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父亲早期家庭教育调查研究
时间:2022-03-04 09:44:38
导语:青年父亲早期家庭教育调查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儿童享受的优质学前教育内在地包含优质的早期家庭教育。青年父亲的父职参与能够有效提高家庭教育质量,惠及孩子和婚姻,因而需要重视和加强青年父亲参与研究与指导。通过对广州市荔湾区2所幼儿园和2所托儿所的186名儿童的年轻父母进行儿童早期家庭教育现状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该区青年父亲参与儿童早期家庭教育存在父亲参与观念较传统、父亲参与方式不平衡、父亲参与能力需提高等问题。为此,要加强舆论导向,引导更多青年父亲参与;加强父职教育,转变青年父亲参与观念;改进教育方法,提升青年父亲参与能力。
关键词:家庭教育;青年父亲;早期教育;父亲参与
一、研究背景
2010年,国务院了《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制定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发展学前教育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将基本普及学前教育、明确政府职责、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作为发展学前教育事业的三大任务,特别提出要“重视0至3岁婴幼儿教育”。由此,婴幼儿的早期教育,得到了全国的普遍关注。广州市据此制定了《广州市学期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将包含早期教育在内的学前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婴幼儿享受高质量的学前教育,不仅仅指幼儿园、托儿所教育的高质量,更加内在的包含他们所享受到的高质量的家庭教育,而后者更为根本。孩子从出生开始就沐浴在父母亲的关心和照顾中,年轻的父母也因此担当起了孩子社会化的第一任教师。在儿童早期教育阶段,父母双亲还处于青年时期,他们在孩子的成长中扮演着各自不可替代的角色,发挥着各不相同的作用。没有参与,就谈不上教育。年轻父母参与家庭教育的质量,影响着儿童早期教育的质量,因而父母双亲的有效参与,成为提升儿童早期教育质量的重要议题,成为科学发展学前教育事业的一项关键措施。父母双亲都以自己的性别角色从不同角度影响着儿童的健康成长,他们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同等重要、不可相互取代。长期以来,儿童社会化的研究主要关注青年母亲在孩子发展中的作用,而对青年父亲的作用重视不够。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青年父亲的教养态度以及教养方式对孩子的个性、学习、性别角色的形成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青年父亲通过他们所传递的行为、态度、信息来直接影响自己的孩子,通过对他人和与孩子发展有关的社会环境的作用间接影响自己的孩子。青年父亲对孩子这些影响普遍而深入,超过母亲的影响。尤其是父亲的道德角色对孩子的影响会一直持续到孩子的成年生活中。与父亲接触少或缺乏父爱的孩子,体重、身高、动作等方面的发育速度都要落后一些,并普遍存在焦虑、自尊心不强、自控力弱等情感障碍,表现为忧虑、多动、有依赖性,被称为“缺少父爱综合征”。在儿童早期教育阶段,“缺乏父爱综合征”通常表现为:婴儿期容易烦躁不安、夜哭,睡眠质量不好,食欲减退,经常情绪烦躁、做事缺乏耐心、好冲动;胆小、依赖、容易情绪沮丧,婴幼儿期比别的宝贝更容易哭闹;不喜欢交际,上幼儿园后经常游离在集体之外,显得过于内向,缺乏自信;感情比较冷漠,显得比较自私自利等。