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认知下学前家庭教育研究
时间:2022-04-09 03:38:36
导语:具身认知下学前家庭教育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本文在介绍具身认知及主要学习观点的基础上,依据具身认知的原则提出了学前庭教育原则和方法,并列举了若干实例。这些原则是:环境熏陶至重原则、身教重于言教原则、亲身体验重于灌输原则,方法有:带孩子“玩”起来、故事游戏化、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全方位接触和体验等。
关键词:具身认知;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教育思想
一、引言
学前家庭教育是教育链条上的重要一环,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一个整体。中国历来重视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就思想观念而言,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我国家庭教育观念受到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但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思想在中国的影响仍然随处可见。中西方教育思想各自受到观点迥异的哲学思想的影响,不同的思想在现实中不同程度地交织在一起,从不同方面影响着家庭教育观念。从我们耳熟能详的谚语和俗语可以窥见一二,例如“身教胜于言教”、“不打不成才”、“头悬梁锥刺股”、“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眼过千遍不如手到一遍”等。这些谚语、俗语反映了教育思想观念中对“身体”的看法千差万别,或者认为教育是一种纯粹思想观念的传递和心智培养[1],身体阻碍了学习,因此需要“打”、“悬发”和“刺股”;或者认为身体的实践行动对学习至关重要,所以“手过”胜过“眼过”;或者认为父母亲身的行为而不是说教对孩子影响更大,折射出人类先贤们对“人类是如何学习”、“教育应该怎样”等问题的思考。传统教育思想观念在日常生活和教育实践中仍然具有强大的影响力,运用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对以往教育思想进行梳理和辨析,对于继承和发展教育思想和理论,指导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从具身认知视角对中西方传统家庭教育思想进行审视,探寻建立在具身认知理论基础上的学前家庭教育原则和方法。
二、具身认知及学习观
具身认知(EmbodiedCognition)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认知科学领域出现的新认知观,它是以批判传统认知主义面目出现的。传统认知主义认为“认知是可计算的”,认知过程类似于计算机的符号加工过程,都是一种对信息的处理、操纵和加工过程。如果把大脑比作计算机的硬件,那么认知就是运行在这个“硬件”上的“软件”或“程序”。由于程序是独立于硬件的,因此认知是独立于包括大脑在内的身体的,是一种“离身认知”或称为“无身认知”[2](DisembodiedCognition)。具身认知理论认为心智有赖于身体之生理的、神经的结构和活动形式[3],心智理解为根植于人的身体结构及身体与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之中[4]。其含义包括三个方面(叶浩生,2010):第一,认知过程进行的方式和步骤实际上是被身体的物理属性决定的。例如,与人类身体结构迥异的蝙蝠、鱼看世界的方式和步骤与人类是不同的。第二,认知的内容是身体提供的。以具身认知为基础的抽象概念隐喻理论认为,人们借助具体的、有形的、简单的始源域(sourcedomain)概念(如温度、空间、动作等)表达理解抽象的、无形的、复杂的目标域(targetdomain)概念(如心理感受、社会关系、道德等),从而实现抽象思维[5]。第三,认知是身体和环境交互的结果,环境中的文化、历史等都通过身体影响行为[6]。Lakeoff和Johnson在他们的著作《肉身的哲学:具身心智及其对西方思想的挑战》中将具身认知对传统认知科学的变革定义为“第一代认知科学”向“第二代认知科学”的转变,分别将它们称为“无身认知科学”(disembodiedcognitivescience)和“具身认知科学”(em-bodiedcognitivescience)[7]。具身认知角度的学习遵循如下原则:(1)身心一体原则。具身认知理论认为没有脱离身体的心智。“在很大程度上,我们的意识体验被刻写在肌肉里”[8]。人类在学习身体技能、物理知识、代数和几何学知识过程中,都有身体的感觉运动体验或身体的空间位置等成分参与,学习的过程是与身体活动密不可分的,身体的活动方式直接影响学习结果[9]。(2)根植原则。学习是一种“嵌入”身体和环境的活动。即学习的过程是依赖于身体和环境的。“身体的经验在情境的展开中获得实现,教师或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体验到与知识接触的快乐,体验到身体的意志和归属。情感的心智和理智的心智在这种情境中双双获得成长”[10]。
