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家庭教育困境及对策
时间:2022-03-18 11:28:35
导语:青少年家庭教育困境及对策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青少年课外教育是家长监督、提升子女学习成绩的重要辅助手段。但家长过度追求“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界限逐渐模糊。青少年家庭教育的困境源于家长的社会危机感加剧,应试教育的裹胁,家庭教育观念向世俗化、功利化倾斜等。促进青少年家庭教育良性发展,应构建良好的社会流动环境,规范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界限,推动家庭教育回归其本质。
关键词:家庭教育;青少年;课外教育;学校教育
2017年4月25日,广州学而思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在其名为“家长成长学院”的微信公众号上了一则广告,内容为转发“学而思”新生测图文并积赞达到一定数量即获得报班代金券。家长随即展开转发求点赞疯狂行动,“学而思”迅速占据朋友圈。“学而思”新生测广告为何吸引了众多家长的追捧?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场“集赞狂欢”?是教育体制、学校、家庭、学生还是社会的问题?我们须透过这场“集赞狂欢”活动,深入思考当下青少年的家庭教育困境。
一、青少年课外教育受家长热捧的背景
(一)课外教育成为提升学习成绩的重要帮手。在我国教育评价制度并没有实质性变革,考试仍然是评价学生学业核心标准的观念影响下,家长认为分数依然是晋升好学校的重要指标。尽管家长认同素质教育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但担心孩子课外作业减少会影响成绩,孩子的升学考试危机感加剧。为了使孩子能跻身重点高中、名牌大学赢得发展上升先机,家长积极将孩子送往各类补习机构,为孩子报课外辅导班逐渐成为一种常态。(二)课外教育成为协助家长管教孩子的助手。花钱找人监管孩子成为时下大多数家长不得已而为之的手段。一是各类家长大都忙于事业、生计,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生存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家长难以做到辞去工作全职管教孩子学习,课外辅导机构越来越受家长青睐。家长送孩子去课外辅导机构既能约束孩子、合理安排孩子假期时间,让孩子在教师的监管下复习功课的同时学习新知识,自己又能专心工作。二是孩子难以管教。每逢假期,有些孩子要么看电视,要么玩手机、电脑,不听家长管教。家长更愿意花钱送孩子上课外辅导班,利用假期充电。三是家长文化知识水平无法给予孩子更为专业的学习指导,目光自然转向课外辅导机构。(三)课外教育成为家长间互相效仿的潮流。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当看到身边的家长都送小孩去“吃小灶”补习时,无论是出于寻求心理安慰抑或是讲求竞争,大多数家长最后都会随大流选择送孩子去课外辅导机构。
二、青少年家庭教育的现实困境剖析
(一)家长的社会安全感淡化家长的社会安全感淡化、危机感加剧。社会分层是将社会中的人们按一定标准,划分成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不同层次的过程与现象[1]。社会分层影响社会成员的权力、地位、声望、资源、收入。这一事实使家长陷入集体焦虑状态中。其原因有两点:一是社会分层日益固化,跨阶层的社会流动日益困难。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经济资源、组织资源和文化资源有向上层集聚的趋势[2]。处于社会低下层的家庭子女要进入上层,门槛越来越高,向上流动的障碍正在逐渐强化。二是社会资源分布不均,阶层呈现世袭趋势。尽管教育能够实现向上流动,但教育事实上发挥着促进社会分化的功能,并逐渐成为社会分层的重要因素。(二))家庭教育“学校化”成为应试教育的囚徒。教育部于2008年的《关于做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考核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规定,对教学效果的考核,主要以完成国家规定的教学目标、学生达到基本教育质量要求为依据,不得把升学率作为考核指标,要引导教师关爱每个学生,特别是学习上有困难或品行上有偏差的学生[3]。升学率与学校考核看似“脱钩”,但仍然藕断丝连。一是升学率依然是考核教师的隐藏指标。有些学校继续将成绩等同于学校的教学成绩与管理成果,以此获得社会对学校以及教师的认可和美誉,进而赢得更多的社会资源。为继续保持这种优势,学校引进了第三方家长,协助培养学生,将减负的责任与后果部分转嫁至家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边界逐渐模糊,相互交叉。二是家庭教育“学校化”成为应试教育的囚徒。家庭教育“学校化”是指作为家庭教育承担者的家长按照学校教育的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开展家庭教育的一种现象。即家长围绕学校教育开展家庭教育活动,家庭成为应试教育重要战场,具体表现在家长成为教师的助手,承担起教师的角色,负责督促学生学习并参与全过程。同时,家长也被要求加入孩子所在学校各班级的“老师家长联系群”,随时接收来自教师的各项要求和安排。(三)家庭教育观念向世俗化家庭教育观念向世俗化、功利化倾斜。“教育发展到今天,我国必须面对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教育的功利化、世俗化,教育的时空价值不断降低的问题。”[4]教育功利化、世俗化的事实已经潜移默化渗透至社会各阶层。社会生活经验告诉家长,教育成功是可以获得丰厚回报的:一是教育有助于向上流社会流动的事实已经得到证实。自古以来,借助教育这一途径,进入上层职位、高薪职位,跨入富裕阶层的人不在少数。不同级别和水平的教育,已成为影响人们进入不同社会阶层的重要因素。就以大学毕业生薪资为例,毕业生的薪资前景会因其毕业学校而呈现出差别,获得何种级别学校的学历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二是家长能够分享子女教育成功所带来的福利。子女学业、事业有成就,除光宗耀祖、扬眉吐气外,家长或多或少也能分享随之而来的金钱、名誉和地位。