这些问题给现在和将来的生活带来诸多困扰,甚至影响儿童一生的正常发展。美、英、德等国的一些研究发现,缺乏父爱的孩子年龄愈小,罹患综合征的危险愈大,并且对男孩的影响更为严重。与母亲参与相比,当前青年父亲参与相对缺乏,这不仅表现在实际生活中,也表现在理论研究上。新近家庭教育理论研究中将父亲包括在了儿童发展的研究之中,而各国家庭教育实践中父亲的参与也成为家庭教育发展的新趋势。父亲参与成为家庭教育研究领域重要的内容,国外和台湾、香港地区的学者已积累相当丰富的研究成果,并影响着相关公共政策的制定。我国大陆对青年父亲参与孩子早期教育的研究相对缺乏,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当前学前教育事业大发展、提升儿童早期教育质量的现实需要,又必须有效解决父亲参与这类根本性问题。因此,研究青年父亲参与儿童早期教育现状,并由此寻找父亲有效参与的对策是非常必要的。下文所指的父亲,主要指为人父不久,孩子还处于幼儿阶段的青年。
二、研究方法、对象
为了深入了解和掌握广州青年父亲参与儿童早期家庭教育的现状,探讨加强广州儿童早期家庭教育的有效对策,我们以广州市荔湾区青年父亲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研究。我们设计了青年父亲参与儿童早期家庭教育的现状调查问卷,在广州市荔湾区2所幼儿园和2所托儿所发放200份问卷,有效回收186份,即186位儿童的父亲和母亲填写的问卷有效。我们运用SPSS17.0软件统计父亲和母亲的回答数据,分析父亲参与儿童早期家庭教育的态度、做法及程度,并从中找出相应的指导对策。
三、结果分析
1.青年父亲对照顾和教育小孩的看法
(1)青年父亲对夫妻职责的看法表1显示,在186位受访父亲中,对于夫妻职责分工,有59.6%的父亲认同(包括表示“同意”或“很同意”,下同)“挣钱养家糊口是丈夫的主要责任”,不认同(包括表示“很不同意”或“不同意”,下同)的有30.9%,平均认同程度为3.45(最高为5,下同);有47.5%的父亲认同“男主外,女主内”,不认同的有34.8%,平均认同程度为3.25;有54.7%的父亲认同“如果家庭经济条件较好,我宁愿我妻子做个家庭主妇,在家照顾小孩”,不认同的有28.8%,平均认同程度为3.43;有25.9%的父亲认同“在家里,照顾与教育小孩主要是妻子的职责”,不认同的有55.2%,平均认同程度为2.70;有37.6%的父亲认同“男子汉应该把全部精力集中在工作上”,不认同的有45.8%,平均认同程度为2.94;有20.5%的父亲认同“我很少为我们家小孩的事情操心”,不认同的有69.6%,平均认同程度为2.34。可见,相当一部分父亲对夫妻职责分工仍固守传统观念,即认为丈夫的角色应是“主外”的、“挣钱养家糊口”的、“把全部精力集中在工作上”的,而妻子的角色应是“主内”的、“家庭主妇”的、“在家里照顾与教育小孩”的,从而导致部分父亲在行动上很少参与照顾和教育小孩,很少为小孩的事情操心,在儿童早期家庭教育上缺位。当然这与传统的男女之分观念影响有很大关系。可喜的是,也有部分父亲不认同传统的男女之分观念,倾向于认同夫妻间要互相平等、分工合作、共同分担家务、共同承担教养子女责任的观念,同时他们在行动上也经常为小孩的事情操心,积极参与照顾和教育小孩。事实上,对教养子女来说,父亲和母亲具有相同的重要性,父亲和母亲有同样的能力、责任去照顾和教育子女。(2)青年父亲对夫妻相处状况的评价调查显示,在186位受访父亲中,对于夫妻相处的状况,父亲们的自我评价普遍较高,如有74.0%的父亲认同“我和我妻子在诸如花钱习惯等生活方式上很少有冲突”,不认同的只有9.4%,平均认同程度为3.81;有95.0%的父亲认同“我对我现在的婚姻生活很满意”,不认同的只有1.2%,平均认同程度为4.38;有72.8%的父亲认同“我和妻子对许多日常生活的事情有共同见解”,不认同的只有5.5%,平均认同程度为3.82;有79.0%的父亲认同“我平时经常跟我妻子交流对各种事情的看法”,不认同的只有3.9%,平均认同程度为3.93;有75.1%的父亲认同“我和我妻子有许多共同语言”,不认同的只有5.0%,平均认同程度为3.85;有96.1%的父亲认同“我很感激我妻子为我和小孩所付出的一切”,不认同的只有1.7%,平均认同程度为4.47。