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艺术类专业教学的应用研究
时间:2022-09-07 05:32:19
导语:高职艺术类专业教学的应用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该文关注创意思维实践在高职艺术类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目前用人单位对该专业人才能力的需求,针对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培养,从学生、教师、学校、社会等不同角度探讨其产生的不同影响,并研究艺术设计专业部分实践课程的具体设计,希望为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培养、学校的发展及社会的进步提供支持。
关键词:创意思维;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设计
设计的使命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任何一所高职院校的艺术类专业要想得到发展,都必须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当做生命线和原动力,创新是艺术类专业与生俱来的基因。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推进高职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的发展,各个行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人才的启蒙与培养要回归到学校教学上。如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并探索可以产生长效机制的途径,是文章重点探讨的内容。
一、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通过举办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有助于形成“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的局面。相关部门也把高职院校学生参加技能大赛的结果作为评价一所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综观国内外优秀的高等职业教育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案例可以发现,部分学者以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创意思维展开研究并探索创意思维的培养与表达,部分学者基于创意产业背景发展展开文学素养教育研究,但未针对竞赛活动探索创意思维实践在高职艺术类教学中的培养。
二、研究的意义
根据本课题组成员于2019年12月份的《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市场调研分析报告》显示,用人单位对艺术类专业学生的需求是逐渐增长的,特别是对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创新型人才需求量较大。围绕用人单位的需求,文章为丰富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创意性技能竞赛的理论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通过将实践教学中的创意思维实践意识转化为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其技能熟练度;同时,形成可参考或可借鉴的长效教学实践模式。本课题的教学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增强学生的技能优势,以培养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高职艺术类专业人才。
三、培养学生创意思维的影响
1.从学生角度看。其一,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和实践意识,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熟练度,提高技能要求,培养技能型人才。被称为德国职业教育的秘密武器——“双元制”强调的是就业和直接通向生产岗位,为未来而工作的一种教育模式。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一些有关创意设计的基本规律和知识,能够根据不同的设计任务,灵活地采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时刻关注用人单位对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岗位描述的新变化,并将这些需求告知学生;同时,联系企业,向学生真实的设计任务,动员学生积极参与。如果学生有被择优录用的方案,就可以形成竞争机制,实现学业与就业的无缝对接。长此以往,学生可以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就业水平。其二,通过创意思维实践,使学生获得竞赛荣誉,增强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为就业、创业、再学习积累一定的优势。2.从教学(教师、其他学科)角度看。虽然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是如何引导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明确学习的内容,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等工作需要专业教师的全面参与和精心设计。艺术类教师首先应明确创意思维的获得需要师生共同关注与艺术设计类相关的比赛并且积极参与,如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各地方艺术设计协会组织的专业比赛以及国外机构组织的图形创意比赛、海报招贴比赛、包装设计比赛等。无论是否获奖,通过不断参与专业比赛,根据主办单位的参赛作品要求和获奖评价,教师都可以获得第一手的教学经验,通过分析教学内容、教学设计的不足,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其次,教师通过与其他教师共享教学成果、相互交流,可以不断提升自身的设计能力、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3.从学校发展角度看。一所学校的声誉主要依靠培养人才的质量,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水平是衡量一所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越来越多高职院校的设计类专业学生通过校企合作单位找到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在已就业的学生中,有大约三分之二的学生有参加设计类比赛的经验,有成套的作品作为支撑,有助于通过用人单位的面试。教学和科研有利于提升教研成果的可执行性,提高专业教学质量,完成“产学研”的相关要求。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口碑是提高学校知名度的重要途径之一。4.从社会发展角度看。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需要高校向社会输送越来越多的具有创意思维的专业人才。纵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众多政策的出台、高新技术的研发等,都是建立在前人的基础上完成的。学生从事艺术设计类岗位的创业和就业活动,离不开创新精神和勇气。从国家发展层面上看,只有越来越多的人不畏困难,勇于创新,直面挑战,国家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四、将创新思维实践(竞赛)融入授课计划的相关课程设计
