”报告中都强调,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建设创新型社会的关键是科技,基础是教育,人才是核心,社会发展的综合实力竞争,归根到底就是创新型人才实力的竞争。学者运用和借鉴马克思主义观点控制影响继续教育过程,为继续教育社会化和终身化的研究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当今各国都在积极研究制定教育、科技、人才的发展战略,科技和人才的实力已经成为社会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建立各种继续教育专业机构,制定系列相关的法律和规定,加大社会资金投入,积极构建继续教育为社会实践服务的科学理论体系。河北继续教育需要进一步结合河北区域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加快丰富河北人力资源的开发机能,把由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转向对专业知识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鼓励个人接受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加强城乡社区机构的教育网络建设,为学习者提供更加方便和个性化的学习条件,同时提升继续教育学习监管和评估的能力建设,使河北省发展成为具有环京津区域特点的人力资源大省,推动河北省区域经济快速转型升级又好又快的发展。河北继续教育的发展需要顺应人们对接受更多更好知识的期盼,建立多样性的继续教育形式,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更新和扩展自己的各种知识和信息的强烈愿望。例如,美国和日本政府为了方便成人继续学习,由政府、地方、学校和民间等组织投资建设了类型多样的社区继续教育中心,这些中心成为儿童放学以后活动的安全场所、年轻人工作转变和再就业的学习场所、年长者娱乐学习休闲的场所。实现国家现代化是我们的百年梦想,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富民强,发展为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归根结底靠发展,但是发展离不开资源、离不开人才尤其是创新型人才。当今世界正处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兴起使经济社会发展所依靠的战略性资源不再是农业经济时代的土地资源,也不再是工业经济时代的钢铁、石油等物质资源,而是人才资源尤其是创新型人才资源。目前中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时期。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综合国力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以科技为先导、以人才尤其是创新型人才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这种竞争实质上是国家之间创新能力的竞争,最终取决于创新型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经济社会以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原来已经受过专门教育的“合格”的人力资本加速贬值。因此,在发展终身教育方面,当前急需解决的是让“大家可以得到”的问题。就我国现状而言,重点是拓宽终身教育渠道。万众创新型社会的建设不仅是科技创新、知识创新、制度创新和理论创新,更重要的是要建设一个适合现代化要求的发展环境,能够最大限度发挥和释放人们的创造性思想。继续教育具有开发人才潜能的功能,是建设创新型社会和提高专业技术队伍整体素质的载体,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时代赋予继续教育的历史任务,是河北省继续教育发展的方向和研究的重要内容。把继续教育放到河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性地位上并使其发挥作用,为河北经济快速发展储备大量专业人力资源。积极探索研究河北省继续教育的发展机制,不断适应地区优势资源和产业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提升人们的创造力和专业知识结构水平。继续教育肩负着提高全社会科学文化素质的使命,社会不同群体对教育的不同需求要求教育具有多样性,教育的多样性功能表现在培养目标的复杂性和多样化,促进现阶段各级各类教育学习成果与继续教育的纵向衔接及横向沟通,以人为本,为人们提供多次学习的选择机会,满足个性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建设创新型社会的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达到学有所教的要求。河北省综合竞争实力的增强,根本上取决于全社会国民综合素质,提高国民综合素质的关键是受教育程度,河北省要实现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和跨越式发展,必须把经济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河北现代化社会建设不仅要有一批高水平的管理者,而且要有一大批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河北继续教育要根据自身的区域特点,以地方经济的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创新拓宽河北继续教育的实践领域,提高继续教育的质量和管理水平,为河北培养大批现代化建设的各类急需人才,造就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一大批创新型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三、创新河北省继续教育机制,实现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不断深化,各类高校连续扩大招生规模后,如何实现河北省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继续教育发展面临的一个主要课题。社会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必然要求教育具有多样性,人才培养模式是继续教育需要完成教育的基本功能,发挥继续教育为社会提供人才的支撑作用,是实现继续教育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从近些年各国继续教育的发展情况看,继续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实践领域得到了不断深化和拓展,逐渐形成了宽门类和多样化的大众化培养模式,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多、更好、更公平接受教育的机会。河北省继续教育在培养模式上还存在着与快速发展的区域经济不相适应的机制,致使社会急需的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各项激励政策不配套,开展继续教育还习惯于等政策按指令,同时河北省继续教育结构和布局还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投入不足,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滞后,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得到完全落实,与其他区域经济发达省份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进入了由开发自然资源到开发人力资源的时代,如果因循守旧、抱残守缺,就不可能可持续发展。纵观继续教育发展的历史,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与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是密不可分的。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河北省继续教育的发展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要发展就必须进行不断地创新和规范。规范可以使继续教育进一步完善,创新可以使继续教育更具有生命力。规范和创新是河北继续教育获得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是实现河北省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建立具有河北省区域特点的政府部门主管的继续教育协调机构,把继续教育纳入地方区域、行业总体发展规划,健全继续教育激励机制,推进河北继续教育与人事管理制度的衔接。河北继续教育培养机制创新建设,实践发展证明投资教育能带动许多产业发展,投资教育既有社会效益,也有经济效益,应用发展区域产业经济方式开创河北继续教育资源,鼓励个人、企业、社会对河北继续教育的投资,形成河北继续教育的多样化投资格局。总之,建设创新型社会是建立在人们的整体创新能力基础上,构建全民学习的终身学习型社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需求。建设河北省创新社会的关键是全民的整体创新能力的提高,大力发展河北省继续教育,构建适应河北省经济建设和区域发展的继续教育体系,发挥河北省继续教育为社会提供专业技术人才的支持作用,使河北省继续教育事业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极,提升河北省综合经济实力,加快实现河北省经济快速转型升级跨越式发展的战略目标。

