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时间:2022-03-18 11:32:07
导语:家庭教育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具有引发共鸣的情感优势。战国时期的思想家韩非子有句话:“人之性情莫爱于父母。”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没有比得上父母爱子女之情的。家庭是情感陪伴的主要源泉,孩子出生在家庭中,在家人的养育和呵护下成长,孩子与家庭成员朝夕相处,休戚与共。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们的情感教育是任何其他教育形式无法比拟的。人与人之间,情感越亲密,相互之间的感染性越强,感化作用越大。在家庭教育中,爷爷奶奶、父母等家庭成员的感染力是非常大的,如果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就能产生巨大的感化作用。相比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实施对象与教育主体之间,靠亲情关系在情感上能够共同理解,相互关心,也更能够引起共鸣。往常的观念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趋向于学校的道德教育,而如果能够发挥其家庭教育的情感感化作用,一定能够收到更好的效果。(二)具有先天形成的特有权威。权威,是一种基于认同而服从的社会关系。在一个人的成长中,不能忽视和否定权威的作用。家庭教育中,父母是给予孩子生命的人,也是陪伴孩子生活时间最长的人,无论是血缘、情感还是社会关系上,有着天然的无法替代的独特权威性。在生活中,家长的教诲、批评、意图、期待等,对子女的言行具有更大的影响性和制约性。相比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这种权威又是独特的。学校教育遵从的是秩序的权威和知识的权威;社会遵从的是政治、经济和法律的权威;而家庭教育,是以血缘、生存和情感作为权威的基础,作为教育者的家长,通过家庭权威产生的教育效能,更具有深刻性和持久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体,如果是家长,通过家庭这种特有的权威性,能够补充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不足,产生独特的效能。(三)具有及时有效的实践基础。孩子的时间主要是在学校和家庭中度过,在学的时间以学习为主,又有大量的时间是和家人在一起。在学校期间,以集体活动为主,更倾向于知识的学习与演练;而与家人在一起的时候,以个体活动为主,参与的是家庭和社会的广泛活动,更倾向于社会和生活。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生活实践中,他们的行为倾向和抉择,需要得到及时的指导和纠正,这就是家庭教育相对于学校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父母对子女个体情况的了解越是全面和系统,就越容易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和对症下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不只是简单的知识教育和观念教育,更重要的是在鲜活的现实生活中,以具体实践为基础,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目标,才能发挥最大的效果。(四)具有长效连贯的教育周期。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续不间断的反复训练和强化。家庭教育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比,更具有天然的连续性。从孩子出生到进入学校学习,几乎所有的时间都是在家庭之中,在家人的陪伴下成长,时时刻刻都在接受家庭的有意无意、有计划无计划、自觉不自觉的教育。这种通过潜移默化对孩子的生活习惯、道德品行、言谈举止等产生的影响,可以伴随着孩子一生的成长。即使进入学校学习,仍然还有很多时间是在家庭度过,或者与家人有着密切的联系,家庭教育仍然可以产生无可比拟的作用。家庭教育可以贯穿于人的一生,甚至通过“家风”“家学”一代代传下去。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没有比家庭教育更具有长效连贯性。(五)具有灵活自由的教育方式家庭是学生进入社会前的演练场,也是其永远的情感港湾。家庭教育不像学校那样有固定的场所、时间、师生关系、教学程序,它不受各种条件的限制,无论是内容、手段、方式,还是评价等,都是可以灵活进行,既可以有针对性的开展专题活动,也可以在具体的情境下实施教育;既可以有计划的实施,也可以实施无计划的开展;既可以有意识去做,也可以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甚至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点头、一个皱眉等等微小的细节,都能够发挥教育的功能。这样的教育效果,正好符合所说的:“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每个人都能感知它、领悟它。”
二、在家庭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家庭教育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有着独特的优势和效果,那么如何在家庭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呢,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实施:(一)言传身教,家长成为学习践行模范。在北京大学考察时指出:“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而孩子们在一生中,首先遇到给他们人生扣第一颗扣子的人就是其父母。父母的形象影响着孩子的一生,在孩子的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父母是孩子的镜子,一举一动,孩子从小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家长就是最好的示范,在孩子眼中,父母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孩子自己一生也将是爱国敬业和诚信友善的;相反,一个在生活中不能自我约束、违背社会公德的父母,也会产生不可估量的恶劣影响。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不但应该要学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要在生活中做好,在生活中用好,用自己的行为给孩子最好的示范。(二)文化育人,融入家风家教相关内容。指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不论时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家庭作为社会的基底细胞,是每个人生活和成长的重要场所,着眼于家庭、良好的家风及其传承,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抵御西方各种社会思潮冲击,促进当代中国社会有效治理和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1]很多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风、家训等家庭文化元素,家风家训有深厚的历史基础,可以找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内容,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家风家训进行重新解读,阐发出符合时代特征的意义,将传统家庭文化与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互融合。(三)知行合一,通过具体行动践行教育。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决定着主体价值观的生成、发展与实现,决定着主体价值观的基本指向。[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深深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只有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中,在行动中去践行,才能发挥其具体的价值和意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才能够入脑入心,最终转化成人的行为。一个孩子的成长,由出生到长大成人、走上社会,热爱祖国、遵守社会法律、文明友善、有公德心、热爱家庭、努力工作,这些都需要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中。比如,在生活中,遇到有违反公德的行为,有违背文明的行为,可以及时的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进行正面的引导和教育;通过带领孩子去参加植树活动、献爱心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具体的形式,在实践中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孩子能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体会和领悟,最终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四)寓教于游,开展主题教育旅游活动。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现代社会,旅游成为家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青少年学生非常乐于参加的活动。寓教于乐,寓教于游,是一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非常有效的手段。文化旅游、生态旅游、探险旅游、修学旅游等各种旅游形式,都是孩子们自我探索、自我实践、自我发展的方式和手段。通过旅游,可以用看得见、听得见、感受得到的方式,从旅游中的人、事、物中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元素,把抽象的理论转变为具体的生活。比如,带领孩子到改革开放前沿地区旅游,实地感受国家富强、经济发达的现状,让青少年更加热爱自己的国家。在旅游中,可以引导孩子进行新与旧的对比,让孩子们真正体会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对于个人还是国家何等重要。又如在旅游中,可以安排红色旅游路线,在参观了解革命先烈奋斗的历史和光辉事迹中,感受自由、平等的来之不易,让孩子们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又如在参观一些传统古镇的时候,可以引导孩子了解传统文化中关于诚信、友善的观念,让孩子们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其深厚的人文基础和文化传承,进一步强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念。(五)家校共育,建构全面立体教育体系。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一味地依靠学校教育或者家庭教育是达不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家长和学校相互沟通,及时交流学生各方面的情况,共同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才能够获得双赢,才能够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学校教育可以发挥其集中、秩序、权威的功能,系统地进行教育,但也有其不足的地方,而家庭教育可以在很多地方弥补这些问题,将教育效果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因此,学校和家庭应该彼此协作,认识各自的长处和不足,做好衔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弥补各自的不足,通过家校合作,建构全方位、立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
参考文献:
[1]陆树程,郁蓓蓓.家风传承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14-20.
[2]姜涌.在实践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光明日报[N].2017-5-5(3).
作者:冉 霞 周鹊虹 单位: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 上一篇:德育建设家庭教育问题与对策
- 下一篇:大一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