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族儿童家庭教育特征及启示

时间:2022-03-03 11:10:26

导语:哈萨克族儿童家庭教育特征及启示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哈萨克族儿童家庭教育特征及启示

摘要:哈萨克族家庭教育对推动哈萨克民族的繁荣与进步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哈萨克族儿童家庭教育的研究,有利于促进哈萨克族民族教育的发展,促进新疆各民族共同进步和繁荣。本文通过对新疆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族儿童家庭的实地观察以及深度访谈,呈现和总结了哈萨克族儿童家庭教育的总体特征,并对哈萨克族儿童家庭教育对现代儿童家庭教育的启示,哈萨克族家庭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以及哈萨克族传统文化如何与现代文化更好地融合等问题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哈萨克族;家庭教育;民族文化传承

一、引言

哈萨克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也是我国人口在百万以上的少数民族之一,现主要分布于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阿勒泰地区、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等地。哈萨克族是新疆游牧民族的主体,由于牧业生产的常年流动,牧民随着季节牧业点的变更而举家迁移,采用流动转场或游牧方式进行生产,这种传统的民族文化和迁移的生产方式,对新疆农牧区牧民流动子女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西部大开发的时代背景下,哈萨克族家庭教育呈现出了哪些独有的特点,他们的家庭教育是如何应对民族文化传承与现代文化冲击的,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对新疆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族居民家庭进行了实地走访和调查。新疆阿勒泰地区是多民族聚居区,共有25个民族居住在这里,总人口19万人,其中哈萨克族占总人口的38.68%。通过调查发现阿勒泰地区的哈萨克族家庭根据居住地的不同,大致上可以分居点,但仍乐于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开春后赶着牲畜上阿勒泰山放牧,秋末才返回到定居点过冬。牧民的孩子五岁之前都跟随着父母、祖父母过着传统的、悠然自得的慢节奏的生活。二是农业区哈萨克族家庭。他们有土地、有小型农机具、摩托车、有住房、电灯、手机、收音机、电视机等,与城镇居民生活相似。他们与牧民一样不舍得把幼儿送到幼儿园,基本都是在家庭中接受学前教育。孩子够入学年龄,他们才把孩子送去求学。三是居住在县级、县级以上城镇的哈萨克族家庭。他们从事教师、公务员、公司职员等职业,都会汉语、哈萨克语两种以上的语言,文化水平相对高于农牧区哈萨克族人,他们主动把孩子送往幼儿园接受机构化教育,孩子进入小学后,支持孩子学习外语、音乐、舞蹈等。但不论居住地在牧区还是城镇,哈萨克族都十分注重家庭教育,并且呈现出了注重家庭中民族文化的传承和道德教育等一些共同的特点。

二、哈萨克族儿童家庭教育的特征

(一)注重和谐融洽的家庭教养氛围,重视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在家庭结构上,哈萨克族以多子女家庭为主,独生子女家庭比较少,并且哈萨克族家庭多是祖孙三辈同住在一起,在生活中也十分尊重老人,讲究晚辈要无条件地尊重长辈,照顾老人。历史上,哈萨克族人民大多是游牧民族,所以大多数哈萨克族牧民都有以氏族部落一同迁徙的习俗。随着时代的发展,氏族、部落在哈萨克族家庭中慢慢淡化,但是“一同居住”的哈萨克族特有习俗被很好地延续了下来。哈萨克族家庭成员之间气氛和谐融洽,注重成员之间情感上的交流。哈萨克族讲求尊老爱幼,长辈爱护小辈,小辈尊重长辈。老人慈祥温和,对很久不见的孙儿会拥抱、亲吻,以此来表示对他们的疼爱。在寒冷的冬天,老人会解开自己的衣服,给孙儿暖手。哈萨克族爱护儿童,从不轻易打骂儿童,更多的是通过言传身教对孩子进行道德规训和传统文化的教育。哈萨克族家庭中十分注重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在哈萨克族有着“母亲能一只手摇得动摇篮,另一只手摇得动世界”的谚语,由于母子纽带的生物因素以及哈萨克族的社会结构、家庭关系等原因,因此家庭教育的责任主要由妇女承担。母亲是儿童道德教育和生活习俗教育的主要承担着,除了日常生活中的言传身教,母亲还会以儿歌、故事、民间谚语、寓言诗等形式教导孩子要勤奋、尊敬客人、热爱生活、勇敢诚实等。母亲在家庭中也享有重要的地位和孩子们的尊敬,如哈萨克族人在做“乃玛孜”(重要的礼拜)时,如果父亲叫你,你可以不理,继续专心做仪式,但如果母亲叫你,你必须应答。[1]可见母亲在子女教育中的重要性。也许正是这种和谐融洽的家庭氛围,母亲辛勤付出的教导,造就了哈萨克族人民团结、友善的良好民风,热情、友善的民族性格。