作者:范力勇 单位:河北行政学院

第四篇:新时期高校改革和创新继续教育工作

1高等院校继续教育改革创新的原因

1.1适应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继续教育也称之为开放大学,是新的社会发展层次中,普通教育能够延伸和发展的补充,标志着传统教育的责任发生变化。从原来的教学、科研发展到包含教学科研在内的以为社会提供服务职能为目标。将原来的培养专科、本科、研究生的工作推进到社会的大环境中,并担负起继续教育的工作。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贸易服务也被视为一项教育工作,因此,高校继续教育的开展就加速了我国与世界接轨与融合,这对我国现有的教育体制也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并从客观上推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运作,从而促进高等学校在社会中的发展。

1.2法律所赋予的义务和责任

在《高等教育法》的第23条中,高等院校和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应当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社会的需要承担起继续教育的工作。这就说明积极地开展高校继续教育工作,努力改革创新继续教育,也是法律赋予我国高等院校的责任和义务。

1.3高等院校自身条件及自身利益的决定

高等院校从自身的发展上来看,它既是教学的中心,又是科研的中心。它不仅有雄厚的理论知识,有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并且,图书资料丰富,科学实验条件先进,这些条件都可以扩充知识,推进科研服务发展。并且,还能够更好的扩充知识,改进技能和岗位培训服务。这也就为高等院校开展继续教育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所以,高校实施继续教育工作也是最适合的当前社会发展的。因此,也可以认为高校继续教育工作开展的好坏也是直接影响一个国家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因素。并且,高校开展继续教育工作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继续教育是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方式,它可以促使学校开放到社会,并成为服务社会的窗口,是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创新,输送人才的手段,也是联系大学与事业单位的桥梁。另外,高校开展继续教育工作也能够提升高校的知名度。

2新时期高校继续教育改革和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2.1思想观念落后,高校继续教育边缘化

长久以来,很多高校的管理者认为高校开展继续教育不是高等教育的正规渠道,是高校的副产业。所以,继续教育只是高校创造收益的来源,是缓解和平衡高校内部矛盾的手段。而教师则认为继续教育是缺乏智能因素,没有学术水平的,所以,他们也不削于承担继续教育课程,更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和探讨继续教育教学方式的发展。据调查,不少高校只将国家大力发展继续教育的口号停留在口头上,而实际在开展继续教育的学生管理时,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边缘化,除了关心继续教育为学校创造了多少经济效益,对高等技术教育工作开展的软、硬件环境和发展的情况不理不睬,任其自生自灭。这也就造成了高校目前没有对继续教育进行改革创新的原因。并且,还有一些高校即便是开展了继续教育,也只是零零碎碎,没有一定的规范性和系统性。

2.2师资队伍、管理队伍不完善

随着学校的学生人数成倍的增长,高校的师资队伍在整体建设方面跟不上高校学生扩增的速度,从而高效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师资力量缺乏的状况。在高校担任继续教育课程的教师普遍都存在数量不足现象,并且流动性大。他们往往是从普通教育院校拉差过来的。所以,很多教师都缺乏教学经验,他们仅凭着书本上所获取的知识和所掌握的手头资料,用自己的惯性思维去上课,从而所教授的知识实际与理论相互脱节,实用性和针对性都较弱。并且,教学方式以教材为中心,教师讲解为主,从而用传统的教授方式上课,造成教学上的盲目性。而在教学管理方面,师资队伍的状况更差。另外,很多高校的继续教育在研发队伍和管理队伍的人员素质较低,其工作内容也仅限于单位和部门的需要,在安排教学计划方面也比较被动,严重缺乏主动开拓市场的能力。因此,高等院校继续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也没有创新性和突破性,这也就制约了继续教育向规模化、系统化、规范化方向发展的脚步。