三、青少年家庭教育困境的解决对策
(一)构建良好的社会流动环境。构建良好的社会流动环境,是实现社会稳定、激发社会生机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稳定家长心态的有效途径。2013年3月17日,国务院总理与中外记者见面,在回答有关改革的提问时指出,要对社会领域的相关改革进行推进,促进社会的纵向流动。那么,如何构建良好的社会流动环境?一是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兼顾各方利益,围绕社会流动机制主题设计方案,破除阻碍社会流动的各种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二是优化资源配置,增加向上流动机会。改革户籍制度、人事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教育资源的分配政策等,站在社会稳定发展的高度上筹划布局、搭建平台、优化资源配置,使更多中下层家庭享受优质资源,增加向上流动的机会。三是制定消除代际继承影响的措施。社会阶层流动受阻的一个非常重要原因是社会结构的封闭性。家庭的社会关系、背景、收入以及父母的政治资源和职业不仅影响子女的教育、职业选择、收入等,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未来所处的社会阶层,因为这种优势或劣势会通过再生产机制和统治机制而延续。消除代际继承影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一是完善人才选拔制度,重点是建立公平公正的选拔程序。二是加大教育政策倾斜力度,教育政策向中下层家庭倾斜,采取诸如提供教育经济资助、招生录取优惠等办法;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实施课外教育税收优惠政策,吸引实力强大的课外教育机构免费或低收费为中下层家庭子女提供教育补习服务。(二)规范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界限。现代家庭教育的功能是十分明确的,即塑造孩子的性格和品质,为孩子的人格形成奠定基础。学校教育的职能也是非常清晰的,即传授孩子知识和培养孩子能力,为孩子的社会化做足基本准备。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有界限的,家庭教育不应该承担学校教育的责任。解决当下学校教育向家庭教育突破边界,家庭教育向学校教育越界的现象,需要从强化顶层政策设计、加强执行力度入手。一是家庭教育方面,相关部门应尽快推进现代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应用。全国妇联、教育部等已联合印发了《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年)》,到2020年基本建成适应城乡发展、满足家长和儿童需求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规划明确了未来五年家庭教育发展方向、工作目标和落实举措[5]。规划的出台,有助于协助家庭教育的主体理解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以及家庭的功能与职责。二是学校教育方面,相关部门须明确规定学校应布置孩子能独立完成的任务,避免以爱孩子名义要求家长承担教师角色协助批改孩子作业等,转移职责;避免以电子作业的形式发送至家长手机或邮箱,要求家长协助下载并打印;强化教师指导学生作业、解答疑问的职能认识。只有明确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边界,促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更好地完成自身承担的教育工作,互为补充达到协调一致发展,教育的有效性才能实现最大化。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界线明确后,如何建立起家长对学校教育的信任可能会成为家长关注的焦点。这可以通过赋予家长委员会独立运行,参与学校的办学管理和监督,让家长承担督促学校教育发展的职责,解决家长的忧虑。(三)推动家庭教育回归本质。家庭教育理念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它直接影响家庭教育的主体对子女进行教育的态度、期望、目标、途径、策略、方式及行为,进而影响青少年的发展。推动家庭教育回归本质,首先,要树立人格教育作为家庭教育的核心理念。人格健全是青少年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塑造青少年的性格和品质。其次,引导家长走出“高分教育”的怪圈。加快推进家长教育培训,突破教育是普通民众通往上层社会唯一渠道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成才观,让青少年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正如马振翼所说:“教育改革,首先应当从改变家长入手,让家长们明白自己的责任,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真正懂得如何引导孩子成长成才。”[6]第三,呼吁家长顺应青少年成长规律及教育教学规律,尊重个性和差异,因材施教,让青少年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李毅.中国社会分层的结构与演变[M].肖蕾,李毅,译.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52.
[2]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考核工作的指导意见[J].师资建设(理论与政策版),2009(1):35-37.
[4]罗崇敏.必须正视教育功利化、世俗化现象[J].云南教育(视界时政版),2012(5):2.
[5]全国妇联等9部门印发《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年)》[J].中国妇运,2017(1):33.
[6]马振翼.教育改革从家长教育开始[N].人民日报,2013-10-31(18).
作者:何丽娟 单位:广东青年职业学院
- 上一篇:高校体育素质教育论文
- 下一篇:德育建设家庭教育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