(二)注重家庭教育中对民族文化的学习和传承

家庭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是延续和发展人类文明的一种传统手段。在我国乃至全世界,少数民族文化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得以保存并延续,家庭教育功不可没。[2]在哈萨克族民族文化的传承中家庭是最主要的学习场所,家庭教育是哈萨克族孩子习得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途径。家庭通过对后代进行有关本民族历史族源、生活方式、价值信仰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教育,使后代获得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民族整合,传承民族文化。[3]1.哈萨克族语言和文字的传承哈萨克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而家庭是哈萨克族习得母语的主要环境。阿勒泰地区的哈萨克族人民有着很强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归属感,主要表现之一就是家长普遍认为作为本民族母语的哈萨克语孩子必须要学会。同时,家长也肯定和支持孩子学习汉语,所以大多数哈萨克族儿童掌握哈萨克语和汉语两种语言,只是在熟练程度上存在一定差异,这与家庭的居住区域和环境以及家长对待儿童学习语言的教育观念有直接的关系。在实地走访中笔者发现尽管大部分哈萨克族家庭都支持哈萨克语和汉语的共同学习,但由于家长教育观念的不同在对待儿童学习哈萨克语和汉语的态度上依然有一定差别。(1)注重汉语学习的家庭。这种家庭一般会将自己的孩子送去汉语学校上学,他们认为学习汉语已成为当今社会的大趋势,因而在孩子教育方面则会更多地教孩子学习汉语及汉字,在家里也尽量会与孩子用汉语进行交流。(2)注重哈萨克族语学习的家庭。这种家庭则会将自己的孩子送去民族学校或是汉族学校的民族班学习(由于阿勒泰地区大部分学校都已是“民汉合校”),在家庭中与孩子多用哈萨克语进行交流。他们认为哈萨克族不会哈萨克族语言就不能够在哈萨克民族中很好地生存。(3)注重双语学习的家庭。家长一般会将自己的子女分别送入不同语言的学校或班级,以便子女之间能够更好地帮助对方学习语言,从而能够同多民族进行更好地交流。与语言的学习相比,哈萨克族文字的学习就不那么乐观了。在访谈中很多哈萨克族家长坦言,在汉语学校上学孩子虽然会说哈萨克语,但是很多不会认也不会写哈萨克族文字。2.哈萨克族习俗的传承习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人民所创造、享有和传承的生活文化。[4]凡是人类社会中从生产到生活、从物质到精神、从心理到口头再到行为,所有形成习惯制世代传承的现象,都属于民俗。[5]哈萨克人常说“我们的礼性很多”,这些“礼性”既包括了哈萨克族人一生要经过若干人生礼仪以及本民族的婚礼、节庆等风俗习惯,另一方面包括了待人接物的相关习俗以及对待自然的习俗。这些习俗是融合于家庭生活的,是每一个哈萨克族人成长过程和日常生活的自然组成部分。在待人接物的习俗中,哈萨克族注重尊重老人、热情待客。如家长会教导孩子吃饭时让老人坐在中间显要的位置,饭前由家中老人来进行“巴笪”,老人开始吃饭了,其他人才可以开始吃饭。同时家长会用谚语“祖先留下的遗产中一半是客人的”“如果太阳落山时放走客人,就是跳进河里也洗不清这耻辱”等谚语来教导孩子要热情好客,凡是前来访问和投宿的客人,都竭诚接待,招待客人后,如果已是黄昏时分,一定要留客人住宿。哈萨克族酷爱大自然、爱护动物,有着强烈的环保意识。作为游牧民族,他们对草原、动物、河流有着深刻的生存体验。他们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把大自然比喻为母亲,认为糟蹋大自然就是糟蹋母亲。[6]因而哈萨克人居住的地方历经百年甚至千年仍然保持着优美的景色。他们崇拜草与火,忌讳拔春天的青草,认为青草是有生命的。禁止打坏鸟蛋和捣毁鸟窝。笔者在实地走访中看到哈萨克族牧民家庭中将老死马匹的头高高的挂在树枝上,以此来感谢马匹对家中所做过的贡献,表示尊敬。3.哈萨克族家庭祖辈事迹的传承哈萨克族有句谚语说:“不知道七代祖先名字的人是孤儿。”哈萨克族家长都会有意识地向孩子讲述家族祖辈的事迹,让儿童记住自己的祖先,热爱自己的家族并为之感到自豪。而笔者在访谈中发现相对于对家族史的传承,大部分的哈萨克族家长并不会给子女讲述哈萨克族起源、迁徙、统一、发展等历史性的知识,除去孩子在学校里所学的历史,孩子对于本民族的民族历史知道的并不多。这一方面是由于哈萨克族一向注重家族的延续,而且家族史更贴近现实生活更容易以口头相传的形式传承下来,另一方面与哈萨克族家长本身对民族历史知识的掌握水平有关。

