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艺术理论教学创新改革研究
时间:2022-02-18 09:07:22
导语:高校艺术理论教学创新改革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时代背景下,“课程思政”已成为今后高校课程改革创新模式发展的基本趋向。这一全新理念既是新时代思政教育理论的具体体现,又是顺应高校教育体系课程改革与建设需求,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的积极探索。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
“课程思政”是在宏观整体上把握和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践行“三全育人”理念、充分发挥全体教师在教学中的育人作用、调动全员参与承担思政工作的重要举措,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核心教育理念。即高校教育教学活动应从国家战略高度出发,以课程为载体,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理念为先导,充分挖掘和梳理各门类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德育元素,深入提炼其所蕴含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文化自信、人文精神等价值范式;将教书育人落实于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之中,使学生在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有正确的行动指南;将高校思政内容有机渗透、贯穿于专业课教学和改革活动的各环节,以“润物无声”之势在知识传授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构建全课程育人的时代新格局。
在高校所有学科门类中,艺术类课程相较于其它课程,从教育内容、教育目标、教育功能上,均蕴含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艺术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分别侧重于关乎人类生命活动精神本源的两个方面“育美”和“育德”。前者于感性层面,以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基石,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熏陶、感染人的精神情感和审美情趣,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实现从艺术的滋养中获得人格及道德层面的升华。后者则于理性层面提升人的良知,通过规范人的社会行为,以促进人类全面和谐发展为最终目的。一言以蔽,艺术教育作为一种文化理念本质上也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其在激发学生认识、理解和创造美的同时,凭借艺术特有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兼具培养和塑造学生正确政治意识、道德观念、人格品质的独特教化功能。1、高校艺术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必然性首先,艺术教育的价值追求与思政教育目标的内在统一性成为二者融合的理论依据,同时也是高校摆脱教育困境、实现教学改革、提升民族文化原创力的有效路径。两相结合即有助于学生道德与审美理念的统一及其积极健康人格的建立,又能将抽象的思政内容与具体、生动、鲜活的艺术形象加以整合,以艺术作品塑造的至善典型形象所散发出的震撼人心的美感吸引力与感染力来调动学生的热情,从而使枯燥、说教式的思政内容变得活泼有趣易于理解,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若想充分发挥其“触及灵魂”的教育力量也需以鲜活生动的形式来传播深刻的道理,这样才能以“入脑入心”的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达成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教育目的。曾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让人动心,让人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美、生活美、心灵美”。追求真善美是艺术的永恒价值,高校艺术理论课程渗透思政育人元素,借由鲜活、有趣的艺术意蕴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使学生摆脱庸俗功利主义的束缚而徜徉在美的氛围中轻松接受思想政治教化,引导其建立并增强道德荣誉感及审美判断力,实现艺术道德化、思政教育审美化的完美格局。最后,以“思政教育”视角,利用社会主义思想,将道德与审美、情感与认知有效结合,切实发挥艺术理论课程的价值引领作用。艺术既受制于特定时代道德状况与道德理想,又影响当时道德风尚的发展。艺术家在其作品中所呈现的时代‘映像’不仅蕴藏时代道德面貌与道德标准,同时也是艺术家自身道德评价与判断的体现。对艺术作品进行鉴赏时,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阐释其创作背景和丰富内涵,利用艺术家正确的世界观和道德观感染劝化学生,加深对基本知识理解的同时,拥有正确的审美观及道德观,增强价值对知识的导向作用。因此,科学认识和发掘高校艺术课程的思政教育价值,利用艺术教育形式与内容的特殊性,注重思想及价值引领,助力高校新时代背景下思政教育格局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强烈的学科互补性。在解读艺术作品时反思历史与哲学,使审美与德育酌盈剂虚、互通有无,在‘立德树人’思想的引导下敦促学生审美能力与创造力的均衡、协调发展,培养出与时代要求相合宜的全面发展的高端艺术人才。2、深挖艺术理论课程教学中的思政元素(1)扎根艺术理论教学内容本身,挖掘各知识点中的思政元素课堂是教学的生命线,首先应立足教学内容本身,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正确的方法论原则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其内容建设。独具特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盖源于中华五千年浩瀚历史的深厚积淀,其卓越成就足以令每个中国人引以为豪。