3新时期高校应如何改革和创新继续教育工作

3.1提高认识,更新观念

继续教育作为现代终身教育思想的体现,从事高等教学的工作管理者首先要对继续教育进行认识,更新原有的观念概念。从而,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因此,就要对高等技术教育进行改革,加强学校领导对继续教育的高度认识,重视高等院校继续教育在提高和扩大学校影响及知名度方面的作用。从新对学校进行规划,增强继续教育在高校中的作用和地位。并为其提供一个轻松的发展环境。另外,高校也要将工作重点从发展成人学历教育转移到成人非学历教育,并且在大发展的背景下放弃部分经济效益,集中各种力量,加快继续教育的发展。

3.2完善继续教育环境

高校应将实施继续教育所需要的基础设施纳入到高校学生整体规划范围内,在学校场地、教学设施、宿舍、餐饮、活动场所等方面满足学员的需要。因为,继续教育的学生大多都是已参加工作的在职人员,所以,他们很多人来自不同的单位担任不同的职务。因此,在接受学校继续教育时,也要为其创造一个相对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学校也要加大投入,从而增强继续教育学院的软硬件设施。

3.3组建高水平、高素质的管理队伍

高校继续教育组建高素质、高水平的管理队伍就需要学校专家,实际部门专家、管理者、教学管理人员参与。并且,他们将从学科自身发展,相关政策的理解以及学员的学习要求,培训项目等方面对学生发展进行指导,从而设计出高水平,高适应能力的教学方案。

作者:欧阳婵 单位: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第五篇:我国教师继续教育中的权力关系与专业发展

一、国家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角色

(一)国家对教师继续教育的改革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国家对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在提高。为此,国家出台很多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不断健全教师继续教育制度体系。具体而言,第一,国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界定更为明确。从1999年至今,中共中央、国务院以及教育部多个政策、文件,就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进行界定。形成了四点具体要求:一是教师要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与自觉性;二是能够熟练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与手段;三是教师应该积极参与教学研究及科研工作;四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权益保护。在这些政策、文件的指引下,教师评价体系也在改变,以前单看教师教学水平的标准在改变,现在更加侧重于同侪之间的合作、评价以及师风师德、科研能力。第二,国家通过制度构建,不断完善教师继续教育机制。从2001年至今,国务院、教育部出台多项规定,就教师专业发展与继续教育的关系、教师队伍建设与继续教育关系等做出细致的规定,并要求各地政府出台相关的教师继续教育细则。第三,国家对教育主管部门所属的教师培训机构进行资源整合与优化。自2005年以来,多地政府出台相关政策,相继整合教研部门、教科部门、教师进修学校的运作机制,将教育行政部门的培训机构整合为区域性教师继续教育与继续教育资源中心。此外,对教育主管部门培训机构人员的工作方式也进行调整,培训内容更加趋于校本教育、教师合作、校际沟通。

(二)国家权力的控制方式

国家权力是一种规训形式,按照福柯权力规训理论,主要有三种形式:等级监督、规范化裁决及考试制度。国家在对教师继续教育制度进行改革之际,在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同时,也强化权力技术的运用。

1.在等级监督上。在我国的中小学,负责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管理者有备课组长、教研组长、教导主任、教科主任及主管副校长。这样,就形成一个科层化的等级体系,监督就会从上而下,尤其是到了教师继续教育考核之际,等级监督的功能就会凸显,不过从总体上看,这种监督机制还是比较松散的,并不严格。

2.在规范化裁决上。就教师的专业发展来说,除了常规的课程及考试之外,还包括各种常规的检查,以及与教师专业技术职称挂钩的继续教育学分规范来控制教师的继续教育。这不仅是对教师的要求,对学校同样也有要求,来自教育行政部门的各种检查,甚至包括教师在专业发展中学什么、如何学均有统一的要求。尤其是教师在岗前培训、职称学分继续教育的时候,很多课程是统一的,教师的自由选择权几乎没有。通过这些规范化的裁决体系,将教师的学习内容、方式及其效果,得到一致性的规定。近些年,在课程设置上逐步多元化,教师在继续教育中可选择面大,规范化裁决主要体现在对继续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各种考核及检查上。

