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役运动员继续教育思路
时间:2022-05-12 11:39:30
导语:退役运动员继续教育思路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1继续教育概念的界定
继续教育是指已经脱离正规教育,已参加工作和负有成人责任的人所接受的各种各样的教育.是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知识更新、补充、拓展和能力提高的一种高层次的追加教育.所谓退役运动员继续教育是指运动员在退役或结束自己的运动生涯后,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普通高等院校或职业院校学习,以弥补自己在运动生涯中缺失的文化知识,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的学习过程[1].本文中继续教育途径包括普通高校教育及职业教育两类.
2中国女性退役运动员继续教育现状
2.1普通高校本科(少数研究生)教育
退役运动员通过保送途径或普通高校及体育院校的单招考试进入高校学习.许多女性优秀运动员在退役后选择进入高等学府进行深造,在取得学历后选择合适的领域实现再就业.纵观在第25届至第28届奥运会中夺冠的女性运动员退役后发展途径选择,超过半数人选择进入高校进行继续教育.但是高校就读的选择只提供给少数高层次优秀运动员,大部分女性运动员在退役后或因个人能力不足无法考取理想的院校、或因名额不足得不到入学资格而无法实现高校进修的继续教育途径.
2.2职业教育
所谓职业教育是指在普通教育的基础上,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广大劳动者,所进行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操作能力的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使其成为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严明的职业纪律、熟练的专业技能的劳动者,从而适应就业的个人要求和客观的岗位需求,推动生产力的发展[2].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于普通学历教育,其主要目标是面向就业市场培养基础理论知识适度、应用知识较宽、技术能力强、具有诚信的职业道德的劳动者.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到2007年全国已有辽宁、湖南、浙江、福建、内蒙古、安徽、广东、广州、云南、南京、西安、宁夏等12个省、市的体育运动学校(中专)升格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江西、北京、上海、四川、湖北等省、市也在积极地筹建[3].2006年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颁发的《关于进一步推动体育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发展体育职业教育是解决退役运动员再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2007年对21个省、市体育局人事部门进行的调查表明,全国各地均不同程度地组织过教练员上岗证、裁判员等级证、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证、教师资格证、计算机技能证、驾驶证等职业培训.这些经过培训的退役运动员就业率达90%以上,占全部退役运动员的75%[3].越来越多的女性运动员参与到职业教育的行列之中,通过学习若干项专业技能为退役后的职业发展争取更多的主动权.职业教育机会相对更多,涵盖范围及受众群体更广阔,正在积极广泛的开展过程中.
3女性运动员选择继续教育的作用分析
女性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难最重要的原因是文化素质较低,专业技能单一,较之男性更多的受到家庭因素的牵绊.只有接受继续教育,才能全面提高自己、提升就业能力,鼓励退役运动员继续教育是减少待就业的重要途径之一[4].
3.1个体作用
对知识与技能的不断学习与探求可以促进个体的发展与综合素质的提升,对于女性在当今社会综合竞争力的提升有助力作用,更能保障妇女的权益并提升女性在社会与家庭中的独立地位.女运动员在离开运动队后,未来的再就业问题需要进行长远规划,继续教育作为稳妥且必要的途径,可以为女性弥补文化知识的欠缺,同时提供就业时所需的学历与能力的双重保障.例如我国乒坛名将邓亚萍,在英国获得博士学位后,曾担任国际奥委会委员,现任人民搜索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她以自身对知识的不懈追索和不断实现自我的价值观向世界诠释了我国女运动员自立、自强、自信的个人形象,是继续教育发展途径的成功女性典范.
3.2社会作用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现状,女性在就业竞争过程中相对处于弱势,而女性运动员更是其中需要的到特别关注的群体.继续教育为女性运动员提供了退役后过渡期的良好学习平台,作为向社会融入过程中的缓冲器,继续教育发挥了巨大作用.对于社会整体而言,几年的学校学习过程不仅可以暂时缓解严峻的就业压力,更能从整体上提升女性运动员退役后的整体素质,有助于塑造她们专项技能突出、文化知识并重的均衡形象,提升良好的社会影响力.
4女性退役运动员继续教育面临的问题
4.1高校教育资源有限
运动员上大学虽然有一定的优惠政策,但运动员感到:一方面入学标准太高,另一方面,即使获得的运动成绩达到了免试的条件,有些高校也拒绝接收运动员[2].自1986年原国家教委、国家体委联合颁发《关于著名优秀运动员上大学有关事宜的通知》以来,一些退役优秀运动员通过免试的渠道进入高等学校学习.为了进一步做好优秀运动员免试进入全国高等院校学习的工作,1999年又颁发了《关于国家体育总局直属体育院校免试招收退役优秀运动员学习有关问题的通知》(体人字〔1999〕420号),进一步扩大了招收范围与名额.但是,国家关于退役运动员免试上大学的政策和措施只在一定程度上为一小部分成绩优秀的远动员,以及层次高、影响大的国家队队员提供了机会,大部分女性退役运动员得不到推免入学的名额,凭借自身文化水平又难以考取.可见,高校教育的名额有限,不能满足广大女性运动员退役后的深造需求.
4.2职业教育有待完善
职业教育的开展正在不断推进,相关政策也在不断出台并修改,这一契机为女性运动员提供了更全面实用的学习机会,在宽泛的环境下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为今后的“二次就业”夯实基础.职业教育虽然涵盖范围广,但社会对于职业教育的认可程度仍有待提高,获得职业教育证书或相关技能证书的退役运动员并不能获得完全的就业保障,职业教育仍需面对学历认可问题、教学质量保障问题、资格证书权威性问题等办学瓶颈.对于女性退役运动员来说,如何兼顾家庭与学业的同时实现理想的就业,如何在择业与就业过程中开发女性的优势与长项,这使得职业教育在针对女性运动员群体时的功能目标与教学要求大大提升.职业教育体系需要不断完善,才能经受社会各方对其教育成果的检验以及各类挑战.