可见,超过七成的父亲表示他们夫妻在生活方式上很少有冲突,对许多日常生活的事情有共同见解,平时经常交流对各种事情的看法,有许多共同语言;超过九成的父亲表示对现在的婚姻生活很满意,也很感激妻子为自己和小孩所付出的一切。事实上,夫妻相处和睦、关系良好、婚姻生活和谐对教养好小孩十分有利。(3)妻子对丈夫照看小孩的看法调查显示,在186位受访母亲中,对于丈夫照看小孩时的感受,有85.8%的妻子不认同“我不在乎我丈夫是否花时间和小孩在一起”,认同的只有7.6%,平均认同程度为1.95;有95.6%的妻子认同“我丈夫照看小孩时,我会觉得很高兴”,不认同的没有,平均认同程度为4.36;有91.3%的妻子认同“如果我丈夫对小孩的事不闻不问,我会觉得不高兴”,不认同的只有4.9%,平均认同程度为4.26;有56.7%的妻子不认同“如果让我丈夫单独照顾小孩,我会不放心”,认同的只有26.6%,平均认同程度为2.57。可见,超过八成的妻子在乎丈夫是否花时间和小孩在一起,超过九成的妻子对丈夫照看小孩、关心小孩的事感到高兴,超过半数的妻子对丈夫单独照顾小孩会感到放心。对于丈夫照看小孩的要求、希望,有53.5%的妻子不认同“我宁愿我丈夫集中精力做他的工作,而不想他分心去照顾小孩”,认同的只有28.4%,平均认同程度为2.69;有48.6%的妻子不认同“如有可能,我宁愿做个家庭主妇在家里照顾小孩”,认同的只有32.8%,平均认同程度为2.75;有90.1%的妻子认同“我有时会要求我丈夫照看我们的小孩”,不认同的只有2.2%,平均认同程度为4.07;有93.5%的妻子认同“我总是鼓励我丈夫多花些时间和小孩在一起”,不认同的只有1.6%,平均认同程度为4.27;有92.9%的妻子认同“我希望我丈夫能多花些时间照顾并教育小孩”,不认同的只有2.2%,平均认同程度为4.26。可见,超过九成的妻子都希望丈夫能多花些时间和小孩在一起,陪伴小孩一起成长,夫妻共同承担起照顾和教育小孩的职责。
2.青年父亲参与照顾和教育小孩的情况
(1)青年父亲对照顾和教育小孩的自我评价表2显示,在186位受访父亲中,对于所列出的照顾和教育小孩的11种情况,大多数父亲表示认同,自我评价较高,如认同“小孩每次问我问题,我都能认真回答”的占73.5%,平均认同程度为3.96;认同“小孩做了好事,我会表扬小孩”的占96.7%,平均认同程度为4.38;认同“我答应了小孩的事,我一定会尽力去做”的占92.3%,平均认同程度为4.28;认同“我带小孩玩时,总是设法让小孩玩得开心”的占81.8%,平均认同程度为4.07;认同“我带小孩很投入”的占71.8%,平均认同程度为3.88;认同“如果我不同意小孩做某件事,我会耐心向小孩解释”的占70.7%,平均认同程度为3.85。可见,大多数父亲对照顾和教育小孩较投入,教育方法较正确,如能认真回答小孩问题,会耐心向小孩解释不同意其做某件事的原因,会表扬小孩做了好事,会尽力去做答应了小孩的事,会设法让小孩玩得开心。不过,对于“我对照顾和教育好小孩很自信”,有55.0%的父亲表示认同,但有39.4%的父亲表示“不肯定”,平均认同程度为3.58;对于“我很了解我们小孩的需要”,有58.3%的父亲表示认同,但有35.6%的父亲表示“不肯定”,平均认同程度为3.61;对于“我觉得我照顾和教育小孩的方法很有效”,有36.4%的父亲表示认同,但有58.0%的父亲表示“不肯定”,平均认同程度为3.34;对于“我对教育好小孩感到有些力不从心”,有26.7%的父亲表示认同,还有31.7%的父亲表示“不肯定”,平均认同程度为2.82;对于“我觉得照顾和教育好小孩是件很吃力的事”,有45.8%的父亲表示认同,还有19.9%的父亲表示“不肯定”,平均认同程度为3.17。可见,相当一部分父亲不了解小孩需要,对照顾和教育好小孩感到自信不足或力不从心,甚至感到很吃力,觉得照顾和教育小孩的方法不够有效,需要各方面给予更多的指导与帮助。