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问题大学生的家庭教育成因分析
时间:2022-01-18 09:10:22
导语:特殊问题大学生的家庭教育成因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近几年,我国高校学生自杀事件越来越突出,已引起社会、媒体等的特别关注,高校学生自杀不仅给家庭带来严重的破害,也给社会带来了不良影响。伴随着国家的飞速发展,社会竞争的加剧、就业形势的严峻等诸多现状,导致高校大学生屡屡出现极端案件。深度关注“问题大学生”这一群体,解析其问题的成因,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亟待破解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心理问题;单亲;离异;留守;贫困
生活中,我们常说的一句话“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必然有一个问题家长”。我们也随处可见,因为家庭原因、家庭教育等原因造成的青少年犯罪和自杀。当今社会青少年自杀多之又多,高校尤其突出,现象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和家庭生活环境、家长的教育方式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必须理性审视“特殊问题学生”形成的家庭原因,以便有的放矢的应对。“特殊问题大学生”是指由于受到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的不良因素的影响及自身存在的有待改进的因素,从而导致在思想、认识、心理、行为、学习等方面偏离常态,对自身安全存在隐患,需要在他人帮助下才能解决问题的大学生。
一、“特殊问题大学生”的特征
1.易孤独孤僻。“特殊问题大学生”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性格孤僻。他们喜欢将自己和外界环境隔绝开来,不愿意与人相处,喜欢一个人思考问题,遇事容易产生特别的想法,事与违背在孤独的内心世界中,孤僻的性格由此形成。
2.易暴躁不安。暴躁的性格也大部分是属于“特殊问题大学生”,由于这些孩子所接受到的家庭关爱都是片面的,他们在很多的场合下,是无法实现对自己性格的控制,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性格就变得暴躁了。
3.易性格无常。“特殊问题大学生”很容易性格无常,因为他们生活的环境,就是一个喜忧不定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的性格也就是变得无法捉摸了。
4.易自卑自负。容易两级震荡,懒散与退缩,缺乏一种正确认识,要么没有自己的主见,要么太过于自负,都会导致他们失去交往的勇气和活下去的信心,严重的还会影响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
5.易焦虑抑郁。遇到困难和失败承受力差,容易在众人面前感到不安、敏感、和人交往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在人际关系上具有退缩焦虑的特点,生活动能丧失。
二、造成“特殊问题大学生”的原因
“特殊问题大学生”的形成与家庭因素具有内在关联性。每个家庭都可作为一个独立的生活环境,生活在不同家庭环境中的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也有所不同。我分别对63名专职辅导员进行了约谈,其中约谈结果显示63名辅导员员中62%认、为单亲、离异是造成孩子成长不健康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中离异占80%,单亲占20%。35%认为贫困、留守是造成孩子不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而且这里有少部分人选择单亲是因为在概念的界定上他们认为单亲包涵了离异。剩下7%的辅导员认为其他,如隔代赡养、身体残疾等。因此心理问题的压抑并不是一天形成的,而是长期亲情教育的残缺导致的。
1.单亲、离异易自卑。“特殊问题大学生”的形成过程中,单亲、离异家庭爱的缺失或失衡往往是问题形成的重要因素。单亲家庭有一定的特殊性,比如由于一方父母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孩子易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在性别教育上也容易出现偏差,如果是单亲妈妈抚养儿子,一定要注意培养孩子的阳刚之气、豪爽之气,多和男孩子接触,避免女性化。有些单亲、离异家庭在子女教育方面缺乏自信,不愿意把问题公开。如子女早恋、逆反心理、厌恶学习、自闭不善于与人交往等,这些都是造成孩子长大成年后或是学习过程中受到阻碍的原因,尤其是大学独立生活后,一些潜意识里存在的问题就问突显并造成严重后果。离异后的夫妻仍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还会影响到双方今后的生活,尤其会影响孩子的生活和教育。