(三)重视道德教育,注重子女精神愉悦

哈萨克族是一个非常注重道德的民族,有着本民族的道德行为规范和道德审美标准,以诚实、勤劳、勇敢、宽厚待人、团结互助展现着鲜明而独特的民族情感和性格。其道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热爱祖国、尊敬长辈、互济互助、勤劳正直、崇敬自然、节约粮食等内容。哈萨克族家长非常注重对孩子的爱国教育,长辈用“宁为本国的庶民,不为他国的君主”“忘记祖国的人像失去森林的鸟”“祖国是金子般的摇篮”等谚语教导孩子要热爱祖国、家乡和民族。哈萨克族还是一个非常注重勤劳教育的民族,有着“不劳而获的珍宝,不如劳动得来的羊羔”“辛勤劳动的人,双手是万物的父亲”等广为流传的谚语,以教导孩子要辛勤劳动,不能不劳而获,因此哈萨克族才能以“一个没有乞丐的民族”而著称于世。哈萨克族是一个非常重视子女教育的民族,在他们的谚语中就有“教子一次,胜过施粮一升”这样的古训,但相对于汉族等其他民族,哈萨克族孩子来自家庭的升学压力要小得多,因为父母对他们的要求更多的是勤劳、诚实、正直等品德方面教育,而不是学业成绩的追求。在访谈中笔者发现,哈萨克族家长对于学校教育是持积极肯定态度的,不论是农牧区家庭还是城镇家庭都会将子女送去学校读书,在哈萨克族家庭里无论男孩还是女孩只要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家长都表示支持。但与汉族等其他民族不同的是大部分哈萨克族家长并不期望自己的子女一定要上大学或是找到一份工资很高的工作。反而,他们更为注重子女道德品行正直、精神自由快乐。这与哈萨克族崇尚自由、热情豪放的性格是分不开的。素有“马背上骑手”的哈萨克民族,对于赛马的热爱,让他们可以一整天甚至花上一周的时间去为赛马做准备。哈萨克族家长对于子女的未来并不焦虑,因为他们对于自由的向往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已远远超过了对于生存的需要。