3.在考试制度上。考试制度是国家权力技术强化的重要标志,其兼顾等级监督与规范化裁判的双重效力。为了推动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国家强化对教师的考核,最重要的考核就是将继续教育成果与专业技术职称相挂钩。每个教师在申报高一级的技术职称的时候,均需要参加统一的教育学及心理学、教育法律法规的继续教育及考试,考试合格后才有机会申报职称。教育主管部门的业务人员同样在考试制度中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是教研员,这些人直接左右着考试结果,代表国家对考试制度进行控制。

(三)国家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角色

国家是教师继续教育改革的主导者,在此扮演立法者与政策垄断者的角色。国家通过系列的文件与政策,规定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内涵,建立一整套独立的、附属于行政体系的教师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机构,规定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并掌控着教师的评价标准,将教师的职称、等级晋升与继续教育相挂钩。教研员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中不仅掌握着资源,还代表国家的权威。令人深思的是,为了推进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明确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国家除了落实相关的继续教育政策,还通过权力技术的运用及强化,使得教师专业发展呈现出强制性色彩。尽管如此,国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明显不足,出现权责的严重失衡。当前在基层地区,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支持教师继续教育的经费不足及对教师专业支持不够。比如,教师进修学校经费短缺,严重阻碍教师继续教育课程的开设,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同质化,明显使得教师专业发展受到限制。

二、大学专家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角色

教师的继续教育,除了教育行政部门的教师培训进修之外,大学也承担部分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主要是在学历提升方面。有些教师进修及培训班,也会请大学教师及专家来授课讲学,有的中小学甚至是教学进修学校也会要求大学专家开设讲座。这种培训、讲座及学历提升,均是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部分,均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产生影响。如此,我们不禁要问,在教师继续教育中,大学专家与教师之间会形成怎样的权力关系。依据笔者的访谈及调研,教师普遍反映在其继续教育中存在问题,一般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在大学中的继续教育或培训,课程安排太紧凑,教师课余少有消化及吸收的时间;第二,大学专家在授课中多强调理论灌输,教师在课堂上自主性不强,几乎不参与课堂讨论;第三,大学专家的课程太过于理论化、抽象化,脱离中小学实际,对中小学教育实践没有太大的指导作用。这三个问题是普遍性的,也是现实中存在较多的。可见,在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诸多力量中,大学专家的力量与国家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这不但是因为大学专家缺少实际的中小学教育实践,而且大学专家对中小学教师这一群体并不了解,不知道他们的特点及真正需求。因此,可以用一句话表达,大学专家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角色,即他们的权威(知识)大于其实际影响。

三、教师自主权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处境

前面分析国家与大学专家在教师专业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在国家—专家—教师的权力运作情境中,教师自身对其专业发展中的自主权比较少。

(一)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目的功利

在现行的继续教育体制下,教师参加继续教育不是为了其专业发展,而是为了生存。因为,一是制度化的在职继续教育、培训进修与教师的实际利益是息息相关的,比如继续教育学分与职称、工资挂钩。如此就造成一种为了生存而逼迫去学习的印象,容易引起某些教师情绪上的对立。二是教师的收入较低,生活安全感不高,参加在职学习的功利化动机明显。三是某些继续教育培训的质量不高,教师面临的选择有限,教师参加有一定的被迫性。四是有些继续教育的学习机会不均等,骨干教师进修学习机会比普通教师多,引起一些普通教师的不满。因此,在这些情况下,教师的专业发展已经沦为教师的生存手段,而不是发自其内心学习的需要。

(二)教师在继续教育与其专业发展中受到过度的国家权力控制

比如,人事部门出于职称评审的便利,在教师继续教育开设一刀切的统一课程;教育行政部门通过专业评审权来决定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学校领导控制教师继续教育的名额等。这些过多的行政干预,使得教师在继续教育中的主动性不高,专业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三)教师在继续教育过程中自主选择权极少

