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家庭教育研究论文
时间:2022-05-26 03:40:00
导语:学困生家庭教育研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内容提要:
人们常说,家庭是儿童的第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校、家庭和社会是孩子成长的环境,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长和家庭教育。有些家长本身素质不高,教育观念陈旧,缺少正确的方法,从而对学困生教育产生了一些误区。本文力求有新的突破,为学困生的转化找到一条家庭教育的新途径。
关键词:家庭教育学困生对策
人们常说,家庭是儿童的第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校、家庭和社会是孩子成长的环境,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长和家庭教育。教育好下一代,关系到家庭的美满幸福,更关系到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前途。每位家长都期望孩子能成“龙”、成“凤”,将来成为各行各业的有用之才,能为国、为家建功立业。现在的年轻父母,在如何教育子女成才的问题上,许多人却摆脱不了旧传统的束缚,在教育观点和教育方法上走入了误区,使孩子无法健康成长。我们不无遗憾地看到,一个个盲点在闪现:有些家长本身素质不高,自身有失检点,醉心于金钱、酒桌、舞场,整日玩牌、打麻将,使子女深受其害,甚至染上恶习;有的家长对子女过分溺爱,放纵、娇生惯养,或者过分苛求,期望值过高,而教育方法又过于严厉,体罚、软禁等方法层出不穷;更有一部分家长对孩子不闻不问,把教育的责任推给学校、推向社会;有的家长忙于赚钱等事务,把定“树大自然直”的信条,轻易的放弃了为人父母的神圣职责……由于家庭教育的原因,以及学校教育中的不当,出现了一部分的学困生。
所谓学困生,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学习有困难,跟不上教学节奏,不能随堂学习的学生。这些学生往往智力正常,但基础知识不扎实,对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方法比较缺乏,不能达到教学大纲或课标规定的基本要求,通过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措施给予补偿和矫治有可能转化。在小学阶段,相对而言,一、二年级低段时,由于教材内容较浅,学困生数量较少。随着年级升高,教材内容逐渐加深,学困生的人数也逐渐增多。有些学困生,只要家长配合,其实是有可能转化的,从而可以减少学困生的人数,提高教学质量。
一、学困生家庭教育的盲点
1、过分溺爱,难经风雨
据相关的社会调查数据显示:18.72%的学生根本不参加任何家务劳动,少数的学生只参加1小时以下的家务劳动。正因为这样,60.12%的学生不会洗衣、做饭,54.75%的学生需要家长在上学、放学的时候接送,7.16%的学生经常让家长帮助打扫卫生。更有甚者,为了让孩子能“讲究卫生”,47.1%的家长给学生端洗脚水。正是因为这样的教育,才造就了性格比较软弱的学生,不肯吃苦。在学习中经常会碰到难题,有时由于方法、思路不对,很可能百思不得其解。而这些学生一碰到难题由于性格不够坚强,就马上依赖师长,或撒手不管,久而久之,对学习兴趣缺乏,成绩也随之下降。
2、教育方法简单粗暴
在我国流传下来的家庭教育经验中,有这样一些经典名言,“不打不骂不成人,打打骂骂成好人”,“棍棒底下出孝子”。意思是说在家庭教育中,打骂手段是使青少年成才的途径之一,采取这种方式会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这条经验一直沿用到今天,到现在有些家长仍认为用“打、骂、罚”的方法,对管教子女的不良行为是切实可行的。为此,一些家长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往往不管问题大小,不问青红皂白,动不动就拳打脚踢。其实,这种方式很不好,会给孩子的思想和智慧带来冲击,会使孩子失去心理平衡,导致难以预料的结果。当然,必要的管教还是要的,否则有些小毛病的孩子会发展成大毛病。管教并不一定要采取“打”和“骂”的方式,关键在于要给孩子创造一个温暖的家,一个良好的成长氛围。有些家长夜里只顾自己打扑克、搓麻将,对子女的学习最多问一句“作业做好了没有”,一听到作业没做好或考试成绩不好,不是打,就是骂。根本不去了解孩子作业没做好或考试成绩不好的原因,更谈不上去分析根源,辅导孩子的学业。
3、放任自流,不管不问
许多农村家长忙于生计,早上天不亮就出门,晚上天不黑不回家。还有一部分家长外出做生意,把孩子托给祖父母照看。祖父母由于年纪太大,文化知识较低,根本无法指导学业。许多学困生,由于知识的缺陷,无法完成作业时,又没人指导,只好作罢,久而久之,对学习兴趣越来越缺乏。而父母对子女的学业关心过少,基本处于自生自灭、自主发展状况。有些家长虽然在家管教孩子,可由于自己文化水平太低,不及自己的孩子,有时还说不过他们,所以也就不再指导,不再关心子女的学习。调查发现,学困生的父母更多是使用专制或放任的教养方式,而优秀生的父母,更多的是使用民主型的教养方式。
4、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对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视,“儿童心理健康”一词也逐渐被人们所了解。但在学困生的家庭中,普遍存在一个不争的事实,许多家长压根儿没听说过“儿童心理健康”一词,更不用说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许多学困生也因此形成了自卑、恐惧、焦虑、逆反等一系列心理问题,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业进步和健康成长。而学业优良的学生,他们的家长往往知道心理健康对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往往有意识地锻炼他们受挫能力,培养广泛的兴趣等等。