根据对辅导员的调查,78%的数据显示夫妻离异后,双发的关系大致为低度交往,也就是说双方很少联系和接触,甚至不再接触。生活在这样家庭的孩子,会因父母中的一个不常来探望而产生伤感和怨恨情绪,多年以后仍会对那一方耿耿于怀而不能原谅对方,也会因为父母的离异给自己身心带来隐藏的伤害。案件6,该同学成绩良好,在学校表现也良好,父母都是普通工人。该生初中时父母离婚,当时的情况是上午一家三口其乐融融的还在一起游玩,下午就突然看到父母吵架,父亲提出了离婚,并且办理了离婚手续,在她眼里,她和母亲就是被抛弃的。该生读研究生后交往了一个男朋友,男朋友突然提出和她分手,她完全接受不了,她最接受不了的就是“被抛弃”,她认为她是被男朋友抛弃了。由于该生亲眼目睹了父母离婚的过程,在该生内心已经造成了抹不去的记忆,所以正常的恋爱和分手给该生带来了很大的打击,同时该生内心的压抑也慢慢表现了出来,该生被诊断为中度抑郁,抑郁症状已经严重影响了该生的正常生活。精神上该生也极度惶恐、多疑。生活上该生失去了热情,不上课、不交流、不吃饭、每天自己发呆,明显的社会动能受损。虽然在经过药物治疗后,该生已经没有自杀意向,但是此案例告诉我们父母的离异最大的受害者是孩子,在我看来,父母离异前的吵闹打已经给孩子幼小的身心留下了阴影,离异后这阴影就成了孩子心里的结核,无法消除并将影响其一生。国外有些学者对此观点表示不妥,但事实却年年延续,这种阴霾影响着那些离异人群的现实生活和孩子的成长。大学生身处知识学习和就业的双重压力,心灵上和精神上的压力尤为突出,此时来自家庭的引导和慰藉就显得十分重要,他们渴望获得家庭成员的关爱与认可。单离异家庭往往只能提供单向的父爱或母爱,而父爱和母爱本身就存在一定的交叉性和不可替代性,这种家庭情感结构上的失衡往往容易导致孩子人格的不健全,致使孩子性格内向、孤僻、不善交流,易产生消极、多疑、对周遭的人都存有戒心、自卑等不健康的思想情绪。
2.贫困、留守易自闭。在“特殊问题大学生”形成的家庭因素中,还有一种因素,就是贫困家庭爱的压抑和无知。留守家庭的大学生长期远离父母,他们或是跟祖父母一起生活,或是自己独居,对父母的思念必然会引发他们的空虚感和孤独感。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为生活奔波,对子女疏于关照,父母与子女之间严重缺乏交流,造成很多情感上的误解,也易造成心理上的自卑感。而且,外出打工父母的心思都放在了务工上,关注孩子的思想成长、学业成绩等方面远远不够。疏于对孩子在家庭中人格培养的引导,对于孩子的曰常行为也缺乏有效的矫正和监管。当意识到孩子因为缺乏教育监管而误入歧途的时候,他们也很难重拾对孩子教育的信心,因为长期养成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已经在孩子内心中根深蒂固,这种爱的流失造成了孩子情感与学业的双重损失。不过,多数大学生对待留守家庭的态度还是积极的。案件5,该生自小生活在贫困、留守家庭,家中弟妹三人。在父母那里了解到,该生家里及其贫困,但该生仍然不申请贫困生,不申请国家助学贷款,该生认为她的生活家里可以保障,不需要申请,但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由于长期缺少父母关怀,造成了她性格孤僻、心理脆弱、自闭、甚至害怕与人交流。案例表明,由于他们的过度自尊心理,部分贫困大学生不自觉地拿身边生富裕同学的家境来比照,总是生活在一个敏感的社会中,处处和别比,却处处碰壁,然后造成情感压抑,封闭自己,给生活和学习都带来了很大的阻碍,其实这种盲目失衡的自尊心理对自己的伤害程度远远大于其他人的眼光。这也正是案件5的同学最终走上休学退学的一个内在原因分析。
3.家庭优越感强易自负。在家庭背景包涵的诸多因素中,经济背景是基础。从经济收入上看,父母收入越高,经济实力越雄厚,在子女教育上可投入的资金就越多,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越大,生活的各个阶段均不必担心任何经济问题,自信骄傲。反之,家庭经济越情况越差,接受教育的起点越不平等,这也预示着他们未来高等教育机会的不均等。在高等教育阶段,经济困难的学生不仅要迫于经济压力而打工,也要为生活琐事所烦恼,学习上会分心,还会因囊中羞涩不敢去社交,也会失去一些机会。适当的优越感能够让学生显现出自信的气质、特别的风采,更加有勇气去实现自己的梦想,愿意付出努力去奋斗。但是过分的优越感无异于毒药,会深深的毒害孩子的心理,造成孩子性格的缺陷。如果一个孩子自小生活在较为优越的环境中,父母不管其要求合理与否都予以满足的话,很容易导致孩子对事物的辨别等方面出现偏异。优越感过强会让人反感,也会影响到同学之间的相处,更易导致挫败感加强,承认打击能力差,容易自暴自弃,因一件小事酿成大祸。案件7陈同学,入学第一年一切表现良好,父亲是商人,母亲是老师,条件优越,从小衣食无忧。因自我感觉良好,长期因谈恋爱夜不归宿,成绩一路下滑,导致学业警告。学业警告后他毫无一点承认挫折的能力,总认为身边的人都在嘲笑自己,不敢面对,长期留宿教学楼,挫败感极强,日积月累,该生留级。此案例看出,优越感越强,承认能力越差,挫败感越强。
4.教育管教方式的不科学。家庭教育的思想观念决定子女社会化的成败,良好的思想观念和教育方式有利于孩子发展,不良的教育方式则在一定程度上对孩子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在孩子道德社会化过程中更是存在潜伏的伤害。在父母的教育方式上,我总结了四种典型的案例:
4.1放任式管理。家长经常忙于自己的事业或工作,希望子女自由型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家长对子女在学习、活上不大关心,对子女取得成绩不表扬,不在乎,让其随意行动、自由发展。殊不知孩子在学习阶段,很多方面需要家长的过问与支持。若缺少父母的关注,疏于与父母的交流,易导致孩子没有家庭存在感,自暴自弃。这样情况下的孩子,缺少正确的社会理念和完善的行为意识,没有自己的主观判断意识,一旦受到来自社会上的不良诱惑,容易误入歧途,造成严重的后果。案件3中的杨同学,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该同学自小成绩优秀、独立,父母从未在教育上和思想上给予该生沟通帮助,对于该生的教育方式可以说是完全的放任式管理。进入大学,该生一改往日乖孩子的形象,逃课、旷课、旷考,甚至自杀,但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却完全不知所措,甚至不敢给孩子打电话,只能任凭孩子胡闹,孩子完全对父母产生、失望情绪。因此,这种放任自由型的家庭氛围自然会诱发“特殊问题大学生”。
4.2保姆式管理。“保姆式”的家庭氛围是360度无死角的过度呵护照顾,这种家庭一般经济状况比较好,真正把孩子养成了“王子”“公主”,一切以达到万事倶备为目的。相比于父母的角色,他们扮演更多的是保姆的角色,尽其所能地替孩子做他们能做的一切,只要孩子安好即可。他们只希望孩子能够安心学习,其余的琐事无需孩子分心。但是,在这种包办式环境中的孩子似乎缺少一种能动性,他们没有实践的能力,在学习中体现为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只是被动地接受着一切,自认为没有什么做不到的。一旦遇到困难他们不是自己考虑解决方法,而是等待别人来帮助他们解决。这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引起孩子的不良心理趋向。案件1的张同学,高级知识分子家庭,条件优越,对于该生家长百般溺爱,该生说一不二,可以说该生就没有过挫败感。该生喜欢一个女孩子,在追求过程中遭到了女孩子的拒绝,该生接受不了这样的挫折,高坠。当今社会人才济济,这种缺乏自主意识的孩子必然会被社会大潮所淹没,逐渐在社会竞争中被淘汰。因此,生活在这种家庭氛围中的大学生往往对生活、对社会产生不适感,生活自理能力差,同时也缺乏自信和理想,往往会成为“特殊问题大学生”形成的诱因。
4.3统治式管理。从中国传统思想来看,一般强调父母的主导思想,家庭中凡事要听从父母的安排,要以父母的想法为转移,直至今日,仍有很多这样的群体。这也是造成孩子心理创伤的一种手段,长期如此,等到孩子进入大学独立后,问题就会爆发出来。案件2表明,该生自记事起就没有自己选择的权利,包括选择专业、选择朋友等。这种统治式的家庭氛围会使孩子心理产生压抑情绪,也会出现一定程度上的心理障碍,造成极大的心理扭曲,致使孩子做出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
4.4炮武式管理。个体如果生活在时不时发生矛盾冲突的家庭氛围中,也容易诱发大学生形成人格问题和行为缺陷。父母性格暴躁,时常因为小事而争吵不断,或者仅仅因为孩子某件事没有做好就动手打,家庭氛围紧张压抑,极易引起孩子情绪的波动,以及心灵的伤害。父母的争吵、漫骂、打斗会令孩子产生恐惧心理,失去对家庭的信任感和归属感,也会让孩子对父母丧失信心,养成逃避、冷漠、自闭的性格。案件4的胡同学,该生入学比较稳定,期末考试出现挂科,她的父亲在得知该生挂科后,毫无交流,暑假回家对一个已经成年的女孩子进行嘶吼打骂,导致该生后续的期末考试产生恐惧心理,不敢走近考场。喜怒无常,甚至存在自杀倾向。调查中,统治式和炮武式是造成家庭文化影响的重要因素,是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受到影响打击的重要导火索,其次是保姆式和放任式。俗话说有样学样,如果长期生活在一个用暴力解决问题的家庭当中,一旦孩子失去监管,到了大学,非常容易因一些小的摩擦造成大的后果,甚至导致家庭的破裂。这种氛围下成长的孩子,在与外界接触中,易主动挑起纷争,倾向于用强硬的手段解决问题,最终引发校园暴力。
三、“特殊问题大学生”的矫正及对策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辅导等工作正确引导“特殊问题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增强政治观念、法制观念和道德观念,更好地认识和适应社会。并且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增强、特殊教育的实效性和感染力,学会与学生沟通,懂得倾听学生的心声。及时准确地把握他们的思想动态,避免空洞的说教。另要因材施教,有意识地针对不同问题的大学生遇到的不同问题开展相应说教工作,注重调动“特殊问题大学生”生活态度的积极性、创造性,实现思想上的认同。