如教师进修学校课程的统一性,个性化课程很少;校领导及教研员掌握教师继续教育的机会;骨干教师身兼多项职务,反而担心自身的专业发展,导致其职业选择较为徘徊。

四、教师继续教育中权力运作关系

前面已经分析国家的角色,国家在此过程中扮演政策的垄断者及规则的制定者,起着主导性作用。在教师继续教育改革中,国家积极出台各项政策与完善各项机制,改进教师继续教育的方式、内容;但同时为了提高教师继续教育质量,又出台更为严格的权力控制方式。在素质教育的号召下,国家对教师有着更高的要求,扩展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增加教师评价的考核标准。然而在权力的另一端,国家的责任与义务投入明显不足,权责失衡较为明显。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各级政府对教师继续教育的经费投入不足;第二,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缺少支持。按照国务院的规定,地方各级政府应该按照每年当地的教师工资总额的1.5%-2%来划拨教育经费,单独列支并专款专用。但实际上,全国只有少数的发达地区才能达到这一标准,而中西部地区很多县市,中小学教师每年人均继续教育经费不足100元,且个别地方的教育局还经常挪用这笔经费,导致教师继续教育经费完全不能支持教师的继续教育需求。除了经费不足,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中,教育行政部门干预过度,教师自主权太小,无法从其自身实际需要来决定是否参加继续教育,继续教育也无法为教师提供个性化课程。大学专家虽然在教师继续教育及专业发展中也扮演角色,但实际上对教师影响甚微。不管是在学历提升教育,还是大学专家讲座及各种培训,在这种由大学专家主导的体系中,由于其对中小学教育实践并不了解,教育培训成效不佳。在此过程中,大学专家类似于政府的委托者,在继续教育中只重视理论,重视灌输与考试,并不重视教师反应及教育效果。与国家、大学专家的权力相比,教师在自身专业发展中几乎是处于无权状态。在我国带有强烈行政主导色彩的教师专业发展中,各种制度化的学习与考试主导一切,教师的选择权太小。对于继续教育的课程、内容、方式、机会等均没有太大的参与权,制度化的一切遏制教师继续教育的真正需求,各种迷茫及焦虑充斥教师专业发展。比如,有的继续教育机会教师不想去而被迫去,有的培训机会想去却又没有名额或经费。

五、权力关系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实际上,对教师专业发展而言,最好的制度体系可以归结为自主与选择。教师继续教育是其专业发展的基础,在当前不能自主与选择的情况下,这种继续教育对教师专业发展是有限的。当教师作为一个群体无法选择培训内容、学习方式及学习机会时,只能被迫参加各种重复或无意义的同质化培训,这对教师继续教育及专业发展中权力合法性提出拷问。从理论上看,教师继续教育中的权力运作,本质是应该为教师专业发展服务,在国家—专家—教师等三者的关系中,教师自主权应该是最重要的,是最大的,而不应该是国家。如果要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强化教师的自主权与选择权,这是毋庸置疑的。教师的自主与选择权应该体现在教师继续教育及专业发展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各项制度设计,不应该成为控制教师的权力技术,更不能由教育行政部门随意干预。在素质教育的框架下,教师被定为知识的传播者与研究者,教师的职称评定不能将作为指标。再比如,教师的继续教育应该是真正的学分制,让教师在继续教育中能够体会到个性化学习的意义,学分不是控制的手段,而应该成为教师自主与选择的机会。教研员代表的是国家,其有一定的自主权力,但这种权力应该服务于教师的需要。学校是教师服务的场所,在继续教育及专业发展中,学校应该更多听取教师的意见,而不是强制。大学专家在授课中,也不能随意进行理论灌输,应该将中小学实践与理论结合起来,提高教师继续教育的实效。综上所述,以教师的自主权与选择权为主体的继续教育才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佳途径。在素质教育的前提下,要使继续教育真正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就必须扩大三权中的教师权,即自主与选择,让教师自主按照自己需要来选择继续教育,进而促进其专业发展。

作者:施滋英 单位:徐州工程学院

第六篇:中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现状及对策

1本研究体育教师的样本情况

对于唐山市中学体育教师的情况,主要从性别比例和年龄层次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如下:在唐山市中学154名体育教师中,男性占比73.4%,有113人,女性占比26.6%,有41人。虽然男女比例相差很大,但是专家认为体育教师的男女比例在2.3~4:1之间比较适宜,唐山市中学体育教师男女比例为2.8:1,比例较为合适。在不同年龄段中,有10名体育教师不足25岁,有26名体育教师年龄在26~30岁之间,有56名体育教师年龄在31~35岁之间,有32名体育教师年龄在36~40岁之间,有18名体育教师年龄在41~45岁之间,有12名体育教师年龄大于46岁。可以看出31~35岁的体育教师最多,占比36.4%,可见唐山市中学体育教师比较年轻化。

2唐山市中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与分析

2.1对继续教育的认识与参加继续教育原因分析

由于唐山市中学体育教师对于继续教育的认识不同就必然会影响到继续教育的效果,所以针对体育教师对继续教育的认识程度也进行了调查。在154名体育教师中,只有31人认为继续教育对自己的工作很有帮助,有85人认为对自己的工作有帮助,有22人认为作用不明显,有16人认为继续教育没有必要,这16人中还有6人认为不清楚。其中因为职称原因参与继续教育的占28%,学校要求的占23%,教师要求提高教学水平的占17%,想要提高自己的占15%,想通过继续教育提高理论水平的占11%。可见唐山市中学体育教师对于继续教育的主动性不足,使得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效果不理想。