4.3继续教育意识欠缺、费用匮乏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个人终身学习意识也越来越得到认同.然而,退役运动员群体对于继续教育的意识欠缺.许多女性运动员往往在退役后需要兼顾家庭而放弃教育机会,或因个人价值取向、客观环境、传统观点等因素选择直接就业或回归家庭,然而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缺失却会在日后的工作与生活中逐渐显露,成为女性退役后职业发展道路的“短板”,也就出现了本文前言所提到的“邹春兰事件”.如图2所示,即使在我国优秀运动员群体中,受教育水平仍呈现明显不足,大部分运动员仅停留在初高中教育阶段,这不仅是源于运动员受教育制度与政策保障不完备,更突显了运动员群体对于继续教育意识的缺乏.此外,很多女性退役运动员往往因经费不足而选择放弃.学校在为运动员提供教育机会的同时,其学费的负担和学习过程的开支往往来自不同途径.国家为优秀运动员负担学习费用,保送进入高校求学,然而大部分女性运动员并没有机会得到公共资源的资助,经济条件较弱的个体往往选择尽快就业以赚取生活开支.继续教育的学费问题是由政府公费资助还是由个人负担,又或是第三部门的支持,吸取社会、企业的资金注入,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5]
5未来女性退役运动员继续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5.1政策与资金的专项保障
经过审视和探究,所出台的退役运动员就业保障“办法”、“通知”、“意见”仅停留在政策规定的层面,并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政策体系,更没有上升到法律体系建设的高度.在新时期,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会有更多女性运动员面临退役和职业转变问题,该群体的扩大化问题正在逐渐显现.因此,应当因时制宜,制定具体针对女性运动员这一特殊群体的继续教育扶持政策,将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在此提出政府和社会共同集资创设女性退役运动员教育保障基金,交由有关部门专人管理,避免她们在选择继续教育途径时不会因为保障政策的空白或客观经济条件的制约而放弃继续学习的机会.
5.2关注女性体育与女性运动员权益
女性体育的发展作为新时代女性主义与妇女运动的产物,由于性别差异的存在,女性体育应当获得特别的关注,这不仅可以促进女性文化的发展,更能体现时代的进步与价值观的革新.因此,保护女性运动员的权益则至关重要.女性运动员在退役后处在职业发展的过渡期,继续教育作为途径之一应当给予女性公平的教育机会.有能力的高校可开设一些专为女性退役运动员设置的学习机会与研究方向,发挥女性特质与优势,这正是体现了对于女性的关注和对女性运动员权益的保护.
5.3加快“体教结合”进程
通过整合体育与教育两个系统的资源,提高效能,形成合力,共同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它是文化教育与运动员训练和成长全过程的结合[6].目前越来越多的体工队转型成为竞技体校,实现了运动员的训练与文化课学习的系统式结合.无论是运动队与高校的合并,或是高校自办运动队,其核心目的是为使运动员将训练与文化教育相结合,避免在退役后由于文化知识与竞技能力的差距拉大而影响职业发展与规划.在“体教结合”的环境下,女性运动员得以在高校中进行运动训练,不耽误课业学习,既可以进行专业化训练,又可以保障文化知识的教学质量,从而形成体能、技能、智能等多层次均衡发展的健康态势.5.4大力发展女性职业教育国家体育总局与教育部联合颁发的《关予进一步推动体育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中强调了职业教育对于运动员退役安置的重要意义.目前在职业教育迅速发展的背景下,继续完善职业教育的体系建设与立法保障是十分必要的.对于女性运动员群体而言,职业教育可以为女性开发更多领域的技能,例如女性体育舞蹈等体育类职业教育或烹饪、园艺、文学等非体育类职业教育.目标女性运动员群体的职业教育可以做到更具针对性,也可优化教学效果,发挥职业教育实用性功能,最终帮助女性实现“二次就业”.
5.4学校教育与就业良性衔接
继续教育往往可以为运动员退役后提供学历保障,但学历的实效却往往因用人单位情况与标准大打折扣,造成学历在手却面临失业.对此,学校教育与用人单位建立人才输送通道可尝试采取“订单式”培养或对口输送等模式,学校与用人单位及时进行信息互换与沟通,使学校对运动员的继续教育成为有质量、有效用、有市场需求的培养过程,面向人才市场的需要和导向.
6结语
我国退役运动员的继续教育事业正在不断发展和完善,女性运动员得到了相应的政策保障并根据不同方式接受继续教育以补充文化知识,获得再就业的竞争力.高校进修与职业教育为她们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尤其职业教育正在大力推行和开展,缓解了退役运动员二次就业的安置问题,也是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下的继续教育新趋势.然而关注女性群体,缺少专属政策与资源的支持,受家庭和客观条件限制等因素使她们或得不到及时的受教育资源,或经过继续教育而仍然面临安置困难问题.本文针对女性退役运动员面临的继续教育问题提出建议与对策,给予专属性政策与资源支持、对女性体育加大关注度、尝试开展女性职业教育及教育与就业的有效结合等,旨在更好的解决女性运动员的继续教育及退役安置问题.
作者:吴彤侯艳伍工作单位:西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 上一篇: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变迁思考
- 下一篇:教师继续教育开展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