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家训中责任伦理教育研究

时间:2022-09-08 02:59:36

导语:传统家训中责任伦理教育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传统家训中责任伦理教育研究

摘要:责任伦理教育是中国传统家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扬其精华与弃其糟粕,使其升华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道德观念,对培育新时代中国公民的责任伦理自觉,塑造公民群体的道德人格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中国传统伦理;家训;责任伦理

教育科技的迅猛发展改变了人与自己、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这些改变中蕴藏的危机已然影响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及整个生态系统,人类既是危机的“肇事者”,也是后果“承担者”。责任伦理顺势而生,既调整“自然”的地位向“人类”看齐,又将社会发展新需求,如科学技术,纳入责任伦理实践范畴。责任伦理强调人类社会要用更透彻的思考、理性的态度、坚决的行为、深远的情怀去转变与环境、自然、生态的共处模式。责任伦理的理论发展和实践推进既超脱传统,也依靠传统。因此,需要从中国源远流长的伦理思想和伦理教育中寻找责任伦理的思想脉动,并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对传统家训中的责任伦理思想进行重新构建,再通过实践探索与反馈来实现合理利用,实现对社会需求和时代变化的呼应。以教育的立场和角度去探索中国传统家训中有关责任伦理教育的内容,既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为现实困境“归因”,也是对现有伦理教育实践中以信念伦理教育为核心的补充。

一、中国传统家训中责任伦理的特质

中国传统家训作为我国千年延续的宝贵家庭教育资源,尤其是作为子女责任伦理教育的主要教育场域,与西方和现代的责任伦理相比较具有不同的特征。1.将“家国”责任视为核心。中国传统家训从“父慈子孝,兄良弟悌”的礼仪规范教化开始,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立志教育,最终走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圣外王人伦责任。总体而言,中国传统家训在整体主义取向和强烈的务实倾向下,推动个人走向对宗族、民族、国家责任的绝对强调,且重视对责任的履行和践诺[1]。2.在责任伦理教育实践中强调行为养成。传统文化教育素有“蒙以养正”的说法,并认为由于“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所以,“故需早教,勿失机也”[2]。在幼儿时期就应当开始学习与人相处,学会如何在庞杂的人伦关系网络中履行伦理责任。从衣冠整洁、作揖礼拜到良好学习习惯,再到诚实守信,通过将“五伦”“十义”等伦常规范转化为具体行动,进而养成习惯,形成良好品行。3.责任伦理诉求中的时代特征明显。中国传统家训在千年发展中演变为以儒家文化为其指导思想,同时在社会经验沉淀过程中也以彼时既存的文化价值体系为内容。因此,家训内容体现了当时的文化意蕴和文化现实。如汉魏六朝的家训偏重治人,体现在责任伦理教育上则侧重以自身的道德品行塑造去履行个体责任,几乎无治家及忠君思想的体现。魏晋隋唐时期佛教昌盛,家训中的儒、佛思想产生交互影响,且增加了治家的诸多内容。而宋元明清时随着社会体制定型,家训的内容将儒家伦理在各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规定,覆盖个人德行、睦亲治家、忠君报国,再到繁琐的置业理财、家仪家规等方面。4.在责任伦理的教育引导中强调情理结合的人格塑造。中国传统家训的力量来源于深蕴在中华儿女心中的文化心理[3]。中国传统家训通过“忠孝节义”“礼义廉耻”作为情感心理的源头拓展了行为评价的依据,并在社会的宣扬氛围中对群体进行人格塑造,形成影响深远的文化心理沉淀。如长幼有序、尊卑有别、忠君报国等责任伦理教育则在此类社会氛围中为当时的社会价值取向提供合法与合理性基础。

