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对家庭教育投资的影响

时间:2022-10-22 11:39:59

导语: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对家庭教育投资的影响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对家庭教育投资的影响

一、相关文献综述

国外关于养老保障制度对子女教育投入的研究多为实证研究,主要以无限期界模型和世代交叠模型以及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为基础,研究不同养老保险制度模式对家庭教育投入影响。绝大多数学者认为,利他主义假设下现收现付制养老保险制度可以增加家庭教育投入,促进人力资本积累,基金制养老保障则没有这一功能。Zhang(1995)利用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分析了社会保障与生育率之间的关系,发现现收现付制社会保障模式能显著降低生育率。孩子的数量和质量之间具有替代性质,因此,生育率的降低就会伴随对现有子女教育投入的增加,但是基金制对生育率基本没有影响,因此不能影响单个子女获得的教育投资。Kaganovich和Zilcha(1999)分析了政府税收和补贴行为下,养老保障水平的提高会使家庭增加对子女人力资本投资,政府给予家庭的补贴也会使家庭教育支出增加。Kemnitz和Wigger(2000)将人力资本积累及家庭教育投入的外部性纳入到分析中,认为养老保险体系实际上是政府纠正市场失灵的政策手段,可以促进人力资本水平达到最优,而基金制与没有养老保险的自由放任经济一样都会造成人力资本积累的不足。认为,养老金体现代际交换功能,在子女未来的福利状况是由其自身人力资本水平决定的前提下,父母的效用函数由当期自身消费情况和子女当期的人力资本回报来决定,因此,养老金可以看作是子女对父母教育培养投资的回报,父母对子女教育投入越高,子女收入及缴纳的养老保险费用也相应提高,父母的养老保障水平也会提高,因此,会激励父母增加对孩子的教育投入。国内关于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家庭教育影响研究较少。主要有以下结论:我国一直实施二元社会保障制度,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缺失产生家庭教育投资的不平等,造成了城乡之间健康、教育方面的不平等,使城乡差距越来越大(田永坡、和川、于月芳,2006,王晓春、崔彩云,2009)在农村建立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会削弱农村传统的养儿防老保障观念,降低农村的生育率,由于孩子数量和质量之间存在替代关系,就会提高农村居民对子女教育投入,提高农村人口人力资本水平,因此,应该建立城乡统筹社会保障制度。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研究都说明,养老保障与家庭人力资本投资之间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但是,国外的文化背景、养老保障制度设计与保障水平等与我国有很大差异,因此,国外的研究结论未必适用于我国。我国目前理论界从社会保障角度探讨农村家庭子女教育投资的研究尚属少数,且多是作者主观态度的表达,缺少有效数据的论证,本文试图从养老保障制度对生育率及家庭收入两个方面对农村家庭教育投入的影响进行分析。

二、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对家庭教育投资影响分析

(一)养老保障制度通过生育率影响家庭教育投资

我国现在实行的养老保障制度虽然是统账结合制度,但是由于个人账户一直在空账运行,本质上就是现收现付制度。如本文文献综述所述,诸多学者采用两期或者三期世代交叠模型的分析已经充分证明现收现付养老保障制度能够降低生育率。在我国农村也被证明存在这样的情况(龚六堂,2006;申曙光、龙朝阳等,2008)。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居民养老主要依靠土地保障与家庭保障,普遍存在“养儿防老”的传统心态。父母在年轻时会选择增加子女人力资本数量的投资,年老后父母会得到子女精神与物质的照料,代际间转移基本是双向平等的。因此,无社会化养老保障制度下,农村一直保持较高的生育率和对男孩子的生育偏好。但是,在存在养老保障制度经济模式下,父母在年轻的时候需要缴纳社会养老保险费,老年时可以获得养老保障,对子女的经济依赖减轻。我国农村家庭中父母利他主义情况较为普遍,近年来子女的养老功能正在日渐弱化“,啃老”的情况却日益普遍,代际间流动出现不平衡。农村父母不仅在孩子年轻时要承担抚养义务,在子女成年后还得帮忙抚养第三代,子女的投入与回报的不平衡使很多家庭降低数量。养老保障制度带来的这种外部性,使家庭倾向于减少子女生育率。贝克尔(G.S.Becker,1981)家庭经济理论认为,孩子的数量和质量存在替代关系,在家庭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生育率的降低必然会提升家庭对质量需求。我国农村家庭是否也存在子女数量与子女质量的替代呢?鉴于数据来源的全面性和有效性,本文选取历年统计年鉴中“农村居民家庭生活消费支出”中”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这项数据来代表农村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投资”,观察生育率对家庭教育投入影响。首先按照东、中、西部为标准在全国随机选取九个地区进行研究。农村家庭人均教育投资受到家庭人均纯收入影响,人均收入越高,人均教育支出总额越高,东部地区教育投资高于中西部;教育支出占家庭总消费支出比重与生育率关系密切,两者呈现反向变动,总和生育率越高,人均教育投资越少,反之亦然。人均消费支出比例和总和生育率之间的关系。通过计算得出两者相关系数-0.82,呈现高度负相关。进一步可以证明贝克尔关于子女数量与子女质量的替代关系在我国农村是存在的。因此,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降低了我国农村生育率,提高了单个子女教育投资水平。