2.2参加继续教育的方式与渠道分析

经过对唐山市中学体育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方式的调查显示,体育教师主要是通过业余培训来完成继续教育,大约占了60%以上。其次是通过参观听课的方式来完成继续教育,占了近20%。半脱产的继续教育占了一成,仅有2%的体育教师是通过网络的远程教育进行的继续教育。其参加继续教育的渠道主要是通过师范学院和教育学院,占比40%左右。其后一次是进修学校、电大夜大和交流会研讨会,分别占了25%、12%和9%。另外通过学校自己组织的培训占4%,通过自考和网络远程教育的各占2%。可见唐山市中学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还是主要通过师范学院和教育学院,这与在我国教师继续教育的工作上还不完善,还没有统一的继续教育途径有关。

2.3继续教育课程设置情况分析

我国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课程主要包括师德方面的教育,教师思想动态的教育,体育专业知识的教育,体育技能的教育,以及各种现代的新兴的教育理论、教学方法、信息技术、学生的心理发展以及与体育教学管理相关的各种体育知识,涉及面相当广泛。但是对于那些参加过继续教育的体育教师进行了解却发现有超过一半的体育教师认为继续教育所设置的教育内容不合理,不能够真正对体育教师的工作起到促进作用,比例占了接近70%的人数。体育教师主要认为继续教育的课程过于理论化,没有实践性的课程,毕竟继续教育不同于平时的学校教育,它面对的是工作在教学一线的体育教师,过多的理论已经无法满足体育教师的需求。他们认为应该增加体育教学评价和教学方法这方面的课程。

2.4继续教育的教学方法

对于唐山市中学体育教师关于继续教育采用的教学方法的调查显示:大部分使用的仍然是以讲课为主的教育方式,还有15%的是专题的形式进行的讲解,体育教师比较喜欢的继续教育的教学方法是讲练结合法,占40%,讨论的方法占13%。由于继续教育只是培训的教师在讲课,缺少讨论和互动,使得参加继续教育的体育教师有些问题得不到很好地解决,从而影响了继续教育的效果。体育教师更希望能够多一些互动,大家可以一起讨论一下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应对的措施,课程的内容也应该更加贴近实际教学的情况,让理论真正与实践相结合,对教育教学工作有帮助。

3发展唐山市中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对策

3.1继续教育课程目标的调整

要从整体上提升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使得继续教育对于新课改的推进起到积极的作用。真正让体育教师可以通过继续教育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也能对教学过程中的突发事件有更好的处理技巧。只有体育教师的素质得到了提高,才能真正作用与体育课堂,让学生从中受益。

3.2继续教育课程结构的调整

唐山市体育教师继续教育课程结构要进行调整,毕竟不同层次的体育教师对于继续教育课程的要求是不同的,我们不能用相同的课程来教育所有的体育教师。在继续教育课程安排上既要考虑国家和唐山市等对于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要求,又要考虑不同体育教师对于继续教育课程的需要。可以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让参加继续教育的体育教师既可以完成规定的继续教育的内容,又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自主选择所需要的课程进行学习,从而促进每个参加继续教育的体育教师都可以按照自己的个性来发展。这样的课程结构既体现了继续教育的完整性又实现了综合性与均衡性,只有按照体育教师的需要改革课程结构才能让体育教师主动进行继续教育。

3.3继续教育课程评价的调整

唐山市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评价也要有多元化的评价标准,不能只有听过课,考核成绩合格,这一种评价标准,要考虑不同体育教师的侧重点,要与继续教育的课程安排形式等相结合来进行评价,要充分考虑体育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主动性和实用性。为体育教师提供更广阔的提升空间。

