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学生继续教育论文
时间:2022-03-09 10:50:30
导语:高职高专学生继续教育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高职高专学生是继续教育的主要对象,新时期高职高专学生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我们应该研究和掌握他们的学习心理,在继续教育过程中引导这个群体发挥思想特点中的积极面,消退学习负面情绪,重新树立学习自信心,最终达到培养“高•精•尖”专业型人才的目的,保障国家技能型人才红利的持续性释放。
关键词:继续教育;高职高专;学生心理特征
1研究背景
高职高专教育是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07年各省陆续开始实行单独招生试点以来,高职高专学生来源主要由全国普通高考录取的普通高中生和对口职高生以及通过单独招生录取的“三校生”组成。学生学科基础水平、学习能力和自主性都存在较大差异。尤其是随着“95后”进入高校后,这个年龄段所特具的时代特征使得教育教学工作面临新问题。随着全球“终身学习”理念的形成和推进,继续教育成为人们继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之后必须进入的教育阶段,也是“现代人”经历时间长、可选择项目多、知识涉及面广,要求受教者学习能力和自主性强的教育阶段。针对高职高专学生开展继续教育,需要在研究不同来源学生群体的共性、差异性、特性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自主性,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和人生规划,形成和建立利于个体发展的继续教育模式,如此才能满足社会需求和个人诉求,为社会进一步积累人才红利。
2高职高专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学习特征
2.1思维灵活、思想开阔
随着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和中国经济科技文化逐年国际化的进程,更多“95后”年龄层段的大学生接受到个性化教育。日新月异的网络技术改变了传统的学习环境,他们通过网络接收各方面、多渠道的信息,从小培养起敢于创新和探索的意识。和过去年代的学生相比,“95后”思想呈现出“早熟”的表象:他们对待新生事物往往善于分析并加以利用,注重对外交流,更容易接受不同国度地区的文化与思想,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更多地受到国际潮流的影响。
2.2自我意识较强、团队合作意识淡薄、依赖心理较重
(1)“95后”大多为独生子女,家庭条件优越,“421”的家庭结构把更多长辈的关爱聚集到一个孩子身上,从小养成一种唯我的思想意识,唯我意识积极的一面在于他们更勇敢地向外界争取话语权;对学校、老师、同学、朋友提出更高的要求;更善于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能变通地利用社会条件为自己创造有利环境。但过度追求自我就会很少顾及他人,合作意识淡薄,缺乏集体荣誉感,难于融入集体与团队。(2)成长于市场经济主导型社会的“95后”能够较早地通过经济活动来创造、转化、实现价值。一部分学生积极投身于大学生创业的热潮中,甚至从入学就开始通过学校社团等正式组织或非正式群体来酝酿实施创业计划。(3)优厚的物质条件阻碍了“95后”坚强意志的磨炼,惰性使他们更多地依赖家庭和长辈、依赖老师、依赖网络等,遇到逆境容易陷入悲观失望、一蹶不振的地步。优厚的物质条件还使他们的价值观受到西方拜金主义思想的影响,往往以追求金钱、地位、特殊权利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最高标准。
2.3好高骛远或消极厌学,对自身缺乏正确定位
高职高专学生多数在基础教育阶段并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或)心理素质;或认为自己高考失利,对大专学历耿耿于怀,难以在短时间内调整好学习状态;或认为自己成绩差,对任何形式的学习都产生畏惧心理。这些学生对自身缺乏正确认识,对职业生涯缺乏长久规划,难以对专业学习产生兴趣,普遍存在厌学和学业拖延行为。
3高职高专学生参加继续教育的目的与重要性
3.1社会需求与个人诉求的结合
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的,既需要大批的学者专家,又需要大量懂技能、会操作的劳动者。根据我国大学层次的划分,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人才类型为技能应用型人才,在专业人才的培养上,高职高专更加细分专业,以求达到高、精、深。在课程结构上,高职高专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学时数为总学时的60%,更加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多种实习实训形式培养的高职高专毕业生能够很快适应单一的专业技术岗位,但是当实践经验积累到一定阶段,他们会明显感到理论知识的匮乏,尤其是在扩大专业研究范围、革新和研发新技能技术和转型新科技新岗位、晋升管理层的阶段,就必须通过继续教育补充知识的缺失与更新。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样需要通过继续教育来加强技术技能积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才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3.2经济时代科学飞速发展的要求
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理念提出后,各国普遍重视并积极开展实践,这是经济时代飞速发展对人们提出的普遍要求,人们面对的是全新的和不断变化发展的职业、家庭和社会生活。若要与之适应,人们就必须用新的知识、技能和观念来武装自己。时代也要求我国通过继续教育,逐步实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应用技术研发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推进“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的不断完成。
4如何根据学生特点有效开展继续教育
4.1继续教育跟随终身教育理念扩大外延
4.1.1从以往单一的学历教育过渡到多形式的教育共存