2.积极关爱、创造良好条件。深入了解“特殊问题大学生”家庭、心理、学习、生活等状况,建立台账制度,深度辅导跟踪“特殊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和生活、学习状况,适时进行生活关爱、心理疏导。生活上,对于贫困的学生给予支持和帮助,协调校助学中心,让家庭困难的学生参加勤工助学,给学生的日常生活带来改善。定期与家长、同学沟通联系,及时掌握学生在校园、社会和家庭上的情况,避免悲剧的发生。家庭的教育方面,父母首先要积极乐观,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发牢骚,在家庭中极力营造一个积极乐观的氛围,给孩子树立榜样。因此,要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家长和老师的沟通必不可少。
3.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在保证学习稳定的情况下,多加鼓励“特殊问题大学生”积极参与和组织校园文化活动。丰富的校园活动反映着人们在生活方式、价值趋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它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校园活动作为第一课堂的补充、延伸和拓展,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对于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成才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适当的参与校园活动,即可以培养兴趣,也可以缓解学习压力。
4.相互尊重、加强沟通。师生沟通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是师生在交往和互动中传递知识、增强感情,增加信任的一个过程。尊重学生是指: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师生在人格上是绝对平等的。因为学生和教师一样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是“人”。学生是主体,教师是辅助,两者必须相互配合,相辅相成,形成一种沟通和交流。在交流沟通学习的过程中规范学生的行为,明确学生的职责,端正学生的思想态度,让学生的职责范围、制度法律范围内自由发展,展翅高飞。四、结语作为高校学生工作者,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特殊问题大学生”的危机干预和预防工作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特殊问题大学生”心理特征和行为特点具有不稳定性,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和干扰,这需要教育工作者的全面发展,贯穿始终。“特殊问题大学生”的教育矫正及相关策略管理研究,还需要更加深入的课题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建喜.试论高校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J].新西部(下半月),2007,(4).
[2]金耀基.大学之理念[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3]黄禧帧.现代公共关系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诺曼•奥古斯丁.危机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5]迈克尔•里杰斯特.危机公关[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
[6]王金贵主编.校园安全保卫防范与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预警预案编制实用手册[M].银川:宁夏
[7]何绍彬.高等学校学生工作中的危机和危机管理[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11).
[8]彭远威.高校学生危机事件的处理[J].陕西教育(理论),2006,(21).
[9]毛静燕.学校危机管理的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05.
[10]章成斌.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能力面临的挑战[J].教育探索,2005,(2).
[11]唐显武,白玉明.高校突发事件的特征、成因及对策[J].辽宁教育研究,2003,(8).
[12]何绍彬.高等学校学生工作中的危机和危机管理[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11).
[13]彭远威.高校学生危机事件的处理[J].陕西教育(理论),2006,(21).
作者:杨瑞萍 刘晨 单位:北京邮电大学
- 上一篇:美国教授管理体制研究论文
- 下一篇:目标管理和平衡计分卡在医院绩效管理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