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资本视域下流动儿童家庭教育论文

时间:2022-05-25 02:42:13

导语:文化资本视域下流动儿童家庭教育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文化资本视域下流动儿童家庭教育论文

一、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现实样态———文化资本的视角

(一)文化资本内涵

家庭文化资本主要指儿童父母拥有的具体形态、客观形态及制度形态的文化资本。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看,具体表现为家庭的文化氛围、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期望、家长的教养方式以及亲子之间的对话交流情况等。客观形态的家庭文化资本包括家庭的书籍、绘画、古董、道具、工具及机械等物质性文化财富。制度形态的家庭文化资本包括父母的学历、职业资格等。布迪厄十分重视家庭文化资本对儿童学术成就的影响。他解释说:“教育行为中产生的学术性收益,依赖于家庭预先投资的文化资本。”

(二)流动儿童家庭文化资本的现实样态

与城市儿童相比,流动儿童家庭文化资本普遍不足,其对流动儿童学业成就的影响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等多个教育场域(Field),并在家庭教育中表现最为突出。本次研究选择了合肥、安市、大庆和绥化四个城市的小学和初中各一所,对这八所学校符合流动儿童标准的学生及其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学生卷399份,家长卷226份,统计结果如下。

1.具体形态家庭文化资本状况。主要体现在家庭的文化氛围、教育观念、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期望、家庭的教养方式以及亲子之间的对话交流情况等。流动儿童家长对于子女受教育程度的期望普遍较高,82.7%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接受大学以上程度的教育。在被调查的儿童中,18.3%反映家长经常辅导自己功课,16.8%的儿童反映家长不辅导,23.8%的儿童反映家长辅导不了。42.6%被调查儿童表示家长最关心自己的学习成绩,对身体健康和品德修养方面的关注分别占29.3%和23.3%,而心理健康和特长发展几乎不在流动儿童家长关注的范围内。选择家长经常主动与自己交流、主动给自己买辅导书、节假日带自己去图书馆的儿童分别占39.8%、26.8%和10.5%,而反映父母从不主动与自己交流、主动给自己买辅导书、节假日带自己去图书馆的儿童分别占3.1%、11.3%和29.8%。

2.客观形态的家庭文化资本。包括家庭中的书籍、学习用具、电脑等物质性文化财富。

3.制度形态的家庭文化资本。包括父母的学历证书、职业资格等。

二、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解构———文化资本的制约

尽管流动儿童家长普遍有着强烈的改善家庭教育现状的诉求,但其家庭文化资本的短缺仍使其家庭教育无法避免地显现出先天的不足:

(一)文化资本制约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内容与形式

调查结果显示,流动儿童家长因其自身文化能力有限,对子女教育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不足,与子女交流不够,家庭文化氛围不浓,教育观念存在明显偏差。流动儿童家庭文化资本的这一特质直接影响了流动儿童的文化资本积累。布迪厄认为,文化资本的再生产是一种社会化的结果,是间接再生产,而这一过程的媒介就是教育。其中家庭教育更多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使子女获得上辈人的“惯习”(Habitus)。如果这种教育与社会的需要一致,那么便具有积极价值,反之,便成为一种消极因素,即“是进行具有否定性价值的早期实施教育(浪费时间,并且是双重地浪费时间,因为必须花更多的时间改正早期实施教育所产生的效果。)”然而,深受农村场域文化浸润的流动儿童家庭即使全力以赴也大多难以消除与城市儿童家庭的文化差异,学校所代表的文化是典型的城市文化。基于这种天然的文化劣势,流动儿童家长往往更多地在家庭教育中表现出混乱与无助的一面。美国学者查尔曼认为,低阶层亲子间较少有口头交往,特别缺少互动的、正式的灵活交往类型。他们与子女之间很少有正式的谈话机会,缺乏相互交流,也缺乏正式交流的语境。由于流动儿童家长对提高自身文化能力和家庭文化产品建设重视程度不够,难以打破惯习的束缚,尤其缺少在思想、文化方面的“充电”,使得体现家庭教育特点的“潜移默化”、“言传身教”的积极作用大打折扣,使家庭内代际文化资本传递内容十分有限,且偏离主流文化,并蔓延到学校教育等场域,从而使流动儿童无法超越“身份”的限制,被动实现着社会地位的消极复制。