二、学困生不良家庭教育的主客观原因
1、家长的文化素质较低
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往往直接决定着他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97年某校曾对300名家长做过问卷调查,其中有一个问题:“你希望孩子将来一定要上大学吗?”回答“肯定”的统计结果是: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的占98.5%,高中或中专文化的占54.6%,高中以下文化的占76.8%。从这些数据可以发现:文化层次较高和较低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比较高;文化素质低的家长,因为自己一辈子没上过大学,吃了文化水平低的苦头,再加上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说什么也希望孩子将来能上大学,这种想法,在部分经济条件尚好的家庭中体现得最明显。这是受我国民族文化心理的影响,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以来,都认为只有读书高,所以对子女的期望也高,只要子女学业不良,就不能面对现实。
2、陈旧的教育观念
时代虽然在发展,社会在不断地进步,但是今天仍有为数不少的家长教育思想陈旧:墨守成规,依旧信奉“不打不成才”的错误思想,对孩子缺乏应有的尊重,要求孩子样样事情必须服从自己的安排,孩子稍有反抗,就拳脚相加,逼迫孩子按自己的意愿行事,使孩子整天担惊受怕,这样孩子又怎能专心学习呢?还有一种就是“树大自然直”的思想,持这种态度的家长虽不粗暴,但却是一种不负责任的逃避行为,持这类观念的家长只图自己过得痛快、自在,对孩子的教育不管不问。孩子毕竟年龄小,其自控力、是非观念还得要靠大人来引导,既然做了父母,就应该把教育孩子的重任担当起来,那种自私自利的错误思想既会耽误了孩子,又会给自己留下永远的遗憾。许多家长对自己子女有一种期望过高的现象,都认为自己的孩子要比别人家的孩子聪明。当自己子女碰到难题请教时,不是耐心地指导,而是觉得又气又恨,心情烦躁,匆匆应付了事,或叫子女自己去想,久而久之,子女不敢再问父母。这也就出现了父母是知识份子(甚至是教师),而子女是学困生的现象。
再说,我国自古以来就强调勤学、苦学,古代就有“悬梁刺股”、“凿壁借光”等勤奋学习,最后金榜题名的故事。所以现在许多家长都认为应该勤奋学习,才能学业有成。只要勤奋学习,就会取得好成绩。而把成绩不好,往往归结为学习不努力,不勤奋,根本不去思考巧学、乐学,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3、缺少正确的方法
家庭教育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不是说教,这是由家庭教育的特点决定的。在家庭中,家长的语言、行为、习惯、情操等等都是教育。而许多学困生的家长往往自身素质较低,教育观念陈旧,缺少正确的方法,要么宠爱,要么体罚。结果培养了一些“小皇帝”、“小太阳”,或者是“小绵羊”。孩子在家里,或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或百依百顺、惟命是从,出了家门,就成了“低能儿”,干什么都不行。在学习上也如此,最终成了学困生。
4、条件较差,缺少环境
由于当前我国经济条件还不是十分富裕,许多农村的家庭条件还比较贫穷,许多学生没有一处属于自己的学习地方,学习条件得不到保证,意志力差的同学,易受环境的影响,学业也随之下降。还有许多的家长忙于生计,把孩子托给孩子的爷爷或奶奶看管,没有尽到监护人的职责,疏于管教和关心孩子,也是形成学困生的重要原因。
5、残缺的家庭结构
经过对学困生的家访,发现有较大一部分家庭残缺不全,父母或离婚,或正在闹离婚。离了婚,成了单亲家庭,由于生计所迫,家长必须加倍挣钱,才能养家糊口,极少顾及孩子的学习。由于孩子(特别是男孩子)缺少自觉性,作业要么不完成,要么马马虎虎,质量极差,知识也得不到巩固。正在闹离婚的家庭,孩子也无法集中心思学习,时间一长,就变成了学困生。而许多优秀生往往都有一个温暖而完整的家。
三、学困生转化的家庭教育策略
1、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恩格斯说过,爱孩子是母鸡也会做的事。但要做到爱得科学、爱得合理、爱得智慧、爱得艺术,就绝非易事。家长应该通过不断地学习,不断完善自己的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面对教育子女中出现的各种难题,要有耐心、决心和教育机智,能创造性地采取恰当的措施,坚持不懈地去寻求较好的教育效果,而不应追赶社会潮流,盲目随从。
家长要想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最主要的不是依靠别人,而要靠家长们自觉不断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地自我反省,分析教育子女的成功与失误,积累丰富的经验,必要时,可以向一些专家咨询、请教,阅读一些幼儿心理学、教育学之类的书籍,开阔自己的眼界,增长自己的育儿知识,树立正确的育儿观。
2、家长要学会欣赏孩子
父母的欣赏能带来孩子的自信,而自信永远是孩子成长的基础。自信对于学困生来说更加重要。美国有个男孩,他的学习成绩在小学阶段并不怎么样,但他的父母却一直不断地赞扬他,总认为自己的儿子是行的、好的。结果至高中时,这个男孩各方面表现突飞猛进,成了优秀的学生,这不能不说是赞美所带来的神奇效果。如果,我们家长对学困生的点滴进步,都予以赞美、鼓励,那将激起他们更大的自信,对数学也会越感兴趣,成绩也会不断提高。
