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论文
时间:2022-09-29 03:15:49
导语: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1.监护情况
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主要有四种: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留守儿童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监护的称为隔代监护,占41%;父母一方在外打工,一方在家照顾子女的称为单亲监护,占30%;由其他亲戚朋友作为临时监护人的称为亲戚监护,占21%;自己一个人生活,称为自我监护或和兄弟姐妹一起生活,占8%。不同的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生活、学习等方面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2.对父母外出打工的态度
留守儿童对父母外出打工有不同的意愿和态度。理解、支持父母出去打工的占27%,他们认为父母辛苦是“为了这个家”、“为自己挣学费”、“为了改变家庭的境况”等;不理解、不支持父母在外打工的占43%,他们认为父母不在身边,“缺少一个完整的家庭,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父母远离家乡,打工很辛苦”;持无所谓态度的占30%,“反正有其他亲人在身边,这样更自由”,因为爷爷奶奶大多对他们骄纵、放任,只顾得了他们的生活,其他方面则关心较少,爷爷奶奶往往年事已高,没有能力和精力对他们进行严格的管束,他们反而觉得这样更自由自在。另一种情况是学习上自觉的,生活上自理能力较强的孩子,比较懂事,父母操心较少。
二、威县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状况
1.隔代教育为主。
通过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有以上四种类型,主流是“隔代教育”。由于各种原因,父母进城务工,留守儿童无法随父母进城,理所当然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照管,形成了“隔代教育”的家庭结构。“隔代教育”的存在有其合理的一面,如祖辈们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人生感悟,也有过抚养和教育孩子的经验,并且有较多的时间和耐心,能够在生活中给予孩子更多、更好的照顾,这对于孩子的身体健康是有益的。然而处于“隔代亲”的原因,祖辈们往往对孙辈照顾过度,疼爱有加,处处迁就、放任,这种过分的溺爱和骄纵,容易造成孩子任性、过度依赖和生活自理能力差,还会使孩子形成自我中心等一些不良个性;有些祖辈由于年老体衰,没有能力和精力对孙辈进行管教,不能很好地照顾孩子的生活,不能辅导孩子的学习,甚至有些还需要孩子的照顾,从洗衣、做饭等必要的家务劳动,到农忙时节的农活都离不开孩子,从而导致这些孩子经常迟到、旷课,严重影响学习;有些祖辈自身文化素质较低,缺少家庭教育的方法,不知如何管教孩子。据调查,当孩子犯错之后,仅有13%的祖辈认为应该严加管教,并进行合理教育;有60%的老人不知如何管教,或没有能力和精力对孩子进行管教;有23%的祖辈对孙辈比较溺爱和纵容;还有4%的祖辈对孙辈没有任何管教。
2.家庭教育方式偏颇。
“孩子聪慧或愚钝、成绩优秀或糟糕、品德高尚或低劣、人格健全或残缺,一切都流转变化,但它们似乎总是被什么东西决定着,就像是已经注定了一样”(阿德里安•爱尔维修《论精神》)而这一决定性的东西就是教育,教育必须有科学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每个孩子都是教育的产物。父母是教育的主体,马克思说,家长的行业是教育子女,教育子女是家长的天职。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说,父母长期在外务工,只有在农忙或春节期间,才能回家,导致家庭教育主体的缺失和家庭教育功能的丧失,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是由祖辈或亲属承担家庭教育之责,他们都无法代替父母给予孩子应有的关爱和教诲,这种情况在威县农村普遍存在。通过走访调查和分析,发现家庭教育方式主要与家庭教育的主体有着密切关系。在关于家庭教育方式的调查中发现,有36.3%的监护人会采取打骂方式,28.1%的监护人采取说服教育,35.6%的监护人对孩子放任不管。威县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自由放任型。有些留守儿童家庭对子女教育上采取不闻不问、自由放任的态度,只给予了生活上的照顾,对孩子的学习以至于安全等方面缺乏必要的管护和指导,思想和行为上忽视对孩子的引导,甚至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听之任之,采取放纵的态度,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不加制止、百依百顺。这种教育方式易使孩子缺乏责任感,甚至形成各种性格缺陷。过度溺爱型。这种家庭教育的表现是家长对子女娇生惯养,给予不恰当的过分优厚的待遇,一切包办代替,什么都不让孩子自己动手,甚至最基本的家务劳动都不让做,生怕孩子苦着累着,有的家长包庇护短,不能正确对待子女的缺点、错误,这些问题在“隔代教育”家庭中表现尤为严重。