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下农村陪读现象问题研究

时间:2022-02-08 02:15:04

导语:城镇化下农村陪读现象问题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城镇化下农村陪读现象问题研究

摘要:教育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人才培养决定一个国家的未来。中国教育体制在不断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地改革和完善。但是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仍然不公平。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农村学校撤并,很多农村家庭被迫陪读现象日益加剧,随之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本文以内蒙古东部的B村为例,利用调查访谈法来了解农村陪读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出现的问题,最后给出一点思考。

关键词:城镇化;陪读现象;家庭教育

近年来,“陪读”一词变得越来越流行。综合学者们对陪读的目的研究,有了相关的界定:黄淑贞将陪读定义为,“陪读”专指为数众多的家长为了孩子的可持续发展,牺牲自己的时间、精力和事业,专职照顾上中小学甚至是大学的孩子的生活起居的社会现象。学者王文龙认为,由于社会机会减少,缺少社会流动的渠道,教育竞争越发激烈,刺激了陪读数量的增长。当前在我国,一些贫困的农村、县区,陪读现象特别的普遍。很多家庭从孩子幼儿园就开始陪读。B村陪读人口数量比重大,流动人口数量多,大多是孩子母亲或者祖父母陪读。通过对B村的实地调查,探析农村陪读现象产生的原因,有助于家长理性教育。

一、陪读现象产生的原因

(一)“知识改变命运的”教育理念。随着文化社会的到来,社会竞争愈发激烈,大多数农村家庭的教育理念是“知识改变命运”。每一位家长都望子成龙,他们认为只有好好学习才能摆脱“田家子”的命运,只有接受良好的教育才能从社会底层向上流动。B村农民文化水平普遍低,他们不希望下一代务农,最大的心愿是让自己没有受到教育的所有遗憾实现在孩子身上。因此尽全力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校教育,被迫迁移到城市陪读。为了满足孩子的各种教育资源需求,教育支出占了家庭支出的一半以上。访谈发现,家里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孩子的农民家庭,生活花销非常节俭的情况下,年均收入仅仅满足教育支出,甚至会负债。可是,在家长眼里,知识是唯一改变命运的契机,良好的教育和扎实的专业文化素质可以为一个家庭、一个地区、乃至整个民族带来不可估量的财富。(二)应试教育的弊端。“高考决定命运”这种固定的应试教育制度决定了孩子的成才之路。应试教育推崇家长给孩子从小灌输将来“上清华”、“上北大”、做官、做某某家的思想。家长的关注点在考试成绩上,用分数去衡量学习成果。而孩子从记事起必须面对各种考试,承受着巨大的升学压力。应试教育以考试成绩作为学生标准成为了教学目的,教学只是为了考试,为了评分和排名次。教学的功能完全被破坏了,教育的意义也变质了。应试教育倾向于强化训练,一方面,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也加重了家长和教师的负担,更让学生忽视个性,产生严重的厌学情绪,家长为了安抚孩子情绪避免产生负面影响,不得不陪读。另一方面,家长为了孩子能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能有一个好的未来不惜一切代价陪读。应试教育追求片面发展,而不是全面发展,“考试绝定命运”,有违人才培养的初衷,而大多数家长的教育思想已经被禁锢。(三)农村教育设施欠缺。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0~2010)》显示,2000年至2010这十年间,我国农村小学数量已减少52.1%,农村中学数量已减少31.6%。大量的农村家长做出了进城陪读行为选择。据调查,B村地理位置处于边疆,离就进城市有300公里,总共只有200多户。由于村里经济水平较低,相关部门不重视,使得教育资金缺乏,教育水平无法提升。在原本无法丰富教育资源的情况下,2002年撤退了所有学校,村里的孩子不得不去城市上学。这一问题直接刺激了陪读数量的增长。调查发现,有的孩子从六岁开始去陌生的环境接受较好的教育,但是因为学校住宿条件有缺口,年纪小而无法自理,只能家长陪读。有的孩子从半途转学至城市学校,导致学习成绩在班级垫底而厌学。从我国农村教育问题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师资力量薄弱,经费投入不足,教学质量不高等现象看出,农村孩子没有得到应有的公平的教育资源,与城市教育拉大了相当大的差距,这种差距影响孩子的未来发展。