三、哈萨克族儿童家庭教育对我国家庭教育的启示

(一)注重家庭和谐氛围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家庭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起始点,是作为人类的每一个个体成员从自然人逐渐转变为社会人的基点,和谐的家庭氛围对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哈萨克族正是一个家庭至上的民族,对于他们来说家庭便是一切,往往进入到哈萨克族家庭中都能够感受到那种温馨、和谐的氛围。他们热爱家庭,敬爱老人、喜爱孩子、爱护动物,这一切都深深地影响着他们的下一代。正是由于对老人的敬重让他们能够以和谐融洽的气氛世世代代的居住在一起;也正是由于对婚姻的信仰让他们能够以互相包容、理解的态度携手走过一辈子。这样和谐的家庭氛围或多或少地影响着他们的子女,使得哈萨克族人的质朴、善良、热情延传至今。

(二)凸显家庭教育中对民族文化传承的自觉性

英国社会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说过:“家,特别是在保存家庭宗教意义方面,是中国社会与中国文化最为强有力的源泉”。家庭教育有两个特征:“一是具有强制性,即在新生一代家庭成员尚未形成独立思维时期,某些必须进行的教育内容(如语言、规范和生活基本技能等),依靠已经社会化或先期部分社会化的家庭成员强制的灌输。二是潜移互动性,通过已经社会化的家庭成员的情感、情绪和行为去影响未社会化的成员,以实现教育内容的预期目标”。[7]鉴于家庭教育的强制性和潜移互动性的优势特点,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更是无可替代。在本民族文化传承方面,哈萨克族家长表现出了很强的教育自觉性,家庭是哈萨克族儿童在学习民族传统文化的第一所“学校”,父母则是哈萨克族儿童学习民族传统文化的第一任“老师”。在家庭教育中哈萨克族子女获得了有关本民族历史来源、生活方式、价值信仰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教育,这些民族文化的传教和学习有利于哈萨克族子女产生民族共同意识,实现民族整合。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仅各少数民族有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我们更是有着悠久的中华民族文化。家庭是民族文化传承的基本组织和渠道,家庭教育中应凸显对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教育,父母应加强在教育中对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自觉性。

(三)注重子女精神愉悦,肯定学校教育但不过度焦虑

哈萨克族家长对其子女精神上的教育是令人折服的。他们同其他民族一样爱护孩子,期待孩子可以茁壮成长;但在另一方面他们又好似与这个事事都要求“第一”的世界“格格不入”。相比较那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教育观念,哈萨克族家长更期待的是孩子精神上的愉悦。他们达观豪放、乐天安命。相较于生存,他们对于自由则有着更多的渴望。他们肯定学校教育的作用,也支持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期望,但他们对于学校教育并不过度焦虑和盲目追求,更关注子女的精神愉悦,而不是被学业压的喘不过气;他们期盼子女自由,而不是被社会的条条框框所束缚。他们懂得知足,知足的快乐让他们活得更幸福。

(四)注重对子女进行民族美德的教育和传承

这个素有“没有乞丐”之称的哈萨克族为我们很好地诠释了“道德”二字。从古至今,哈萨克族人民总是依靠自己的力量,他们勤劳勇敢,自食其力。与其说害怕,他们更多的是不愿成为上街乞讨之人。在阿勒泰地区,至今也看不到有哈萨克族人在街上乞讨。因为哈萨克族家长在其子女很小的时候便会教导子女要不怕吃苦、不怕受累。也正因此造就了哈萨克族儿童不怕脏、不怕累的良好品质,这与家庭对其良好的道德教育是分不开的。另外,哈萨克族人在教育子女时总会提到品德、老人与动植物这三个方面。他们总会将品德排在第一,在哈萨克族看来一个人若是没有一个好的品德,那么一切都没有了意义。相较于子女是否有所作为,他们则更在意于教会子女如何“做人”。一个人良好的道德品质观念能为这个社会带来更多的正能量、做出更大的贡献,这种贡献看似无形却比有形更有力量。

作者:窦全能 单位:石河子大学

参考文献

[1][6]孙其华.浅谈我国哈萨克族道德教育的主要特征[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7):73-76.

[2]王坤.教育系统下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及动力因子[J].贵州民族研究,2012,(1):84-87.

[3]范婷婷.多元文化背景下家庭教育与少数民族文化传承问题[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6):169-172.

[4]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1-2.

[5]朱远来.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发展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68.

[7]王格.家庭教育功能及其发展趋势[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8,(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