作者:尹海 梁鹏 何胜保 单位:唐山师范学院体育系日照市卫生学校

第七篇:农村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探讨

一、农村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培训经费短缺是限制农村体育教师业务提高的首要问题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新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培训是教师更新业务知识、提升创新能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保障。近年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在现有条件下,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国培计划、“名师工程”、骨干教师培训、新教师培训、网络教师培训计划等行之有效的工作,有力地促进了教师队伍素质的提升。全面推进基础教育体育新课程进程,保证素质教育实施,关键要有一支体育专业业务能力强、素质高的体育教师队伍。因此,搞好农村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结合体育新课程实施,做好农村学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便成为当今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重中之重。虽然党和政府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而且每年的教育经费投入均呈上升趋势。但是,教育培训经费的投入上却呈现出不均衡的状态:发达地区经费多,不发达地区少;城市投入多,农村投入少;主科投入多,体育这样的副科投入少。我国不同地区和城乡的发展不均衡,有些农村地区由于财政困难,当地的财政仅能勉强维持教师工资的发放,无力提供教育培训的支出。另外,还有的地区教育主管领导对体育教师培训重视程度不够,认为体育教师培训可有可无,也是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体育教师培训经费短缺,就不能很好地组织农村体育教师参加培训,因此,就出现了大部分农村体育教师从来没有参加过继续教育培训的现象。这样的现象,必然导致不同地区、不同学科教师发展不平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依然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最终阻碍教育事业的顺利发展。

(二)农村学校和体育教师对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热情不高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城市规模扩大、主城区人口数量增加及城乡中小学布局调整步伐加快,农村偏远学校教师结构性缺编,难以满足教育发展的需求。特别是体育教师缺口更大,有一些地区的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缺额在三分之一或一半左右,有的学校甚至没有专职的体育教师,而仅有的体育教师在工作中也常常是身兼数职,很难全身心地完成体育教学任务。体育教师的缺乏直接导致学校领导不愿意送体育教师脱岗学习,因为一旦体育教师外出学习,这段时间不但正常的体育教学无法保证,而且会使其兼任的其他工作受到影响。所以,在学校方面,对于让体育教师脱岗参加培训并不积极。在农村体育教师自身方面,也存在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热情不高的现象。我国目前在进行农村体育教师培训时,形式比较单一,各地区较多采用长时间、集中办班方式,由于培训时间较长,离家较远,很多教师难免“身在培训心在家”,教师分心多,培训效果自然受到一定影响。农村体育教师待遇不高,脱岗参加培训会影响他们的收入,有些学校规定,在教师脱岗学习过程中,只发放基本工资,除此以外不享受其他待遇,这必然会严重打击体育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此外,即使外出培训期间,学校或者教育主管部门大都会负担参训教师的学习、交通和住宿费用,但是也有的地方是学校和教师个人按一定比例共同负担培训费用,这一现象在贫困地区比较多见,而且,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个人也会有一些额外的开销。所以,当前农村体育教师普遍对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热情不高。

(三)体育教师培训针对性不强,内容与农村体育教育现实脱离比较大

由于各地区的实际教学条件和教学资源情况千差万别,许多偏远地区的师资缺乏严重、良莠不齐,有的地区甚至没有体育教师资质和必要的体育健身器材,这些都制约着体育教育水平向高层次的迈进。当前的农村体育教师培训班,从培训内容到培训教师的遴选、管理都还存在追求“高大上”和“脱离农村”的现象。集中表现在培训活动不能最大限度地切合农村体育教育的突出特点,特别是不能适应农村体育教师队伍的实际水平和特殊性。多数培训主要采取专家演讲的“授课方式”,但授课教师很多并不熟悉农村教育,也不了解农村教师,往往偏重理念、知识,较少顾及农村教师最看重的“方法和技能”。大班集中的上课方式,很难顾及不同地区、不同层次教师的发展需求,不能避免“听起来很好,却不实用”的问题。诸多培训行为和方式,都在一定程度上远离了农村体育教师水平普遍偏低、参差不齐的实际,没有照顾到农村体育教师多层次的需求和教育教学中的突出问题,少了些“农村味”,导致参训教师积极性不高、疲于应付,降低了培训效果。相当多的培训团队没有做好充分的调查研究,因而并不十分了解农村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不能把握教师专业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对于农村教师的实际需求、实际水平,一些培训者想当然地概而论之。问题意识缺乏,导致在课程内容安排上缺乏准确的定位,抓不准培训教师水平提升的临界点,课程内容安排难免“多、杂、泛”,无法贴近农村课改、农村体育教育的现实情况。不清楚农村教育的问题,抓不准教师队伍面临的主要问题,培训活动就回避了主要矛盾,就丧失了起点,偏离了培训的正确道路。

二、利用网络课程的形式进行农村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优势

网络教学是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到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是建立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和国际互联网基础上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一)网络课程培训可以有效减少资金投入

