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研究
时间:2022-05-15 10:22:44
导语:积极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侧重“以预防为主”的积极心理学是帮助大学生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塑造健全人格的有效切入点,若能与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融合,形成新的模式,将产生新的火花和积极、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1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内涵
积极心理学指“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1]它的产生与发展堪称心理学史上的一场革命,在此之前,传统的心理学更倾向于“病理性”,即研究精神疾病异常者的心理现象的规律及其在实际领域的应用,属于产生问题后的补救和治疗;而积极心理学则更重视人类本身的能量和潜力,它的研究对象不是病人而是普通人,着力于通过挖掘、引导人们自身的积极品质达到预防心理问题、帮助众人追求美好生活的目的。积极心理学以“幸福感”为中心,围绕着“积极的主观体验、积极的人格特质以及积极的社会关系”这三大支柱来开展研究,并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开始普及。当下学界已逐渐认识到积极心理学的价值,但尚未形成体系化的应用模式,若能将它同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融合形成新的模式,进一步完善高校的课程建设及活动开展,并促进全社会形成积极、乐观、包容的良好氛围,必将更好地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2积极心理学与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模式
心理健康指的是“知、情、意”的协调以及内心心理与外在世界的平衡与统一。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窄化、方式具有单向性的缺陷,消极倾向较为明显,已不能满足高职学生心理发展的需求。高职院校应将积极心理学融合进学校的常规教学活动中,注重挖掘学科课程、校园活动及社会环境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构建新型教育模式,从而帮助学生培养积极的认知能力、情感素养以及意志品格[1]。2.1课程融合,提高教师师资水平。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将积极心理学融入常规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以此为基准设立积极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是普及心理学知识最基础、最常规的手段,校方应聘请更多具备从业资格的专业教师进行教学,同时通过积极心理学的相关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并用充分的课时量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在专业的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外,高职学院还应将积极心理学融入各类学科建设中去,而不是一味追求学生职业技能成效而忽视了心理健康的培育。例如,在职业规划课中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自己的未来有更合理的规划,着眼于提高他们的自信心,通过鼓励式教学手段增进学习中的积极体验,使学生有被尊重、被重视的感觉,从而助其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2.2活动融合,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高职院校应从观念上明确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并通过融入积极心理学的重要理念,结合新媒体手段举办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例如常规的“心理健康月”和“社团文化节”等项目,可以摆脱传统的机械形式,发挥学生自己的力量,更好地激发高职学生的潜能和优势。“他们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从而对自己形成较好的自我评价,关注于缺陷和问题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敏感的高职学生可能会形成一种反向的暗示。”[2]因而积极心理学的融入显得尤为关键。高职院校所举办的各类活动应当体现出自己的特色,将职业性、地域性与教育性有机结合,通过基于积极心理学的体验式教学,鼓励学生们在实践中提升认知能力、培养积极情绪、锤炼意志品格,并构建和谐、积极的人际关系,从而提升高职校园整体的文化氛围。2.3环境融合,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心理学注重建设积极的社会制度,积极的社会制度是积极人格的支持力量。”[3]高职学生容易产生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社会环境所导致的,社会潜规则中的“唯学历论”带给了他们较大的就业压力和心理压力,甚至有部分高职学生在毕业求职中会产生“低人一等”的消极想法。环境是个体生活、发展的场所,高职学生所处的环境将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他们的目标和能量。因此,高职院校应当借助积极心理学的力量,加强同区域、企业、行业的深度融合,注重在实践中给予学生积极的指导和支持;同时,可以通过树立优秀毕业典型的方式鼓励高职学生建立自信,积极面对未来,这样也可以消减社会对于此类院校的偏见,从而为高职学生的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4]。
3总结
积极心理学顺应了“以人为本,和谐心理”的宗旨,适应了时展的需要,若能将其与高职院校课程、校园活动及其所处的社会环境进行对应融合,形成立体化的多层次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模式并较好地付诸实践,可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自信心,有利于提升各方对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认可和关注度,为和谐校园乃至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新的契机。
参考文献:
[1]张利芹.浅谈积极心理学理念下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的构建[J].现代妇女(下旬),2013(12):17+122.
[2]甘雄.积极心理学理念下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的构建[J].职教论坛,2010(24):80-82.
[3]李珏,艾煜.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策略[J].南方农机,2019,50(10):15.
[4]贺杏妹.“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J].南方农机,2019,50(12):103+109.
作者:朱壹 单位: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 上一篇:建筑施工安全监管执法计划
- 下一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