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误区探讨论文

时间:2022-02-09 09:44:00

导语:家庭教育误区探讨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家庭教育误区探讨论文

一、现代家庭教育陷入的误区

1、家庭教育仅仅是辅导孩子学习

调查显示,10%的家长对“只要孩子的学习好,其他什么都不重要”持完全同意的态度,大部分家长对此观点总体上倾向于认同,只有27%的家长完全不同意此说。对“孩子有健康的身体、良好的情绪比学习还重要”这项调查,完全同意的家长仅占5%,有32%的家长完全持反对态度。少儿部工作人员指出,这种只关注孩子学习,而忽视了孩子思想品德、生活能力、劳动技能等方面培养的家教方式,不利于孩子正确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的形成,不利于孩子全面发展。

2、儿童教育中父亲参与程度低

调查表明,持有“教育孩子是女人的事”传统观念的父亲大有人在。接受调查的家庭中,60%的母亲在孩子的家庭教育中独当一面,有15%的家庭家教任务由祖父母承担,父亲真正起主导作用的不过25%。很多父亲对孩子或不闻不问,或是态度简单粗暴,缺少耐心。

值得注意的是,在所调查的家庭中,孩子父亲的学历总体高于孩子母亲,他们培养儿童兴趣、开发儿童智力方面比孩子的母亲有优势。父亲在儿童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起着重要作用。父母双方都参与家庭教育,父母行为方式互补,孩子能从父母双方身上吸取优点,有利于孩子完善的人格的形成。父亲游离于家庭教育之外,对儿童性格的培养也不利。

3、父母缺少科学系统的家教知识

调查问卷中有“家长列举自己读过的有关儿童教育方面的书”这项内容,只有5%的家长读过儿童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书;25%的家长读过《卡尔·威特》和《哈佛女孩刘亦婷》;23%的家长在这一项中列出的是《唐诗三百首》、《育儿家典》一类书籍;17%的家长的教育知识是从报刊杂志、电视节目中获得的;25%的家长在这项调查中留下空白。

专家认为,由此可见目前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虽有较高的积极性,但还缺乏科学系统的家庭教育知识、方法,处于盲从状态。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不同,智力水平也不同,兴趣爱好也有差异,家长应以科学的态度,根据孩子的自身情况及年龄阶段采取不同的家教方法,这样的家教才能成功。

4、儿童消费过高

这次接受调查的0至6岁儿童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庭。调查发现,出于对孩子的爱护,家长都是尽力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孩子消费额占家庭总收入的35%以上,有的家庭甚至超过了50%。父母们在孩子们身上花钱不吝惜。有些家长因企业不景气下了岗,家庭生活并不富裕,但他们宁可自己节衣缩食,也要满足孩子的奢求。太高的儿童消费不仅加重了家庭的负担,更使儿童从小不懂得勤俭节约,不知道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吃不得一点苦,容易使他们养成惟我独尊和自私自利的性格。

二、专家提出家庭教育新理念

“高雅的家庭教育才能培养出高雅的孩子!”在无锡召开的全国德育工作年会上,北京教育学院关鸿羽教授以“现代家庭教育新理念”为题,给来自全国的近千名教育工作者上了一堂生动的家庭教育启蒙课。

1、“道德选择能力的培养是家庭教育的内核。”关教授首先用四句话概括了现代社会教育的重要性:智育抓不好会出次品;体育抓不好会出废品;美育抓不好会出低档品;德育抓不好就会出危险品。关教授认为,现在家庭教育面临的最大困惑是“知行脱节”,家长们老是抱怨,他们一直把正确的观念和行为告诉孩子,可社会上的干扰太多,总把他们设想的计划毁掉。关教授认为,在家庭教育中,与其把一大堆孩子无法理解的道德训条灌输给他们,还不如培养孩子的道德选择能力,让他们自己去辨别,去比较,去批判。2、“凡是孩子喜欢的,家长也要适当涉猎。”关教授讲了一个故事,一名初中女孩迷上了言情小说,母亲知道后大加贬斥。女儿反问母亲:“妈妈,你看过言情小说么?”母亲一时语塞,女儿立刻顶了一句:“你没看过怎么知道不好?”关教授说,“相近的思想相吸”,现在的孩子喜欢流行歌曲,喜欢电视剧,喜欢卡通,喜欢F4,如果家长一点都不了解,就很难与子女沟通。他建议,父母应适当走进孩子的世界,就他们关心的东西展开交流、探讨甚至争论,在亲子互动中明辨是非。当然,家长的“进入”并不是给孩子绝对的自由,主张用名剧、名著、名画、名曲来约束孩子的生活轨道,这不仅对孩子,就是对整个家庭都是有益的。

