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艺术在艺术实践教学的应用

时间:2022-11-11 04:10:25

导语:新媒体艺术在艺术实践教学的应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新媒体艺术在艺术实践教学的应用

摘要: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类的传统习惯,重构了人类的知识体系和信息传递方式,而人类的艺术审美也随之发生改变。在新媒体形式下,人类的感官催生了艺术的变化,新媒体与艺术的融合,体现了理性与感性结合的艺术形式,成为现代艺术形式的新目标。在新媒体背景下,高职院校的艺术实践教学尤其重要,文章基于对新媒体艺术特征的分析,提出实践教学改革和对新媒体艺术的认知和运用。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融合;实践教学

新媒体艺术是多种技艺的综合体,是将人类的艺术创意与新媒体技术结合,借助新媒体技术手段丰富艺术表现形式。在信息化的影响下,新媒体艺术的迅速发展,已不再是艺术家们的专属,也成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容忽视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一、新媒体艺术的特征

在新媒体艺术的发展过程中,新媒体艺术主要表现出多种特征,如多媒体性、虚拟性、融合性、交互性、大众性等,在表现时往往应用多个方面的内容形式,在新媒体艺术的创作过程中,利用新媒体技术手段,结合新媒体特征进行艺术创作,以促进新媒体艺术的发展[1]。(一)新媒体艺术的实现和表达以数字技术的运用为平台。新媒体艺术在表现时需要自然、人文、科学、美学、计算机等多方面知识的综合运用,需要应用多媒体技术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除此之外,还需要数字网络技术的加持,并将这些知识和技能有机结合,最终制作出在网络上的图形、动画、视频等艺术表达方式。新媒体艺术不仅突破了传统艺术单一表现形式的限制,还从不同的角度对艺术作品做出分析,将多种跨学科领域的知识进行合理利用,将新媒体技能融合,以数字技术的运用为平台,丰富了艺术作品的表现方式,这不再局限于表现形式上,让人们更多地关注艺术作品的内涵,向人们展示更加大众化的艺术作品,扩展了艺术作品的创作空间。(二)新媒体艺术的创作和展示结合多元化艺术的表现形式。传统媒体艺术与新媒体艺术最大的不同是平台。传统媒体的平台单一,表现形式有限,创作空间受到一定的局限;而新媒体艺术是利用数字媒体表现艺术,它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虚拟性的表达,新媒体艺术家可以将现实世界和头脑想象出的事物做数字化处理,最终创作出新的虚拟世界[2]。新媒体艺术是多媒体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依靠数字媒体平台,将音乐、绘画、动画、特效等艺术融入新媒体艺术中,展现更多的艺术形式,使艺术作品的呈现更具多样化,更好地诠释作者内心想法,使观众和作者达到共鸣。(三)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开阔了视野和艺术认知。新媒体艺术突破了传统媒体艺术的展示方式,艺术作品不仅仅能被“看”,还可以被“听”“摸”,人们不但能够用视觉欣赏艺术作品,还可以用其他感官去感知,艺术作品不再是一张画,一个物体这么单一,还有音效跟着一起律动,用触摸的方式与之互动,这是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表达形式,拓宽了人们的艺术视野,对艺术的认知也进一步加深。各种艺术都可以用其他方式去表现,例如摄影作品,添加动态效果,制作成有动效的展示方式,在创作过程中能更加自动化、数字化地进行艺术创作,突破了传统艺术创作方式和展示方式。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热爱新媒体艺术,拍电影已经不是电影导演和他的团队的专属,普通人也可以用简单的设备拍摄短视频,摆脱专业方面的限制,用简单软件剪辑视频,制作微电影。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壮大,进一步提高了大众的艺术领悟能力,开拓了大众的艺术视野和认知,让更多民众能够参与到新媒体艺术创作的队伍中,使之全民化。

