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运用

时间:2022-02-21 11:26:13

导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运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运用

1引言

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与维修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1,2],主要面向办公文员职业岗位,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解决工作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毕业后迅速适应岗位需求的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3,4];让学生了解信息安全准则及使用规范,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推行项目化教学,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法,同时将人文素养融入课堂中,让学生在做中学,这样能较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等方面的能力。

2现状分析

(1)学情分析。《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前导课程是中小学信息技术。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在中小学已经讲授过,但由于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对信息技术的重视程序不同,导致学生已有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加之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听课习惯和接受知识能力也相对较弱,这就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2)教法分析。在职业教育的课堂上,绝大部分教师还是没有摆脱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仍然是课堂的主演。《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专业技能课程,教师多以先讲后练的模式来组织教学,虽也有任务驱动、项目教学,但没有真正地体现出自身的育人机制和教学特色,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的学生走向职业岗位后不能尽快地适应岗位需求。(3)考核现状。目前职业学校绝大部分课程还是以期末笔试(或操作)作为该课程的最终成绩,采用这样的考核方式去评价一个学生在该课程中所掌握的职业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是不全面也不公平的。

3教学应用

(1)教学模式采用分组教学。分组教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模式。面对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教师必须要思考如何组织教学、如何利用好学生资源。将学生分组,强弱搭配,这样可以将优生充分利用起来,帮助组内操作能力相对较弱的同学,增强其学习积极性和成就感,同时也让后进生不掉队,还可增加同学间的沟通交流、团结协作。(2)课程设计采用项目化。项目化教学是教学改革和职业活动的需要。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即以典型的工作任务结构为基础,让学生在具体的职业工作情景中学会“如何工作”。课程教学项目的设计是重点。课程教学项目是课程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项目设计的好坏直接决定课程教学的成败,特别是其中的大型综合贯穿项目。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和职业岗位特点,建议采用双线并行贯穿项目的课程模式,即设计两个大型综合项目贯穿全课程教学。教师带领学生在课前和课中前半段完成综合贯穿项目A,课中后半段由学生独立完成综合贯穿项目B,以项目A和项目B作为课程内容的主要载体。项目A用于新知识和能力的学习,项目B作为对知识技能迁移能力的考核。本课程项目A建议设计学生较为熟悉的项目,如家长会资料制作;项目B可根据职业岗位需求,模拟职业岗位,设计真实的职场工作任务,如模拟“人社局办公室文员”职业岗位,完成“公招考试”资料制作。在项目完成过程中,采用“情景导入、明确任务—收集资料、制定方案—团队协作、实施项目—教师引导、检查项目—展示成果、完善项目—评估检测、拓展升华”六步曲来学习知识,训练能力,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必要时再配合以小项目等课堂活动内容,深入训练各单项能力。知识的系统总结提升是关键。课程教学项目由若干个任务组成,在每个任务完成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在整个课程结束之后,更要对全课程知识进行系统总结。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使用的知识可能不是系统的,但是通过归纳总结后学到的知识必须是系统的。(3)教学方法采用翻转课堂。翻转课堂教学法是一种将传统的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活动的顺序进行置换,由先教后学转变为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即由教师创建微课视频,学生在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回到课堂上师生再面对面进行交流和完成作业的一种教学形态。(4)课堂教学融入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是指一个人内化的文化素质和稳定的精神品质,它是人的基本修养。通过市场调研发现,用人单位对劳动者人文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职业学校的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增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5)课程考核采用多元化。学业成绩评价是教育教学活动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对教育教学活动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传统的学业成绩评价是以考试为主,它关注学习结果,但忽视了学习过程,这不利于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阻碍了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对课程考核我们应大胆创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评价考核建议采用多元化考核形式,用以下公式进行成绩计算:学期总成绩=平时成绩×70%+期末成绩×30%+加减分。①平时考核成绩的评定:职业知识,一个任务、一个单元、一个项目完成后的理论知识总结,占10%;职业技能,项目B的技能训练任务完成,及一个单元结束后的小项目考核,占50%;职业素质,课堂纪律、出勤状况、学习(工作)态度、团队协作情况等,占10%。②期末考核成绩的评定:理论考核,考查学生对课程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占10%;技能考核,考查学生对课程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占20%。③加减分:遵循“以考促学、以赛促学”的理念,鼓励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参加系级、院级、市级学生技能大赛,成绩合格或获奖的学生在期末总成绩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加分。汉字录入作为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对学生提出录入速度的要求,期末进行考核,如果未达标,则在期末总评上进行一定的减分。

4结语

通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实践证明,分组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学生在做中学,其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及知识归纳整理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项目教学通过模拟职业岗位,创设工作情景,完成工作项目,将学生置身于职业岗位中,让他们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并能更快地进入职场角色;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将学生的学习过程纳入评价之中,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总之,现代职教理念融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后,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朱娟玉.提升计算机基础课程信息化教学的实践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48):279-280.

[2]洪晓青.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项目化教学应用研究[D].江苏:扬州大学,2013.

[3]李君实.高职企业管理课程项目化教改实践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4,16(08):44-46.

[4]孙艳玲.基于职业竞争力导向的课程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4(05):69-71+93.

作者:陈继红 单位:眉山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