二、陪读现象产生的影响

(一)陪读成为离婚因素之一。研究发现,B村出现因为陪读而导致离婚的现象,甚至成为一种“流行”。B村农民家庭陪读方式是“全陪”。“全陪”是指家长不为就业和收入等,而全心全意陪伴孩子学习的一种陪读方式。B村多数家庭在分居的前提下以“全陪”的形式陪读。分居是因为男性需要留在农村务农来保证家庭收入,并且方便赡养家中老人,女性则迁移到城市陪读。因长时间分居生活,加之矛盾不能及时解决,最后结束婚姻。笔者从一位单亲妈妈了解到:“我离婚有五年了,当时和丈夫(前夫)分居两地,我去市里租房子陪读,孩子也离不开我。我们只有等到学校放假才回老家团聚。后来发现他跟别人好了,我们就离婚了。离婚以后我带着儿子在城市打拼,当时他正值青春期,受到的打击挺大的,在学校总是惹事。学习成绩也不如从前了。我当时非常自责”。离婚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可想而知。首先,孩子容易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和被遗弃感,这些行为和性格表现会直接影响他们在学校的交际。其次,孩子容易缺失生活和学习上的自信心。由于家庭破裂,家庭教育结构残缺。家长缺乏生活教养和指导,致使孩子丧失生活和学习上的自信心,行为上会出现异常的表现。多数被访者表示,“两地奔波的生活特别不容易,孩子太小,没办法寄宿学校。如果家长不跟上课程进度,孩子学习成绩会下降的。所以必须亲力亲为,为了孩子的未来做父母的必须坚持到底。”(二)家庭教育角色缺位。人们受到“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的影响,教育孩子的重担落在母亲身上。从以上所提供的内容来看,出现严重的父亲教育角色缺位的现象。学者们鼓励双亲陪伴,希望家庭给孩子提供完整的家庭结构。家庭中父亲角色和母亲角色分工不同,却承担着共同的责任和义务。家庭教育是要让父母实际承担起家庭教育角色的责任。笔者从一位女性被访者了解到,孩子母亲陪读的情况下“孩子只有在寒暑假跟父亲接触,平时除了在学校以外的时间都是和我在一起,生活起居都是由我照顾。孩子跟我特别亲,和父亲的关系特别地生疏,从来不找爸爸,甚至可有可无。”父亲成为了养育子女的局外人,父亲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父亲角色缺位无法满足孩子完整的结构性教育。孩子祖父母陪读的情况下会过分溺爱,阻碍孩子自我成长。他们对孩子柔软仁慈,孩子出错的时候不会及时严格地要求改正,反而纵容。他们文化水平比较低,教育思想更加传统,无法配合学校交给家长和孩子的家庭作业。再者,在孩子心里,无人能代替父母,祖父母无法孩子给予父母的温暖。家庭结构教育会因此产生严重的缺陷。

三、促进城乡教育公平,完善教育资源

陪读现象的产生,不仅表明农村家长对教育观念产生了巨大的转变,也表明着我国城乡教育依旧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现象。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修建乡村学校基础教学设施,完善教育资源,促进城乡教育公平。就农村教育问题而言,首先,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设教师队伍涉及到补充与配备、培养与培训、待遇与奖励等诸多方面,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城乡间师资力量差距明显,要鼓励优秀大学生投身乡村教育事业,保证师资专业支援与交流学习,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培养教师教学素质,实现与师范类学校的互动,国家应补给优渥的福利待遇。积极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其次,乡村教育要软、硬件一起抓,财政投入要向农村教育倾斜。就B村而言,在基础设施方面,要补充并且完善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比如教室多么媒体、图书馆、体育馆、学生宿舍、兴趣班所需材料、乐器等。

四、培养全面发展人才,打破传统育人观念

现如今,人类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教育是基础,人才是核心。可是很多用人单位只认可学历,学历等于人才,这种偏见促使家长陪读监督孩子的学习成绩。现在很多大学生就业难,其实,问题在于教育不全面,不到位。学生普遍存在学历高,无能力的现象。这就是人们只关心成绩而导致的结果。学生“求职难”和用人单位“求才难”的现象并存。知识并不等同于能力。我们的教育,从小学到大学,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养成,偏重知识考查,以考试成绩为评判标准,这种片面化的教育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打破传统的育人观念尤其重要。因此,我们要把握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律,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学校更新教育方式,家长配合学校,始终以国家需要为导向,培养现代社会适用的人才。

孩子的未来取决于所接受的教育,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的家长都会为孩子受良好教育而尽全力。所谓“行行出状元”,孩子有自己的兴趣和选择,可是家长只关心成绩,看不到孩子身上其他闪光点,疯狂灌输知识教育思想。教育固然对孩子个体化发展至关重要,家长应全方位培养孩子,国家需要“全才”。在我国,城乡同步发展,但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公,让农村学生和家长没有选择。进城陪读的农村家长被贴上着“陪读家长”的标签,在经济,社会方面都存在差异,融入困难,面对着巨大的经济和生活压力。研究发现B村陪读现象的产生受传统的育人观念和硬件设施不到位的影响,还有因陪读而产生的各种严重的个人问题、家庭问题和社会问题。为减轻这些问题加剧,还需从解决社会教育公平发展、优化教育资源、对陪读家庭的差异性扶持、全方位解决陪读带来的不利影响开始。另外,我国农村陪读问题是学术各界应关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梅晓静.乡村振兴背景下随迁型陪读现象的社会学分析——以六安市毛坦厂镇为例[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9,39(06):13-17.

[2]邱梦娇.由家长陪读现象看我国乡村教育问题[J].区域治理,2019(46):80-82.

[3]王雪..农村家长陪读现象的社会学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6.

作者:苏日娜 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