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主体性研究
时间:2022-05-15 11:07:38
导语: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主体性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为了调动高中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文章首先分析了教师主体性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的必要性,然后阐述了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主体性发挥不足的现状,最后提出了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主体性发挥的促进策略。
关键词: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教师;教师主体性
一、教师主体性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的必要性
教师主体性是指教师在与学生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与学生主体的相互作用,确证其主体地位的自觉性、自主性、能动性和主体间性,并且不断发展而表现出来的维持状态[3]。教育中有两个主体部分,学生主体是重要的,但教师主体也应受到同样的重视。马卡连柯在《论共产主义教育》一书中说过:“如果没有教师集体的话,那是不能够培养出(学生)集体来的[4]。”心理健康教育是涉及学生身心健康的一门关键学科,这就对心理教师的主体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发挥教师主体性是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性的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就是一个专业性很高的学科,虽然各地政策对从业者的要求不同,但总的来说是要求从业者是具有心理学和教育学背景的专科人才。但目前大多数学校只配备一到两位心理教师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家,而只有他们具备了较高水平的专业知识,才能胜任这样的工作,进而在工作中不断发现问题、改善问题,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和自觉性。(二)发挥教师主体性是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的要求。多种形式且富有创造性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之一。在不同的学校,可能学生适合的教育形式也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心理教师要有敏锐的觉察能力、与师生的沟通能力,以及结合实际的创造能力。这需要教师不仅要具有专业性,还需要有强有力的实践性和创造力。在一对一的学生个案咨询中,心理教师主体性的作用发挥显得尤为重要。专业的心理咨询不但需要心理教师有专业的心理知识,还需要其具备专业的心理咨询技术。同时,心理教师还要具备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积极正向的三观对学生进行引导。(三)发挥教师主体性是高中生的现实需要。高中生处于青春期,出现各种心理问题的频率会高于其他学段的学生。且高中又是处于学生人生的转折期,学生需要面对学业和生涯选择的压力,很多时候会处于一个高压力状态。即使这样,很多学生仍然不会主动求助,因此心理教师要能及时捕捉到学生普遍的、大多数的心理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主动地帮助学生面对困难、分析现状、解决困难。这既是学生的现实需要,也是内在需要。
二、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主体性发挥不足的现状
(一)社会各界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阻碍了教师主体性的发挥。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各地区也积极地把心理健康课程纳入常规课程体系。但由于受到学业压力的影响,其仍不能得到学生、家长的重视,以及其他学科教师的认可,使心理健康课程常在高中这样的高升学压力下受到“排挤”,导致作为心理健康课程的任课教师觉得自己的工作没有得到认可,感受不到工作的成就感,没有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及社会价值。时间久了,心理教师易产生职业倦怠,其创造力、实践力都将受到阻碍,无法推动学科教育进一步发展。(二)工作中缺少研讨和交流的机会限制了教师主体性的发展。在师资配备上,心理教师占学校教师比例比较小,有2020年4月些学校只配备了1~2名心理专业专职教师,且学校本身没有成立教研组,在教学研讨和技术交流上往往实现不了知识的更新及互通有无的作用。遇到问题时,没有专业的指导,心理教师有可能驾驭不了课堂上或咨询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最后产生无助感,以至于对自己工作能力产生怀疑[5],这限制了教师的思考与观念的转变,以及个人成长。(三)学校及心理教师对心理工作定位的偏差降低了教师主体性的意识。在实践过程中,不少学校对于心理教师工作性质的定位不清、概念不清。有些学校把心理教师的工作与德育的理念混淆;有的学校认为心理教师的工作是用来“救火”的;有的学校觉得心理教师的工作是对学生的个别辅导,而不是面向整个学生群体的。这些理解就让心理教师的工作外延变得狭隘了很多,也使心理教师的工作出现了短视的现象,缺乏前瞻性[6]。不少心理教师会对自己工作定位出现偏差,希望自己可以做得很好,但时常会发现达不到自己心中的期待,如工作量大,收入达不到预期;在工作中没有达到理想效果,遇到困难时没有专家的指导和同行间的支持、交流;有学生求助时,有些心理教师会觉得自己是学生心目中的“救星”,希望来访学生都能满意,当不能圆满解决问题时,他们会出现一系列的负面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心理教师会把更多的精力消耗在处理自身的问题上,而教师在工作中运用主体性的意识会逐渐降低。