隔代家长对孙辈所具有的亲情和关爱,是任何教育机构或保姆都无法比拟的,“一切依着孩子,一切包办代替”,他们乐于为孩子奉献一切,但这也恰恰是隔代教育的弊端所在。这种过度溺爱的教育方式不利于子女自理自立能力的培养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最终养成了自私自利、蛮横无理的恶习,不利于家庭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简单粗暴型。据调查,在威县农村的家庭中,很多教育主体尤其是男性家长处于绝对权威的地位,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严重;蛮横粗暴,不讲民主,信奉“不打不成才”、“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观念,缺乏说服教育,不是以理服人,动辄张口就骂,出手就打,这类家庭中子女必须完全服从家长的权威,处于绝对服从和被管制的地位。致使有些孩子在父母的淫威下唯唯诺诺,谨小慎微;有些孩子为逃避父母的打骂,有了错误,不敢说真话,逐渐养成了说谎、欺骗的恶习;甚至有的孩子离家出走。这样的教育方式不利于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培养,极易造成监护主体和子女之间关系紧张,子女产生叛逆情绪。据调查,61%的农村监护人认为孩子不听话时,会采取打骂方式。理智型。这类家庭教育主体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教子能力,能够选择适当的教育时机和运用合适的教育方法,妥善处理和解决教育过程中的矛盾和实际问题,重视孩子的学习,及其身心健康发展和能力的提升。
3.家庭结构的失衡使留守儿童的自我发展受到限制。
在儿童阶段,孩子的思想尚未定型,“心知未有所主”,需要父母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他们缺乏独立生活能力,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父母的照料,在生活上和心理上对家长有很大的依赖性,亲情的沟通、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个性形成、品德修养都有很大的影响。孩子小时候,是形成习惯的最佳时间,良好习惯的养成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作为家长必须以教育子女为天职。然而留守儿童由于家庭结构的失衡,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养育,不得不由祖辈或亲属照顾,这一切使他们的生活环境和角色身份将转变,他们不再是父母的宠儿,也不会像以前一样无忧无虑,父母外出务工后,他们过早地承担了繁重的家务和田间劳动,由于祖辈监护人年老体弱,照顾孙辈的生活更觉不易,作为孙辈有时还要照顾祖辈的生活,照看弟弟妹妹,做一些家务活,如洗衣、打扫、洗菜、做饭等,农忙时节还会帮着家人下地干农活,如除草、种地、施肥、浇水等,这些虽然培养了儿童的自理、自立能力。但由于留守儿童承担了过多的家务劳动和农活,不仅影响了学业,影响了人际交往、与人沟通,也失去了参加各种文娱活动和锻炼的机会,这些都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和能力的提升,使留守儿童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三、威县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状况对留守儿童的影响
孩子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接受着家长的影响和教育,家庭生活和家庭教育对儿童和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首任教师,也是终身教师,他们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家庭教育是教育的起点。然而留守儿童这样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不能及时得到父母的关爱和教育,思想上和行为上缺乏有效的管理,在学习、人格、行为以及价值观等方面表现出一系列的问题。
1.学习成绩不佳,在校表现不优。
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热情普遍不高,自觉性比较差,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敷衍了事,学习成绩普遍不佳,违纪现象较多。据调查,78%的留守儿童对学习感兴趣,20%有厌学情绪,2%甚至出现旷课、逃学行为。一方面,相当一部分农村家长认为读书无用,读书不如出去打工,有些孩子甚至连小学都没有毕业,就辍学在家,即使有的孩子完成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并不是因为家长对学习的重视,而是出于孩子还小,干不了什么活,在学校有老师看管比较放心。再加上近些年受大学生就业难的负面影响,使得相当一部分家长对孩子学习不够重视,他们对子女的总体期待较低;有些家长虽有较强的教育意识,但自身文化程度较低,无法对子女进行学习上的辅导;又由于他们长期在外务工,对子女的教育鞭长莫及,心有余而力不足。另一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关心很少。尤其是隔代监护人和亲戚监护人,他们认为儿童父母把孩子托付给他们,只要照顾好的孩子的生活就行了,至于对孩子的教育和学习辅导,都是父母的事情,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活和繁重的农活,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由于这些因素,使得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更加令人担忧。据调查,以上两种监护中只有26.1%的监护人会把孩子的学习放在首位,关心最多的是孩子的身体安全。