(二)养老保障制度通过农村家庭收入影响家庭教育投资

影响家庭教育投资的诸多因素中,家庭收入被学术界关注最多,也被证明是重要决定因素。如舒尔茨(1993)认为,低收入国家或地区的父母会因为惧怕风险或者厌恶借贷,会降低对子女的教育投入,而高收入家庭在孩子胚胎时期和婴幼儿时期便开始比贫困家庭投入更多的教育资源。

1.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实施可以增加农村家庭的收入,外扩农村家庭预算约束线,从而提高农村家庭的人均教育投资。从2009年推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以来,政府对符合领取条件的参保农民全额支付基础养老金,其中,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按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给予全额补助,对东部地区给予50%的补助。截至2013年底,中央财政总计向新农保投入补助2320多亿元,如果再加上各级地方财政投入的300多亿元的缴费补贴,新农保财政投入补助已经超过了2620亿元。2013年以后,我国合并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该制度实施后国家财政对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支出在继续上升。因此,可以把农村养老保险政策的实施看做一定意义上的家庭老年补贴行为,促进农村家庭实际收入的增加。农村家庭收入增加,人均教育支出就会相应增加。

2.我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采用个人账户+社会统筹基本养老金,农民个人账户当期缴费和储蓄积累决定退休后养老金收益的高低。个人缴费档次越高,将来领取养老金越多,养老金替代率就越高,养老保障越强。但是,目前我国农村现实的情况是,很多农村老人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缴费资金是由子女资助的,高人力资本子女因为收入较高会为老人选择较高档次缴费,进行高积累账户储备,低人力资本子女普遍收入较低影响账户储备。这样就会形成一种示范效应,让农村居民普遍意识到随着我国农村人口结构和家庭结构的转变,子女数量不再是影响农村养老主要因素,子女的质量(受教育年限)才是影响养老的关键。很多农村老年人也会受此观念影响,增加对家庭子女早期教育投入和高等教育投入。

三、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促进家庭教育投资的对策建议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和人口老龄化加速,相比较城市,农村养老保障问题更加复杂与紧迫。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农村人口老龄化比例高于城市,农村老人空巢化和隔代化趋势快于城市。农村老人占据全国老人总量的58%,比例由2000年的10.89%上升到2010年的14.98%,其中单身老人家庭和只有一对老人夫妇所占比例由2000年的10.7%和10.2%,增加到2010年的14.7%和16.1%。未来农村人口老龄化和空巢化的趋势还会加强。农村养老问题本身面临考验,如何未雨绸缪,在做好养老保障的同时促进农村家庭教育投资?

(一)提高农村养老保障水平

前面已经论证,社会化养老保障制度的实施能够增加农民总收入,有利于增加子女教育投入,养老保障制度的实施还能使农民意识到高人力资本水平子女对养老保障的重要性。但是,目前我国农村老年人领取养老金水平过低,平均每月只有70多元,对增加农村家庭收入几乎是杯水车薪,也很难形成示范效应激励老人增加子女的教育投入。因此,一方面,财政转移支付要加大对农村养老保障投入,增加贫困家庭养老救助;另一方面,加强宣传,增强农民养老保险投资意识。只有形成有效养老保障才能提高社会化养老保障制度吸引力,激励农村居民进入收入增加,更加注重家庭教育投资这样的良性循环。

(二)政府应该重视农村教育福利

收入不平等往往源于机会不平等,经济的不平等影响父母对子女教育投资是造成不平等重要原因。农村家庭早期教育投资的缺失会导致子女成年后接受职业教育和其他教育的机会减少,形成整体人力资本落后,最终加大城乡收入差距。各级政府要为农村的家庭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弥补农村父母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外在环境、物质推动力的不足。因此,我国应该加大农村教育福利支出,增加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对农村贫困家庭增加教育补贴,减轻农村生源高等教育负担,以弥补家庭教育投资差异,提高农村居民整体人力资本水平。。

作者:申小菊 吕学静 单位:首都经贸大学劳动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