(二)文化资本欠缺制约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调查显示,流动儿童家庭客观形态文化资本缺乏,文化商品少,电子设备和图书、报刊杂志拥有量甚至低于农村儿童。受自身文化水平和经济水平的限制,流动儿童家长很少带孩子去游乐园、图书馆,这客观上抑制了流动儿童的文化消费。在当前信息技术大量进入教育领域,“慕课”(MOOC)悄然兴起的背景下,合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尤为重要,而流动儿童家庭一方面因经济资本不足限制了电脑、图书等文化产品的购置,另一方面因文化资本(尤其是身体形态文化资本)欠缺导致对书籍、网络等教育资源的认识和管理能力不足,家长要么不允许孩子使用,要么就放任使用。制度形态文化资本的缺失使多数流动儿童父母在城市中难以获得较高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自觉的卑微意识使他们不再愿意沿袭农村传统的家教方式,但又缺乏习得新的教育方式的能力和途径。流动儿童家庭多以租房为主,居住环境往往不佳。即便生活在环境较好的社区,流动儿童家庭也往往较少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缺乏对丰富的社区文化资源的利用,加之交往对象主要以地缘和亲缘为主,社会关系网络比较单一和封闭,缺乏与城市儿童及其家庭的有效联系,极大地限制了流动儿童文化资本的再生产。同时,多数流动儿童家长对“流动人口”这一身份带给自己和子女的不公平待遇采取隐忍和逃避的态度,如在与教师交流时往往缺乏信心,甚至逃避一些与教师面对的机会,形成了“自我淘汰”的现象,使其子女在文化资本的获得机会上处于劣势。

三、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改进路径———文化资本的提升

“文化资本具有持续性的影响,一经形成就具有了比其他资本更为强大的再生产能力。”荷兰的相关研究证明,家庭文化资本对那些来自家庭背景较低的孩子更为重要。提升家庭文化资本是促进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科学化,使流动儿童更有效融入城市与学校生活,实现更广泛意义上的教育公平的必由之路。流动儿童及其家庭“除了通过自身努力来增加文化资本外,还需要获得政府、学校与社会的共同支持。”

(一)创造公平的人文和制度环境,促进流动儿童家庭文化资本积累与传递

文化资本的增长需要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只有提高了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父母才可能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进行家庭教育。同时,父母社会经济地位的提高也有利于增加其自身的文化资本,”从而有效转化成子女的身体化文化资本。政府部门应创造公平的人文环境和制度环境,转变观念,消除歧视,赋予流动人口“城市新居民”的身份,给予他们平等的话语权,营造公正平等的社会氛围。健全制度,创新体制,形成科学、规范的管理模式;出台相关的就业法律,规范社会劳动关系,打破双重劳动力市场的壁垒,消除流动人口和城市居民的身份差异,营造公平就业环境;制定切实可行的社会保障政策,使廉租房等优惠政策惠及到流动人口家庭,改善流动儿童家庭的居住环境。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教育、扶持,持续开展就业和技能培训;多在流动人口聚居的社区开展文化活动,引导流动人口家庭成员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改善流动人口家庭的工作情况和生活状态,帮助他们获得更高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促进流动儿童家庭文化资本的积累和传递,使其家庭教育走向科学化。

(二)创建多元化教育服务体系,促进流动儿童家长文化能力的提升

流动儿童家长文化能力的不足,一方面与其受教育程度有关,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政府、学校、社区等家庭教育的社会支持系统在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帮助家长提高自身素质的工作中,对流动儿童家庭缺少必要的特殊关注。家庭文化资本的生成和积累单靠流动人口这一群体个人努力是不现实的,需要社会支持系统的完善。本次调查中,表示认真学过各类家庭教育知识的家长不足20%。据统计,“目前全国有各类家长学校43万多所,家庭教育指导中心11万多所。”遗憾的是不仅家长学校开展活动次数有限,实效性差,而且流动儿童家长往往因各种原因被排除在这个范围之外,专门针对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指导更是微乎其微。因此,政府相关部门要在巩固发展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的基础上,发展多元化家长学校如建立亲子课堂、社区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新市民家长学校、手机短信家长学校、网络家长学校、企事业家长学校等,开展专门针对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指导活动,更新他们的教育观念,优化教育方式,帮助流动儿童家庭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促进家长身体化文化资本的积累和提升。要将流动儿童家长教育纳入社区教育工作范围,加强社区教育服务功能,建设社区学校,为流动儿童父母提供相关知识和机会,促进流动儿童家庭与城市居民家庭和谐相处;动员城市居民组成志愿者服务队,定期到流动人口聚居区进行教育宣传,并根据需要对流动儿童家庭进行个别辅导。开展一些文化教育活动,让流动儿童家庭渐渐融入城市社区。如浙江各地开展了“科普大篷车进学校”、“流动科技馆”、“科技馆校校通”等活动,同时还组织新居民子女参加科普活动,开展天文科普亲子一日游等。同时,要鼓励流动儿童接受更多的教育,这既能减少流动儿童受父母弱势地位不良影响的程度,又能使流动儿童对父母进行文化反哺,帮助父母摆脱精神贫困,实现家庭文化资本的更新,使流动儿童真正享有全面优质的教育。

作者:郭启华冯艳慧单位:安庆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