以往的继续教育吸引高职高专学生参与的主因动机是提升学历。随着国家用人机制改革、社会人才评价观念的转变,单纯学历层次的提高不足以吸引学生,他们更加看重是否能够通过继续教育获得专业先进技术、技能和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现阶段继续教育要从学历教育为主的格局过渡到多形式教育共存的局面,在针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上,继续教育也要实现“五个对接”: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的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的对接;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对接。
4.1.2实现多种学习成果互认,逐步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
要实现“五个对接”的关键还在于建立学习成果互认体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的要求,所有高职学院实施学分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学分制这个基础,可以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认证、评估和转换,从而实现各类教育形式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搭建终身学习的“立交桥”。学习成果互认能有效提升:(1)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系统。各类行业协会、专业组织等三方机构对教学质量评价更加公平和专业化;(2)专业技术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的系统化教育更加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全面发展;(3)工学结合和知行合一的内涵式发展。
4.2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保证继续教育质量
目前继续教育发展滞后的局面对人才培养和红利积累有巨大的限制性。针对学科基础较差的高职高专学生,这种教育很容易使得他们因时间、精力等受限而引发学习的拖延行为,并产生依赖和厌学心理。这个节点上继续教育的开展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对终身教育的正确认识,逐步摆脱依赖心理,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如此才能保证教育质量。
4.2.1教学环节
(1)大力推进教材改革。传统教材的理论偏多,技术、工艺滞后难以吸引学生兴趣,继续教育阶段的教材需要与高职教材相衔接、与职业行业标准和认证相衔接;充实行业科技动态和新观念新思维;引入国际先进的工艺流程、产品标准、技术标准、服务标准、管理方法等相关内容;增加文化、艺术、科学基础和中华古典文化的内容;扩展大学生创业内容。(2)课堂教学形式多样。由传统的“说教式”“灌输式”改变为“参与式”“高峰体验式”。
4.2.2实训基地建设
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与企业共建共管职工培训中心,与企业共同建设兼具生产与教学功能的公共实训基地和技术研发中心。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推动科技创新持续发展。通过校企合作和实训基地建设,将培养标准和目标融入企业用人机制和人才评价体系,从根本上体现通过学习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性,才能形成学生学习动力的激发点。
4.2.3利用互联网教育
利用“95后”学生对网络技术的熟练、认可和依赖,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加强网络课程建设、开发手机学习软件APP,让学生通过碎片化学习把闲散时间汇集起来,聚点滴以成小流,聚小流以汇江海,最终达到化零为整的学习目的;引导学生通过“MOOC”了解世界,扩大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国际规则通晓面。
4.2.4鼓励学生创新创业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鼓励学生利用校园环境、校企合作资源作为创业的实践平台,让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项目实验、科研开发,建立学生创新创业成果认定与学分转换系统。对于有潜质的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制订“高•精•尖”人才培养方案。
4.3加强学生管理,建立群体式学习
德国心理学家勒温认为,群体的行为通过协作活动所产生的力量,会超过个人单独活动的力量总和。事实证明在群体环境中,人们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充分发挥群体的助长作用,可以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和降低学习受阻时的挫败感。同时在群体学习中,学生可以掌握人际交往技能、创造性思维技巧。需要加强学生管理,重点不在于管理而在于引导其形成专业团体,通过继续教育平台而形成的学生团体可以发展成社团、行业群体、创业团队、科研小组等,在集体智慧中培养和锻炼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从而发展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时代精英。
作者:何湘虹 单位: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史秋衡,郭建鹏.我国大学生学情状态与影响机制的实证分析[J].教育研究,2012(2).
[2]孙翠香,刘艳艳.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估:高职内涵式发展的关键环节[J].职教论坛,2014(1).
[3]陆璐,汪海彬,姚本先.高职高专学生学业拖延的现状调查[J].黄山学院学报,2015(2).
[4]普义,江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高职高专成人教育发展[J].社科纵横,2013(8).
- 上一篇:研究生教育改革和软环境建设
- 下一篇:以“三化”班会为载体推动创新创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