二、构建新媒体艺术课程体系

近年来,国内各大高校开设数字媒体、数字艺术、动画等专业,其中与新媒体艺术相关的课程正逐渐增加,然而,从新媒体艺术的角度出发,专业课程的理论建设和实践教学还处于落后的境地,需要重新构建整体课程体系。(一)依靠科技手段,完善实训室建设。新媒体艺术与装置艺术、工艺品艺术、大地艺术不同,它是建立在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基础上,在教学中最显著的特点是数字化、交互性、3D、视频、音频、图像等多媒体教学内容相互结合。它对实训室的要求比较严格,不仅是实训室的基础建设上,还应建立新媒体艺术实践教学体系。当前,新型实训工作室应该具备这样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新型实训工作室应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能够丰富,并加强在教学实用性和实践针对性两方面的实训内容。实践教学是开放式教学形式与结构,应以学科专业的研究方向为基础,以行业精英、学科带头人为核心,整合各学科方向的师资团队,融合并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形成教学、实践、科研与工作实践相结合的体系。在此工程中,一个现代化、科学化、合理化的实训基地尤为重要。第二,工作室的实践教学体系应是自上而下建立的,应该具有规范化、合理化的教学实践模式和组织管理构架。首先,新媒体艺术专业在学科建设方面应该有明确发展和规划目标。其次,实训室应该在专业教学工作中发挥实质性、成效性、检验性的作用。最后,工作室负责明确专业研究方向,组织教学、实施课题研究以及对外合作等实践内容。实训工作室应具备开放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等特点,在不断促进整体专业学科发展的同时,能够兼容并蓄不断完善自身。工作室实践教学的具体内容应由工作室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安排,其实践教学形式也由各工作室自行组织实施。(二)注重技能培养,强化软件和新媒体技术的学习。在新媒体时代,各种新媒体技术层出不穷,各种新视频、音频编辑软件不断更新换代;各种依赖新媒体技术的新专业领域不断涌现,作为旨在培养满足社会职业需求人才的高职院校,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在高职院校艺术实践教学中除了传统的设计类实践项目外,更应该针对目前行业现状及时调整实践教学内容,补充完善实践教学构架,更新实践教学的硬件设备,发掘引进实践教学人才,成为各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三)强调新媒体技术和艺术创新的统一一件优秀的新媒体艺术作品,它的产生必须具备多方面的软、硬件的参与:首先,创作者本身应具备一定艺术审美能力、相应艺术设计的专业技能;其次创作者应该具备一定数字媒体应用及数字媒体技术的专业性知识;第三,创作者还应对当前大众审美、商业艺术普遍价值观、宣传、流通手段及渠道有相应了解。对创作者而言,在作品创作时依然要对对象进行感性和理性的主观理解或进行艺术再加工。作为特殊形态的新媒体艺术不同于单纯的技术作品和纯粹的艺术作品,它在具有这二者的基本属性之上,将二者结合,强调艺术的同时,不否认技术的作用,新媒体艺术就是要把两者有机融合而不是互相独立或碰撞,是技术中的艺术,也是艺术中的技术。

三、新媒体技术在实践教学课程中的表现

(一)对新媒体的认知和运用。新媒体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作为设计师首先应注重设计方面的艺术表达。新媒体艺术作品属于视觉传达范畴,关于作品外在形象、审美情感及商业价值等多方面的内容,就显得尤为突出,而作者应对这些内容进行必要的创新及改善。其实,观赏者在欣赏作品的同时,并不是简单地用“看”或“听”等生理感官来获取作品浅层次的信息,他们更愿意通过对作品深层次的思考来寻求一种自我价值的认同,并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喜悦、悲伤、愤慨等情绪的释放。我们清楚地意识到即使在新媒体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新媒体设计领域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专业人才缺失或专业知识、能力不健全、传统艺术及审美理念的制约、设计创意和数字技术融合出现瓶颈等,这都需要艺术工作者好好反思并加以消化、理解,不断提高专业素养,采取必要措施提升设计作品的质量及效果[3]。(二)培养学生对交互的体验和表达。新媒体艺术说道:底依然属于艺术设计范畴,不管具有怎样的时代特性或技术特性,它所创作的作品依然需要观赏者“去看”“去听”“去感受”。所以,数字媒体本身就存在交互性,和传统艺术相比,不同的是产生交互的途径或渠道。新媒体技术的交互性是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来实现。先是对作品的图像、文字、声音等具象信息进行数字处理,既可以将原始数据长期、保真、方便的保存;又能使现实图像文字转变为数字化存在,为广泛传播提供了技术支持。比如,我们通过建立“数字课堂”,将原本在三维空间展示的设计、雕塑等艺术作品展现在网络和计算机建立起来的虚拟多维空间中,观赏者可通过计算机操作或虚拟现实在虚拟空间内欣赏,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人机对话。观者的一举一动会包括其视觉的停留点、停留时间都可以通过计算机记录得以保存,计算机通过统计、综合、分析,得出数据,最终艺术家根据数据反馈来判定受众对作品的喜好程度。这是新媒体技术对艺术品展示在交互功能方面的贡献。(三)强调动态元素的运用。成功的新媒体艺术作品往往需要具备外在技术和内在精神两种属性,这也导致其展示方式也处于这两种形态之间。它们在类似矛盾性的关系中形成、发展、完善,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两者的融合绝不是一种简单粗暴的拼凑,而是作为构成元素的相互补充融合在作品之中。这种现代化数字技术的使用为传统艺术提供了在外在表象和内在精神展示的全新的平台;为艺术作品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使得艺术在形式、性质、创作理念上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高职院校新媒体艺术人才的培养方案,应该紧紧抓住这种变化。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各种先进的数字化技术、编辑软件不断更新换代;各种艺术思潮、设计流派层出不穷,高职院校作为专业人才输出的起始点,应该时刻关注行业的发展动态;根据市场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重新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加强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引入经验丰富的企业导师,关注市场动向,持续改革教学模式,加强实训室建设,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真正做到与社会接轨。

参考文献:

[1]尹章池.新媒体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2]张燕翎.新媒体艺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邱晓岩.对数码媒体艺术现状的反思[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88-91.

作者:施洁芳 薛小令 马晓音 单位:南京钟山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