(2)妻子对丈夫照顾和教育小孩的评价调查显示,在186位受访母亲中,对于所列出的丈夫照顾和教育小孩的8种情况,大多数妻子表示认同,如认同“我觉得我丈夫有照顾好小孩的能力”的占67.7%,平均认同程度为3.71;认同“我觉得我丈夫很了解我们小孩的需要”的占51.3%,平均认同程度为3.47;认同“当我丈夫带小孩时,他总是十分投入”的占60.1%,平均认同程度为3.54;认同“每当我们小孩问我丈夫问题时,他总是能认真回答”的占66.5%,平均认同程度为3.69;认同“当我们小孩做了好事时,我丈夫对小孩常给予表扬”的占87.5%,平均认同程度为4.08;认同“如果我丈夫答应小孩做某件事,我丈夫总会设法做到”的占75.4%,平均认同程度为3.88;认同“如果我们不同意小孩做某件事,我丈夫会耐心地向小孩解释”的占61.7%,平均认同程度为3.61;认同“当我丈夫带小孩玩时,他总是设法让小孩玩得开心”的占77.6%,平均认同程度为3.90。可见,超过半数的妻子对丈夫照顾和教育小孩的评价较高,觉得丈夫有照顾好小孩的能力,较了解小孩的需要,带小孩时较投入,教育方法较正确。不过,也有少部分妻子表示不认同或“不肯定”,对丈夫照顾和教育小孩的评价偏低。这表明,部分父亲缺乏照顾好小孩的能力,不了解小孩的需要,带小孩时不够投入,教育方法欠正确,如不能认真回答小孩问题,不会表扬小孩做了好事,不会设法做到答应了小孩的事,不会耐心向小孩解释不同意其做某件事的原因,不会设法让小孩玩得开心。因此,部分父亲需在照顾和教育小孩这方面努力改进、提高。将丈夫的自我评价与妻子对丈夫的评价进行对比,我们发现妻子对丈夫照顾和教育小孩的评价相对低一些,这可能是妻子的评价标准较高,对丈夫照顾和教育小孩的要求较严格,期望也较高。
3.青年父亲参与家庭中子女保育与教育活动的程度
调查显示,在186位受访父亲中,对于所列出的22项家庭中子女保育与教育活动,父亲们的参与程度各有不同,有些活动较多参与(包括“我和我妻子各做一半”或“主要是我做”或“都是我做”),有些活动较少参与(包括“我从来不做”或“我较少做”)。父亲参与的子女保育与教育活动按照平均参与程度从高到低排序依次是:小孩调皮时管教小孩(平均参与程度为3.05,较多参与的占85.7%,下同);带小孩看病(2.89,74.5%);小孩情绪低落时开导小孩(2.86,74.5%);带小孩逛公园(2.83,68.9%);带小孩散步(2.79,67.4%);陪小孩看电视(2.78,63.3%);陪小孩玩室外游戏(2.77,60.2%);带小孩上商店买东西(2.76,68.6%);陪小孩玩室内游戏(2.75,60.8%);小孩哭时哄小孩(2.72,65.1%);带小孩探望亲戚朋友(2.68,62.8%);送小孩上学(2.62,41.4%);接小孩回家(2.51,37.0%);辅导小孩做功课(2.44,46.4%);给小孩穿衣服(2.40,37.0%);为小孩洗澡(2.40,36.5%);给小孩讲故事(2.38,38.2%);为小孩换尿布(2.37,36.1%);参加学校家长会(2.36,36.2%);喂小孩吃饭(2.31,30.1%);带小孩上课外学习班(2.25,35.6%);为小孩铺床叠被(2.24,32.1%)。可见,超过六成的父亲较多参与陪小孩玩游戏、逛公园、探望亲戚朋友、看病、散步、上商店买东西、看电视以及小孩哭时哄小孩、小孩调皮时管教小孩、小孩情绪低落时开导小孩等活动,只有三四成的父亲较多参与送小孩上学、接小孩回家、辅导小孩做功课、给小孩讲故事、带小孩上课外学习班、参加学校家长会等活动,只有三成的父亲较多参与为小孩铺床叠被、换尿布、穿衣服、洗澡、喂饭等活动。这表明父亲平时参与程度较高的育儿活动是陪伴小孩玩耍、管教小孩这类活动,其次是花时间较多的活动,第三是照顾小孩生活这类活动。这和传统上夫妻职责分工不同有很大的关系。值得注意的是,少数父亲从来不参与或较少参与家庭中子女保育与教育活动,这十分不利于小孩的健康快乐成长。
四、讨论
1.青年父亲参与观念较传统
