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时间:2022-05-15 11:10:23

导语:积极心理学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积极心理学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摘要:为了提升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文章首先对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概述,接着论述了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实施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包括课程途径、课堂途径、评价途径、校园文化途径四个方面。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品质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心理健康不仅指个体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个体社会生活适应良好,还应指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即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将个人心境发挥到最佳状态[1]。随着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这与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有相似之处。积极心理学创始人Seligeman认为,积极心理学是指人们将积极情绪投入而获得满意的情感,获得幸福。它倡导关注人的生活是否健康、幸福,是否得到了积极的改变[2]。近年来,积极心理学倡导积极的情绪情感、意志、习惯、人格、心态、学习意识和人际关系等积极心理品质[3],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输入了正能量。Susan曾发现,当人们感受到幸福的同时也可感受到快乐、自信等积极情绪,它们之间具有同步关系[4]。主观幸福感和快乐作为积极心理学中的情绪体验,在中国的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激发学生内在积极品质,使其学会创造并分享幸福与快乐,让学生爱学、会学和学会[5],这是将积极心理学知识及对积极情绪、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运用到心理健康教育领域新的教改目标,这也将是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的探索。

一、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重点,因此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研究表明,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心理承受能力偏低、人际交往能力偏差、缺乏学习兴趣等[6]。传统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一般是使用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等方式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7],这种教育模式具有局限性,无法有效解决学生的心理需求问题。笔者就目前实地调研发现,在乡村小学的心理健康团辅活动中至少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小学生排斥心理健康教育。乡村小学近几年开始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每周开设一节心理健康教育团辅选修课程。但是小学生认为选修这门课程是因为自身有心理问题,对此产生排斥心理,造成了团辅课程的实施困难。2.心理学专业师资力量匮乏。心理教师未进行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训练,缺乏相关专业知识。目前我国对心理教师的需求量大,而心理教师的数量却不多,专业的心理教师数量更少,大多是学科教师兼顾心理教师的职务。因此学生很难学到相关的专业心理知识,才会出现人际交往、学习能力等方面较差的现象。心理学专业师资力量匮乏也是导致小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要素之一,对此也要加强重视。3.课程种类单一。部分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并未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仅开设了团辅课程,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缺乏理论知识,且团辅课程覆盖不全面,许多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了解仅限于团辅活动,并无深入了解。(二)心理健康教育新目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以下简称“《纲要》”)明确表明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其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这与积极心理学中的培养积极品质相吻合。积极心理学的引入也使部分专家学者开始反思,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否应该融合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并重新定义它[8]。在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心理健康课应将学生视为独立的发展个体,注重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教师需要塑造师生平等的、有情境性、互动性、体验性、学生可以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培养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和心理品质是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重点。积极的情绪是一种主观体验,对于在校的中小学生来说,教师对他们的肯定和赞扬是很重要的。中小学生处于不同的生理发展阶段,教师需要对不2020年4月同阶段的学生给予不同的关注,《纲要》曾明确指出,从不同地区的实际和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做到循序渐进,设置分阶段的具体教育内容。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更需要关注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人际交往、自信乐观等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9]。对于中学生,教师则更需要关注他们的创造创新、积极情绪情感、道德素质等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二、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实施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课程途径:多元议程设置。目前大部分学校对心理健康课程设置都是团辅活动和每周一次的心理健康课,但无论是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还是积极情绪的养成,都不仅限于心理健康课程。因此,学校可安排学科教师进行课程实训,让他们学习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将其理念渗透学科课程,构建学科一体化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在加深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的了解的同时,多方位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和积极情绪。另外,积极心理学可以激发学生潜能,教师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时,可将挫折教育、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内容融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拓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做好中小学生心理问题预防,引导学生正确地面对心理问题并解决问题。(二)课堂途径:建立“体验和参与式”课堂。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往往采用“问题导向”式,这种课堂模式缺乏主题鲜明性和可操作性。为了唤醒学生的积极情绪力量,笔者倡导“参与式”和“体验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师在课堂中通过团体辅导活动,运用提问和讨论等课堂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校也可以开展“心理沙龙”和“团体辅导”等类型的选修课程,以寓教于乐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增加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三)评价途径:多元评价体系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具有选拔性质的课程,它是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课程,因此,教师在设施评价体系时应强调其发展功能[10]。其他学科中的分数评价体系并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应该设置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将教师批改、讲评作业与学生自己批改、讲评作业相结合,让学生从被动变为主动,这样教师才能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了解学生的心理感受,从而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价值,增加其自信心,并不断地提升积极心理品质。(四)校园文化途径:构建积极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隐形课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对中小学生心理具有导向作用,营造积极的校园环境和心理健康教育文化氛围对培养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至关重要[11]。学校教育工作者可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构建积极的校园文化。首先,良好的校园环境是课程开展的前提,学校应营造积极向上的环境氛围,考虑学生真正的心理需求,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其次,民主的管理方式可以贴近学生的内心生活。学校应倡导民主的管理风格和积极导向的班级管理方式[12],对学生进行适当教育,让学生积极交流,乐观交往,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最后,学校应积极组织心理健康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每月一次的“心理健康活动周”,每次活动选定一个主题,通过手抄报评比、板报评比、专题讲座等活动将积极心理健康知识渗透校园文化建设,增加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交流,激发学生乐观的生活态度,进而营造一个良好和谐的学习环境,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效果。

三、结语

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不应该只针对心理问题的发现和治疗,而是关注大对数人的发展。学校需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如课程评价改革、课堂形式多样化和校园建设的丰富性引导中小学生积极关注自身心理健康。通过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品质,提升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营造积极的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牧新义,白世国,安莉娟.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5.

[2]ALANC.积极心理学[M].郑雪,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3]孟万金.中国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测评量表研发报告[J].中国特殊教育,2014(10):62-66.

[4]ENGINES.Mappingthemeta-domainofdiscretepositiveemo-tions[J].DissertationAbstractsInternational:SectionB:TheSciencesandEngineeing,200061(4-B):2260.

[5]孟万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奠基幸福有成人生[J].中国特殊教育,2010(11):3-8,12.

[6]杨林娜.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5(6):197.

[7]夏江东.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实施的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25):37-40.

[8]曹新美,刘翔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反思与积极心理学取向[J].教师教育研究,2006(5):65-69.

[9]汤妮,汤燕.小学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建构[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2):22-25.

[10]李艳鸽.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研究[J].校园心理,2018,16(2):157-158.

[11]葛楠.积极心理学视阈下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路径[J].高教论坛,2018(9):24-26,40.

[12]边玉芳,吴洪健,张玲玲.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1(6):115-118.

作者:穆海婷 吕行 单位: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