当前,农村体育教师培训经费短缺是影响农村体育教师业务提高的最主要问题,而由于农村学校地域分布零散,通过组织集中培训的方式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这样一个巨大的矛盾,仅仅依靠加大教师培训经费投入和改变教育主管部门的认识这样的途径去解决,显然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实现的。利用网络课程的资源和方式,在现阶段是缓解这一矛盾的最好办法。网络上的课程资源是海量的,不同的学校、教育机构以及商业网站均开发了不同类型和侧重的网络课程,而且,当前高校网络课程资源丰富,各个级别、各个项目的体育精品课程几乎都可以找到,这类课程的系统性、规范性都超过网络上的零散体育资源,可以提高农村体育教师学习的效率和效果。最重要的是,这些课程资源绝大部分是免费的,可以任意下载和使用,这就能为农村体育教师培训课程资源的开发节省大量的资金。传统的教师培训常常是集中一地进行的,这是由于省市的教育经费相对于县镇充裕,而且组织全省或全市的集中培训有利于专家和名师这样优势资源的集中。但是这种组织形式的弊端,就是给外地参训人员带来交通和吃住方面的一部分不小的支出,农村学校经费紧张,教师工资待遇低,这无形中也影响了学校和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利用网络培训的方式,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在县城或者乡镇里组织集中的培训,甚至可以由体育教师在家自行学习培训的课程,最后的结业考试再统一到县镇进行。这种培训的形式,虽然与传统的培训相比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但确实是针对我们目前严峻形势下的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

(二)网络课程培训可以提高农村体育教师参训率

近年来,我国特别重视远程教育发展,国家也承认远程教育得学历证书,并不断地进行网络培训资源建设,从而使网络培训教育得到飞速的发展。教育部从2003年开始启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总的投资额超过百亿元,已经使60%的农村中小学校建成不同规模的网络远程教育系统。我国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网络教学硬件的快速普及,足以支持规模性的农村学校体育教师的培训。利用网络课程开展培训,其最大的优势就在于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界限,只要有一台电脑,有一根网线,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在办公室或者家里学习培训的内容,随着移动终端的发展和无线网络的飞速发展,甚至已经可以在任何网络信号覆盖的地点进行学习。对于学校来说,体育教师可以不用脱岗,利用工作的间歇时间或者在家中进行自学,正常的体育教学任务不会受到影响,一些兼职学校工作的体育教师也不会耽误其他的工作。因此,既不耽误本职工作,又能提升体育教师个人的业务能力,学校领导当然也就乐于支持这样的培训活动。同样,对于农村体育教师来说,去外地接受培训,必然会打乱平时的生活和工作规律,但如果能在本地接受培训,则可以省去来回奔波辛苦,既不影响工作,也不会影响生活。而且,又能节省一笔在外培训所带来的额外支出。所以,对于农村的体育教师来说,相对于传统的全省全市培训形式,他们也更乐于接受网络培训的形式。

(三)网络课程培训提高农村体育学校教师学习兴趣和能力

网络课程培训的优势:首先,网络教学方式以农村体育教师自主学习为主,同时,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兴趣去选择学习的内容、方法,这样有利于激发农村体育教师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其次,农村学校体育场馆和器材无法跟城市学校相比,所以,无法照搬城市学校中成熟、成功的教学模式和内容,只有找到符合农村学校的现实条件的培训内容,才能使培训有的放矢,取得理想的效果。网络上的学习资源非常丰富,内容呈现多层次与多样性,具有很大的宽容性,培训的组织者可以从海量的网络资源中,筛选出适合本地区农村学校和体育教师现实状况的教学内容,培训的内容与现实契合,接受培训的教师能够学以致用,自然就可以提高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效果。再次,网络课程培训能为接受培训的教师提供大量动静结合的文本、图像、动画、视音频信息,为他们创设丰富多彩的信息情景,有助于提高受训教师的形象思维与创造思维能力;更为重要的是,互联网是个汇集全球大量资源的数据库,因此,网络教学能为受训教师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资源,可以冲破书本为中心的局限,极大地拓展农村体育教师的学习内容,充分满足不同地区、不同情况体育教师的需要。让农村体育教师掌握利用网络课程提高自己教学能力的方法,建立“利用网络课程进行终身学习”的理念,这是使用网络课程进行农村体育教师继续培训的最大价值。

三、结语

我国广大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现状不容乐观,亟待增加的继续教育培训需求和主要由于经费投入少导致培训严重缺乏的矛盾,是当前农村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主要矛盾。借助现代先进的远程教育手段对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培训,尤其是充分利用高校网络课程的资源进行远程培训,将是一项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这将大范围、高效率地提高农村体育教师这支队伍的整体素质,而且借助网络平台的调查反馈,也可以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当前农村体育教师的实际教学情况。因此,在当前阶段我国应该大力推行远程教育环境下的农村体育教师继续培训工作。

作者:王忠才 张元锋 单位:哈尔滨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