三、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主体性发挥的促进策略
(一)创建适合心理教师主体性发挥的校园文化生态。教师主体性的发挥有赖于教师所属真实环境的生态情况,处境不一样,所产生的意识导向和意识层次都将不同。过分的规则束缚,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教师在学科教育中主体性的发挥,会阻碍个体的发展[7]。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是可以丰富多彩的,除了课堂统一教材的教学及学生个别心理咨询之外,还有很多其他形式和内容,而具体如何运用主要取决于心理教师对学校文化、学校环境、学生个性特征、学生能力兴趣等多方面的评估。高中生学业负担重,学校对心理课程的设置有所限制,实施常规课堂的课程会比较困难。因此学校主管部门应适当制定弹性规则,实施“人本”的管理理念,创设“学业、人文,兼容并蓄”的校园管理文化。学校要给予心理健康教育一定的创造空间,尊重心理教师的创新,鼓励心理教师的教学改革,并建立合理的心理教师评价体系,促进心理教师主体性的发挥,为心理教师主体性发展做支撑。(二)提升心理教师的专业素养,加强其自我觉察意识。从教师生涯发展的角度来讲,学校要为心理教师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便利,社会要为心理教师的成长提供更多的平台。学生是不断发展的,这就要求心理教师也要不断更新专业知识,不断自我成长,以适应学生不断出现的新状况、解决新的困惑。因此,帮助心理教师唤醒主体的内在价值是非常重要的,这个价值来源于主体自身所具有的人文修养、教育教学技能及尊重生命的关怀品格等。心理教师可通过参加专业技术培训、专家讲座等形式,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定期充电是发挥心理教师主体性的保障,而品质的部分则需要心理教师时刻进行自我觉察,实现自我成长。(三)增加教育研讨,注重朋辈交流和专家督导,维护教师主体性的持久性。学校要引入督导和朋辈交流的方式,即对于困难的咨询个案教师要接受专家督导,面对教学困扰可进行同行朋辈交流。心理教师个人的情感因素同样也需要关注,这样的督导、交流、研讨更加有针对性,能有效提升其专业技能、预防职业倦怠。因此要保持心理教师主体性的持久,就需要让教师获得更多的关于工作的积极体验。(四)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化”参与,提升全校教师主体性。目前,我们更多地在强调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这种机械化的发展走向有时却限制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位,否定了非专业心理教师的作用[8]。但实际上,在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渗透于其他学科教育,且在班主任工作中也是可以得到运用的。另外,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心理教师一个人的工作,学校还可以对非心理教师进行定期培训和辅导,结合他们的教学实践,教授其需要的心理学知识,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全员化”。这样一来,不但可以提升心理教师的主体性,甚至可以提升全校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体性。
四、结语
在高中阶段,心理教师要放眼全局,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重视程度,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水平,紧跟学生及社会的发展,也要有长远的眼光,利用自身专业特长,发挥主体性的能动部分、主动性、觉察性,善于总结和尝试,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合高中生的特殊性、实际性,不断尝试与创新。
参考文献:
[1]《教育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教育规划纲要辅导读本[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9-10,21.
[2]吴忠权.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关系辨析[J].成才之路,2007(10):13-14.
[3]李小红.论教师的主体性[J].江西教育科研,2002(5):3-6.
[4]马卡连柯.论共产主义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4.
[5]周琰.中小学心理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成因与对策[J].教育探索,2009(11):88-89.
[6]王选丽.当前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考试周刊,2011(46):207-208.
[7]钱家荣.略论教师主体性的遮蔽与去蔽[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3(7):85-86.
[8]康钊,万龙.心理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教师教育研究,2017,29(3):25-30.
作者:姜晔 单位: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 上一篇:孕期多元化健康教育研究
- 下一篇:积极心理学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