二、中国传统家训中责任伦理教育的主要内容

中国传统家训中的责任伦理教育主要包括四个层面的内容,从低到高呈现阶梯式递进。每一层级又包括从低到高的责任要求,对个体的责任伦理培育,不同层次间的责任要求和教育内容不是相互割裂,而是互相依托、互为支撑。1.对自己和家庭的责任。在中国传统家训中,责任教育最集中的部分就是对自己和家庭的责任。在中国传统家训中,自我层次的责任教育主要内容包括不伤害自己,维持自身的生命,适度的劳动,言行符合礼仪规范,能自我管理和自我反思,求学立志。如袁采家训告诫家中小孩不可独游街市,不可临深;陆游在《剑南诗稿》中写道:“时时语儿子,未用厌耕除”;方孝孺《幼仪杂箴》中对“坐”“立”“行”“寝”等进行规定,用于后人自修;《颜氏家训•勉学》中认为“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太公家教》中有“良田千顷,不如薄艺随躯”;欧阳修在《示子》中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诸葛亮《诫子书》说:“非淡泊无以明志”等等。在对家庭的责任方面,由于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在中国传统家训中“孝”被认为是个人最应具备的品德之一,“齐家”是家训中家庭单位最直接的目标指向。因此,不同朝代的家训中多有关于家庭和睦、家庭管理、家业置办的诸多经验,通过记叙和传承这些经验实现“兴家”和“齐家”。家庭和睦源自妥善处理家庭成员关系,在家训中对家庭成员的关系调试强调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其中对于家庭关系中的父母子女之间的养育和赡养责任描述最多,且从日常道德规范到法律施行均有体现。如朱柏庐在《朱子治家格言》中讲述孝悌之意;孙奇逢的《孝友堂家训》强调家庭成员和睦相处;司马光的《家范》论述姻亲关系;颜之推的《颜氏家训》论述“六亲”关系;司马光的《家范》则对为人父、为人母、为人子应尽的责任做了各自的描述。在家政管理与家业置办上强调严慈并济、勤俭节约、耕读传家。如张履祥《训子语》要求家人忠厚宽容;《朱子治家格言》中有“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节俭要求;霍韬在《渭崖家训》中提出了很多耕读并行的想法。还有许多家训将具体的生活物资标准、技术手艺流程、农业生产经验写入其中供后世子孙学习。2.对他人和集体的责任。由于传统社会处于专制时代,家训中对子女后人在社交生活中的训诫更多倾向明哲保身、谨言慎行的为人处世导向[4]。在处理与他人关系时,推己及人则是应用的首要原则。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之下对他人的责任教育内容层次从低到高,由不伤害到力所能及帮助他人再到理解与尊重。如方孝孺《幼仪杂箴》在“揖”一项中提出要“远耻辱于人”;章仔钧的《太傅仔钧公家训》说如对人“暴与凶”,则会亡家。如在处理主仆关系时,袁采、郑板桥等人的家训中提到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奴仆,要养其老、焚其债、还其身的善待举措。对集体的责任主要是指在氏族、乡邻交往中,以及从事传统职业中所呈现出的责任教育内容。包括对集体组织要求的遵守,到主动奉献和付出[5]。如《朱子家训》中要求子女“穷苦亲邻,须多温恤”。王祥《训子孙遗令》中讲“宗族欣欣,悌之至也”。元代郑太和在《郑氏家范》中要求“子孙当以和待乡曲”。王阳明在《节庵方公墓表中》提到士农工商要各尽其心。3.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中国传统家训中无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和国家差别。总体而言可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在低层次上,对社会责任以对社区或者村落的关注而有所体现。如《朱子家训》讲到随时随地可以行善。陶渊明在写给子女的家书中嘱告子女:“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在中间层次,强调注重造福地方百姓。尤其是在官员家庭中。如《包拯集》要求后世子孙不得贪赃枉法。张尔歧在《蒿庵集》中提到要“恩施沾乎一域,行能表乎一方”。在最高层次上,则是报国恤民。如许恒《训子》、许云《贻谋》要求子孙为官者关心百姓、报国忠君。宋朝孙奕在《履斋示儿编》中以国家、正义为“义”之内涵要求子孙后辈“以义而权其轻重”。4.对未来和自然的责任。中国传统家训中关于未来和自然的责任伦理教育从低到高体现为对自然资源的珍惜与爱护,遵守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如陆游在《放翁家训》中告诫子孙对大自然的任何生灵都不能妄加残害;江端友《家诫》提到要爱护自然中万物生灵;袁采《世范•治家》提到要保护水源;程颢《河南程氏遗书》讲道:“若夫至仁,则天地为一身,而天地之间万物为四肢百体,夫人岂有视四肢百体而不爱者”,将人与自然比喻为一体共生的关系等等。还有更多的家训从自然资源的取度,如不滥捕、不滥伐,按时节封禁和开发等方面提出具体而详细的要求[6]。