三、具身认知视域下的学前庭教育原则和方法
中国历来重视学前家庭教育,古语有云“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现代家庭教育理论认为0岁—6岁儿童受家庭影响重大,这一阶段的教育和环境的熏陶对其一生的成长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与传统农业社会不同,城镇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学前儿童在家庭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室内环境下度过的,没有积极、健康的活动,没有父母(监护人)或者其他人的引导、带领,在电视机、智能手机、电脑逐渐普及的情况下,极容易陷入沉迷电视、沉迷游戏的陷阱之中。引导儿童开展积极、健康的活动,既能有效抵御沉迷电视和游戏,又有利于儿童在智力、情绪控制能力、身体健康等方面全面发展。在对教育思想史上的各种思想观念进行梳理总结的基础上,对学前家庭教育进行再审视,提出符合具身认知观的学前家庭教育原则和方法,用现代科学的理论指导学前家庭教育实践。1.学前家庭教育的任务0—6岁的学前儿童正处于身体、智力发育的关键时期。0—3岁孩子本能和无意识占主导地位,这一阶段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在保育的基础上,引导儿童关注周围的世界,发展其认知,如利用婴幼儿无意注意与无意记忆的特点,多提供或创造丰富多彩的刺激环境,吸引儿童的无意注意、无意记忆与无意识的动作思维,推动其认知的发展及意识的萌生;同时应帮助婴幼儿通过与周围人及自然世界的互动,发展对周围世界积极健康的情绪、情感,培养儿童广泛的兴趣,塑造良好的个性,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11]。3岁—6岁的孩子在大脑发育、身体活动和自主意识方面有了极大的变化,这一阶段家庭教育的任务是促进儿童身体健康成长、培养生活自理能力与良好习惯、发展智力水平和认知能力、培养健康的情绪情感、发展良好的个性与社会交往能力、培养审美能力。2.具身认知观视角下的学前家庭教育原则(1)环境熏陶至重原则“家庭复制着现实的社会关系,孕育着未来社会的风貌”(鲁洁,1992)。家庭环境对学前儿童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学习和认知能力发展方面,而且体现在情感、道德情操、个性品质、社会交往、行为习惯的培养和养成方面。环境至重原则与具身认知主张的“学习是一种‘嵌入’身体和环境的活动”观点是一致的,创造有利于儿童发展的心理和物理环境对儿童形成良好的安全感、生活行为习惯、对社会积极的认知、良好的道德品质等都具有重要意义。(2)身教重于言教原则孩子是父母的镜子,从孩子身上可以折射出父母的影子,父母注重正己教人,以自身的言行举止感染和熏陶孩子的效果远胜于言语教育。托尔斯泰说:“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的端正和完善上。”现代科学揭示,人类的认知能力、模仿能力是建立在镜像神经元的功能之上。人可以通过镜像神经元的工作理解他人的认知过程,即以镜像神经元为中介,通过自己的心理过程模仿他人的心理过程,进而理解他人的意图、情感、信念和态度等。这种模仿和理解是内隐的、自动的,是通过身体而不是通过语义实现的[12]。现代心理学将镜像神经元看作具身认知的生物学基础,为解释“身教重于言教”提供科学依据。(3)亲身体验重于灌输原则学前儿童在抽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方面远未达到成熟的程度,对事物的认知、知识观念的学习和领悟很难通过简单的语言描述和灌输实现。按照具身认知的理论,人的认知和学习是离不开身体和环境的,在真实环境中的认知活动和亲身体验式学习是身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也是身体各种感觉器官和大脑全方位参与的过程。对提升智力、挖掘潜能,促进认知发展、语言能力、身体动作、自我意识的发展,训练记忆力和注意力,促进情绪管理和社交能力的发展都有积极的意义。现代科学亦证实,儿童在0—6岁,通过活动适当刺激孩子的感觉,可促进孩子健康、全面地发展,帮助孩子形成对事物准确清晰的认知,为进一步发展抽象、逻辑的思维奠定基础。帮助孩子与外部环境建立良性的互动关系,培养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当然,真实的环境有较多的局限性,虚拟的情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替代作用。