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教育学分银行制度的依据和原则

时间:2022-03-05 10:43:19

导语:继续教育学分银行制度的依据和原则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继续教育学分银行制度的依据和原则

一、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构建“学分银行制度的理论依据

1.个性教育思潮的传播。

个性教育是基于人的个性发展而实施的教育活动,自古以来就为东、西方社会所重视。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及以知识经济和信息为特征的现代社会的建立,个性教育已成为当前教育的主流并日益渗入和传播到各级教育当中。个性教育思潮强调在教育过程中重视受教育者的需要、兴趣、创造和自由,尊重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和价值,其目的在于有意识地形成受教育者积极的个性,使受教育者的个性得到积极、充分、自由的发展,“个性教育在重视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更注重人的主体性和人的固有的潜能的发挥以及创造精神的发扬,并试图通过培养个性健全、人格独立、富有创造性的人来满足社会的需要,更好地推动社会进步,实现教育本体功能与社会功能的整合”[1]。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学分银行”制度的构建正是以这一主流教育思潮为基础并具体落实在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各个环节中,以全面性、创造性、自主性、活动性及主体性等特征体现出两者高度的契合点和相关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个性教育思潮的传播为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构建“学分银行”制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理论基础。

2.学习自由理论的形成。

真正的学习,应该是自由的学习,尽管不少学者对其内涵有着不同角度的阐释,但当前已形成了一致理解,即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中自主思考和采取行动的内在思想和外在行为状态以及与之相关并支持这种状态的一系列权利。“学习自由包括选择学什么的自由,决定什么时间学和怎样学的自由,以及形成自己思想的自由”[2]。学习自由应用到高等教育领域,是高等教育制度创新的核心理念,在两个方面产生重要的意义:一是能使高等教育更加适应多种多样的社会需要和学生个体的需要,有利于各种类型、层次人才的培养;二是能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有效地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独特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独特个性和高度责任感。学习自由理论的形成为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构建“学分银行”制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启示,即在这一制度的构建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爱好和学习基础,选择最能满足其个性发展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并在自我管理的过程中走向成熟。

3.人本主义理念的张扬。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教育的人性和人道性日益受到重视,以人为本,在教育过程以受教育者为主体,把促进和完善人作为教育的最终目标已成为当代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重要内核。“它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反对将人机械化和生物化,提倡对人格发展进行整体分析和个案研究,重视学习的内部动力和学习者的潜能,注重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强调情感体验在学习中的积极意义,把促进和完善人作为教育的最终目标”[3]。该理论从20世纪50年代自美国兴起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已成为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理念,并在全世界各地得到张扬和发展。在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构建“学分银行”制度,贯彻人本主义理论,既是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事业更好地履行自己的历史使命,实现其健康、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又是其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学分银行”制度的构建,无论是“农”与“非农”专业限制的消解,“农”与“非农”学校边界的突破,还是“农”与“非农”学习者学籍制约的革除都应该以学习者为中心,遵循学习者的个性、兴趣及独立的人格等。因此,人本主义理论的张扬为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构建“学分银行”制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借鉴和遵循依据。

4.高校战略联盟思想的发展。

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高校之间通过联盟、联合和联动等方式整合教育资源以达到共同发展,高校战略联盟正是适应这一条件而蓬勃兴起的教育发展战略。高校战略联盟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高校为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等战略目标,以承诺和信任为特征而结成的优势互补、风险共担、资源双向或多向流动的松散型合作竞争组织。高校战略联盟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在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效益的最大化问题上的作用则是一致的,“高校的教育联盟使各校的资源得到共享,学科得到发展,成本得以降低,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是有目共睹的,也生动反映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4]。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由于长期以来社会轻农的习惯性思维、农业产业的弱质性特征和内部体制改革的较难深入等原因,造成师资、教学、科研等方面的相对薄弱,处在二级单位的继续教育机构在推行继续教育时更是困难重重,因此,高等农业院校教育特别是其继续教育与其他高校建立战略联盟在当前形势下非常迫切且意义重大,而作为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学分制改革重要内容的“学分银行”制度的构建也只有立足于此,并从高校战略联盟思想吸取其有效的方法、途径及措施等,才能实现与其他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促使优秀非“农”教育资源向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进行流动与聚集。

二、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构建“学分银行”制度的理论原则

理论原则是指导实践有效进行的指导性原理和行为准则,贯穿制度构建的始终,是制度构建的前提和基础。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虽然与其母体学校———高等农业院校有着极其重要的关联,在课程设置、教育教学理念与方法等方面存在一致性,但也有着自己的独特属性,因此,在具体制度的构建和实际的运行过程中遵循与其母体学校———高等农业院校相同理论要求的同时,也表现出不同理论原则。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学分银行”制度的构建同样如此,其构建只有根据其所具有的教育目的、任务、职能构成、运作方式等确立相应的理论原则,才能保障质量和发挥效益。