三、对中国传统家训中责任伦理教育的继承与创新

2019年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要以礼敬自豪的态度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掘文化经典、历史遗存、文物古迹承载的丰厚道德资源,……使之与现代文化、现实生活相融相通,成为全体人民生活、道德实践的鲜明标识”[3]。发掘中国传统家训中的责任伦理教育资源,并使其焕发时代生机正是对纲要的呼应。1.顺应时代,从小培养面向自然与未来的责任观。在责任伦理的内涵要求下,自然与人的价值是相同的,而这也是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起点。因此,人类改造大自然同时也要对此承担责任,既包括对过去人类行为的责任承担,也包括对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未雨绸缪。家庭作为人们接受教育最早的地方,要从小开始培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观念,这不仅符合时代的发展和社会需要,也有益于调整人的意识和群体认知[7]。如在日常家庭教育中灌输现代社会法律规则的意识,将时代呼吁的环保意识、敬畏自然、可持续发展等与传统家训结合起来,实现情感涵养与家风熏陶相促进,认知引导与家庭实践相结合。2.转换取向,培育符合社会主义道德取向的“家国”责任观。中国传统家训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都将“家国”责任置于核心位置。但两者的“家国”责任在时空范畴以及社会现实需求上有着明显的不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架构的“家国”责任观是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建设目标,以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目标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集体追求。围绕的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给出答案。中国传统家训的内容选择和教育实践要围绕这一目标主旨,将传统家训中责任伦理教育的内容在此背景下进行重构,使其与核心价值体系相契合,使家训内容成为符合核心价值体系所要求的价值观念的载体[8]。如在家训中选择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团结统一的深情厚谊,爱好和平促发展的美好期望,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等相关内容。3.细分领域,强调家庭教育中个人私德与公民责任的共同培育。一方面,中国传统家训作为家庭道德的承载体强调律己、内敛、立大志的个人品德。“私德”浓重的特点导致中国古代社会难以培育“尊重共识的自觉”,随着公共生活的深度与广度日益加深[9]。公共道德作为社会生活的润滑剂作用日益凸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公共道德通过制度建设、分步推进、务实目标已取得了卓越成效。但公共道德建设要深入推进还需对道德建设的领域进行细化和培育。家庭作为社会细胞仍是公民责任教育的重要场所,通过家庭教育进行私德教养同时,让其感知公民责任,学会兼顾关怀与正义,也是家庭教育这一道德建设领域担负起培育公民责任伦理教育的功能体现。另一方面,在传统家训中有很多封建伦理、专制思想不适合现代家庭教育。因此,民间的伦理教育相较于过去极大地减少了家庭教育这一环节对人进行品德塑造的重要支撑,家庭仅仅作为教育机构的“附属”和“补丁”而存在。引导家庭教育回到责任伦理教育的主渠道,并发挥其巨大作用,以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态度对待传统家训,用实事求是的方式分析家训中的经验和训诫,进行扬弃使用。

四、结语

中国传统家训与作为中国当代主流思想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有相通之处,也有亟需转换的内容。在走向开放和多元的中国当代社会,责任伦理的内涵和外延既要继承传统伦理的精华和价值,也要兼蓄对环境、自然、生态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等责任伦理的补充。由此,既让家训文化得到弘扬,实现了对家庭教育的改善,也为个体道德培养和责任伦理教育提供了美好的家园环境支撑。

参考文献:

[1]傅济锋.责任伦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合理性基础[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9(6).

[2]颜之推.颜氏家训译注[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145.[3]中共中央国务院.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Z].2019.

[4]安丽梅.论传统家训在古代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地位与功能[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5).

[5]胥文玲.家族教育的历史传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70.

[6]徐少锦,陈延斌.中国家训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61-63.

[7]包东坡.中国历代名人家训精粹[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55-57.

[8]谢宝联.中国家训精华[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48-49.

[9]喻岳衡.历代名人家训[M].杭州:岳麓书社,1991:36.

作者:郑红 单位:重庆第二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