自古以来,我国传统上一直存在“男主内、女主外”的观念。尽管今日的父亲在育儿参与方面已有长足的进步,但养儿育女仍然被人们视为母亲的重大职责,父亲在教育儿女中同样拥有重要的价值受到忽视,相当一部分父亲对夫妻职责分工仍固守传统观念,对父亲角色的内涵的认识传统、陈旧,导致部分父亲在行动上很少参与照顾和教育小孩,在儿童早期家庭教育上缺位。调查显示,许多父亲对自身独特的教育作用的认识远远不够,他们与孩子接触、交往时间少于母亲;超过九成的妻子都希望丈夫能多花些时间和小孩在一起,夫妻共同承担起照顾和教育小孩的职责。这一结果,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父亲还未认识到他们在早期教育中父亲的重要性,对早期教育投入精力不够,也反映出妻子对丈夫更多参与家庭教育的期盼。
2.青年父亲参与方式不平衡
父亲参与是一个多面体,不仅包括参与子女的教育,还包括对孩子的日常照料、关怀陪伴、心理支持等。父亲这些参与不但促进子女的身心发展和自身的成长与完善,同时也是夫妻和谐、家庭幸福的重要影响因素。调查显示,大部分父亲认可“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但也采取了切实的方式参与家庭教育,只是参与的方式存在明显的不平衡。父亲参与活动大部分是有选择性的,有些活动参与程度较高,有些活动参与程度较低,其中参与程度较高的是陪伴小孩玩耍、管教小孩这类活动,参与程度较低的是照顾小孩生活这类活动。这种不平衡可能和传统上夫妻职责分工不同有关,也和男女两性性别特征的差异有关。一直以来,母亲更多的是照料、抚育、语言交谈和身体接触,父亲更多的是身体运动的方式。正是这种差异,导致了父亲参与不平衡。
3.青年父亲参与能力需提高
调查显示,父亲对照顾和教育小孩的自我评价较高。大多数父亲对照顾和教育小孩较投入,教育方法较正确。然而,妻子对丈夫照顾和教育小孩的评价却相对较低。她们认为,部分父亲缺乏照顾好小孩的能力,不了解小孩的需要,带小孩时不够投入,教育方法欠正确,需在照顾和教育小孩这方面努力改进、提高。调查还显示,有相当一部分父亲表示自己不了解小孩需要,对照顾和教育好小孩感到自信不足或力不从心,甚至感到很吃力,觉得照顾和教育小孩的方法不够有效,需要各方面给予更多的指导与帮助。还有部分父亲缺乏幼儿教育新理念,教养方式有失偏颇,要么太宠爱孩子、迁就孩子,要么对孩子过分严厉、权威,专制现象严重。因此,当前,父亲参与的整体能力还需要提高。
五、建议
1.加强舆论导向,引导更多青年父亲参与
父亲参与对孩子健康发展非常必要和重要,引导更多的父亲参与需要全社会重视和支持,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调查显示,当前大部分父亲观念到位,但参与程度还不高,更倾向于选择性参与。由于父亲选择性参与,他们的认识与行动之间存在鲜明的反差。究其原因,是社会对父职的传统评价导向降低了父亲参与度。现在社会上评价成功男性的首要标准仍然是事业成功,社会更多地要求男性成为家庭的经济支柱,对男性参与家庭教育没有具体要求,不参与家庭教育也没有过多的谴责。有的父亲因为忙于工作,把孩子交给别人来带,这样的父亲不仅没有受到社会谴责或法律制裁,反而得到提拔重用,还得到“事业心强”的赞誉。在这样的社会舆论导向下,父亲渐渐淡出家庭教育。随着现代家庭结构的嬗变、母亲就业增加及其对家务如何分配的冲击,父亲的职责被重新定义。所以,有必要通过各种方式建立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充分发挥报刊、图书等传统媒体,特别是电视在传播父亲参与信息和知识中的重要作用,还要借助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开办网上家长学校、短信家长学校、专家在线咨询等广泛宣传“父亲对儿童的教育作用”、“父亲的职责”,发挥社会舆论的正确导向,引导父亲更多地参与幼儿家庭教育。
2.加强父职教育,转变青年父亲参与观念