2.亲情缺失严重,心理发展异常。
对于人类生活而言,亲情不仅是情感世界中的美好玫瑰,更是对下一代教育的源泉和支持。有神奇力量的家庭教育,是情感教育,它离不开亲情的滋润。这种感情是世间最朴素、最真切,也是最伟大的,是一个人在成长和发展道路上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当我们提到“家庭”这两个字的时候,理所当然与亲情、温馨、和睦等词语联系在一起,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情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更有着难以替代的作用。留守儿童家庭在父母外出务工之后,家庭结构解体,父母对孩子的关心和关注减少,亲情淡化,关系疏远,孩子与父母的沟通、交流减少,甚至与父母产生感情隔阂,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烦恼无法向父母诉说,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又无法得到父母正确的、及时的引导、帮助和鼓励和解决长久下去,失落感、无助感和被遗弃感就会逐渐产生,严重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甚至还会引发各种心理疾病。农村留守儿童的个性及心理表现异常,主要有两种典型的状况:一是性格内向孤僻、不善交际、缺乏自信、自暴自弃以至消极悲观;二是感情脆弱、易受伤害、冲动易怒。调查发现,95.4%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有无助感或被遗弃感等不良感觉,4.6%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无此感觉。
3.父爱母爱失常,孩子志向模糊。
道德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使每个人确立崇高的生活目的。这种目的绝非是金钱,而是一个人每天“向着未来阔步前进,时时刻刻想着未来,关注着未来。由理解社会理想到形成个人崇高的生活目的,这是教育,首先是情感教育的一条漫长道路”——苏霍姆林斯基。当家长的家庭观念过于淡薄,主动地放弃掉教育孩子的权利和责任时,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带来相当大的害处。对于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父母看来,由于长年不在孩子身边,对孩子缺乏应有的关心和照顾,他们的内心自然会对孩子产生一定的愧疚感,加之在城务工,收入较高,经济条件较为富裕,他们往往会通过物质的方式来弥补对孩子的这种愧疚感,给孩子更多的零花钱以满足孩子更大的物质需求。这种片面的爱,会导致孩子价值观的扭曲和人生观的错位,奢侈浪费、好逸恶劳,不思进取、不求上进。据调查,65%的留守儿童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他们赞成打工挣钱或金钱万能。
4.家庭教育缺失,行为出现偏差。
孩子是需要管教的,但是如果失去了管教和总是处于错误的管教之下,缺乏正确的指导,他们是不可能学会自制,也不可能有明确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的目标。无论是家庭教育的缺失或错位,都不利于孩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首先,许多留守儿童家长认为,对孩子的教育是学校的事情,家长的职责就是满足孩子衣食住行等物质方面的需求,他们不愿意也无意于对孩子的教育投入过多的精力,对孩子学业上的疑难、思想上的困惑不闻不问,对孩子的行为表现不负责任,不予正面引导,造成孩子的行为不端、放荡不羁。其次,由于“隔代教育”的缘故,普遍存在着对留守儿童管教不严,监管不到位的情况,更有甚者,老人对孙辈过分纵容、溺爱,一味地迁就和满足孩子的不合理的要求,造成孩子缺乏必要的判断力和是非感。另外,由亲友监护的留守儿童,因为亲友会顾虑到留守儿童父母的误会,往往不会过多地、严格地要求他们,对于他们的错误,未能及时地批评和正面引导,甚至听之任之,视而不见。久而久之,孩子便会产生一种“无所谓”的态度。还有些监护人将更多的时间用于搓麻将、打牌,疏于对孩子的管教。长此以往,使孩子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在家里,不听长辈教导,肆意妄为,生活习惯不良,不讲求个人卫生,乱花钱;在学校,他们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精力不集中,不认真听讲,课下完不成作业,甚至抄袭,行为随意性大,不守校规校纪,迟到旷课,甚至说谎打架、抽烟酗酒、迷恋网吧、游戏厅等。调查显示,23%的留守儿童经常迟到或旷课,35%的偶尔迟到或旷课。20%的留守儿童说谎打架、迷恋网吧、游戏厅等情况时有发生。
作者:宋素敏单位:邢台学院
- 上一篇:天然气公司安全生产活动方案
- 下一篇:以人为本教育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