1.基于创意思维的图形创意课程设计。想象力是艺术类专业学生必备的专业素养。改进图形创意课程设计时,教师应搜集图形创意领域的获奖作品,将作品分析渗透到每一个章节的实训中。如,在第四章“创意设计与思维训练”环节,笔者引导学生(2017级)参加了2019年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秋季赛,学生对商业平面广告设计进行大胆的畅想,设计主题积极向上,在广告设计中融入了卡通画。在“创意思维素质训练”环节,笔者以“点-眼球”作为创意元素,引导学生运用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进行创意联想,设计新产品、创意广告、企业形象,从“眼球”的基本形态出发,运用形态与形态相似性的有机组合,或者运用概念解释与象征意义的相似性组合,联想与此形态相似的各种产品。头脑风暴教学环节的设置,使学生体会到集体创意思维的力量与乐趣。设计主题中的创意思维与创意表现相比尤显重要,其关键在于对于主题的认知与对创意思维的应用。通过实训课程,学生能够确定设计主题,一方面来自于产品功能和产品定位带来的宏观性诉求,另一方面来自于设计师在这基础上产生的精神化和艺术化概念。2.基于创意思维的版式设计课程设计。无论是手机App互动界面、平面海报与招贴,还是宣传册、书籍装帧等,都对版面设计有较高的需求。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如果具备较高的版式设计能力,将会在工作岗位上获得成功。教师在版式设计课程中指导学生参加2019全国平面公益广告大赛(A1类赛),共完成平面海报、报纸、插图广告类的主题性公益广告若干个,针对2019至2020年第1~2学期的授课内容,将竞赛贯穿于教学项目计划中。同时,教师广泛搜集与国际创意思维比赛相关的优秀作品和成果,并向学生进行广泛的推广和介绍。如,师生共同赏析了“第三届NCDA国际艺术设计作品展”的优秀作品,分析了“源流•第二届高校学生文化遗产创意设计赛”的获奖作品。这些比赛活动丰富了艺术设计专业线上和线下课程资源,对于学生提高能力、高质量就业、融入社会产生了重要作用。3.基于创意思维的其他课程设计。在艺术设计专业的必修课程中,针对设计素描与色彩、标志与VI设计、广告设计与策划、包装结构与设计、UI图标与界面设计等课程的特点,教师不仅立足于当下权威的教材结构,而且利用闲暇时间对每一个章节中可能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意思维的内容进行精雕细琢,虚心征求校内外同行的专业建议,不断改进授课内容和形式,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如,在设计素描与色彩课程中,师生共同欣赏、分析了以环保为主题的优秀公益海报,同时利用专业的设计软件学习公益海报设计元素、插画与卡通画表现风格、设计素描手绘技巧等,从技巧与效果上统一思路、开阔眼界、加大实践频率。这样才能在设计技巧和功能上引起学生的共鸣与反思,使学生了解公益海报的精华之处。教师通过搜集公益海报,研究公益精髓,结合学生的作品,在校内组织了手绘技能比赛,并展出了优秀作品。优秀作品不仅展示了学生的能力,而且在环境保护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宣传。在包装结构与设计课程设计中,教师以市场为导向,服务于地方特色,分析当地品牌文化,融入创新思维训练,引导学生对非成熟产品进行再设计。学生通过调研产品属性,获得一手数据,运用创意思维和技巧融入再设计;同时,结合现代流行元素设计与制作品牌周边产品,符合当下包装设计的趋势与消费者的需求。
创意思维是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必备的专业素养。艺术设计对人类至关重要,其能够滋养人们的精神世界,反映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增强人们对世界的理解。在授课环节,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相关主题的竞赛,可以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产生持久动力。丰富的实战经验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就业质量与薪资水平,同时对学生创业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作用。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会影响学校、社会等相关领域的发展与进步。在具体的课程设计中,教师需要精心规划实践环节,与时俱进地做好课程的更新与设计,并形成长效机制。本课题的研究对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教师的授课质量、学校的教学质量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峻,马树超,乔云霞.高职教育“服务贡献”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反思——基于《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的分析.职教发展研究,2020(1).
[2]孟景舟.职业教育关键问题的十大反思.职教论坛,2020(1).
[3]廖晓虹.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高教学刊,2019(8).
[4]石慧.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与反思——基于WPP合作办学项目的案例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
[5]胡红叶.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质量评价现状研究.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8.
[6]王小云.福建省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福建农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作者:周国力 胡艺凡 李寒汐 单位:四川电子机械职业技术学院
- 上一篇:水利工程测量的RTK技术应用分析
- 下一篇:课赛思结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