1.统一性原则。

在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学分银行”制度的构建中必须遵循统一性原则,这种统一主要表现在统一的信息、统一的学分框架和统一的学分运行机理,这三个方面的统一既能保证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学分银行”制度在构建时能全面而详细地占有各类信息,减少盲目性,也能使制度在运行时保持有序性,同时还能使构建的制度在管理过程中的有效性。统一的信息应包括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机构所处的地理位置、住所情况、注册的程序及课程信息与学习者的学习协议和成绩档案等,所有的这类信息应该由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机构和提供学分的院系进行统一的描述,并用统一的文件格式表达出来,这样便于管理和比较,“在‘学分银行’制度的实施范围内,对所有以任何形式参与的学生都要建立统一格式的文件信息,其中包括学生的个人情况、成绩记录、学习的课程等基础信息,还应对学生的个人偏好和实际情况进行一定的记录”[5]。统一学分框架是学习者学习成果的标准和等级级别的规定,是实现学分积累与转换的标尺,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与其他院校由于办学目标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学科专业体系,相应的,学分标准也存在差异,增加了“学分银行”运行的难度,影响了效率,因此,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在构建“学分银行”制度时在保留主体学分专业学科的基础上要坚持统一性原则,即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个统一的学分框架体系,遵循统一的学分概念、规定和基本原则。统一的学分运行机理是“学分银行”制度构建的内在运行机制,包括学分存储(记录)、学分认定、学分互认、学分兑换和学分通兑等,这种运行机理也应该有统一的标准和规则。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整个制度的良性、协调运行。

2.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是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学分银行”制度构建的首要理论原则,是灵活性、自由性原则的延伸和体现。“开放性具体体现并落实在:具有开放与灵活的入学制、学分及其转换制、选课制、评价制等弹性学习制度;拥有开放性的学分积累,教育学历证书和学位制度的开放性申请和颁发机构的自由选择以及面向全社会公开、透明、准确的信息公开制度等”[6]。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构建“学分银行”制度遵循开放性理论原则就是要求剥离学习者入学时或在学习阶段或在毕业时任何条件的限制,即入学时实行无条件注册,只要学习者愿意,不受年龄、学历、原有专业与入学时间的限制。学习者随到随注册,入学后,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或个性选择自己喜爱的课程,修完课程后取得相应的学分并随时存储。不仅如此,如果学分需要转账,只要申请从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机构中将已获取的学分取出,存入接受学校的学分账户就可以,当存储的学分修满能取得毕业或结业证书时,学校也应该随时办理。这种强调无障碍的、多样化的灵活性理论原则体现了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学分银行”制度的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追求自由、公平、开放的特点。“‘学分银行’体系提供的无条件入学、无时间、空间限制等,不仅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而且将高等教育的公平性真正落到了实处”[7]。

3.层次性原则。

由于区域经济社会的不同发展及历史和现实状况的影响,我国不同区域的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表现出不同的发展阶段和水平,这就使得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学分银行”制度构建呈现层次性的理论要求。第一层次是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内部及与母体学校———高等农业院校其他院系之间“学分银行”的建立。这一层次是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学分银行”制度构建的初始阶段。第二层次是区域内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与其他院校继续教育或其他院校之间建立“学分银行”,在这一层次的建立中,尽管有着院系设置、专业安排或所处位置的不同,但由于有着相同区域存在的共同经济文化背景,高校师资队伍、实验设备等教育教学资源能方便、快捷地流动,相对于第一层次来说也比较简单和容易操作,但这也不是这一制度构建的最终目的,为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方便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学习者更好地学习,促进学习者在不同区域内之间的交流,还需要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与不同区域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和其他类型高校甚至全球高等教育机构“学分银行”的建立,这是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学分银行”制度构建的最高层次,通过这个层次,不同区域文化、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设备和技术得到融合。三个不同层次“学分银行”建立的垂直衔接和依次推进,促进了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学分银行”制度的构建。

4.特色性原则。

特色是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的生存、发展之道。在我国,由于高校扩招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趋势,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和其母体高校高等农业院校一样与其他高校在专业设置、课程编排、教师聘任等方面存在趋同性,这种趋同性特点使较多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失去特色而影响竞争力。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在构建“学分银行”制度时应该始终把握特色性原则,以特色赢得发展和机遇。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学分银行”制度的构建形成特色,需要重点把握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始终坚持服务涉“农”的发展观念;二是强化独特的优势学科与品牌专业。在坚持服务涉“农”的发展观念上,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构建“学分银行”制度虽然强调“农”与“非农”课程、专业、学校之间的自由流动,但这种自由应该有限制、有边界,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应加大涉“农”课程与专业设置的比重,在积极引导学习者以“农”作为学习重点的同时,也应该创造服务涉“农”条件,使参加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的学习者的大部分学分从涉“农”课程与专业中取得。在强化独特的优势学科与品牌专业上,虽然目前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已形成了与地方经济建设与农业产业发展相匹配的优势学科和个性鲜明、应用性突出、竞争性强的品牌特色专业,但由于一系列因素的制约,社会的影响力和参与度不够,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在构建“学分银行”制度时应扩大这些优势学科与品牌专业的宣传,营造重“农”氛围,提高参加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学习者的认知,并以此为途径向其他涉“农”学科和专业进行拓展和延伸,从而保障发展特色。

作者:陈有春单位:湖南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