3、提高孩子经受挫折的能力,培养健康的心理
挫折对一个人的成长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杰出的人才都能正确对待挫折,并能坚韧不拔地战胜生活、工作中的种种挫折而取得成功。即使是普通人,也会在生活、工作中遇到大小不同的挫折。因此,从小注意培养孩子提高经受挫折的能力,使他们将来在纷呈复杂的各种竞争中能以强者的姿态去迎接生活、工作中的各种挑战,并能节节取胜。
要提高孩子经受挫折的能力,必须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做起。教育孩子能正确对待自己,能对自己充满信心。不论对待学习或生活都有一股“我能”、“我会”的劲头。当然对盲目自信,自我评价过高的孩子要帮助他客观地评价自己。对学习成绩较差,遭受挫折较多的孩子,要帮助他自尊自信,以增强其对待挫折的信心和勇气。
要提高孩子经受挫折的能力,还要教育孩子做好对付挫折的心理准备,增强其对挫折的容忍力。孩子因为缺乏生活经验,他们所想的和想做的和实际往往有很大的差距,遇到挫折是必然的,也是正常的。假如孩子有对付挫折的心理准备,又具有对付挫折的容忍力,那么他在挫折面前就不会惊慌失措,就能够沉着应付。所以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上有意识地去培养,有计划地让孩子经受一定的拮据、饥饿、劳动等方面的锻炼,放手让孩子到风浪中去搏击、去奋斗,在挫折中不断前进,不断提高。当孩子在挫折中失败时,要帮助他分析失败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做到“吃一堑,长一智。”
4、放开手脚,尊重孩子的意愿
年轻父母,应该有做个好父母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正确的教育思想引导下,尽力做一个合格的家长。当今的孩子,生长在世纪之交的优美环境下,面对21世纪的蓝天,他们的想象力多么丰富,他们多么想展翅高飞。千万不要小瞧孩子,他们虽小,可也有自己的思想和精神世界,也应享受自己应有的权利。家长要注意了解孩子的精神需要,经常和孩子谈心,随时随地观察其身心的变化,根据其年龄和个性特点灵活施教。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喜好,家长平时要多留神,积极支持他们的兴趣与爱好,倾听一些他们的意见,对孩子的期望值要实际,千万不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强迫孩子接受某种爱好,这样既使孩子失去了兴趣,又扼杀了他们的爱好,最后使孩子产生厌学的心理。
5、与孩子一起学习,做出榜样
有一位教育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在父母自己不读报纸,不看书,不去剧院或电影院,不喜欢参观展览会、博物馆的家庭里,当然很难使儿童有文化修养。”父母对子女具有天然的感染力和很大的权威性,父母的言论和行为对孩子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只有父母和孩子一起学习,才能更好的激起他们的学习欲望,产生学习的动力。对于学困生更是如此,父母这么大了,还在学习,我应更努力学习。
6、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居住条件的好坏,对于孩子的学习和休息的质量不无关系。作为家长应当给孩子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小天地。一只抽屉、一张书桌或一个角落,一间孩子自己的天地,这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更为重要的是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气氛,“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对于学困生来说,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更为重要。如家长应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独立去买菜,计算一下应付多少钱,当孩子有困难,可予以帮助,并告诉他,只要学好数学,这些困难都会迎刃而解。
郭沫若在学生时就有几门功课不及格,但并不妨碍他以后成为一位著名学者;牛顿小时候智力很平常,班上成绩不好的学生总少不了他;发明大王爱迪生曾因学习成绩不良被拒于学校门外;法国大革命家拿破仑读小学时成绩一团糟,以至于大家都认为他没出息;英国前首相梅杰,十六岁就辍学了……这些在中小学阶段都被看作是平庸的人,后来却都成了世界上著名的人物。让我们一起努力,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积极探索新方法和技巧,努力促进对学困生的转化教育工作,或许另一个伟大的人物就会诞生!
参考文献:
(1)吴增强《现代学校心理辅导》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年5月
(2)徐芬《学业不良儿童的教育与矫治》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12月
(3)张奠宙李士锜《数学差生问题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
(4)《全日制义务教育教学课程标准(实施稿)》,北京师范大学2001年7月出版。
- 上一篇:党建活动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 下一篇:全市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