3、“孩子提十条要求,最多只能满足七条。”关教授指出,现代社会诱惑太多,竞争太激烈,要鼓励孩子竞争,但不要攀比,要教会孩子“节制欲望”。“贪官十个有九个都是欲望膨胀,”关教授说,“现在的孩子容易狂妄,家长要让他们知道,世界上不是什么都可以得到的。”因此,家长给孩子设定的目标也要适当高一点,让他们伸手摸不到,跳一跳又能够摘到。

4、“天天干才能有义务感。”现在很多家长用家务劳动来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和实践能力,关教授指出,家务劳动不应是救火式、临时性的,应该通过长期的、规律的家务劳动培植孩子的义务感和责任心。关教授特别欣赏日本的一句教育口号:“不要给别人添麻烦!”这和中国古代的“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蕴含着相似的家庭教育理念。关教授主张,家庭中应实行家务劳动承包制,父母和孩子都要有明确的分工,谁没干活就要得到相应的惩罚。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形成一种对家庭、对社会的义务感。

5、“听话是优点,太听话是缺点。”笔者主张对不听话的孩子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是在道德问题上不听话,要坚决反对;如果是因为淘气不听话,家长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如果是思维上不听话,则要予以支持和鼓励,甚至允许标新立异。关教授认为,总的说来,对于孩子听话的问题,家长应该遵循“行为上严,思维上宽;小时候严,长大了宽”的原则。

6、“父亲是高山,母亲是大海”。中国的孩子从小到大几乎都在女性的关怀下成长,从妈妈、幼儿园阿姨到学校老师,女性教育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关教授认为,父亲在教育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男性所具备的自立、勇敢、逻辑思维、活动能力等品质,对于孩子成长来说甚至更为重要。大海带给人温情和浪漫,但高山的挺拔和坚强却能够撑起孩子成长的脊梁。

7、“教子弟求显荣,不如教子弟立品行。”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学校。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不光以自己的模范言行影响和感染着孩子,同时在家庭教育方面也为后人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宋代学者郑樵,平时喜欢读书,也喜欢藏书。当时,当官的都忙着买田置房,为子孙谋安乐。唯独郑樵,用钱为其子买书,让其知书明理;马克思从不勉强自己的孩子去做什么,而只是劝说他们不要去做什么;同志更是严于教子。年少时,规定儿子每天要清扫一块院子,凡是自己能做的都要自己做,不准让警卫员帮忙。有时还带儿子打扫厕所,并要求儿子坚持下去。

有道是,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对他们的道德教育将决定我国21世纪的社会道德状况。因此,教子弟立品行,家庭承担更大的责任。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问题是,许多家长在教育子女立身做人方面至今存在比较严重的认识与行为脱节:要么一味溺爱、娇宠、庇护;要么任其跋扈,一点不管;要么终日喝斥抑或教唆等等,到头来,培养出来的孩子就如同鲁迅先生说的:“在门内门前是暴君,是霸王,但到外面,便如失去了网的蜘蛛一般,立刻毫无能力”,或“如暂出樊笼的小禽,它决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

由此可见,培养公民高尚的道德情操,贵在从家教做起,从小行为养成。只有“合格的小公民”越发多了,国民的整体素质才能够提高,十六大为我们确定的宏伟目标才能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