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儿女充分发挥其聪明智慧,所创之优秀艺术作品犹如恒河沙数,成为全人类文化的瑰宝。因此,在中国美术史、建筑史、设计史等艺术理论课程的教学中,通过解读人类视觉艺术的历史,挖掘民族文化特质,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及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教导学生把爱国主义作为艺术创作的主旋律,引导其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2)对艺术理论课程内容进行拓展,发掘其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及元素各艺术门类的优秀作品如明镜般以独特的艺术语言熔铸、反映不同民族、时代、哲学体系对美的理解;同时以独特的文化特质展现人类思维观念的演变历程,其中积淀着注重感悟与经验的中国式哲学思考方式。在教学中应善加运用,使学生感悟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从而影响其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在涉及具体艺术作品的理论讲授时,结合艺术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艺术家特点,深挖其思想根源和创作过程,引导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艺术精神,以入脑入心的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艺术理论的教学工作之中。(3)从大师的成长历程中发掘价值观,加强艺术鉴赏类课程的情感建设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明不仅孕育出绚丽多姿的传统文化,也滋养出无数伟大的艺术大师。虽然其人生境遇各不相同,但敢于突破世俗的勇气和大无畏的创作精神却是宝贵的优秀文化资源。因此,从大师的成长历程中发掘价值观,引导学生像大师一样做人、做事,养成恪守诚信的良好品德,更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开设的艺术鉴赏类课程更需通过大师的曲折人生、追求艺术道路的顽强探索精神来唤醒学生灵魂深处人文精神的一份感动,引领其欣赏艺术作品中蕴涵的人文精神和道德情怀,追求艺术的最高价值真、善、美。
三、“课程思政”在高校艺术理论教学中的践行策略
首先,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用好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助力高校“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提升高校艺术理论课程中思政元素既是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时代要求,也是传承弘扬民族优秀艺术文化传统的内在需求。由于艺术类学生普遍重专业、轻理论,需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结合专业特点在‘润物无声’中将思政元素合理渗透,以提升其政治思想意识、文化素养,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精洽融合。如高校艺术鉴赏类课程,需在纷繁复杂的艺术作品面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选择与主流社会价值观匹配,既具形式美要素,又易引起学生强烈思想共鸣的优秀作品,通过创设与其相适应的人文情景,以游戏、表演等形式加深作品的人文感染力和学生的理解力;还可利用小组讨论、博物馆参观等模式引导学生思索艺术作品‘像’背后的深层意蕴、画家对人性的追问及其社会价值,将艺术欣赏转化为对主流社会价值观的认同。其次,融入红色美术资源,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红色美术资源”是解读中国革命发展历程、具有强烈时代印记的文化艺术形式,所凝聚的爱国精神时至今日仍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且在高校艺术理论教学中具有特殊而深远的教育意义。通过作品中“红色精神”的解读激发学生树立革命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情怀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引导学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上实现个人价值。最后,依托本地域红色经典艺术资源,丰富艺术实践教学,培养德艺双馨人才。实践教学是课堂理论教学的必要补充,学生通过校内表演、外出写生、博物馆参观等既可解决理论课堂的枯燥之感,又可利用地方特色艺术资源,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及保护与传承意识。重点挖掘本地最贴近实际、易被学生接受、方便开发的红色艺术及反映新时展成就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文化艺术教育资源。“课程思政”理念作为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的风向标,既是各专业课程所面临的新课题,也是每位高校教师所必须肩负的历史使命。由于德育与美育的内在同一性,高校艺术理论课程理应主动承担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增强“课程思政”意识,充分提炼、梳理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发挥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的镜像和协同效应,全面实现德艺双馨的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贝丽静.艺术渗透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J].世纪桥,2011,(21)
[2]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8+376.
作者:冷维娟 单位:兰州财经大学长青学院
- 上一篇:城区学校留守儿童学习与行为习惯研究
- 下一篇:红色文化在数字媒体艺术的运用
精品范文
10高校网络安全方案