受传统“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影响,父亲只要负担起养家的工具性角色即被认同,许多人对父亲角色内涵的认识不够全面,对父亲角色的认识没有跟上新时代的要求。当前少数父亲从来不参与或较少参与家庭中子女保育与教育活动,他们不了解小孩需要,只负责协助提供家庭物质资源,而教育孩子的责任落在母亲及祖辈身上,这十分不利于小孩的健康快乐成长。为此,我们必须因应地加强父职教育,把指导父亲参与幼儿家庭教育作为家庭教育工作的侧重点,通过家长学校开设父亲参与幼儿家庭教育的课程,并把指导父亲参与幼儿家庭教育作为幼儿园的硬性任务加以考核。可以依托社区家庭服务中心、幼儿园家长学校,开设父亲参与幼儿家庭教育的课程。教育行政部部门要把指导父亲参与幼儿家庭教育作为社区家庭服务中心和幼儿园的硬性任务加以考核。对青年父亲要加强父职教育,要重点引导他们转变传统的父职观念和父亲角色,提高他们对父亲参与儿童早期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并告知他们有关妻子对丈夫照看小孩的感受、要求、希望,引导他们理解、认同妻子,与妻子共同承担起照顾和教育小孩的职责。作为父亲,要及时反省自己的言行,调整父亲在孩子眼中的形象,以身作则,能以自身最好的形象感染孩子,教育影响孩子。此外,还要从家庭幸福、家庭发展的角度,提高青年父亲对建立和谐家庭重要性的认识,掌握夫妻和睦相处之道,为小孩的健康快乐成长创建良好的家庭环境与氛围。
3.改进教育方法,提升青年父亲参与能力
当前,大部分父亲参与儿童早期家庭教育的积极性较高,但方法不科学、能力不强。调查显示,相当一部分父亲对照顾和教育好小孩感到自信不足或力不从心,甚至感到很吃力,觉得照顾和教育小孩的方法不够有效。父亲在育儿过程中有了较科学的育儿方法,就能提升父亲参与能力,有效培养儿童行为习惯。父职参与水平的提高不仅惠及孩子和婚姻,对父亲自身也有积极的效用。为此,我们在鼓励和大力支持父亲参与更多的育儿活动的同时,要对父亲参与方法进行科学指导,为父亲参与输送相关知识与技能,提高父亲参与的能力。对青年父亲进行家庭教育指导时,要考虑到成人教育的特殊性,采用互动式的活动增强家长的主动性、参与性,加强指导工作的可接受性。社区或幼儿园开展父职教育时,要个别指导与随机指导有机结合,指导活动与日常的保教工作有机结合,可以专门开设“父亲独特影响力”“如何做个好父亲”“学习幼儿教育新理念”等系列讲座,召开父亲座谈会,交流育儿心得,促进家长互帮互助,转变不良的家庭教育观念与行为,提高教养小孩的信心、能力感,学会自信、从容、轻松地教养好小孩;开展亲子活动,引导父亲享受和孩子相处时的亲密与愉悦感觉,了解小孩的需要,激发父亲主动参与家庭教育的意识,学习和掌握教养小孩的有效方法,如父亲平常应多亲吻、拥抱、抚摸孩子等,让孩子时时体验到父爱的温暖,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增强教养小孩的成就感、幸福感。
作者:蒋亚辉 戴育红 单位:广州市教育研究院
参考文献:
[1]许岩,纪林芹,张文新.城市父亲参与儿童教养的特点及其与性别角色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
[2]徐安琪,张亮.父亲参与:和谐家庭建设中的上海城乡比较[J].青年研究,2007
[3]徐安琪,张亮.父亲育儿投入的影响因素[J].中国青年研究,2009
[4]蒲少华,卢宁.父亲教养的研究进展[J].中国健康心理学,2008
[5]许岩.关于父亲参与儿童教养的调查研究[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8
[6]侯忠伟,刘晓霞,王立花.国外父亲参与教养研究综述[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
- 上一篇:高中物理实验室建设与管理
- 下一篇:青少年综合性心理健康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