家长宜依据学前儿童的心理、生理特征创设相关的情景,使其在其中反复体验和感悟,内化形成观念和行为习惯。3.具身认知观视角下的学前家庭教育方法学前儿童的思维和身体发育活跃,他们好奇心强、善于模仿、乐于表现。如何合理利用这些特点,在具身认知理论的指导下,运用恰当的方法对学前儿童进行熏陶和教育,是值得我们思考和为之实践的问题。(1)带孩子“玩”起来“会玩的孩子更聪明”这一观点得到教育界越来越广泛的认可,本质上与具身认知观是一致的,“玩”得多,接触事物多,体验多,与环境的交互多,身体和大脑的发育相对比较充分。“玩”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种,绘画、折纸、剪纸、听音乐、玩弄乐器、棋牌游戏、家务劳动都能让孩子以“玩”的方式进行体验,逐渐培养兴趣,全方位挖掘儿童各方面的潜能。传统思想观念认为棋牌游戏是娱乐,沉迷其中会玩物丧志,却往往忽略教育功能。骰子、扑克牌、中国象棋、国际象棋、围棋等对培养儿童数字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具有其他教育方式不可比拟的优势。游戏输赢的体验对培养儿童健康的输赢观、心理适应和承受能力都具有积极作用。(2)故事游戏化故事往往抽象,多是语言叙述,儿童对故事的理解需要一定的经验基础。根据实际条件和环境,将故事变成角色扮演的游戏,即故事游戏化,让儿童通过角色扮演亲身体验故事发生和发展的过程,既有利于儿童对故事背景和情节的理解,又有利于发挥游戏的特长,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故事可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童话、传说和神话,古诗、漫画、现实生活中的某种场景或者事件都可以是游戏的来源。(3)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全方位接触和体验自然是人生存的根本,接触大自然对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增长知识、培养兴趣具有积极意义,同时儿童成长的过程就是社会化的过程。因此,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接触对儿童成长具有其他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引导儿童观察自然和社会现象,通过种植植物、豢养动物、接触和观察社会活动等方式深入体验自然和社会,全方位培养儿童的观察力、思考能力和问题意识,为将来学习和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4.具身认知观视角下学前家庭教育实例实例1:唐诗成语故事游戏。将童话、神话、民间传说、古诗故事化,再游戏化。父母(监护人)带着儿童一起演故事,通过角色扮演,亲身体验故事人物,感受故事情节。如演唐诗故事《夜宿山寺》,儿童演李白,父母(监护人)演同行者,将诗中描述场景表演出来。再如成语故事《刻舟求剑》,儿童演船家,父母(监护人)演丢剑的人,拿一块木板当船,表演故事中的场景,让原本难以理解的情节以直观的形态呈现出来。其他如龟兔赛跑、狐假虎威、乌鸦喝水、对牛弹琴、酸葡萄、白雪公主、阿拉丁神灯……都可以游戏的方式让孩子体验。实例2:生活场景游戏。将生活场景游戏化,让儿童在游戏中体会和感受社会活动。如买卖商品是人类最常见的社会活动,带儿童买菜、买玩具,在生活场景中感受数字运算,商品交换过程。再将买卖活动游戏化,用体验的方式让儿童接触和了解基本的数字运算,以及人类商品交换的过程。实例3:每天撕下一张纸质日历。电子日历、智能手机的普及让传统纸质日历逐渐变得稀少,市场上和家庭中越来越难以看到纸质日历的踪迹。但纸质日历在体验式学习方面却非电子日历和智能手机能够比拟。每天亲手撕下一张纸质日历并阅读一张日历的过程也是持续体验日期、时间、阳历和农历、二十四节气、天干地支等重要知识和传统文化的过程,亦是亲身感受时间流逝的过程,是非常符合具身认知观点的学习方式。
四、结语
传统教育思想观念是建立在经验和哲学思辨基础上的,对与错历来争辩不休,在现实中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学前家庭教育中。具身认知理论是建立在大量科学实证研究基础上的思想观念,与传统教育思想观念既有冲突矛盾之处,又有一致之处。站在具身认知角度对传统思想观念进行梳理,对继承和发扬其长处、规避局限性具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毛慧娟 单位:湖南科技大学
- 上一篇:医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分析
- 下一篇:二孩家庭教育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